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郎是赚钱能手 第28章

作者:西瓜啵啵柚 标签: 生子 布衣生活 种田文 市井生活 古代架空

月笙帮着接过蒿子和香椿,伸手掐了掐,果然嫩生生的,这么多蒿子,足够明天蒸一甑蒿子饭了。月笙乐滋滋地把蒿子和香椿放进背篓里,一转头见李轻舟还揪着短褂,有些好奇:“你这兜的是什么啊?”

“你猜?”

“唔,难道是野果子?”

李轻舟摇了摇头,也没继续卖关子,小心地打开捏在手里的衣摆,只见里面躺着十多个小巧圆溜的鸟蛋,有绿有红,颜色漂亮的紧,看着起码得有三窝。

“哇,你在哪儿掏这么多鸟蛋啊?”月笙一个个拿在手里摸了摸又重新放下。

“在水沟对岸靠上面些,我本来是想去掐些刺苔的,没想到发现了好些鸟窝,就掏了几窝回来。不过就没摘刺苔了。”

“那也不打紧,鸟蛋也很不错呢,明儿早上就煮了吃了。不过没带布兜子来,放背篓里怕磕坏了。”

“没事儿,我就这么兜着回去就成。你去看看大黑,拉着它去水里把泥冲冲,我们准备回家。”

这会儿已经看不见太阳的身影,天色越来越暗。大黑估计也知道不早了,是时候回去了,没再耍性子,月笙去一拉,就十分乖顺地从泥潭里站起身。跟在月笙身后去了水多的地方,任由月笙拿草叶帮它擦洗泥垢。

回到家,却只有李重山一人迎了出来。

“娘和嫣嫣呢?”月笙帮着把牛草送进后院,出来还是没见着陈秀云和嫣嫣,便问了李重山。

“下午去关鸡笼时,娘发现又有只母鸡在抱窝,她和嫣嫣出去买鸡蛋了。”

月笙一听就高兴了,“真的?我看这么多天都没动静了,还以为不会再有母鸡抱窝了呢。”

家里如今就只剩下一公三母共四只鸡了,确实有些太少了。做鱼丸、炸小鱼都少不了鸡蛋,多养些鸡,他们就能少从外边买些,自己吃起来也没那么心疼。

“又有母鸡抱窝了呀,之前那一窝还有多久穿?”李轻舟也在一旁插话。

母鸡孵蛋一般要二十一天左右,月笙在心里回想了下上蛋的日子,默默算了算才答:“应当还有五六日就该破壳了,也不知道能穿多少个呢。”

“鸡蛋不都是在公鸡多的人家买回来的,按理说应该不会差。这几日我再重新搭个鸡圈,到时候好养小鸡。”

“那你顺便把猪圈也搭了吧,一晃也该满月了,差不多能捉回来了。”

江大柱养的母猪正月二十三下了窝小猪,一共十一只,最后活了九只。江大柱跟月笙说了,等满月之后再劁,到时候他们再捉回来养着。

“成,我明个儿就拖些石头和黄泥回来,就挨着牛棚垒个猪圈。”

没多久陈秀云就和嫣嫣回来了,还带着二十枚鸡蛋。回来后也没多耽搁,就和月笙去了后院上蛋。

抱窝的那只母鸡正卧在它们平日里下蛋的那个窝里,得把它移出来放到蓝子里才行。母鸡很凶,月笙一靠近,它就张开了颈毛,撒开翅膀,作势要啄人。

“你小心着点,别被啄了。”陈秀云把挑出来的十六枚鸡蛋码在铺好干稻草的篮子里,瞟见母鸡的凶样,小声提醒月笙。

月笙点点头,小心翼翼地靠近,迅速伸手抓住了母鸡的翅膀,惹得母鸡“咯咯”直叫,脚也胡乱扑腾。

“这下面还有两个蛋呢。”提起母鸡,月笙才发现鸡窝里还有两枚鸡蛋,摸起来热乎乎的。

“今儿下午的鸡蛋还没捡呢,也拿过来一起孵着吧。”

安顿好这只刚开始窝的母鸡后,月笙和陈秀云又给前一只喂了些谷糠和水,才回了前院儿。

第二日一早,趁着李轻舟他们还在处理鱼肉,月笙就开始着手蒸蒿子饭。

这种蒿子直接吃是有些微苦的,得先用水焯过一遍才行。焯完蒿子,月笙又把昨天掐的蕨菜和香椿也焯了,蕨菜等会儿切点腊肉一炒,香椿则直接凉拌,也用不着准备别的菜了。

所有野菜都焯好之后,月笙才淘了米煮上,不用煮干,一开就舀出来沥上。然后把切碎的蒿子、肥肉丁、玉米面和米拌匀,加盐调味后装进甑子蒸上就行,估摸着等鱼丸煮好正好能吃。

蒿子嫩生,蒸出的饭也香软。再配上蕨菜炒腊肉、凉拌香椿、凉拌鱼腥草、煮鸟蛋和甜米汤,一顿早饭就能吃得满足。

五日后,第一窝小鸡果然开始破壳。过了三日,穿出了十二只小鸡两只小鸭。

最后只剩下两枚鸡蛋一直没动静,月笙放在水盆里试了试。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晃动,“这两个是没用了。”

李轻舟虽也觉得有些可惜,不过这样的结果他也很满意,个个都能成功破壳原本就不易实现。他把已经破壳的小鸡一只只捡到糠筛里,对月笙说:“只剩两个,已经很不错了。”

月笙看着十来只毛茸茸,啾啾直叫的小鸡和小鸭,又高兴起来,“也是,我看穿出来的这些还挺有劲儿呢,赶紧拿艾草熏一熏了放进笼子里,让母鸡带着。”

说完,月笙就拿了把干艾草过来点燃。李轻舟把装着小鸡小鸭的糠筛高高举起,方便月笙拿艾草熏。

熏完之后,李轻舟就立即把小鸡小鸭放进了新搭的鸡圈。受了惊吓的小鸡小鸭唧唧叫着靠近了母鸡,被母鸡护在羽翼下。李轻舟又给食槽里添了些用水拌好的谷糠和粗玉米面,见母鸡领着一群小的,啄得欢快才和月笙放心离开。

三月初五下午,李轻舟和月笙赶着牛车去了青山村江大柱家。昨天江大柱特意来月笙摊子上说了,留的小猪已经劁了养好伤,让他们抽个时间捉回去。

因为江大柱他们要在铺子里等锦书散学了才会回去,所以李轻舟他们走得也晚。到了江家,江大柱他们也都已经回来。

“你们来了。”何芳兰笑着接过月笙提在手里的两尾鱼和一捆香椿。“怎地又带东西来,家里都有呢,不用往家里带。”

“我们天天都弄,也吃不完那么多,过来就顺带些。”

江大柱则和锦书乐呵呵地围着大黑转悠:“你们这水牛养得挺好,费了不少心思吧?”

李轻舟把锦书抱起放到牛背上坐着,“也还好,大黑脾性好,什么草都吃也不挑。我们每日牵着去外边吃吃草泡泡水,也费不了什么事儿。”

“什么时候出门定了没?”江大柱又问。

“定了,这个月二十七。”

时候不早,月笙他们只喝了杯茶,和江大柱夫妇说了会儿话,就去了后院捉猪仔。

小猪仔已经和母猪分栏,圈里就只有三只小猪仔,正窝在角落睡得香。肚皮一鼓一鼓的,发出小小的呼噜声。猪圈里收拾的很干净,下面垫了一层青草,几只小猪还是白白胖胖的,看着就让人心生喜爱。

“其他的都卖出去了?”月笙四处看了看也只见到三头小猪仔。

提这个江大柱可就高兴了,“都卖出去了,刚满月就有人来买了,剩的这三头都有人来问了好几回呢。你们看看要哪只,我去揪出来。”

三只小猪仔都长得挺好,月笙也没挑,“随便哪只都行,爹你看着捉就行。”

江大柱翻身进了猪圈,动作利索的就抓了一只小猪仔的后腿提了出来,放进李轻舟早就撑开的麻袋里装上。

“小猪仔能吃,不过每天也不要喂太多,免得胀坏了。现在还小,就多喂些粗玉米面、麦麸、新鲜草料,等大些了再喂糠。若是拉稀也不要慌,烧点玉米棒子泡水或者煮些地枇杷根叶喂喂,还是不行就来找我……”江大柱知道李轻舟他们家是第一次喂猪,便说得细致了些。

李轻舟和月笙认认真真地听着,一一记下。江大柱的猪仔都是卖三百文一头,这回几人也没再推来推去,月笙给数了三百个铜板,就和李轻舟回了家。

猪圈早就搭好,李轻舟拖了石头和黄泥回来花了三个半天才砌好的。顶上搭了棚,盖着稻草,圈里昨日还割了好几捆茅草回来铺上。小猪仔刚放进圈里还有些不适应,月笙拿了玉米面过来放进木槽里,唤了一会儿,猪仔就试探着靠近了,确认没有危险,便呼噜呼噜吃了起来。

“这小猪仔还挺能吃,好养。”陈秀云见猪仔很快就把玉米面吃的干干净净,又转头去啃青草,眼里尽是满意。

“可不,岳父说要想猪养得壮,得费不少粮食呢。我打算明个儿就去村长那儿问问,再买两亩荒地,今年多栽些番薯,还有南瓜也多种些。”

“是该多种些,要好好养着才行呢。”村子里荒地并不算太贵,看地肥与否,一亩在一两到三两不等,而且前三年还免税。家里现在还有余钱,是以家里人都觉得李轻舟这个提议不错。

第二日李轻舟就去找村长说了买荒地的事儿,村里荒地不少,开荒越多于村长也有益,村长没多犹豫就给李轻舟划了两亩中等地,收了李轻舟三两银子。之后李轻舟又和村长一起跑了躺县衙,把契书给签了。

--------------------

第44章

==================

“昨夜是不是下雨了?”月笙有些不太确定地问李轻舟。

今日清明, 不用出去摆摊儿,也用不着给馆子里送货,昨夜两人就有些放肆了。后半夜月笙似乎听到了沉闷的春雷声, 还有淅淅沥沥的雨声。不过那时他已累极, 整个人晕晕乎乎的, 也分不清究竟是梦里还是现实。

李轻舟昨夜出去过,倒是清楚, “是下了雨,不过不算大。”

月笙笑了笑, “那看来今年是丰年呢。”

老话说“清明前后一场雨, 好似秀才中了举”, 清明时节下点小雨是最好不过的,至少田里已经出苗的小麦、玉米、土豆等得了春雨的滋润能长得更好。

乡下人都盼着风调雨顺,这样的好兆头, 李轻舟自也是高兴的, 面上也带了笑。他见月笙似乎还有些疲累, 又问:“要不要再睡会儿?”

月笙见窗外已大亮, 便生不起赖床的心思,“不了吧, 得做青团、炸馓子呢, 完了还要去扫墓,还有得忙。”

两人很快就收拾洗漱好, 李轻舟直接去了后院剁猪草, 月笙则进了灶房。

“娘, 重山和嫣嫣呢, 还没起吗?”灶房里只有陈秀云一人, 弥漫着一股艾草的香味。

“他们去买豆腐了, 轻舟不爱吃甜的,我打算做些腊肉豆腐馅儿的青团,你看看你要做些什么其他口味儿的”陈秀云拿筷子试了试艾草,发现已经软了,便把锅里的艾草捞出放在盆里装好。

月笙忙走上前,帮着陈秀云把焯好的艾草用石臼石杵捣烂,“之前腌的咸蛋也能吃了,再包几个蛋黄馅儿的吧。甜口就做个豆沙的和芝麻花生的吧。”

“成,我来和面做皮,你去弄馅料吧,你手艺好,调的馅儿好吃。”

艾草原本就已经煮得很软,月笙捣了一会儿就已经烂成糊糊,看起来绿油油的。陈秀云舀了糯米粉倒进艾草汁里,搅匀之后就在盆里揉起了面团。

月笙则开始准备馅料。红豆昨晚就用水泡上了,陈秀云一起床就装进甑子里蒸着。月笙掀开盖子瞧了瞧,还有些硬,便又添了把火继续蒸。

如此一来,他就只能先炒芝麻和花生了。还好煮艾草的锅还空着,洗刷一下就能用。

“有什么要帮忙的?”李轻舟喂完后院的牲口,也进了灶房帮忙。

月笙正专心致志地翻炒锅里的芝麻,生怕自己一错眼给炒糊了,闻言头也没抬地回:“你舀几碗面粉和点面等会儿好炸馓子吧,就跟你擀面条一样,记得打几个鸡蛋在里边,炸出来味道更好。”

擀面条李轻舟还是会的,也没再多话,径直去拿了木盆准备和面,只是轮到调味时,他有些拿不准量,端到灶前让月笙加了盐,才回来继续揉面。

等月笙把芝麻、花生炒熟捣碎,出去买豆腐的兄妹俩也回来了,两人还折了一小捆新鲜柳枝。按着习俗,清明这日是要插柳、戴柳的,寓意着驱邪祛灾。

月笙便没让两人在灶房帮忙,遣了他们去把柳枝插到各个房门上,顺便再编几个柳环,等会儿出去扫墓好戴上。

豆腐都买回来了,月笙也没耽搁。麻利地把豆腐切了,又切了些腊肉丁,混着一起炒了。

面皮和馅料都准备好之后,就要包青团了。青团包起来并不难,取一块面剂子,在手中捏成圆饼状,放上一团备好的馅料,再用虎口轻轻一捏,最后糅上一揉,就能得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碧绿团子。

这边儿青团刚上锅蒸上,另一口灶就已经生了火烧着热油,准备炸馓子了。陈秀云和李轻舟两人在一旁擀面,将面团搓成细长条,然后一来一回绕成团放进热油里。月笙则拿着长木筷,将馓子在锅里翻面。

等馓子炸完,青团也蒸好了。

馓子酥酥脆脆,青团软糯,咬上一口就能尝到咸香的腊肉豆腐、蛋黄,又或是甜甜的豆沙、芝麻花生,口口都是满足。早饭也不必备别的,一人冲了碗玉米糊,就着青团和馓子就是一餐。

吃了早食,一家人就提着青团、馓子、纸钱、炮竹还有昨日买的橙子、苹果等物,出发去扫墓了。

出了院门,李成林一家已经候在外边。

李乔一见月笙,就跑了过来,亲亲热热地挽着他的胳膊。

“堂嫂,你们扫完墓回来放纸鸢吗?”

昨日镇上有许多摆摊儿卖纸鸢的,各式各样的,不过因为用了纸或绢布,还画了图案,并不便宜,最简单的黑白小燕子纸鸢都要三十五文一个。月笙想着嫣嫣怕是从未放过纸鸢,便花了三十五文买了一个。

李乔虽也心动,但思虑再三还是没买。不过他堂嫂说了,可以和嫣嫣他们一起玩儿,他就一直惦记着,这不见了月笙就迫不及待地问了。

月笙见李乔眼里尽是期待,走在前面的嫣嫣也回过头眼巴巴地看着他,轻笑了声,“放,怎么不放?等回来我们就去放。”

“哇,太好了!”李乔欢呼了声。

“都要说婆家了,还不收收性子,一天尽想着玩儿。”江凤仙回头看着蹦蹦跳跳的李乔笑骂了声。

“我倒是觉得乔哥儿这样挺好的,活泼可爱,就算不拘着性子,也不愁找不到好婆家。”陈秀云接话道。

月笙看了眼冲着江凤仙背影吐舌头的小哥儿,也觉得他娘说得不错。李乔本就长得讨喜,圆脸杏眼,性子也好,人又勤快,家里和睦,据李乔所知这些日子就有好几个媒人上门,亲事儿应是不愁的。

月笙故意走得慢了些,和走在前面的江凤仙等人拉开了距离,才小声问李乔:“乔乔,你的亲事如何了?可有中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