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缠缠
总得把姿态先做足了。
墨珣心里想着,这就跟宣和帝解释起来。
不单是朝臣们不想打仗,就连平民百姓恐怕也不愿意。打仗,虽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但大周既然要打仗,那就肯定要征兵了。本来汉子好好的在家里耕田种地,却因为要打仗而征兵入伍。入伍就算了,战场上刀剑无眼,或许踏出了这道门,就不会再回来了。
宣和帝心里虽然不耐烦,但却也不得不承认墨珣说的话很有道理。
等墨珣离了宫,宣和帝干脆将“三公”以及翰林掌院全都召到了御书房,这就开始跟他们探讨起来了。
第352章
从宣和帝在早朝上晕倒之后的一段时间, 他已经毫无预兆地连着晕倒了好几次了。
当然,这些都被宣和帝当作是“机密”,被很好地隐藏了起来。
与此同时,宣和帝也担心自己会再次在早朝上昏迷, 从而引起朝臣们的猜忌和别样的心思, 干脆推说是因为五翁主亡故的事使得他心绪不宁,这段时间的早朝暂停, 等过段时间, 他情绪平复了, 再恢复早朝。
宣和帝当初晕倒,太医们都没能探查出什么异常,只说是他忧思过度。
现在,宣和帝便以此为由, 对朝臣们说, 倒也让人说不出错来。
宣和帝更是明言,有什么大事可以直接同“三公”商议,而“三公”则拥有了随时出入宫门的权限。
宣和帝此言一出, 更是让满朝文武一片哗然。
皇上对权利的掌控已经到了一种根本不容人窥视的地步了。这一点, 在近几年来愈发的明显。
正所谓,卧榻之侧, 岂容他人酣睡。
宣和帝亦然。
现在, 仅仅一个“痛失爱子”, 宣和帝便要罢朝?
这事儿怎么就听起来那么让人难以置信呢?
然而,宣和帝身体欠佳, 总不能上奏要求宣和帝继续早朝。
太医院里所有的御医都给宣和帝诊过脉,然而御医们口径一致,都说宣和帝的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无非是思虑过重,神情恍惚,这才会晕倒。
宣和帝听完了御医的话,倒是不置可否。
自己究竟有没有思虑过重,他自己难道还不知道吗?
御医查不出宣和帝身体的异常之处,自然啊是让宣和帝心生气恼,然而,在此时此刻,他却也不能为难御医。
毕竟,他在这个时候对御医发难,自然是会引起朝臣们的警觉。
宣和帝思来想去,只觉得这件事恐怕只有被他养在宫里的那群术士能解决了。
是以,在宣和帝停下了早朝的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地敦促着那群术士,要尽快为他炼制仙丹。
在这样紧要关头,宣和帝自然也不能将这些术士如何,无非恫吓一番罢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真把人杀了,那要还有谁能给他炼丹?
*
等到大周的信使带着集齐了多方智慧的质问国书离开了怀阳之后,不多久,蓟州便迎来了数十年来最大的地动。
蓟州这个地方,地动已是常态,几乎是每隔一段小时间都会有那么点儿动静。
不单单是蓟州的百姓,就连蓟州总兵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了。过年的那段时间,他虽是无法离开蓟州,但却也给宣和帝上了请安问候的奏折,倒也随手写了两句地动频发的事。
而后,在开笔那日的早朝上,满朝文武在听了蓟州地动的事,也都不怎么当回事。
今日,蓟州的大地是从一大早就开始晃了。然而晃的频率不是很大,除却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之外,倒是很少有人能就觉出异常。
各家养着的家畜、家禽就开始慌了。不住地乱叫,既不吃也不喝,只一个劲儿地扒着地,四处找寻着地方想要逃出去。
就连大白天一向是躲在暗处的老鼠都一窝蜂似的涌到了街道上,成群结队地往外跑。
井里的水也开始冒了泡,不多时原本清澈的井水便已变得浑浊不堪。
一些有经验的老人,看到了眼前这样的异状,忙大声呼喊,将家人都喊到了一处,唤上左邻右里,将东西随便收拾起来,这就赶上牛车、驴车朝着外头躲了出去。
不出一个时辰,忽然像是有炮声四处轰鸣,竟像是有千军万马飒沓而至。
而后大地便开始震荡,仿佛整个地面已旋转起来。立在地上的人,无一不感觉到头晕目眩。
午时刚到,城郭碎裂,树木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从地上被掀了起来,正是连根拔起的样子。
无论是城楼、官舍、民房,无一例外,全都倒塌,如同被移为了平地。
须臾间,大地震颤,山川移位,地裂成渠。
蓟州离昌州只是相邻,蓟州发生如此惊天灭地的大地震,昌州百姓亦有所感知。
昌州的百姓才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钦天监监正便已经不顾仪态地提着官服的下摆朝着宫里跑了。
之前的一段时间,蓟州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次地动,钦天监中的地动仪倒也有动静,却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直直就将铜珠堕入了碗里。而且,现在是整个地动仪之中所有方向的铜珠都在震,瞧着就是摇摇欲坠的样子,就跟此次的地震是在脚底下发生的一样。
蓟州的地动大到根本不需要地动仪都能知道,而地动仪不过就是为了能够大概判断出地动的方位罢了。
钦天监监正这时候就担心连昌州也一起发生地动,那可就糟了!
当他赶到宣和帝面前的时候,正好也是宣和帝准备派人传唤他的时候。
传唤的内监与苏监正打了个照面,赶忙示意苏监正往里走,“苏大人,皇上正在里头等您呢。”
苏监正胡乱地点了个头,这就迈开步子往里头走。
宣和帝要问的无非就是地动的情况,而苏监正立刻将钦天监内观测到的情况同宣和帝说了。
“禀皇上,发生地动的方位为东南方,离怀阳很近。”苏监正将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据臣估计,发生地动的地方应当是蓟州。”
“蓟州?”宣和帝若有所思地重复了一遍,“看来之前的‘天狗食日’应当就是地动的先兆了。”
“是。”苏监正点头应了宣和帝的话,“早前也有史书记载,日蚀、月蚀之后极易发生地动。”
苏监正继续道:“这一次蓟州地动,钦天监之中的地动仪反应极大,想来应当是十分严重了。”他这么说着,而后顿了顿又道:“近来异状频发,皇上还是应该早作打算。”
不论是蓟州那边灾区的灾后工作,还是什么,都需要尽快安排下去。
天降异象,向来都被看作是上天不满帝王执政,这才降下预警。
从日蚀、月蚀到地动,中间也隔了一段时间。但地动仍是发生,百姓们也可能会认为皇上毫无作为,这才使得上天一再警告。
连着这么几次,恐怕民心已经有所浮动。
皇上如果再不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候要是出了什么状况,恐怕到时候朝廷也会被打的措手不及了。
宣和帝心里已经有了考量,又让人去把太尉、丞相和御史丞都请到御书房里一同商讨对策。
白日,墨珣在大理寺当值,却是一早就感觉到了大地的动荡。
身为一个修士,他本身就是以天地之间的灵气进行修炼。虽然此方领域没有灵气,可但凡有大异象出现,便会隐隐带有一些其他的波动。
墨珣一时也说不上这种玄妙的感觉是什么,想来应当是他已经在这个领域里筑基、炼气,与这个领域有了关联,倒也能觉察到变化。
墨珣一来到这里的时候就开始以原先还在玄九宗时的功法开始修炼,本来,他以为自己无法再进阶的原因是因为被“林醉”压制住了,可随着这一次,自己进了阶,墨珣便又从中发现了一些不同的地方。
他是早就已经知道这个领域里头没有灵气,可他进阶的时候却还是能感觉到灵气的波动……
这样的灵气,与天地之间本来就蕴含着的灵气不同。
墨珣甚至怀疑,每一次的天降异象,都是来源于“林醉”。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所觉察到的灵气来源,可能也是“林醉”。
而墨珣对“林醉”的灵气却没有丝毫的排斥,就像是,“林醉”与他同出本源一样。
等到动静渐渐大了,也不等墨珣说,大理寺内的官员便纷纷跑到了前院。
待彼此他们在前院见了面,这才纷纷说起了自己刚才感觉到的事。
当即发现,原来并不是自己的错觉了。
“也不知道是哪里地动了。”一位官员面容担忧地说着。
真的地震的时候,只能感觉到地在动,却根本就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在动了。
墨珣知道的倒是多些,不过在这个时候,他自然是不可能说的。到时候别人要是非得追根究底,于他而言也是麻烦事一桩。
“朝廷应该很快要发公示了。”寺卿倒并不着急,毕竟怀阳城里虽然也能感觉到地震,但震得也并不十分厉害。想来,就算震中是在怀阳,那也不过是个小震而已。
蓟州的大地震持续了有半个时辰,而后每隔一小段时间又会有一个余震,而这样的余震足足持续了有两天的时间。
蓟州关于地震的奏折则在一天之内便已经被呈在了宣和帝的案上。
蓟州百姓死伤已过万,而具体人数还待灾后再行统计。数以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蓟州离昌州又近,不出一日便已有灾民涌进了昌州。
昌州总兵暂时没有收到宣和帝“禁止灾民进城”的圣旨,便也将灾民放进了城中。
然而灾民一多,秩序便乱了起来。
类似于小偷小摸、打家劫舍这样的犯罪事件频发,让官差们四处奔波,抓捕犯人。只短短几日时间,衙门里的牢房就已经不够用了。
最后,抓到了人也不过就是打一顿了事。
昌州总兵屡次就此事上奏朝廷,倒让宣和帝见到他的奏折就烦。
灾民既已到昌州,那不日便会抵达怀阳。
怀阳乃京师,是大周的国都。
宣和帝唯恐有心人趁乱作恶,便勒令怀阳府尹,禁止灾民进入怀阳城。
但灾民们的想法明显与宣和帝的不同,他们无法理解宣和帝的想法,反而觉得他这个做皇帝的不够称职,否则的话上天也不会连番预警,致使他们流离失所,这全都是宣和帝的错。
现在皇上稳坐宫中,竟然全然不顾百姓们的死活。
“不让灾民进城”这一举措,更是让已经抵达怀阳城门口的灾民们将苗头一致对准了宣和帝。
一时间在灾民之中开始有了呼声,直说是皇帝不仁,罔顾人命,不把灾民当人看,云云。
这样的话渐渐传进了怀阳城,就连怀阳城的百姓也都是人心惶惶。
城中谣言四起,只说定是皇上执政不当触怒了上苍,之前的月蚀、日蚀也都百姓们被看作是地震的前兆。
谣言一度兴起,只在短短一日之内便已传得沸沸扬扬。
谣言不胫而走,最终还是传到了宣和帝的耳朵里。
宣和帝乍一下听得,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随着谣言愈演愈烈,就连朝臣们都屡番上奏说明此事,希望宣和帝表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