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 第133章

作者:余缠缠 标签: 种田文 科举 轻松 玄幻灵异

“姜贤弟今次亦中了武贡士,榜上第两百二十三名。”

墨珣与冯维正两人本就是同乡,还曾是同窗,此时又是一二名,不说话未免显得人情寡淡了。再加上他们都是贡士,将来说不准还会同朝为官,墨珣就算再不喜欢这种人情往来,也还是得表现出友好的态度来。

听到冯维正提起姜伟平,墨珣立刻轻声笑了起来,“如此正好,我们三人全都中了!”

认真算起来,他们三人也是有缘了。

“正是如此。”冯维正也不管墨珣看不看得见,只兀自点了点头。

墨珣当然不敢提什么“恭喜”一类的话,他自己就是头名,跟排在后头的人说什么“恭喜”不就是在埋汰人吗?

“贡士墨珣上前!”午门口的禁卫军见时辰差不多了,便开始一人唱名搜身,一人比对家状。

墨珣本来就站在前头,但此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也不敢耽搁,紧走了两步立在禁卫军身前等候查验。

墨珣年纪不大,验得倒是快。后头有些年纪大的,考了太多年,本人跟家状上的画像有不小的差异,核对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但因为贡士们黎明就守在午门前,留有的时间充裕,倒也不怕这个。

进了午门之后,所有贡士都不再攀谈,唯恐因为扰乱宫廷秩序被“请”出了宫门。

搜身核查花费了不少时间,而后所有贡士又跟随官员的指引往太和殿去。此行走了大约近一炷香,墨珣他们方才抵达太和殿前。

官员们停在太和殿门口不再往里走,贡士们也只得门口候着,等到殿内的人发话了之后才能进殿。

太和殿内早早都准备好了给考生的案几,只等考生依次就坐了。

伦沄岳对墨珣说过,早上最好不要吃流食,也不要喝太多的水。进入太和殿之后,就再不能随意进出了。若是宣和帝已然到场,那更是连些许小动作都不能有的。

贡士们进殿后按照各自的位置盘腿坐下,又不知等了多久,才听得有内监高喊:“皇上驾到!”

贡士们立刻正襟危坐起来,脊背挺直,盼着自己能从这三百多名考生之中脱颖而出。

宣和帝进殿之后,一应考生在内监的暗示下起身跪拜,并山呼万岁。

墨珣因为是头名,离宣和帝更近些。此时听到宣和帝一声“免礼平身”之后,便低着头站了起来。

不多时,宣和帝身边的内监喊了句,“请考生落座。”

一众考生此时方才又坐回到案前,等候发卷。

这会儿与在贡院时不同,贡院中有各自的号舍,并未有这么多人盯着。再加上太和殿整个装潢与构架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周遭亦是鸦雀无声,平白增添了不少的紧张气氛。

墨珣的位置靠前面,自然也比别人更早地拿到卷子。但是没有宣和帝的发话,就算拿到了卷子也不能随意提笔。

从刚才宣和帝进殿至今,墨珣都没能抬起头来看宣和帝一眼。他心中还记挂着赵泽林曾经提起过的“宣和帝变胖”一说,有心想看,却仍是按捺下来。等到殿试结束了之后,想来应该是还有机会的。

此次殿试仅考策论,却与乡试会试时不同:乡试、会试的策论题,题目短,且答案只需写几百字即可;而在殿试之上,每道策论题题长便有数百字之多,答案更是需得写上上千字。

与此同时,殿试的卷子不经誊录,均由考生自己书写。

因此,参加殿试的考生,在书写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必须使用正体,字要端正、清晰、体大,不能随意涂改和勾线①。

殿试只考一天,时至日暮交卷②。等考试时间结束之后,由受卷官喊话停笔,考生无论作答结束与否,都要将手中的笔放到笔搁之上,双手则自然下垂放在腿上,不能再碰案上的试卷。

殿试亦可以提前交卷,若是有考生提前答完了,那可以自行将卷子交到受卷官手上,受卷官检查过之后会给考生发放一个牌子,考生便可离开考场了。

等到受卷官将考生的卷子收起来之后,需得在所有的卷子上加盖有受卷官衔名的戳记,以作责任制。每十卷为一封,送到弥封所,由弥封官处理③。

弥封官拿到士子的试卷之后需要进行糊名、编号,同时也要在上头加盖戳记。

在这整场廷试期间,宣和帝不见得会一直坐在太和殿上,毕竟整场考试时间这么长,宣和帝能够时不时出现一下,就已经能算作是十分重视科举教育了。

更何况,所有考生拿到了卷子之后,都在冥思苦想答案,埋头奋笔疾书。谁有那个闲工夫,分神去盯着是否还坐在龙椅上?是不是有中途退过场?

第170章

不出墨珣所料, 宣和帝在太和殿之中只呆了一个时辰便起身离开了, 余下一众执事官在殿内监考。宣和帝起身时并没有闹出多大的动静,但墨珣本身警醒,自是有所察觉。

这些站在殿内的官员都是临时挑选出来,最后名单由礼部呈交给宣和帝定夺委任:提调官应是礼部尚书与侍郎;监察官则由御史台出人,也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有墨珣参与考试的缘故,越国公并未到场。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均由翰林院官员担任;而巡绰官,看走姿与身形应当是禁卫军官无疑了①。

墨珣在进入太和殿时便飞快地扫视了一圈殿内,对于殿内诸多官员做到了一个心中有数。经过了三年前的认亲宴和围猎,他对于朝中一些官员还是能认得出来的。

等到宣和帝首肯, 站在殿内的官员便开始向考生发放试卷了。

墨珣座位考前, 自然比别人更早拿到考题。这试卷一到手,墨珣便低头细细地读完了题目,只是禁不住眉尾一挑——此次殿试策论共有两道, 一为“论为君之道”,二为“太子与诸王定分”。

“论为君之道”还好说, 一向是歌功颂德居多,甚至可以把宣和帝夸个天上有地下无。至于那个“太子和诸王”就……比较难办了。现在储君未立, 宣和帝在此时出这么个题,也不知究竟意欲何为了。

其实这第一题的题干很长:“夫三代以上,君民臣良,天下雍熙, 世登上理……②”只是让墨珣给简化成了“论为君之道”罢了。前头的长篇大论亦不过就是为了引发关于“帝王之道”的讨论而已。

据闻殿试上的策论题均由皇上亲自出题,实则不然, 大都是由大学士拟定,而后呈给皇上挑选。不过看今次的题目,墨珣也拿不准到底是谁定的了。然而既然发下来了,那就必定是得了宣和帝的首肯。

像这种看似很“大”的题,一时间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无从下笔。其实不见得:问问题的人假定是宣和帝,那么他自然就是想让贡士们针对自己来答,而不是一味举例,只说一些古时候的皇帝如何。

墨珣仔细思考了一阵,而后才提笔在草稿纸上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

按墨珣进京之后对宣和帝的了解来看,宣和帝应该是想要扩充版图的。但现下百姓正安居乐业,就算边关时不时有蛮夷捣乱,却也并未伤及根本,贸然发动战争实非良策。就算宣和帝直接开口说要打,必定也会收到诸多阻挠。

战争前的准备工作有很多,哪怕墨珣心知宣和帝想从这届士子中看到有支持他的言论,却也只敢写上小小的篇幅。

君,乃天下之主。

宣和帝并不是开创这个王朝的人,顶多只能算作一个守业者,然而看宣和帝的行为做派,明显就是不甘于守成的人了。

殿试阅卷上的“暗箱操作”不少,《万历野获编》中有提到过“若状元卷,则必出揆地所读,方得居首。”说的就是,状元的卷子一定是要经过殿阁查阅过后的。换句话说,最终能够被呈现在宣和帝面前的试卷,只会是经由殿阁大学士挑选出来的。

虽然殿试前三甲是由皇帝定夺,但是如果殿阁大学士认为你的卷子没有资格、且没必要送到皇上面前,那你就是写得再好也没用了。毕竟传胪大典就是在殿试之后的第三天,而宣和帝在传胪大典的前一天就需要定下一甲的前三名,他哪来的没那个闲工夫一份一份试卷去看?

殿试自然与前面那些科举考试不同,乡试会试没过还能重新再考,而这殿试就等同于被“定了生死”。之后除了再参加庶吉士的考核之外,也没有别的机会了。庶吉士考核比起殿试还挑人,样貌、年龄、身高、体重这种外在的客观因素都是既定的。有些举人考到老了才好不容易能参加殿试,但又因为年纪太大往往没有机会再被留在翰林院。

墨珣仔细琢磨了一下,他从未听越国公提到过朝廷里有人是主战的,所以对于宣和帝的想法,他还真是不能过多着墨。万一他在对外扩张上大行笔墨,那极有可能连殿阁大学士这关都过不去。

传胪大典与殿试时间相近,但考生却有三百余名。意思就是,这三百多份的试卷要求阅卷官在一天之内看完。工作量太大,阅卷官统共就那么十来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于是,受卷官通常会把会试前十名的试卷优先挑选出来呈给殿阁,而殿阁则是直接参考会试的成绩排名,将卷子加以划分等级。

殿试一甲有三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一甲”一般会直接从会试的前十名士子之中产出,而除却这三名一甲之外,余下的七名便是二甲了。

而殿阁在挑出了前十名的卷子之后,剩下考生的排名对他们而言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只有一甲会被留在京里,余下的要么参加庶吉士考核进入翰林院实习,要么就被安排到地方当官。再加上,殿试没有“落榜”一说,只要能够参加殿试,那便于进士等同。是以,除了会试前十名之外,其他的很多举人只要通过了会试之后便开始放松下来了。

大多数时候,殿阁挑出的前十名甚至都没有逐一经过皇帝的批阅:殿阁所递上去的卷子会被摆在御案之上,被摆御案最上头的,自然就是殿阁大学士们定下可被判定为一甲的卷子,而内监也是将试卷按照殿阁呈上来的顺序转交由读卷官朗读。待读卷官朗诵完毕,皇帝若是一时兴起,也会逐个翻阅。待到殿阁认定的“一甲”三名的卷子朗读完毕,如果皇上兴致不退,那自可继续读。如果皇上不欲再听,那么适才读过的这第一、二、三名便已是板上钉钉了。

卷子朗读完毕之后,读卷的官员会再次把试卷交还给皇帝身边的内监,并由内监放回到御案之上。此时一应殿阁与官员只需要静待皇上钦点出一甲的前三名了。

至于剩下的那三百多张试卷,则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宣和帝面前。余下的试卷由其他的阅卷官、评卷官进行评判、分类。数名阅卷官同时阅卷,在卷子上标记图样、戳记,按照记号的多寡给定名次。等到所有的试卷都被评判完毕,阅卷官便会把试卷转交到殿阁,再由殿阁判定二甲、三甲。

殿阁拿到了阅卷官的试卷,基本不会再去翻阅,只会根据阅卷官的评判去定下二甲、三甲。毕竟时间紧急,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一天之内完成。名次定下了之后,殿阁还需要在当天将黄榜填完了,再转呈给礼部……

礼部的官员拿到了黄榜之后会差人将传胪大典所需要的进士服装预先送到每个进士的手中,因此参加此次殿试的贡士们在传胪大典之前便会得知自己的名次。不过只要黄榜还没有张贴出来,一切皆有变数。所以请宴一类,一般都是在传胪大典过后进行的。

殿试阅卷虽囫囵吞枣,但毕竟有所根据:因为“贡士名录”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阅卷,由阅卷官仔细阅读,仔细筛选出来的。而这些贡士,能够从数千、数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也证明了他们才学非凡。所以,殿阁才会直接在会试的基础上加以排名。

殿试答题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否则墨珣也不会在进殿的时候就先看殿内负责此次殿试的官员究竟是何许人也了。看见了考官,再凭借着越国公与伦沄岳对自己说的一些朝堂上的事,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他们各自的政见。只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自是有备无患。

墨珣决定先从大体上写起,最后再少少地提上一句“对外扩张”的话。他从皇帝自身的品质着手,再提到选贤任能与教化百姓一说,由大及细扩展开来。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③”没有哪个皇帝会事事亲力亲为,哪怕最后会得到一个兢兢业业的名声,要做到事无遗漏又谈何容易?所以才要有臣子来辅助。群臣各抒己见、各司其职,而皇帝只需要根据朝臣所言加以判断,

“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做皇帝需做到公正、赏罚分明,不能因为亲疏远近就厚此薄彼。

紧接着,墨珣又提到了政体,提到了王朝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臣君臣,本来就是相互呼应的,只说“为君之道”而不提“尚贤使能”未免太过偏颇。像宣和帝这样,没有到过地方上的皇帝,臣子们便是他的耳目。而他所颁布的政令亦需要臣子们去推动和施行。百姓会夸皇帝贤德,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臣子做得好。若是皇帝说赈灾,但臣子却贪污舞弊,那又怎么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呢?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⑤。

在税收方面,墨珣提到“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⑥”。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各地方上的实际情况拟定征税的额度。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至于宣和帝想要扩张版图……墨珣又以荀子言论为例,提出“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这一观点。

等第一题写完,墨珣才得以抬起头稍稍晃动了一下略微僵直的脖颈。

第171章

第二题比第一题可刁钻多了:任谁都知道现在还没有立储, 宣和帝此时问了个与太子、诸王有关的题, 考生们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会陷入误区。

墨珣将答完的卷纸放到一旁用镇纸压住,这才开始思考第二题该从何处着手。

他虽然曾在国子监中与几位皇子有过同窗之谊,可时间毕竟不长。他对几个皇子的人品和才学也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作不得准。而这样一道题,并不是在问他们哪一位皇子更适合当太子。

“定分”一词出自《荀子·非十二子》,简单来说就是“确定名分”的意思。

因为宣和帝一直拖拖拉拉不愿意立储,而朝臣们又持有相反的观点,所以墨珣觉得这题确实不大好写。反对立储的话,殿阁那边过不去;支持立储的话, 宣和帝那边过不去……若是两边都想讨好, 最后可能两边都会落空。

首先不能说宣和帝老,只能是正值壮年。但又因为宣和帝壮年,所以不立储看似也可行……

就很烦。

墨珣低着头, 皱起眉,盯着考题, 手上却没有动作。

自古以来都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说法, 也就是要以礼为先。然而,宣和帝本身就不是嫡长子,想来他对于这个宗法制度应当也并不是很在乎了。

想到这里,墨珣忽然意识到自己好像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带入到了宣和帝身上。在他们玄九宗, 立掌门便以德才兼备为首选,其次才是修为。否则, 以九霄的境界,想要当上这个掌门恐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他从未被束缚在红尘俗世之中,自然也不认为这个宗法制度对于一个王朝和皇帝来说是否根深蒂固。

尽管宣和帝给墨珣的感觉是十分抗拒立储的,但墨珣沉思了一阵之后却猛然意识到宣和帝对立储应该很矛盾才对。

先皇还在世的时候便立有太子,然而最终却轮到了宣和帝即位,可想而知中途又发生了多少变化。关于前朝皇子们争夺皇位的事,越国公与赵泽林就没怎么跟墨珣提过。而且,任谁也没料到殿试会考这样一道题。

当初从先帝垂危开始便陆陆续续死了很多人,宣和帝与他的兄弟们明争暗斗,到现在宣和帝即位,王爷们死的死、残的残……若说宣和帝想看到自己的儿子们重蹈覆辙,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他也很清楚,就算早早地立储,也绝不可能会断绝皇子们的觊觎之心。皇位这样一个东西,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墨珣想着想着,忽然灵光一闪——他似乎想到着手点了!适才他一看到试题,整个心神都放在了“太子”和“诸王”两个词上,此时转念一想,难道不是“定分”才是重点吗?至于谁当太子,谁当王爷,这不就是宣和帝自己的事了?

待墨珣将自己的主要观点简明扼要地列在了草稿纸上之后,这才开始埋头在试卷上挥毫起来。因为思考得过于认真,等到他将两道策论题写完了之后,竟还真觉得有些饿。墨珣将自己的卷子检查了一遍之后,这才开始看向摆在殿内的漏壶。此时离收卷还有近一个时辰的时间,而宣和帝自打早上离开之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墨珣不欲再等,便示意巡绰官,自己要起身交卷了。像墨珣这样主动交卷和时间到了强制收卷不同,他需要自行起身将卷子交到受卷官手上。而且,他并不是此次殿试交卷的第一人,早在他之前便已陆陆续续有三四名考生交卷。

他将试卷递给受卷官之后,受卷官便低头开始检查墨珣的姓名、号牌等信息,无误之后,这才递给墨珣一个牌子,让他得以离开大殿。

墨珣与之前那些考生不同,他毕竟是会元,正坐在第一排的首位,他一交卷,殿内的气氛立刻变了个样儿。离墨珣较近的几个,也就是会试排名前几名的贡士,此时一个个绷直腰背,紧盯试卷,强行让自己集中精神,不要被“墨珣交卷”的事影响到。

墨珣拿了牌子,跟随内监的指引,从太和殿侧绕了出去。他此时得空,自然也有闲工夫去瞎想一二:在他之前交卷的考生,其实不见得就是胜券在握,反而只是因为觉得自己继而无望,不如早早交卷离去,也省得在殿内“遭罪”。倒不是墨珣对自己自信过头,只是这殿试一甲向来出自会试前十,会试排在后头的那些考生在殿试上不会黜落,也得不了一甲,自然也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了。

尽管越国公在御史台,但墨珣此时却也只能自行出宫,不得随意在宫内行走。领着墨珣出来的内监看起来年纪不大,至始至终都在前头不紧不慢地走着,一句话也没说。两人一路疾行,行至太和门之后,小内监才伸手指着午门的方向对墨珣说:“奴才便送到这里了,请贡士由此自行出宫。不要在宫内逗留,不要随意走动,以免冲撞了贵人。”

“多谢公公。”墨珣略微颔首,简单冲小内监行了个礼之后便顺着刚才内监指着的方向走了出去。

墨珣进宫时便是走着进来,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内就忘记该怎么出去。更何况,太和门与午门就一条大道,而在两座门中间只有一个金水桥,并无其他遮挡,墨珣就算想要谎称自己迷路,恐怕都很难。再加上他又有受卷官发放的腰牌,就算真的迷路或是冲撞了贵人,总归是有法子可以解释的。

先头那几个已经交卷的考生墨珣并不认识,且人家早都走得没影了,根本不存在在路上相约寒暄一类。

因为并不确定考生几时会出来,所以各家的仆从、下人从早上送了考生过来之后便一直守在宫门外未曾离开。

墨珣来时是跟越国公一道,却也并未与车夫约定位置,此时抵达午门之后,将腰牌交还给禁卫军,便开始在各家的马车幔上寻找越国公府的标志。

在宫门口,各家马车、轿子与仆从都井然有序地等着,小声攀谈倒是有,却也无人敢大声喧哗。毕竟禁卫军正紧盯着外头,稍有不慎,怕是会被拉去治罪。

上一篇:我来自精神病院!

下一篇:神格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