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太子胤礽 第95章

作者:伊川 标签: 近代现代

另一个五大三粗身穿狮子补子的武官却怒道:“迟早、迟早、这个‘迟早’到底是什么时候?这帮狗海盗已经是第三次打劫我们的远洋大船队了,这样下去咱们大清还有法儿出海吗?”

青年文官冷静道:“我们的远洋海军从组建到现在只有两年,什么都不成熟,而从那些商队带回来的消息看来,海上那些匪徒们背后竟大都是有国家支持的,据说纵横海上已几乎上百年,我们对这些匪徒知道的少的可怜,现在就说要彻底收拾他们不现实。只能一步一步来,我们需要时间。”

武官知道他说的在理,却仍然愤愤:“就是说这回还是得忍!忍的人肺痛。”

暗紫常服的年轻皇帝背着手在案旁踱了两步,突然问:“太上皇现在到了哪里?”

青年文官愣了一下,看了一眼武官,却还是答道:“回皇上的话,按三阿哥最近一封信的发信地址推算,应是在余杭附近。”

武官惊奇地瞪大牛眼:太上皇不在宫里?听这话音三阿哥还跟着,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不是出去办差了吗?

“余杭……”皇帝微微垂眸沉思了下,道,“传朕旨意,对南洋资料的搜集加紧,尤其是这帮匪徒,密令诸海商协助;民用商船准许装备火炮武器;着卫海司尽力营救被劫人质;再有三条以上的大商船出海,水师武装护航。”

青年文官微惊,道:“皇上,民船装备火炮,这……”

武将一听火炮,眼睛都亮了,待听说要装备的汉人的商船上,也从脸上丛生的大胡子间流露出疑虑来。

皇帝道:“无妨。可用各关隘、京师重镇第一批淘汰下来的旧火炮,且需仔细调查装备海商的身家底细,务须出身清白。着海务司严格管制准许装备的船只,冉默,这方面的事情你清楚,制定一个细则,每一尊火炮,每一发炮弹都要有严格的记录。海域靖宁,再命他们卸了就是。”

这倒很可行,冉默躬身应道:“是。”

昌平二年打葛尔丹时,大胡子是深深见识过火炮威力的,这时听皇帝的办法可行,立时对那些可以装备火炮的汉人商船又妒又羡:虽然只是军中淘汰的火炮,但也是火炮啊,如果能遇上红毛海盗放上两发可就太他妈的爽了!

几乎忍不住想求皇帝把自己调往水师了,而今宇内升平,火炮国之利器,未许轻动,还能开两炮的只有那些预备着打盗匪的水师了!可惜他是地道的北人,一上船就吐的死去活来,只能用残存的几分理智勉强忍住。

定下这件事,又议了几件别的政务,皇帝挥手命二人退下,出了会神。

昌平元年他初即位,新旧势力交接时朝堂动荡,乌兰布通之战后本已败退至科布多的葛尔丹以为是个机会,又乘机起事,却不想他们父子同心,而且一直在积蓄着力量,被一举击溃,葛尔丹本人也服毒自杀。

葛尔丹死后边疆四海都算彻底安定了,次年,康熙带着大阿哥三阿哥号称要去狩猎,出了京城门后命人送了张便笺回来,上书:“秋风起,蟹正肥。听闻螃蟹以阳澄湖大闸蟹为最美,父欲带你大哥三弟去尝一尝。胤礽吾儿不必牵挂,好好侍奉太后,不用找寻,不日即回。”然后就带着两个儿子与侍卫化妆成商队,真的微服潇潇洒洒到苏州去了。

自那以后除了太后生日必然回来,一年倒有多半时间都不在宫里,天南海北到处走,这次他带阿哥们中老大、老四、老八和宜太妃、荣太妃出宫已有六个多月,又不知到何时才肯回来了。

看看窗外已到了午膳时分,胤礽起身披了件披风,向皇后所居的永寿宫走去。

胤礽居住的养心殿距永寿宫只有一射之地,走过去的时候皇后石氏正坐在挨着玻璃窗的炕上,用心地做一件牙白的男子外袍,见胤礽来了急忙站起行礼。

胤礽一看那颜色布料就知是为自己做的,示意她免礼,也示意跪了一屋子的太监宫女免礼,拿起衣服来看了看,道:“底下那么多人,你何必亲自动手做这个?费神费眼,你事情又多,别累着了。”

石氏穿着件家常旧衣,十指从秋香色的衣袖中伸出,白嫩纤长如削葱根,接过衣服放下,端丽如白牡丹般的丽颜微微含笑:“不过裁件衣服罢了,哪里就能累的着,况还有璇玑帮我。再说皇上一年能做几件常服。”

说着上前,替胤礽卸去披风,服侍胤礽在炕沿坐了下来。大宫女璇玑和另一个宫女笑着上前,将衣服与炕桌上的针线簸箩等物拿开。

火树银花合

胤礽坐下后命石氏也坐,石氏方坐下了,问道:“皇上今日午膳在这里用么?”

胤礽点点头,石氏便命传膳。

璇玑急忙走出门去,向侍立在永寿宫门口的太监说了一声,那太监便向守在永寿门的内侍高喊一声“传膳!”,永寿门的内侍又依次将话传给养心殿后殿门外的太监,那太监也依次传下去,就这样传到养心殿侧的内御膳房。回音尚未消失,十几名御膳房太监便抬着两张膳桌,捧着七八个朱漆食盒走出了膳房。

送御膳的行列井然有序地走进永寿宫,在暖阁里摆好,因是冬天,有一桌是火锅,食材不过是最普通的羊肉、白菜、豆腐、粉丝之类,另一桌则是六七个银碟、银碗,都用盖子酽酽地盖着,下用盛有热水的瓷罐托着以保温。

饭菜摆好,石氏上前看了看,说道:“打碗盖。”璇玑便带着另外两个宫女上前,动手把碗碟上的盖子取下,放到了送菜来的太监们拿的一个大盒子里。

为防下毒,这些菜送来之前其实已经有尝膳太监尝过了,但石氏还是看过每个碗碟里的银牌,确定都没有问题之后才命送膳来的太监们退下,服侍胤礽入席。

胤礽坐下道:“芳华,你也太小心了些。”

石氏低下头为他挽袖子,难得地反驳道:“小心无大事,皇上一身系天下苍生,干系重大,这些是入口的东西,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胤礽看她耳上两个碧绿的翡翠坠子滑到了腮边,清光摇曳,映衬的腮边一小片肌肤雪白滑腻如凝脂,伸手掠了掠她的鬓发,石氏抬头回以一笑。

石氏为胤礽挽起袖子,布了碗筷,胤礽又命她坐她才坐了。

虽说饭菜有两桌,但除了火锅之外,另一桌也不过是一道罐儿野鸡、一道红烧狮子头、一道拌肚丝儿、一碟酱菜、两碗老梗米粥,一碟竹节卷小馒首罢了,两个人来吃,便是普通富贵人家也嫌寒素,但帝后二人却十分习以为常。石氏时不时为胤礽布菜,偶尔两人还说一句话,火锅翻滚着冒着白腾腾的水汽,倒将永寿宫内显的十分温馨。

正用膳,养心殿大太监张景初忽然喜气洋洋进来禀报道:“皇上,诚郡王侧福晋田氏今日巳时诞下一子!”

诚亲王即康熙第三子胤祉,胤礽与之感情甚好,闻言喜悦地道:“哦?又添了一个儿子?”放下筷子站起来,饭也不吃了,“小三倒是好福气,朕看看去。”说着就要向外走。

石氏也急忙站起来,拿过披风替胤礽披上,道:“臣妾与皇上同去。”

胤礽道:“今天下午福晋不是要进宫来看你?天气冷的很,老三又添的这个又不是嫡子,你多赏赐些东西也就罢了,不要让福晋空跑一趟。”

胤礽说的福晋乃是石氏的生母齐佳氏,已经递了牌子午后进宫请见,石氏有些犹豫。

披风系好,胤礽拍拍她的手,领着人出去了。

石氏将他送到门口,再要出去时被胤礽制止了:“你没有穿大衣服,不要往冷风里来,快回去。”

他语气坚决,石氏便没有再送,只是站在门口看着他走远。

胤礽走远之后,石氏回到暖阁,轻抚小腹,神色有些微黯然。

诚郡王添的这已经是第二个儿子了,直亲王(大阿哥胤褆)也已经儿女成群,雍郡王虽尚未得子,却是因为大婚晚,且这两年时常跟着太上皇外出的缘故。

如果,她那个孩子能保住,现在大概该有两岁半了吧?可惜那一胎莫名没有保住,而自那之后,她的身体就再无动静。

璇玑看她神色,扶着她回到膳桌前,命暖阁里伺候的人都退下,亲手盛了一碗热热的汤放到她手里,轻声劝道:“娘娘方才热身子走到门口,喝碗汤暖暖吧。”

石氏轻抿了一口,问道:“这几日皇上可翻牌子了?”

璇玑答道:“前晚翻了叶嫔的牌子。”

石氏微微蹙了下眉头,放下汤碗道:“召太医,再为叶、和、常三位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