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太子胤礽 第77章

作者:伊川 标签: 近代现代

沈廷文一本正经地躬身道:“微臣怎敢!臣是想起了去年出关,在张家口见到的这种细皮的鞣制过程,一时感慨罢了。”

胤礽知道他虽轻佻,却从来不说没有意义的话,奇怪道:“什么过程?”

沈廷文嘴角含笑,说道:“去年殿下在多伦出了意外,微臣奉命到张家口调拨驻军协助,见过当地的皮匠鞣制麦穗羔皮。皮匠将还有一个月才能生产的母羊肚子剥开,剥出尚未足月的小羊羔来,这种细皮就是用小羊羔的皮硝制,所以才能这般纹理自然弯曲,既轻且薄,柔软光滑如丝绸……”

他似乎故意说的血淋淋的,冉默看向胤礽身上的衣服,顿时露出不忍的神色。胤礽的脸色也一下子变的难看。

胤礽站了片刻,回内室换衣服去了,他觉得自己身上穿的是两条活生生的生命。

他在穿越前是个动物保护者,虽然穿来这么久,为了不露陷,保命,无数项原则都进行过妥协,各种华美的皮裘都穿惯了,穿的时候刻意不多想,沈廷文却一下子把他回避的问题推到了眼前。

沈廷文这几句话的恶意太明显,连一向大大咧咧的达春都感觉出来了,胤礽一进内室他就向达春怒道:“沈大人,你什么意思!?”虽然都是胤礽身边的近臣,但沈廷文是这两三年才跟着胤礽的,加上性格关系,达春跟沈廷文并不亲近,因着他和胤礽的特殊关系,达春虽然很怒,却还是保持着几分克制。

沈廷文满脸无辜不解的道:“怎么了,怎么了这是?我说的是实话!”

达春满面怒意,双手握着拳头,却因为胤礽和他的关系没有发作。

沈廷文还是一脸的无辜不解。他看到年轻的太子美好的风姿,想到他就即将要和同样高贵的太子妃文定,还有江南那个纯洁痴情的少年,不知为何怒火一时就涌上了头脑,故意说出了这番话来。

胤礽进内室去,让绛雪打开衣箱看了很久,满箱子竟然都是各色的皮裘,狐、貂、鹿、鼠各色俱备,也不知道有多少动物因着他的一件小小的衣服而死。而他,冬天除了这些皮毛衣服,竟然没有别的什么可穿的。

他站了许久,绛雪偷偷觑他脸色,忐忑不安。

这个时代可没有羽绒服,皇太子的衣箱里也不可能出现老棉袄什么的。

说起来,现在的棉麻纺织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想到棉麻纺织技术立刻又联想到了珍妮纺织机、想到了英国工业革命,胤礽手指抚过衣箱里软软的动物毛皮,若有所思。

正想着,老康派人来找他要他去乾清宫,他匆匆挑出了件翠碧辉煌的雀金裘披上,出了门,带着还站在门口的冉默、达春、沈廷文三人向乾清宫走去。一路上因为胤礽不说话,三人都没有说话。

来到乾清宫,老康也披了件长毛的大衣,坐在炕上正和三个深眼隆准的外国人相谈甚欢,两个胤礽认识,是几年前南怀仁去世前引荐的两名法国传教士白晋和张诚,这两年接替了南怀仁的位置,一直系统地给胤礽和老康讲天文学、几何学和算术,前年还编写了一本满文的《实用几何学纲要》,胤礽又让他们译成了汉语公开出版了,在士林中反响很大。另一个金发蓝眼,也穿着耶稣会教士的黑色法袍,二十多岁的样子,俊美斯文,却是个陌生的白种人。

炕桌上和炕前摆着好几台稀奇古怪的仪器和,老康正对着炕桌上的一件兴致勃勃的摆弄,旁边还放了几本书。蓝眼青年正指着那仪器向老康解说着什么。一见胤礽进门,老康就招手笑道:“胤礽,快过来看。”

胤礽一见到那件仪器就睁大了眼,走近前惊异地道:“这是……”显微镜!!?

老康调整了下两个目镜,献宝一样叫胤礽凑近去看,胤礽凑上去看了一眼,果然!脸上却露出吓了一跳的样子,说道:“这是什么?”

老康得意地大笑,叫蓝眼年轻人告诉他。胤礽进门时白晋和张诚已经悄悄向他说了胤礽的身份,这时很像样地向胤礽行礼,用稍显生涩怪异的汉语说道:“回皇太子的话,这个叫做——”用法语说了显微镜的名字,接着道,“可以用来看到平时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微小物体。”

“microscope?”白晋和张诚都是法国人,胤礽也跟着他们学过几句法语,学着他的发音用法语重复了一遍,微笑道,“显微镜?”

“显微镜?显微镜?……”蓝眼睛喃喃重复了两遍,连连点头道,“是的,是的,就是这个意思,皇太子殿下翻译的非常精准。”

白晋和张诚也连连点头。

胤礽看他一股学者气,笑了,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蓝眼睛连忙抚胸躬身行了一个欧洲的宫廷礼节,回答道:“我的名字是约斯特. 霍塔,见过皇太子殿下。”

老康在旁边笑道:“这个夷人和南怀仁是一个国家的,这回献了不少好东西,还有几本书,你瞧瞧。”

这几年常有传教士来华传教,因为老康和胤礽喜欢自然科学的名头传了出去,他们常常带了先进的自然科学专著和先进的仪器前来讨好,期望取得皇帝和太子的支持与一些便利。胤礽也从不教他们失望,所以传教士来到中国带书籍和仪器几乎已经成了惯例。

这个教士带的是几本生物学和化学专著,看来他的特长在这一方面。

胤礽随手翻了翻,很多专业名词看不懂,但基本上也能知道个大致。就这几本书与他谈起了生物与化学方面的知识,向他打听如今欧洲这两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又问了这个蓝眼睛教士的个人情况,听他说了会欧洲的风物与各国国主国情,和来中国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然后与老康各给了他一份封赏,照例先请他到译书楼译书。

这几年传教士来的越来越多,各种书籍专著也带来的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受到觐见老康或者胤礽的。御制印书局成立了一个译书楼,这些传教士来到之后如果愿意可以自己将带来的书送到登记检验,如果是没有翻译过的,便可以登记名字自己进行翻译——也可以请人翻译,领一份薪水和稿费,维持生活。

说这些的时候沈廷文、冉默、达春都在旁听,还参与交流,这些年胤礽和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交流时常常刻意带着他们,让他们旁听,开阔他们的眼界。

冉默和达春从小跟在胤礽身边,胤礽亲自系统地教过他们数学、几何学,听南怀仁、白晋、张诚等人讲课时也总带着他们,虽然达春不爱学习,知识面也不是一般书生可以比拟的。沈廷文则是本来就君子六艺无不涉略,而知识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加上对夷人的学问又很早就很感兴趣,近年来在胤礽身边受熏陶,交流起来也毫无障碍。

众人的学问休养让蓝眼睛教士大为惊讶,连欧洲本土的贵族都不见得有这份学问休养。

说了许久的话,三个外国人告退后,胤礽看看天色不早,已快到了宫禁的时候,让沈廷文三人也出宫了,老康仍兴致勃勃地摆弄那些仪器。胤礽又翻了翻那几本书,忽然向老康道:“皇阿玛,从二十九年到现在,不算民间的,只咱们御制官印的各色夷人书籍已有千余种了吧?”

老康算了下,点头道:“差不多。这些夷人们在恪物学上的成就精妙微深,另有一番天地。”

胤礽合上书,道:“不止恪物学,他们的文明也另有一番辉煌,不逊于华夏文明。”

老康诧然回头,看向胤礽。胤礽看着他的眼睛。

在胤礽这些年暗中有意的引导下,老康的眼界已经非常的开阔,他意识到了什么。站直了身子,好好的想了想,竟然道:“你说的不错。”

在外国人用坚船利炮攻开中国古老的大门之前,中国人一向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是天下的中心,发色眸色各异的外国人都是不同教化的蛮夷,绝对不屑于正眼相看的,老康虽然是满人,但对汉人的精髓继承的比一般汉人都汉人,他竟然承认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跨越,让胤礽又惊又喜。

胤礽站起来,道:“皇阿玛,我们翻译夷书,引导天下读书人看另一个天地,千古之后,这是番功业连唐宗宋祖都未必及得上!”

当好皇帝千古留名必须有好表现的两个方面:文治和武功。

所以老康要编《康熙字典》,乾隆要修《四库全书》,劳师动众。

老康之前优待传教士、翻译夷书只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爱子喜欢,并不费什么事,只当让胤礽图一个开心,并未想到这个方面,此时不由怦然心动。

世间除了利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胤礽现在终于把这番引导和利益挂在一起了。

他干脆再接再厉:“皇阿玛,如今御制书局颇有盈利,我们在京城修建一个对外开放的大型图书馆怎么样?先试行一阵,如果效果好了,再每一座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市都修建一座,让天下买不起书的寒门士子都可以看到想看的书。”

传教士传记(约斯特视角)

我的名字是约斯特. 霍塔,1665年出生于法国一个小贵族家庭。我是一名耶稣会的传教士,十七岁进入耶稣会初学院,1690年,也就是前年,通过不懈的努力申请,终于被长上批准,来到中国传教。

在欧洲人眼中,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家,有着丝绸、茶、和瓷器,遍地都是黄金,曾到过中国的马可波罗写的一本描写中国的游记,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视为荒诞幻想,没有人相信,因为他竟然说中国的人可以拿着一种纸片去买东西。这实在是太离奇让人不能置信了。

我小的时候读过这本游记,虽然也认为荒诞不经,但是不可否认,它描写的中国给我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