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缠缠
“温水送服即可。”沙道长“古道仙风”地点点头,倒也没有露出多余的表情。
宣和帝闻言,再顾不上别的,立刻将“仙丹”吞了下去。
“仙丹”刚一入喉,宣和帝便感觉到了一股暖流从脖子一路向下,紧接着整个胃部都跟着熨烫起来。
本来不怎么提得起劲的宣和帝,瞬间就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活泛了起来。
看来这个仙丹确有奇效,刚才是他先入为主了。
尽管心里是这么想得,但宣和帝却也并没有在沙道长面前表露出任何异常。他本来就是帝王,就算犯了错,那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开口道歉。
好在沙道长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从宣和帝口中听到什么抱歉的话,在得了宣和帝赐下的奖赏之后便回了炼丹宫。
刚才内监来势汹汹,甚至还带了禁卫军。将沙道长“请”走的时候,所有的术士都乱作了一团。
现在看到沙道长安然无恙地回来了,一个个都安了心。
等内监离开之后,便全都迎了上去,急忙忙地问起师父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炼出什么仙丹,所以一听说皇上来拿人,这一个个的,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
据他们听到的消息,皇上的身体定是每况愈下的。
那么,在皇上临死之前,必定不会留他们活口。
这么一大帮子人,难道就在宫里坐以待毙吗?!
第363章
因为皇上这一次晕倒是在早朝的时候, 是以,所有的臣子都留在了宫里等候消息,就连墨珣也不例外。
与“皇上醒了”一同传来的是“皇上勒令王爷们就藩”的消息……
这下可好,本来就已经急不可耐的朝臣们全都坐不住了。更有甚者, 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像是屁|股上被针了一样猛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打翻茶盏什么的, 已经不算是特别显眼的事了。
这次被派来传讯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眼熟的内监,朝臣们就是把他团团围住, 也问不出什么子丑寅卯来。
传消息的小内监好不容易才从这些大臣的手中逃脱, 这就头也不回地朝外走了。
整个堂屋乱成了一锅粥, 吵吵嚷嚷了一阵之后,所有人便将视线投向了太尉、丞相、御史丞,就等着他们给拿拿主意了。
大臣们心里再着急,也知道自己是没什么资格到宣和帝面前提反对意见的。
就是想以死相谏, 那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能谏的。
现在的“三公”里头, 只剩下年太尉是前朝老臣了。
这下可好,刘丞相和御史丞也齐刷刷地看向了年太尉。
年太尉见状,直接就在心里骂起爹来了。
宣和帝办的这个事, 本来就不合规矩。
或者从一开始, 宣和帝就没有按规矩办过——他秘密立储,并未公布储君人选。现在, 又要将所有的皇子全都调离京城……
那万一, 在这期间, 宣和帝出了什么事,那京里谁能来主持大局?!
现在, 灾民之中似乎已经隐隐有了领头人,要是皇上在王爷们离京的过程中出了什么事,让有心人趁虚而入……大周的基业可怎么办?
而且,年衣柏能一直安稳地居于太尉一职,本也不是什么善茬。如果不是因为知道宣和帝担心外戚揽权,年太尉恐怕还要安排自己的孙子、重孙进宫呢。
宣和帝刚即位的那几年并没有选秀,倒也熄了很多人的心思,却也让很多人窥见了宣和帝的想法——宣和帝已不再能容忍像钱正新那样的情况出现了。
就是因为冷家一直安安分分,所以宣和帝才能容得下冷家,皇贵君也才能一直稳坐君后的位置。所以说,冷家确实聪明得很。而年太尉也是,一开始就向大皇子递了投名状。
大皇子既占了嫡,又占了长,只要不自寻死路,继承皇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有这么个想法的大臣当然不止年太尉一个。
可是,宣和帝偏偏就不按牌理出牌,搞了个什么“秘密立储”。这可不亚于平地一声惊雷,使得所有人的心思都跟着活泛起来了。
如果宣和帝想将皇位传给大皇子,那根本不需要折腾这个,直接将大皇子立为太子就行了。
秘密立储的消息一经传出,朝臣们看大皇子的眼神也有些变化。
这就好比已经是别人将你的囊中之物堂而皇之地拿走了……
年太尉早早就向大皇子投诚,哪怕秘密立储的事传了出来,他也不好再另谋出路了。
所以这会儿,就算朝臣们不看他,年太尉也是要去宣和帝面前走上一遭的。
毕竟宣和帝此举不妥,更不合祖宗家法,他若是装聋作哑,那才奇怪呢。
只是,这一次面见宣和帝,倒也不能一大堆人一起去。
宣和帝眼下怕是钻进了死胡同,应当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了。如果他们一次性去太多人,恐怕会让皇上以为他们要逼宫。
真正意义上的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单单年太尉一个人进宫怕是没用,可能还要让宗室先走一遭才行。
就年太尉跟大臣们商量事情的这么个空档,宣和帝已经服下了术士最新炼制出的丹药。
那个丹药本就不是什么仙丹,却是与当初宣和帝给林醺与年太尉的丹药差不离的。
就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多事,术士哪有这种本事,这么快就给宣和帝炼出丹药来?既已知道宣和帝身子不行了,在拿不出仙丹、无力回天的时候,还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吧。
宗室本来就不怎么管事,于他们而言,无论最后是谁当上了皇帝,反正都是他们大周的正统。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宣和帝已下旨命皇子们就藩,那京里剩下的就是一些宗亲了……坏了规矩就算了,这么做根本就是横生枝节。
就算宣和帝已经写了传位诏书又如何?到时候只要有人能够抢下先机,到时候再矫诏一番,后来者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你说你是来清君侧的,那我还说你谋朝篡位呢!
京里的宗室子弟也都是皇家的血脉,宣和帝这么做,反而让许多人都坐不住了。倒不是真惦记上这个皇位,而是担心宣和帝接下来心情不好,会拿宗室出气。
亲生儿子尚且都会引起他的忌惮,更遑论是宗室了。
宗室那边眼看着平静的局面就要被宣和帝打破了,这就一合计,赶忙请了老皇叔——轩王进宫来劝。
反正宗室该说的话也说了,该劝的,他们也都劝了,宣和帝肯不肯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轩王还不是宣和帝的皇叔,是景和帝的兄弟,大行皇帝的皇叔。
所以,在辈分上,老轩王就高了。
再加上,这个老皇叔很拎得清,从来不插手朝廷政事,就在府里养养花、溜溜鸟,伤天害理的事也不干……这样一来,无论是大行皇帝还是宣和帝,都不会随意亏待他。
由他来从中说项,可能宣和帝还会听进去一些。
这个老皇叔本来是不想趟这趟浑水的,但耐不住宗室一个劲的求,只能到宫里走这么一遭了。
反正,老皇叔进宫,也就是把其他人在他面前交代过的话又转述一遍罢了,倒也不费多大劲儿。
总归又不需要他去想内容。
老皇叔年纪大了,宗室也怕他记不清,连着说了好几遍,甚至还派了一个脑筋清楚的年轻宗室子弟跟着,一路进的宫。
朝臣这边还没去找宗室呢,宗室自己就进宫了,倒也让大臣们歇了口气。
他们劝宣和帝,可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为了大周的百年基业。这么想着,宗室也是理直气壮,也给老皇叔壮了壮胆。
宣和帝虽说不耐烦跟宗室打交道,但为了贤名,自即位以来,对宗室也都是客客气气的。否则,他也不会为了名声忍了钱正新那么长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宣和帝对宗室的态度,这才使得宣和帝之前将自己的手足兄弟尽数斩杀的时候,宗室闭了嘴。主要是,他们吭声也没用,到时候宣和帝把他们一起杀了……
知道宣和帝的性子并不如大行皇帝那般宽厚,所以大多数时候,宗室都是夹着尾巴做人,不会到宣和帝面前来惹眼。
这一次,要不是实在没办法,谁愿意来呀!
宣和帝本就是一怒之下才下旨命几个王爷就藩的,现在吃了“仙丹”,身体好了些,自然也有些后悔。这会儿老皇叔进宫,宣和帝也是耐着性子把老皇叔的话都听完了。
老皇叔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但胜在口齿还算清晰,脑筋也有条理。他只管把宗室的话传到,宣和帝听不听,他才不管。
当初,老皇叔就是这么个态度才能活到现在。这会儿,他到这把年纪了,更不图什么了。
宣和帝一直防着宗室,所以宗室子弟除非自己有能耐的,否则几乎没有在朝堂上行走的。
这些年来,宗室一些年长的也都有些藏拙和“养废”的意思,所以大都是拿了俸禄赋闲在家。现在,叫他们站出来为宣和帝排忧解难是不大可能了。但宣和帝把皇子全都搞到外头去,那就不行了。这个不合祖宗家法,他们宗室得站出来说话的。
“皇帝,你也知道,你搞的那个‘秘密立储’,本来就不合祖宗家法。”
老皇叔也很无奈,之前宣和帝秘密立储的时候,他们宗室一句话都没吭。
正是因为知道不合规矩,宗室也不瞎掺和了。而宗室这般装聋作哑,倒也方便了宣和帝力排众议,把事情办下来……所以,认真算起来,宣和帝是还得承他们的情的。
只是……不知道宣和帝到底承不承了。
这种事本就是心照不宣的,宣和帝欠了宗室的人情,宗室嘴巴里老念叨没用,得宣和帝自己心里记着才行。
宣和帝点点头,倒也没有说什么。他知道老皇叔不是要翻这个老黄历,只是做个铺垫罢了。
“现在,灾民在外头闹,雅砻那边看起来也是要打仗了,就这么个节骨眼子上,你给几个王爷安排了封地,让他们都离了京……”老皇叔语重心长道:“如果你立了太子,把太子留在京城,命其他皇子就藩就算了。这会儿京里全空了,万一出个什么事还得了?”
“祖宗规矩向来如此,就是先帝御驾亲征,这京里也都是要有个储君在的。”
宣和帝知道老皇叔这个话是没错,但他心里就是觉着,几个皇儿年纪大了,心也大了。
老皇叔倒是不管宣和帝怎么想得,只担心自己进宫时间一久就忘了要说什么了,便继续道:“封地……都多少年没有封地了。”
宣和帝被老皇叔说得也是一怔。
当初,先帝就是害怕宗室就藩之后难以管辖,这才废了封地一说。后来,宣和帝继位之后,把亲兄弟弄得死的死、残的残,但这也是暗地里,明面上他可不敢这么干。后来也整了封地,把那是不成气候的丢了过去……本来也想着他们反正也没几年好活了,等人一死再把封地弄回来就是……
现在听到老皇叔这么说起,宣和帝才有些施施然。他这么紧着想打雅砻,自然是本着要“将雅砻纳入大周的国土”的心思。可他那头拼命挑起战争,这头却又把地封出去……
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封地”亦是大周的国土,但总归还是不一样的。这一个没管住,日后可就是国家割据了。
早前,大周就是从一个分封的小国家逐渐吞并周边,渐渐壮大起来的。
老皇叔其实是说着说着就忘了自己要再说什么,但隐约记得“封地”两个字,这才随便补了一句。反正阴差阳错,落到了宣和帝耳朵里,意思也跟来之前,宗室交代给老皇叔的差不多了。
老皇叔刚才就已经忘记了自己要说什么,这会儿就更是想不起来了。
“……”
沉默了半晌,老皇叔干脆就从椅子上起了身,“臣言尽于此,还望皇上多多斟酌。”
宣和帝一听老轩王这么说,就知道他是因为年纪大了,忘性也大,眼下怕是都已经想不起自己进宫来做什么了。
思及此处,宣和帝便也点点头,“老皇叔慢走。”
第36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