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知道得太多 第178章

作者:白孤生 标签: 近代现代

施华拿着那张血迹斑斑的供词,蹙眉看了几眼,转身出了牢房。

“大人,他们怎么办?”一个锦衣卫凑上前来。

施华冷漠地开口,“没几日好活的东西,拖去埋了。”

他去找焦适之的时候,他正在埋首看着手头的文书,夕阳斜照,碎光在焦适之黑发中跳跃,染上了一层暖光。施华特地发出了一点动静,惊醒了过于认真的焦适之,“原来是你来了,有什么发现吗?”焦适之抬头见是施华,露出了笑意,轻声说道。

施华走上前来,把手里的证词交给焦适之,问了一句,“皇上不在吗?”

焦适之低头看着证词,没反应过来施华话里的意思,“刚刚王将军来找他,皇上应该还在同他说话。”他一边说着一边皱眉看着证词里面的东西,立刻联想到之前曾交给皇上那份证词,“如果是这样的话,确实是早有预谋,而且针对性很明显。”

施华点头,收回了刚才那份略显刺骨的试探,温和地说道:“当初在京城看到那几个马贩子时,那些证词的确令我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后来您交给了皇上,有什么发现吗?”

焦适之道:“指挥使令各处加紧了戒备,的确是发现了一点小苗头。不过那所谓的起义随着皇上日益推进土地的改革,已经渐渐熄灭了。即便是有人别有用心,百姓是最为聪明,也最为盲从的,一旦他们发现了真正有利于他们的,那些冒险的无谓的东西就会被他们抛弃,这点倒是不用担心。”

施华点头,伸手在证词上几处地方点了点,“我虽然打开了缺口,但是都不是最重要的人,那几个知道得更多的到现在还没开口,如果真的要逼问出来,到时候可能给不了您一个全尸了。”

焦适之连头都不抬,直接说道:“不需要留着他们的命,只要他们的联系方式同联络地点。”

施华淡笑道:“我还以为您不会下这样的命令。”

焦适之看了他一眼,眼波微动,“我怎么觉得,你今天说话总是带着刺呢?”

施华深呼了口气,摇头说道:“是我的过错。”

焦适之放下手里的证词,双手合十看着施华,“不打算同我谈谈?”

施华恍惚望着焦适之淡雅的眉眼,顿时想起了昨日看到的画面。他从未见过镇抚使大人笑得那么开心,在皇上面前,在……他紧紧握住双手,面色如常,“没什么问题,只是最近没休息好,刚才说的话,您别放在心上。”

焦适之认真地看着施华,半晌后点头,“如果你坚持的话,这件事情结束后记得好好休息,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得再加紧点。虽然当天晚上就封城,而这在大同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再拖久点,说不定就会被觉察出动静了。”

施华点头,屏着呼吸退出去。

焦适之在他身后蹙眉,施华并没有说实话。只是对施华的人品他还是信得过去的,如果只是私事,他作为上官也没有插手的资格,只要不影响做事的情绪便罢。

他低头重新望着手上的证词,手指下意识在桌案上敲击着,证词的可信度还有待商榷,如果是真的,那这一任的鞑靼首领,还真的是个有脑子的人……相比较他之前的那几任,可是有算计得多。

正德帝回来的时候,焦适之就给了他一个“惊喜”。

“果真是他们。”正德帝哈着手说道,刚才出去得太急,他没有带手炉,十一月的天气冷得很,今早上刚刚还下了雪,寒风从每一个漏洞缝隙往身体里钻,令人防不胜防。“这里是怎么回事?”

朱厚照指着那处特地用朱红标起来的地方问道。

焦适之从身后的桌上又取来一份东西交给正德帝,指着上面被重点标出来的地方说道,“我令锦衣卫快马加鞭去江西一趟,这是飞鸽传书带来的消息。宁王曾经与异人接触过,上面是锦衣卫所得知的整个过程。而施华问出来的这番供词中得知,他们本来的据地在宁夏,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缘由换到了大同。而另一人的证词中表明,他们的据地曾被袭击,大量的阿芙蓉被焚烧掩埋。”

“我已经派人去宁夏取证,如果宁夏附近的确发生过这样大幅度的走水或者倒塌,基本可以确认此事。或许可以据此推断,当初前宁王手中的阿芙蓉,或许真的是从他们手里得到的,而后来可能是是他们谈崩了,又或者是宁王不愿意做叛国贼,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不管原因如何,宁王与鞑靼接触过,鞑靼试图在关内掀起灾祸的事情是可以确定的了。”

朱厚照看了几眼,面露沉思之色,背着手走到窗前,“如此一来,再加上之前你在京城曾经给我的证词,还有林秀的奏折,倒是全部可以串联起来了。鞑靼在民间四处挑起纷争,若是能掀起起义那就更是绝妙了。届时他们从关外攻入,我朝内忧外患之下,若是先安内,九边重镇可能被破。若是攘外,民间起义势同水火,倒是真的有可能反了朝廷,里面本来就有鞑靼的人,届时打开关门也未尝不可。”

正德帝赞叹道,然他脸上笑意越深,眼中冷色越深。

“利用我朝对良驹宝马的渴求,借用马贩子的身份进出边境,携带着大量的阿芙蓉。若是这一次我们不在,谁又能知道那小小的黑色东西能带来这么大的祸患?连宫中的一些太医都不清楚,更别说这些赤脚大夫与军医了。知道了此物能缓解痛苦,久而久之军中便可能大量使用,到时候依靠着这群染上瘾的士兵,到底是他们保护百姓,还是百姓保护他们,可就不好说了。”

“还真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妙计啊。”

焦适之望着身前散发着寒意的天子,轻声道:“鞑靼此举诛心,此次当是为了一举攻破我朝九边重镇,其他边镇危矣。”

正德帝摆了摆手,转过身来看着焦适之,“刚才我已经令王勋派人前往其他各处查探清楚,等这里弄清楚后,立刻前往宣府,我要去阳和看看。”

阳和,那几乎就是所有边境最与鞑靼接壤的地方了。

焦适之知道此时正德帝心中的怒火,而他对此也万分赞同,更是猜到了正德帝隐隐约约的想法。若是继续任由鞑靼下去,岂不是欺辱我朝无人!

复又三日,施华交上了满意的答案。焦适之立刻派人出城前往供出来的地方追查,顺利地逮捕了不少人,而那些操着一口蒙古语的家伙倒是没有他们的手下耐抗,不到半日就在施华的催压下吐露了不少东西,正德帝看着里面满满的隐秘,笑得非常明媚。

嗯,非常明媚。

施华忍住摸脖子的想法,低声询问,“皇上,那些人要怎么处理。”

正德帝摩挲着指腹,慢腾腾地说道,“把那几个鞑靼贵族的脑袋割下来,随军带走。其他人,就地处决。”

“前几日他们刚与鞑靼联系,而三月一回报,那从现在起我们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令王勋封锁所有的消息,若是这点事都办不好,两罪并罚令他直接自刎。”

“适之,下令大军开拔,去宣城!”

从唇间磨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带着冷冽的杀意。

施华倒退了出去,几近满头大汗,望着身边同他一并出来的焦适之,“大人,难道您没觉得皇上的气势……”那声音又低又急,还没说完就被施华自己吞了下去。这样示弱的话语完全不该说出口。

焦适之宛若不觉,摩挲着佩剑说道:“皇上难得有如此干劲呢。”他轻笑着拍了拍施华的肩膀,脚步轻快地去传达了命令。

一旦得知皇上要出居庸关,反对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停顿的时候。

然正德帝的态度十分强硬,直接下令随行大军直接开拔,把那几个执着劝谏的大臣直接打昏带走,等他们清醒过来的时候,距离大同已经不知道多远了。

李东阳皱着眉听着身边围着的一群人,对皇上把这群大臣交给他十分不满。皇上倒是能躲着不见人,但是他却是不行,围着嗡嗡的人太多,第二日他直接令人说他身体不适,谢绝见客。

杨廷和全程旁观了李东阳这一手,惊讶地说道:“李大人,他们有些的确是言过其实,但是皇上那里您真的不打算多劝劝?宣城可是出关了啊!”

李东阳老神在在地捧着手炉,问了杨廷和一个问题,“你说现在是皇上说了算数,还是我们说了算数。”杨廷和膈应了一刻,不得不说道:“当然是皇上。”就算不是在这里,难道就是他们说了算数?

“那你觉得,皇上这一次去宣城的决心,与去大同的决心有何不同?”李东阳又问道。

杨廷和蹙眉,仔细思考后说道:“去大同的时候与这次当然是不能相比较的,鞑靼如此虎狼之心,自是……”他的话音渐渐弱了下来,眼中若有所思。

李东阳从小桌子上端来茶盏轻啜了一口,那暖意流遍全身,整个人都舒坦起来,“我不是不想劝皇上,只是不做无用功的事情。之前我等挡不住皇上来大同的心思,那时候皇上的心思也说不得多正经,就是想来边关看看。”

“可是此刻皇上内心如所你所见,可不再是抱着玩闹的心思。这么些年下来,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皇上的性格,他想做的事情,便是把天下闹了个天翻地覆,也是无法阻止的。”

上一篇:荆棘王冕

下一篇:小兵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