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的教书匠 第55章

作者:夏夜鸣蝉 标签: 近代现代

此地的赵家与赵匡胤有点子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但多少还是有些走动的,赵匡胤也晓得有这一门亲戚在,他一听这话,立即闭了嘴。

崔瑛笑了笑,雇老人孩子不全是发善心,他这里的活不用力气,也不难做,就是需要仔细地熬工夫,老人孩子价格低,也更珍惜机会,比雇青壮合算多了。

日暮时分,竹山村的青壮完成了今天的活计渐渐回了村,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起了丝丝缕缕的炊烟。

“竹山村的青壮不用服徭役?”柴宗训问。

“活计是按离家远近综合规划的,”崔瑛知道柴宗训问他是不是在维护乡里,他坦然的回答,“每队人会轮流到人少处服役,全村一起出钱使人顶了远处的活,青壮做完当天的活计是有时间回来的。”

“这村里人很富裕?”

“陛下与您赏赐给我的产业,除了宅子是在县里之外,其他的都在竹山村,我都雇了村人帮我打理。”

柴宗训点点头,刚想说什么,又听到远处有稚嫩的声音在读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山野之中,听到书声琅琅,可见民风淳厚。”柴宗训轻轻点点头,循着声音向前走去。

两棵五人才可环抱的大树下,一群孩子端端正正地跪坐在小蒲团上,手里抱着一块黑乎乎的小木板,树身上则挂着一块大木板,两棵大树后面是一户人家,刷的粉白的墙上写着整整齐齐的文字,小孩子正背对着那面墙背书,一个戴着逍遥巾的少年手握书卷,一边走动一边听小孩子的声音。

“树后便是下臣的家了,殿下,请。”崔瑛轻声说。

直到走进院子,柴永岱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来,“呼,阿瑛,村里的孩子都是在这里念书的?没有学堂?”

“最近农忙,这些孩子还小,不到能自己去学塾的年纪,便让县学生们来帮他们启个蒙。”

“这六安的县学生可真倒霉,”安德裕半是打趣半是提醒地说,“这又要刻蜡纸拣活字,帮你印书挣钱,又要到村里去教人认字,这下直接让这群读书人帮农人看孩子,若来年发解试过的人太少,本官可是要问你个失职的。”

这个时代的文教政绩可不是消灭了多少文盲,而是中了几个发解试、中了几个进士,就是六安全县都认得字了,若是发解试通过的人太少,考评上也是要得一个大大的“下”字的。

“下官府里还有全县生员的月考试卷,府君要不要检视一下下官与成教谕的教学水平?”崔瑛满不在乎,开玩笑,县学生平时快被成寅那股子高三班主任的盯盘补搞得快疯了好么?如今一个个看着小娃娃笑得跟花似的,就怕教得不好,成寅不许他们出来带学生,失去唯一可以喘口气的机会。

“那本官到是要看看,殿下,您?”

“一起,我瞧瞧两个不及弱冠的先生教出的学生水平如何。”柴宗训也笑道。

“请这边来,卷宗只有一部分在这里,给我这两天批阅的,其它的还在县学里。”崔瑛解释了一下,走到东偏厅,“太子殿下,齐国公殿下,府君,请进。”

东偏厅明显是书房摆设,正对门是一张条案,上面摆着香炉与一对一尺高的细颈琉璃梅瓶,墙上悬着一幅立轴的山水画,向阳的窗下摆了书案和几把椅子,其余的两面墙则摆了一排书架。

“殿下请坐,”崔瑛不好意思地从外间拎了两个小马扎进来,“这个,寒舍简陋,招待不周。”

叶知秋轻哼一声,自己熟门熟路的也拎了一个马扎坐下,赵匡胤与安德裕也跟着座到了马扎上,至于喻皓师徒,他们根本就没进门,只在外面呆着。

崔瑛从书架下面抽出一个匣子摆到书案上,“还请殿下与府君为这些学子指教一二。”

柴宗训才将一卷策论展开,突然抬头向窗外看去,轻轻伸出手一点,迟疑地问,“你这屋里,装了玻璃窗?”

“嗯,殿下也听娘娘说起过吗?”

“娘说过,有一种窗子,跟墙一样大,像冰一样清澈,却日照不化,冬日里坐在这窗下看书就像坐在春日的暖阳里一样。”柴宗训此时的语调柔和而甜蜜,让柴永岱和赵匡胤都听住了。

“这就是玻璃窗,与琉璃器的材料是一样的,制法上有点不同,臣这里的方子还不是太好,目前只能制出一尺见方的玻璃片来。”所以现在崔瑛书房的窗户有些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格子窗,横平竖直的窗棂影子投在策论上,让人的心都静了下来。

其实这种玻璃还是带着点绿色的,不过问题不大,采光效果不论怎么说也比纸或者纱要强一些。

趁他们看策论的功夫,崔瑛出去找了陈柱子,让他帮忙打理出客房来,崔瑛长期在城里,十天里也就一两天住竹山村,村里的事务都委托给了陈柱子。

“你的院子都是两天一打扫的,最近外面人来的多,我怕有人趁乱手脚不干净,就没开院门,一会儿找张姨她们拾掇一下,很快就好。”陈柱子如今越发的干练了,做事有条不紊,再没有当年做流民时那种万事小心翼翼,生怕冲撞了人的畏缩,但依然眼神清正,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那我去陪客了,拜托你了。”崔瑛暗示了一下客人身份比较尊贵,饭菜什么要经心,又把喻皓师徒介绍给陈柱子,就赶快回屋去了。

回到书房,县学生的策论早早被他们丢在一边,他们一人抱着一只邢窑的瓷杯,品着崔瑛炒出来的六安瓜片,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联诗称赞琉璃梅瓶和玻璃窗。

虽然是进士但做诗依然需要回忆韵书来凑平仄的崔瑛在门前站了几秒,看看趴在书案上奋笔疾书的柴永岱,果断去了后面暖房。

“你在门口一站就走原来是就摘菜啦?”习惯了分餐的柴永岱有点别扭地从他爹面前的盘子里夹了一筷子,“这天还有这么新鲜的青叶菜,你把地暖建到菜园子里了?”

“没有,只是在菜园子的屋顶上铺了点玻璃。”

“咳!咳!咳!”安德裕一下子呛到了,“你、你、你拿玻璃建菜园子?”

“不全是玻璃的,”崔瑛强调了一下,“再说玻璃现在贵是因为少,但本钱并不高。”

安德裕只翻了他一个白眼,不再作声。

席上除了几道有名的六安美食之外,美酒自然也少不了,安德裕不愿意浪费喝酒的工夫与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少年人争论高低。

用了一顿水准之上但对在座之人来说也就是普普通通的饭后,柴永岱提议去看看玻璃建的菜园。崔瑛无可无不可,说了句“稍等”,过了一小会儿便提了两盏小琉璃灯过来了。

“我说崔德华,你这儿琉璃不要钱是吧?逮着它使劲用?”安德裕吐槽道。

“至少比铜灯便宜。”崔瑛笑笑,大周此时已经有了曾经北宋时期经济繁荣的影子,柴荣不反对大臣过舒适的生活,甚至对官员家庭经商做出了一些让步,官员们不以权谋私的奢侈甚至成为一种美谈,这也是他敢在未来皇帝面前“炫富”的原因。富裕幸福的生活,结合他之前流民的身份、在东宫学习的经历,简直是送上门的宣传材料,给了寒门学子前进的动力。

“你这蜡烛,是蜂蜡?”走到半路,赵匡胤问。

“是啊,蜂蜡方便。”崔瑛不在意,其他人又一阵无语,石蜡比蜂蜡便宜十倍好么。

“您瞧,我这蜂蜡都是自家养的蜂儿割的,方便也便宜,蜂蜡烧起来还有一股清甜味儿,可比石蜡强。”崔瑛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座花房说道。

温室的菜园子与花房格局一样,站在花房里,盈盈的橘光,满天的星辰,鼻尖萦绕的淡淡花香,美好的像仙境一样。

当天晚上,用竹管里流出的,据说是用太阳照热的水,配合带着花香的据说叫大豆皂的澡豆,洗了一个舒服的澡;裹着轻软的棉被,睡在烧起地暖的房间里,将睡未睡的太子殿下在心底默默地记着:明天一定写信给父皇,这样的人才还是应该放到汴梁城才能舒展开拳脚,他的生活真是比皇宫里还要舒服。

第58章 回京

舒舒服服地一觉睡到天明,崔瑛贴心地找了城里手艺最好的裁缝连夜赶制出修身的棉袍,交由侍卫送到了他们的房中。

昨日皇家父子俩穿着那笨重的棉大衣,两手揣袖口里的形象实在是与他们俊秀的外表太不相符了,有点伤眼。

上一篇:楚先生

下一篇:穿进虐文/做渣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