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级艺术狂徒 第151章

作者:言朝暮 标签: 爽文 甜文 强强 近代现代

  钟应一一介绍,饶是平时跟国际大音乐家唇枪舌剑的厉劲秋,也恭敬地端起晚辈该有的态度,和众位大师们致礼。

  名师出高徒,钟应不仅是樊成云的徒弟,他的琵琶、编钟、二胡,都是名家授课,亲自教学。

  老师们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得意门生,放心的与他配合。

  钟应主要承担着十弦琴与筑琴的演奏。

  在遗音雅社首演之时,无法登上舞台的十三弦筑,总算等到了属于它的舞台。

  厉劲秋安静站在台下,仰望众多民乐大师的合奏,聆听千古乐器绽放的响动,心中竟然升起了强烈的冲动。

  这琴、这钟、这琵琶,由千百年前不知道的制琴师们斫制,历经战火别离,重新相聚,为的,就是奏响这一首首千古遗音。

  诗词仍是千年前的诗词,乐曲却不再是凄凉哀婉的乐曲。

  它们经过了繁华盛世诞生者的指尖,灌注了全新的蓬勃生命力,昭示着亘古不变的中华血液依然持续沸腾。

  演奏结束,厉劲秋觉得刺眼,抬手去揉。

  没等心中万千感慨,被他揉出眼帘,钟应就笑着过来给他派了新的任务。

  “秋哥,刚才你听的,是遗音雅社的乐曲合奏,但是我们希望在这首合奏之前,能够由你帮忙谱写一曲交响。”

  “好!”厉劲秋松开手,眨着眼问,“什么主题,什么乐器,你说,我马上动笔。”

  天才的自信,令钟应笑出声来。

  “乐器会按照现在的民乐乐团形式,添加小提琴、大提琴,对音色做一定的补充。你想加什么乐器都可以。”

  毕竟是清泠湖学院首演的音乐会,数千位音乐家预备役整装待发,都愿意为这一场千古遗音,做出贡献。

  不过,钟应认真的要求的:“但是,我们的开场,是一首《挽柩歌》。”

  “哦……”厉劲秋觉得这名字还挺空灵飘逸,“那是什么歌?”

  周围发出善意的笑声,大师们听到了作曲家的问题,都觉得这位钟应的秋哥,实在是比传闻中更加可爱亲切。

  不像一个脾气冷漠傲慢的年轻人。

  厉劲秋不明所以,从大家的慈祥视线,都觉得这《挽柩歌》不同一般。

  他皱眉看向钟应。

  钟应勾起嘴角,说道:“《挽柩歌》是一首送葬曲。”

  厉劲秋震惊了,他等着听高雅肃穆的汉乐府,没想到竟然以丧曲开场?

  “为什么!”

  他不禁问出声。

  大师们的视线更加慈祥,钟应收起了笑意,低声念诵道:“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一首《薤露》,一首《蒿里》,词曲哀婉,声声别离。

  哪怕只是念诵这些词句,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凄清苦怨。

  可钟应却说:“我们想以一首《挽柩歌》,悼念遗音雅社故去的人。”

  他们想做的,不是单纯遗音雅社乐器的交响,而是汇聚了所有优秀乐器,为故人奏响完美乐章的旋律。

  无论是西洋乐,还是新民乐,共同造就的灿烂音乐文化,应当在一首《挽柩歌》里,转告这些期盼着战火熄灭,国富民强的伟大逝者。

  这是他们持续寻找乐器的缘由,更是他们对斯人已逝的祈祷。

  祈祷在逝者的世界,依然能够听到生者的声音。

  厉劲秋毫不犹豫的接下了这项重任,需要熟悉背诵查资料的汉乐府,又多了两首。

  钟应作为首席助理,陪他弹钢琴、挑琴弦。

  之前伤了指尖的手指,覆上了一层薄薄的义甲,半点儿不影响钟应的乐思与旋律。

  厉劲秋心疼又欣喜,“幸好,等我们排练完正常音乐会,正式演出的时候,你的手指就完全好了。”

  他丝毫不担心钟应会因为长久没有用肉甲弹奏琴弦,导致技巧变得生疏。

  但他比较担心,钟应承担了十弦雅韵与十三弦筑的演奏任务,会影响指甲的愈合。

  “你师父呢?”他忽然问道。

  “樊大师应该可以弹奏十弦琴吧,就算只用其中七弦,他也能奏响这次的汉乐府。”

  “能是能。”钟应摘下义甲,笑着回答,“可是,师父要陪爷爷听音乐会,就不参加这次的首演了。”

  重现遗音雅社的《千年乐府》,名家名琴众多。

  樊成云作为奔走数年,德高望重的古琴大家,不参与首演,着实令许多人费解。

  然而,钟应十分理解。

  他和厉劲秋约好了下次谱曲,回到樊林,问候了絮姐,就径直往琴馆里去。

  上周,载宁静子终于信守承诺,将整理好的手稿资料、林望归的录像,全都送了过来。

  从那天起,师父就闭门谢客,整天待在琴馆,看看录像,弹弹琴。

  钟应走进去时,屏幕里年轻的林望归,正在蹩脚的弹奏一曲《渔樵问答》。

  爷爷的琴技确实不好。

  而且这一盘录像之中,他更加年轻,恐怕也就二十多岁、三十来岁的样子,连基本的剔弦、泼剌都非常生疏。

  可是樊成云一点儿不觉得这样的琴声刺耳。

  他身前摆放着厚重绵长的短清,与录像中杂音咔咔的僵硬琴声融为一体,似乎跨越了时光,在和林望归合奏一场渔夫与樵夫的对话。

  钟应静静走过,不去打扰师父的雅兴。

  他走到了后面的桌上,摊开的研究手稿有着陌生笔迹的批注,应当是宁明志留下的痕迹。

  《猗兰操》的诗词旁,写着——

  “寻兰不见,阴阳相隔,谓之黄泉。”

  《战城南》的语句里,斜着飞出一句——

  “死士复生,视为天降之兵,带鸦出行。”

  他视线轻轻扫过,心中愤恨,皱起了眉峰。

  载宁学派四大古曲,有两首都能在遗音雅社汉乐府手稿之中,窥见宁明志挪用、演变的痕迹。

  钟应查过载宁学派对古曲的批注。

  什么《黄泉》源自《古事记》黄泉之国,神女丧子悲痛,亲赴黄泉之地,为死士哀歌。

  什么《天降》源自《古事记》迩迩艺命之神,率兵而来,复生死士,携带乌鸦四处征战,终在日出之国辉光中,建起神殿。

  他眼神讥诮的去看,不一会儿,录像停了,樊成云的琴声也停了。

  沉浸于畅快合奏中的古琴大师,见徒弟如此专注,笑道:

  “静子说,整理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宁明志的弟子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们拜入载宁学派,一生信仰的《古事记》篇章,原来是中国的《汉乐府》。”

  钟应闻言,翻过手稿,不再看宁明志碍眼笔迹。

  “《古事记》本来就是日本仿造我们的神话,胡编乱造的一本故事集,里面还故意拉长了天皇存在的历史,加强了他们天皇的神性神权,这种东西衍生出来的乐曲,能有什么好?”

  樊成云慈祥笑出声,认真的纠正道:“天赋皇权这种事,他们也是和我们学的。只不过经历了一代一代史书完善、修改,他们改掉了生硬照搬的痕迹,却改不了受我们影响的根源。”

  他伸手,翻回那份手稿,宁明志的批注清晰可见。

  “在《汉乐府》,蒲苇冥冥是为战死将领哭诉,在《天降》,蒲苇冥冥也能成为他们战死沙场将领的哀悼。”

  “音乐,本就无法说谁对谁错,哪怕论出个先来后到,真正受到盛赞的也不一定就是先来者。”

  樊成云在国际上走动颇多,深懂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在无可避免的互促互进,潜移默化。

  听众喜欢载宁学派的日本古曲,也喜欢中国古琴的名曲,到了真正的舞台,再去控诉谁偷谁抢谁篡改,到了最后却失去了音乐诞生的缘由。

  樊成云叹息一声,说道:“我一直期望的,不是打倒什么载宁学派,也不是禁止他们弹奏载宁四曲,而是真正演奏出遗音雅社的《汉乐府》,告诉日本人,告诉这世界——”

  “宁明志不过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可笑至极。”

  钟应眼睛泛光,从师父期望之中,见到了广阔的未来。

  他说:“这也是我的期望。而且,我们很快就能实现这样的期望!”

  文无第一的交流,更应该将独属于中华的乐曲推广出去,遗音雅社重登舞台,就是他们宏伟目标的初始。

  樊成云笑着看他的徒弟,伸出手拍了拍钟应的肩膀。

  “《挽柩歌》编排得怎么样?”

  “秋哥打算加入定音鼓,让《挽柩歌》更为气势恢宏,我们会从编钟开始前奏,这首丧曲比任何时候都要高亢。”

  他快乐的阐述着自己和厉劲秋商量的一切。

  一首并不哀伤,满怀晚辈们向长辈诉说现今安宁幸福的乐曲,尽是他们对遗音雅社故人的祝福。

  樊成云安静的听。

  听完了那首承载诸多愿望的《挽柩歌》设想,他终于勾起嘴角,慈祥的说:“小应,你跟我来。”

  钟应随着樊成云,穿过樊林简约的长廊,走进了他极少来到的库房。

  里面有着琴行经营的账本,爷爷斫琴选材的收支,像一间放满了保险柜的财务室,只有絮姐和师父偶尔会来。

  此时,樊成云却走到了最里面的保险柜,熟练的输入密码指纹,打开了厚重的保险门。

  他拿出了厚厚一叠,整理得整整齐齐的信件,一份一份逐日逐月,摆放在钟应面前。

  钟应愣在那里,见到了熟悉的字迹。

  那是爷爷惯用的钢笔,笔锋洒脱的写着“致小应”,显然都是写给他的信。

  然而,他从未听说,也从未见过。

  更不知道这厚厚一叠里,到底是爷爷什么时候写成的。

  “望归他心思重,考虑周全,不管是自己斫琴的经验,还是认识的那些熟人喜好,都仔仔细细的写进了册子里,留给了我们。”

  樊成云说的册子,钟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