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知道得太多 第171章

作者:白孤生 标签: 近代现代

焦适之诧异地看着皇上,又觉得这也是应当的事情。皇上从以前就一直很向往明成祖南征北伐的壮举,对鞑靼一直是跃跃欲试的态度。先前也曾提过几回,只是都没有这一次给焦适之感触深刻罢了。

皇上的语气,是真心的。

他深呼口气,没有说什么打击的话语,毕竟从提出此事到真正成形,中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阻挠。不过几十年前,便有明英宗御驾亲征,致土木堡之变的事情发生,朝臣们忧心忡忡也实属正常。皇上或许也是知道这一点,方才没有提及前几年一直频繁有战事发生的宁夏镇。但宣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便是要去这里,难度也是不小。

正德帝看着焦适之沉吟的神色轻笑道:“适之不必担心,我既然会提及此事,自然也做好了朝廷反对的准备。我只不过是去游览一番,这两年也没什么战事,不必那么担心。”

焦适之道:“但是宣府毕竟太过靠近边境,而且也是随时准备迎战的重镇,您若想要过去,还是有好一番问题要应对。”宣府自古以来就会兵家必争之地,哪里会有那么简单。

正德帝朗声笑道:“那是自然,这些迂腐之人就只会一大堆大道理。他们就放心好了,这一次我也会带上他们,令他们与我一起领略塞外风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吧?”

焦适之:……

其实那些大臣的本意应该不是这样的。

正德八年十月,朝廷上爆发了关于民籍的激烈争吵,期间多位藩王狠狠地抨击着代王的奏章,正德帝并未表态。正德八年十一月,正德帝收回之前曾允许部分藩王设立护卫的权力,朝廷上的态势日渐胶着,持着两种观点的人不相上下。

正德八年十二月末,正德帝卡在年关前把重新拟定的《宗藩条例》在朝廷上公布,然后顺理成章在第二天封印封笔,高高兴兴地过年去了。

皇上这个年过得非常松快,然大部分藩王却是过了一个非常不高兴的年。

然而经过了过年那段时间的沉淀后,正德九年元月,正德帝重开朝议的那天,赞同的人数便超过了大半,远比年节前的数目多得多。但凡有所思考的人,都知道正德帝并不是那种会芥蒂皇家声誉的人,既然是他主动提出了民籍的事情,便意味着他已经做足了成算。

这几年来这位皇帝的行为也令他们摸透了大半,要不不动,要是动了就必定早就做好准备。

正德帝顺利地把这件事情推行下去,不过之前是王守仁在负责监督此事,若是他知道这后半年这么快就有这么大的转折,正德帝也不会这么快调动他。只能再重新令人负责此事,索性那人虽刻板了点,对此事毫不手软,监督的力度倒也不必之前差。

处理完心腹大患后,正德帝就开始琢磨起了北巡的事情。不过焦适之好歹劝住了他,令他没有那么快就打算出行。此时新的《宗藩条例》正在实施,若是正德帝在这个节骨眼上立刻就出宫北巡去了,很难安定民心。

正德帝在认同了焦适之的建议后,又悄咪咪地把李东阳找来了。似乎是沾染上了以前焦适之找刘健的习惯,他现在也很喜欢在私底下把李东阳招来聊聊。毕竟李东阳嘴严,脑筋动得又快,跟他说这些事情不容易被泄露。因而当焦适之又一次在豹房内看到李东阳的时候,也只是习以为常地带着他去了皇上的屋子。

就在他打算退下的时候,正德帝叫住了他,“适之先别走,今天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是随便聊聊而已。”焦适之腹诽,皇上您的随意聊聊,居然还需要特地把一位内阁首辅给叫进来,还真是“随意”啊。

李东阳的笑容不变,“皇上愿意同老臣说说话,是老臣的荣幸。”

正德帝丝毫不为所动,撇嘴说道:“你现在不在心里骂我就是好了,还能觉得是你的荣幸?”

李东阳道:“皇上此言有失偏颇,臣无不是战战兢兢,哪里会在心中腹诽您呢?”

作为一个刚刚腹诽过皇上的人,焦适之觉得压力有点大,“皇上,李阁老,要不有什么事情,咱就先开始吧?”这个开场白有点不太妙啊。

正德帝摸了摸下巴,倒是轻而易举地就放过了李东阳,笑眯眯地说道:“说来也是,每次朕同李卿家所聊的话题,似乎都会惊吓到李卿家呀。不过这一次也不例外,希望李卿家不要吃惊。”

李东阳笑道:“臣已恭候多时。”

焦适之在旁边听得一脸笑意,皇上与李阁老的关系倒是好,能惹得严正的李阁老如此说话,看来李阁老对皇上也再无之前的芥蒂了。

“那便好,朕要出京北巡。”

李东阳脸上笑容一僵,视线从皇上身上移到焦适之身上,焦适之正在“认真地”品茗,那股子出尘的意味都几乎令人不忍去打扰了。

李东阳无奈道:“皇上,您若是想再来一次南巡,那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北边那么多军事重镇在,您若是要过去,可就不符合您的身份了。”

正德帝道:“不过是去看几眼,跟朕的身份又有什么关系?若这么说,也应该是,正因为朕是皇帝,方才能够去那些重镇巡视吧?”

李东阳摇头,认真地说道:“皇上不该如此说。您身份贵重,此前南巡时出事,就已经令朝廷上下担忧不已,这一次若是去北巡,怕有人要誓死血谏了。”

正德帝嗤笑了声,淡淡地说道:“朕的事情,难道因为他们那小小的担忧就要为之改变?这世上世事无常,就连喝水都有可能被呛死,难道他们还要为了这让朕从今以后都不要喝水?岂不是滑稽!”

李东阳道:“皇上这样便是偷换概念了,这两年虽然鞑靼未再叩关,可是威胁仍在。这便是您出行的一大危险,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臣不认为我等是忧虑过度。”

焦适之听到这里,就已经明白李东阳是怎样的想法了,事实上从南巡的时候,他就已经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天子巡视,尤其是之前正德帝那种微服私访,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很有必要,这能够令天子深切地体察民情。但不论是哪一位皇帝出巡,都会承担着莫大的风险,再好的皇帝都会有那么几个想致他于死地的人,如果真的出了什么事情,皇上现在又没有子嗣,岂不是玩完儿了?

正德帝把身前茶盏的茶喝完后,随手把焦适之身前放着的那杯茶也给端过来,“朕这一次会带着大军出行,断不会如之前那样偷跑的。不过李卿家放心,就算朕偷跑了,李卿家也必定是随手携带,不会丢下你的。”

听到这句话的李东阳就如同焦适之之前所想那样满心郁闷又吐露不出,皇上,老臣还真不是担心这样的事情!

正德帝非常愉快地把对话进行下去,并在最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派人把李阁老送回去后,笑眯眯地对焦适之说道:“李卿家看来颇为赞赏我的意见,我心甚慰。”

焦适之回想着刚才李东阳的脸色,丝毫看不出皇上现在所说的内容,要真的是那样还好。他哭笑不得地对皇上说道:“虽然您上次南巡时的表现能够强有力地驳回那些胆敢怀疑您的人,但也同样会令他们更加担心皇上的处境。毕竟上一次您可是落跑了,这一次您的保证可没多大用处。”

正德帝抬手喝完了最后一口茶水,道,“北巡比不得南巡,若是我真的要去宣府,身边一点人都不带肯定是不行的,我又不会拿你我的命来开玩笑。跟李东阳先提及此事,也是为了令他有个准备,别私底下察觉了什么再来劝谏,听着都觉得难受。”

焦适之好奇道:“李阁老虽然嘴严,但是若是这么重大的事情,他若是跟内阁商议也实属正常,到时候消息要是泄露了,难道皇上不担心吗?”虽然李阁老的人品一贯不错,但朱厚照是绝对不可能因为人品这样比较虚无缥缈的东西而随意做决定的。这玩意要是在没做好准备就被大臣们知道,那可是会被唠叨到死的。

谁叫明朝有着这样一群可以肆无忌惮抨击事物的言官呢?

正德帝笑道:“你却是不知道的,刘健退了之后,我把李东阳架得太高。如今内阁内李东阳与谢迁是一伙儿,焦芳与杨廷和虽不至于走到一起,却也时常会合伙针对李东阳。就算李东阳提前知道了又能如何,他知道我的秉性,最多也就会跟谢迁提上一嘴。谢迁的那性子,嘴巴比李东阳还严,不会出什么事情的。”

谢迁一贯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焦适之一想起谢阁老的那张嘴,也是深感佩服。据说他曾经把人骂完了,等那人回家好几天后才回过神来谢迁那番话是在骂他。这样的说话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朱厚照非要令李东阳提前知道他的心思,也是为了另外一件事情。正德帝欲要收养继子,其中他看中的两个都在北巡的路线上,到时倒也能够去看看。就是不知道到时李东阳知道他的心思,会不会真的气昏过去呢?

每天都被大臣气的正德帝认真地思考着这点。

……

正德九年四月,平静了将近半年的朝堂又因为正德帝的一言而震动。皇上宣布,七月起他要北巡。

别说路线,就连途中如何调动地方军队,还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他全部都替大臣们标出来了,着实是非常的体贴了。然而面对这份体贴,朝臣们只能又开始了持续不断,锲而不舍,屡败屡战的劝说生涯。

大臣们内心非常苦逼,好不容易上一次南巡的事情安定下来,皇上又打算北巡?!有了上一次的经历,时常都在担心皇上落跑的大臣们怎么可能持赞同的态度!

从四月到六月,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大臣们都在跟皇上进行着抗争,并且因为文官占据优势而占据上风。不过这样的情形,在六月末得到了骤转,在外镇守的几员大将纷纷上了折子,希望皇上能够北巡,以示朝廷威武。

这可就稀奇了,还从来没有武官在这事上主动上奏,要求皇上前去巡视的。事实上,一贯以来这样的事情也跟他们搭不上边,突然来这么一手,文官们都有点懵。然历数那些名字,王勋、朱振、江彬等,全数都是现在驻守在边境上的武官,并颇有成就。难得能见到这样的局面,也是令人称奇。

正德七月初,朱厚照不顾朝臣反对,开始准备出行事宜,并点了李东阳,杨廷和两位阁老随行,京中三大营抽调人手随行,同时令焦芳与谢迁暂时掌握大局。

上一篇:荆棘王冕

下一篇:小兵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