作者:瑟嫣
游健点头。“此事朕另有安排,一会儿郭卿留下,朕私下再给你交代。”
“对了,此次议题是南赣等地发生的民乱。朕已经下旨命南赣巡抚洪瞻祖负责剿灭。但朕思前想后,觉得南赣等地之所以会爆发民乱,还是和南赣等地去年发生大旱,颗粒无收有关。所以赈灾还是要赈灾的。”
这时候户部的官员激动起来,纷纷请命想当那钦差前往南赣等地等地赈灾。
见此,游健就是一阵冷笑。
国库可没多少银子,粮仓也是存粮稀少,尚且要供辽东,他哪里来大批量的粮草让这些官员中饱私囊的同时,剩点微薄之粮来赈灾。
“朕已有安排。”游健凉飕飕的道。“朕已经下令给南赣巡抚洪瞻祖就近筹粮,手段不计。”
顿时,现场又是一片鸦雀无声。
何谓手段不计,莫名想到洪武年间,为了丰盈国库,洪武帝老朱同志,所搞出的一系列手段不计的骚操作。
杀大明首富沈万三,杀贪官杀了足足15万贪官,杀得天下官员胆寒,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倒是个好忽悠的,结果皇位没坐稳,被亲叔叔永乐帝朱棣夺了江山。
其中建文帝最大的帮手,擅长纸上谈兵,帮助朱允炆不断作死的方某人喜提10族消消乐。
之后的皇帝各有各的奇葩,但很少有皇帝的杀心,能媲美老朱同志和Judy(朱棣)。
现在好了,在文官们不断放肆,连武事都敢胡乱干预的现在,突然来了一位杀心貌似同样重的皇帝。
文官们开始纷纷抹汗,已经开始在脑补南赣巡抚洪瞻祖会采取怎样的手段来筹集赈灾所需的粮食。
一时间,整个金銮殿可不变得鸦雀无声嘛。
“万岁爷,臣有关于辽东布防问题的建议送上。”兵部侍郎霍维华,打破沉默,出声道。
一旁奉侍的小太监赶紧走到霍维华跟前,将奏折接过,又双手奉上给了游健。
游健一看,忍不住眼皮子直跳。
是袁崇焕写的。
到这儿,不用复述奏折内容,相信都知道上面写的是‘五年平辽计划。”
游健默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不对啊,袁崇焕在天启7年取得宁锦大捷后不久,就因同后金议和等行为受到非议而辞职。现在就是个白身,怎么就和霍维华搭上关系,让他帮忙送了这样的折子。
游健脸色一下子变得难看起来。
“下不为例。”游健淡淡的说。“既然辞官那就好好在家休息。辽东之事,朕自有主张,以后霍卿就别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霍维华如今官至兵部侍郎,历史上他在阎鸣泰下台后,就任兵部尚书。现在的游健可没有将天启帝留下的班底一圈罢免,然后换新人上台的想法。
霍维华便任兵部侍郎,同时协理京营戎政。算是比较有才华之人,但是呢,冲他帮袁崇焕上书这点,就知道着又是被袁崇焕忽悠的人。
——贰神:哦对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发现崇祯帝杀袁崇焕真的不冤。
——贰神:其一,袁崇焕夸下海口说五年之内平辽,不懂军事的崇祯帝对袁崇焕大加赞赏。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是用这种话安慰皇上。许誉卿说:“这样的事怎么能乱说,如果五年不能平辽,不就是欺君之罪吗?”
——贰神:大忽悠,典型的才大志疏。
——贰神:其二,擅杀一品战将毛文龙。即便毛文龙有罪,也不该他一个当臣子的动手。
——贰神:其三,袁崇焕“卖粮资敌”。
分神让小伙伴们帮忙找袁崇焕资料的游健看到这儿,顿时倏然一惊,忙问说袁崇焕“卖粮资敌”的缘由。
——贰神:明朝后期小冰川时代降临。大明境内水患干旱频发,而塞外也因为极寒天气,导致草原大面积枯萎。蒙古诸部,以及后金面临了严重饥荒。
——贰神:袁崇焕不是提出过“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方针嘛,还做了抚西虏(蒙古)以制东夷(后金)的事儿。
——贰神:然后吧,就崇祯元年,大概是中原秋收时节吧,塞外遭遇极寒天灾,草原大面积枯萎,牛羊无食,导致蒙古诸部遭遇搭大灾荒,后金同样如此。
这个时候,袁崇焕竟然卖给蒙古人粮食,就因为袁崇焕觉得卖粮食给蒙古人,可以让蒙古人站到自己的这一方,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会使蒙古人倒向后金。
但当时吧,后金已经将蒙古大部分部落已经收编。所以卖给蒙古人的粮食,倒了一手被后金得去。
——贰神:他们不谈袁崇焕的主观意识是什么,但是吧,抛开主观意识不谈,咱们谈结果。结果是不是后金得到了粮食,人员没有在极寒天灾袭击草原的时候,受到太大的损失。
游健:“”
妈哒,被贰神这家伙这样一分析,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游健心有余悸的拍拍胸膛。
幸好,他不是历史上的崇祯帝,没被大忽悠给忽悠得找不着北。不然结局又向’自挂东南枝‘迈进一大步。
第14章 Chapter 014去辽东种田吧……
美好生活,从认清自己开始。
游健可太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了,别看他在文武百官表现得很像那么一回事,那是他后世刷历史剧刷多了,身为一国之君该有的仪态,都是虚张声势。
是的,虚张声势,到现在游健的后背还是湿的呢。特别是贰神给他科普了一大段袁崇焕在历史上干的事。
怎么说呢,明史毕竟是清朝编绘的,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失真。但袁崇焕这个人,真的争议特别大。
游健目前又不是无人可用,自然不会选择听袁崇焕的忽悠。而且游健在思考,中秋节前后塞外草原将会面临的灾害。
贰神说得清清楚楚,蒙古部落以及后金之所以能够平安度过,没有受到灾害的多大影响,是因为袁崇焕天真,想用蒙古人牵制对付后金。
他不重用袁崇焕,辽东那边还是以毛文龙为首。毛文龙这家伙贪财吃空饷,但对国家还算忠心耿耿,绝对不像袁崇焕那般天真,觉得能用蒙古人牵制后金
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大的灾情,后金方面如果没法从大明手中坑来大批粮草,这个冬天,后金方面绝对难过,至少不会像历史那样轻松度过,然后第二年就绕道山海关,让京师告急。
这样想着,游健的心情得到放松。
“还有要事禀告?”游健语气淡淡的问。
群臣面面相觑,最后兵部的官员出列,说起辽东布防的事儿来。
“历来不是坚壁清野?既然坚壁清野,为何要去城池外的荒野开辟田地?”
游健发出灵魂一问,“鞑子时常扰我边关,粮食种在城池外,到底是给鞑子种的,还是边塞守军?”
文武百官:“”
他们的万岁爷想得够深远,够会脑补!
“那依万岁爷的意思”司农司卿司出列,小心翼翼的问。
“边塞地区往日粮草皆靠中原运输,途中损耗多,朕私心想着,还是得允守兵家属开垦良田。”
司农司卿:“万岁爷的主意是好,只是边塞土地贫瘠,只怕”
“不种水稻不就成了。”游健打断司农司卿的话。
郭允厚出列道。“可是种植红薯?”
“红薯种植,玉黍(玉米)也种植。”
顿了顿,见其他官员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儿,游健心情就陡然变得很差。
玉米明朝嘉靖三十年传入华夏,红薯又称番薯,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传入华夏。
至于后世高产作物之一的土豆,同样是明朝万历年间传入华夏的。可惜不管是红薯,还是土豆、玉米都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被大规模的种植。
要知道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是因为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得到了大面积种植,并且小冰川时代已经过去。
如果没有,鬼知道所谓的康乾盛世会饿死多少人。
“先育种。在皇庄育种,由郭卿还有郑卿负责。”
辽东地区得好好梳理一番,即便不动毛文龙,也要安排其他人,将辽东局势稳定下来。
思索片刻,游健让兵部尚书阎鸣泰起草文书,认命卢象升为辽东巡抚,统筹辽东一切事宜。
此时的卢象升尚未发迹,任户部员外郎。崇祯元年,卢象升前往大名府任职,用计捉拿“巨盗”马翩翩。同年冬,以征收辽饷有功,进一级。
历史上,本该崇祯4年以后,崇祯帝才能注意到这位由文官转武将,并且是明末十大名将之一的卢象升,从此决定重用他。
袁崇焕也是明末十大名将之一,可惜游健暂时没有那个胆子用他。想想*袁崇焕的’资敌‘行为好了,真的太理想化。
改用卢象升,游健相信,以卢象升的文官脑子,在中秋时节塞外草原发生灾害导致牧民牛羊死伤无数的时候,不加以利用。玩政治的人,心都挺脏,’心脏‘的卢象升一定能够玩死他们。
这么想着,游健心情越发舒坦,出声询问还有没有议题,文武百官无应答,游健也就宣布退朝,之后等官员们鱼贯而出金銮殿,才打发小太监,将郭允厚、司农司卿郑大人以及卢象升叫去养心殿,继续商谈耕种一事。
“朕有一批良种。”游健开口道。“玉米番薯土豆三种良种,共200石。朕知晓你们三人对农事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朕呢,也不指派太监监督,由着你们三人将200石良种分了。”
“卢卿。”三人叩首领命时,游健又道。“朕希望你即刻前往辽东,将辽东那一大堆烂摊子理顺。”
“至于辽响”游健沉默一会儿,到底下定决心,又说。“朕允今年该收的辽响,卢卿收上来自行处理。看辽东哪里需要用,就用在哪里吧。”
此言一出,不止卢象升诧异,就连郭允厚以及司农司卿郑大人也是诧异满满。
“郭卿和郑卿一起商量着夏耕秋收事宜。”
“臣等定不负万岁爷所托。”
游健这才满意,让三人退下。
三人很快离开,过了一会儿游健询问曹化淳。“曹大伴,你还记得孙卿孙传庭否?”
孙传庭可是一位猛人,他死后不到五个月,京城就被李自成攻陷,《明史》有了“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说。
此时的孙传庭应该还闲赋在家,直到崇祯八年才还京任职。这样的人才,可不是袁崇焕。
袁崇焕,游健想用又不敢用,可孙传庭不一样,游健敢放心大胆的用。游健打算将孙传庭召回,让他入主内阁,兵部尚书阎鸣泰这人呢。严格来讲没有什么大毛病,圆滑,导致办的差事中规中矩。没有大错,但也没什么建树。标准的中庸之道。或许适用和平时代,但绝对不适合多事之秋。
可别忘了,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上台后,就没有过什么舒心日子。内忧外患,像个裱糊匠,天天忙着修补破破烂烂的大明不停歇,还被一群煞笔大臣,尽可能的托后腿。
游健成了崇祯皇帝,自然继承了破破烂烂的开局,游健能怎么着,只能尽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去踩崇祯帝曾经踩过的雷。
第15章 Chapter 015他这是被嘲讽……
历史上的朱由检,当皇帝的十三年来,没有一年是舒心的。就拿他登基的第一年说事儿。
先是4月南赣等地发生民乱,游健正在经历。接着7月的时候,先是蓟镇兵变,然后嘉兴、绍兴等大风海潮,民众死伤数以万计。
再然后同样七月,宁远兵变。
8月,后金欲攻山海、石门,犯后金犯黄泥洼。
11月,诏会推阁员。17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12月,固原兵变。
以上仅仅是历史上记载的有关崇祯元年,所发生的天灾人祸。到崇祯二年,同样天灾人祸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