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缠缠
“是了,先吃饭,先吃饭。”
越国公拿起碗筷之后,桌上的人才开始动筷。
墨珣已经习惯了越国公府的习惯,对于一边吃饭一边闲谈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这就继续说道:“我感觉答得还行。”其实也就是把“尚可”再说一遍罢了。墨珣对自己的解答也算是有一定把握,但科举考试,除了“尽人事”之外,就是“听天命”了。客观因素太多,并不是自我感觉就足够的。
越国公还想再问,让赵泽林夹了块肉堵了嘴。“你别管你祖父,先吃饭,等全都考完了再说。”
墨珣知道赵泽林担心会影响自己,所以才不让越国公继续问,他其实也不觉得有什么好问的,等到最后放榜的时候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他此时说再多,也不能改变已经考完了的事实,就算越国公听出他哪里答得不够透彻或是不够具体、偏题,那他也不可能再改答案了。
越国公虽然心急,但也知道赵泽林的说法不错,这便也不再问,只让墨珣捡着自己爱吃的吃。
第156章
翌日, 墨珣再次进入贡院, 而因为考号相同的缘故,仍是原来的号舍。
墨珣猜这个贡院在考生第一场离开之后并不会对号舍进行清理。建州那个贡院或许得有十几二十年没有杂扫过了。怀阳贡院比起建州的会干净一些,但厚重的霉味与夜壶的臭味都在空气中弥漫。
第二场的第一题考的是《礼记》中的《礼运篇》,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天下为公”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理想形态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而儒家所说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礼运》中也描述了“大同”社会的具体形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①……
“天下为家”则是歌颂王权, 本质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所以也就获得了统治者的推崇和青睐。这部分主要阐述了世袭的合理性和君权神授的观点:“大人世及以为礼”, 说明了当权者理应受到尊敬;“礼义以为纪”,即使说“礼义”就是纲纪。
墨珣倒是能理解这些言论, 毕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此。若是一味批判君权,那这种儒家言论必定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而儒家的主要思想为“仁”,为了在众多的统治者之中将“仁”的思想推广出去,那么就需要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天下之天下也”的说法,而《礼运篇》既论证了君主制度的必然性与主权在君的合理性, 又为君权的存在与贯彻列明了准则。
所以就当前所处的环境来看,儒家思想会成为主流思想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墨珣虽然看得明白,但卷纸上自然不能够这样写。只能当作自己完全不明白,而按照统治者所愿意看到的方向去写。否则的话,他很可能在乡试成绩还没公布就被抓了。
余下的考题就是判语、策论、诏诰、奏状、章表、律赋,一共六篇,每篇写三百字。
判语要求考生要能从给定的材料之中抓住本质和重点,根据当前颁布的法令进行分析并判断考题,并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的阐述和论证。判语主要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策论则是考察考生的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开篇点题,拒绝冗长和杂乱无章;奏状、章表就是要考察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了,语句是否通顺、规整。
拿到考题的时候不能看一遍就开始下笔,最好是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大体的把握之后,再仔细提炼题干中的内容,想好自己的论点、论据,最后才开始分析自己的观点。
上一次乡试,墨珣完全是依照天色来判断时辰。那样很容易造成误差,他当时甚至还将贡院发的蜡烛都用去了大半。今次或许是因为有了经验,亦或许是考题比较拿手,答起题来也有些把握,蜡烛倒是一动不动。
三日后,墨珣从贡院里出去,也不会想上次一样觉得头疼得厉害。
第三场乡试只考策论,一共五道题,让人比较在意的就是关于“变法”的那道了。
虽说主考官是怀阳府尹,但墨珣还记得考试报名的时候,那位监生曾同他提到过,今年有道策论题是宣和帝亲自命题的,说不准就是关于“变法”的这道了。
这道题问的是“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而墨珣见到这道题的时候第一反应便是宣和帝说不定要推行什么变法了。只是这个想法一闪而过之后,他就不再细想,转而去思考商鞅变法了。这题问的并不是变法的具体内容,而是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若宣和帝当真要推行变法,那么想要复制和仿照商鞅变法的方式,就应该先从中知道商鞅变法的时候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推行的。
这也要从当时秦国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来说了,其中秦献公功不可没。
秦献公在魏国流亡了近三十年,被迎回秦国的时候,接手的已经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他在魏国亲历了李悝变法,见识过魏国的强盛,知道变法对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来说有多重要,所以便有了“献公变法”。
“献公变法”明确了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为“商鞅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秦献公变法时出现了一大批能够与旧贵族相抗衡的地主阶级。
秦孝公为秦献公之子,很清楚变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需要当权者坚定不动摇,使“举国而听之”。
商鞅变法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改变了原来的官僚体系,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从“立木为信”、“将法太子”、“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到“尽迁之於边城”②,采取的都是雷厉风行的手段……
墨珣一边想着该如何作答,可另一边,脑子里却转向了宣和帝那边:若这道策论题当真是宣和帝所出,那他最后真的会看吗?乡试受重视程度必定不如会试和殿试,而所谓的“宣和帝出题”是真是假尚未可知。假定是真,那宣和帝是随口一提就被命题者当作圣旨,还是明确地表示这题需要纳入此次乡试?
无论是从政治、军事、文化还是经济上,需要改革的地方肯定有很多。但两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想要完全复制是不可能的。商鞅是一个说出“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人,他直接推翻儒家的思想,转而以严刑峻法来管理国家,再加上“重农抑商”也与现在的形势完全不符……
商鞅变法会成功那是因为日渐腐败的贵族官僚制度无法满足新的生产力的要求。而且当时秦国还没有统一全国,诸侯分封割据各自为王,所以商鞅才会提倡法家的中央集权。
墨珣想到这里,直接将自己原来写在草稿纸上的论点与论据改掉了。
。
等到这第三场考完,越国公终于可以问墨珣“乡试考得怎么样”了。
赵泽林本是想让墨珣好生休息,问考试可以等到墨珣休息够了再来。
然而墨珣知道越国公已经憋了很久了,在饭桌上便主动问起这次最后一场考试的策论题是否当真是宣和帝所出。
“这个我还不清楚。”越国公没有参与出题,而家里又有墨珣这样一个考生,他也不敢过多地打听,以免被有心人参上一本。墨珣上一次乡试已经因为考试存疑而取消了成绩,这次若再来这么一遭也不知道扛不扛得住。
“报名的时候遇上相识的监生,他跟我提过。”
越国公点点头,反正现在考都考完了,考题是谁出的也不重要了。就算真是皇上定的题,答不上来的还是答不上来。而且也不见得皇上出的题就一定会比其他命题者出的题目来得难。
“这次考到了商鞅变法。”所有题目里最烦的就是这道,好在墨珣时间有所富余,这才能够重新去想。其他的题考过就过了,墨珣一点都没有想要拿出来讨论。但越国公现在一直盯着他,若是他不说点什么,恐怕也走不了。
越国公“嗯”了一声,他今天在御史台已经知道考题了,“你怎么答的?”
墨珣将手中的碗放下,“孙儿是从当时秦朝的背景开始写,就是从秦献公写起。”
越国公觉得不错,若只立足于秦孝公,那么有很多东西都无法解释了。
“后来孙儿却想到,秦献公时推行变法是为了改变本国内忧外患的情况,那就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诸侯分封割据开始……”
“商鞅变法最后统一了全国,这才是这道题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不然怎么叫成功呢?仅仅只是为了改变当时国内的环境,那又怎么需要那么重的徭役赋税?怎么要那么多的兵丁?
墨珣叽叽喳喳地说了一大堆,越国公与赵泽林则一直听着。
伦沄岚对于什么变法知道得并不多,却也不妨碍他看越国公与赵泽林的反应。若是两位老先生出言反驳,那就表示墨珣答题并不完整或是完全答错了。
越国公今天听到其他同僚讨论考题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墨珣能考虑到从最终的结果反过来推出答案,这是他所没有想到的。而墨珣所说出的答案也比他自己想到的好了太多,考虑得也十分全面。
准确来说,越国公并没有参加考试,所以仅仅只是按照他所知道的方面简单地想了想,并未深思。
“祖父?”墨珣见越国公不吭声了,便又端起碗来。
“其他的题答得如何?”乡试三场,考题众多,不会仅以一题定成绩的。
“此题最难。”
得了墨珣这句话,在座的三人都松了口气,现在只要等半个月以后放榜就行了。
乡试考完之后,原先的雨水也停了,而天气也日渐转凉。墨珣之前参加过好几次的科举考试,每次考试结束都会有很多考生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讨论考题。无论是茶肆还是饭堂,客栈还是会馆,总会听到关于乡试的内容。他本来就懒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人说重复的事。若是出了门,万一碰上相识的考生,那免不了又要寒暄一阵。所幸国子监给这次参加乡试的监生放了假,墨珣也不需要到国子监里跟同窗讨论这些。
考完试没几天,伦沄岳便带着家小过来了。其主要目的还是要问墨珣考得怎么样了。
墨珣觉得这个“问”,着实没有必要。毕竟事已至此,木已成舟了。但长辈来问,他总不好直言拒绝,便又对伦沄岳说了一些。
而后,林府也派人来打听……
最终,墨珣不得不到国公府在京郊的庄子里去躲清闲了。
第157章
越国公府的庄子平日里是由管事的在打理, 而国公府原先的两位主子也嫌少到庄子里居住。纵使偶尔有那么一两回, 也是小住两日便离开了。
墨珣这次躲清闲的决定很是仓促,也就提前了一天派人去通知管事的。
管事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国公府同赵泽林汇报今年庄稼的收成情况,以及与赵泽林对账、将佃户的租子上交等等。
墨珣曾经见过这个管事的几次,仅仅知道有这么个人罢了。国公府的庄子是越国公与赵泽林的,墨珣也不想自己表现得太过在意,反倒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在贪图些什么。
墨珣原本打算自己一个人到庄子里去住到放榜或者国子监复课,但是伦沄岚不放心,便想着要跟墨珣一起去。墨珣本身并不在意,因为伦沄岚并不怎么管他, 而且在墨珣看来, 伦沄岚到京里平时除了跟着赵泽林出去,就只能到伦沄岳府上……倒不如到庄子里去散散心。
赵泽林知道之后,非但没有制止, 反而还交代了他不少事情。
庄子里没有专门的小厮,大都是佃户的夫郎, 而伦沄岚要跟着墨珣过来,那么青松雪松自然也不可能被落下。只是佃户的夫郎也都是农家哥儿, 在日常照料上自然是不如越国公府那些小厮来得精细。好在伦沄岚原也就是从乡下来的,倒也不觉得有多难适应。
管事的刚一通知庄子里的人,墨珣与伦沄岚要过来小住几日,需要招两个哥儿来伺候。
伺候主子算是一个额外的收入, 而且比做农活轻松多了,好些汉子得了消息都赶紧回家去让自家夫郎和儿子都过来试试。
伦沄岚刚到庄子里就受到了来自佃户们的热情对待。等管事的将伦沄岚他们安排妥当之后, 那些哥儿们便已经等在院子里了。
管事自然是一副不愿揽事的样子,只退至一旁,全权交由让伦沄岚做主。
伦沄岚想着,左不过就呆几天,随便挑了两个得力的就行了。再加上,他在石里乡的时候也掌过庄子,知道管事的对于一个庄子来说的作用,干脆就让管事的帮着挑人。
墨珣的想法跟伦沄岚一样,反正就只住几天,挑谁都一样。
管事的这才不推脱,指了几个哥儿之后再让伦沄岚从中挑选。
被挑中的人自然喜出望外,没被选中的虽然有些不太高兴,但也不敢在主人家面前使性子。
见伦沄岚选好了人,管事的就让其他人都散了,之后才让人带着伦沄岚与墨珣在庄子附近转转。
墨珣到庄子里来就是为了躲清闲,然而到了庄子里之后,墨珣才发现,庄子上的人比起京里的更爱说话。与此同时,或许是因为他们从越国公府里来,庄子里的佃户应当是认为该跟他们打好关系,所以有事没事都会在院子附近转转。若碰上了京里来的人,也正好能说上几句。
墨珣在庄子里呆了没多久,乡试就放榜了。
乡试放榜的时间一向有定制,再加上国公府上一直有派人盯着,所以成绩一出,不等报喜的人上门讨喜庆,赵泽林便已经从家丁处得了消息,赶紧派人到庄子里将墨珣他们爹俩接了回来。
来接墨珣与伦沄岚回怀阳城的侍卫和车夫刚一到庄子门口,就有人前去通报给管事的知道。
管事的得了消息,见到了侍卫之后,忙领着侍卫到院子里去见伦沄岚。
伦沄岚得了通报,这才出来。而那名侍卫见到了伦沄岚之后,自然是带着满脸的喜庆,隔了老远就拱手说道:“恭喜夫人!”
伦沄岚一听这话,心中已有了计较。尽管他已经经历过一次儿子中举,可现下仍是禁不住喜形于色,“是中了……?”
“是!少爷中的是昌州解元!”侍卫咬了个重音,恨不得见人就说。
“解元?!”伦沄岚吓了一跳。他本以为墨珣中举就已十分难得了,“解元”什么的更是想都不敢想,却不料竟是又得了!
青松跟在伦沄岚身后,也听见了这个好消息,忙伸手拉了雪松一把。
连着两次中了解元,这可难得得很!看那些在背地里嚼舌根的人还能说出些什么话来!
雪松还记得在墨珣认亲宴上那个闹事的建州同乡,此时更是恨不那人就站在自个儿跟前,让他也好好听听。
“是了,正是头名!解元!”别说是伦沄岚了,侍卫刚知道的时候也有些诧异。然而诧异过后,不知怎么竟好似理所当然一般。
“老妇人派属下前来迎解元公和孺人回府。”侍卫这么说着,便朝着伦沄岚身后探了探头,“少爷……不在吗?”
墨珣到了庄子上之后便时常在外走动,所以现在又晃出去了。不过,他每次外出的时间都不长,最多一个时辰就会回来。
“到外头去玩了。”伦沄岚略微颔首。他本来就觉得墨珣天天呆在屋子里,不是看书就是写字,心里还担心呢。到庄子里之后,墨珣愿意到外头去走走,伦沄岚当然乐见其成。
“原来如此。”侍卫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墨珣在国公府里住了这么长时间,侍卫还是头一次能把“玩”这个字跟他挂上钩……“是老夫人派我来接孺人和少爷回府的。”
从国公府里出来的时候,赵泽林就已经跟伦沄岚说好了,所以伦沄岚也有所准备。他本来与墨珣到庄子里来住的时间也不长,带的东西和衣服也不多,收拾起来很容易。
伦沄岚表示了然,“珣儿应该很快就回来了。”
管事的怎么说都是人精,听到伦沄岚这么说,忙引着侍卫到一旁先休息,赶紧让人给侍卫和车夫备些饭食。
伦沄岚让青松雪松去把他们来时带的东西统统都收拾一下,准备等到墨珣回来就跟侍卫一起回京。
越国公府的地旁边是京里其他士族的地界,正因为如此,此处治安良好,赵泽林也就只派了一个侍卫过来接他们。
墨珣本身知道乡试放榜的时间,远近也就是这么一两日了。而且,他们这些参加乡试的监生在放榜之后就要回国子监上课,他不可能一直呆在庄子里的。今天他就没有在外头呆太久,差不多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