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缠缠
是以这会儿,牵复帝登上了皇位之后,能被他真正认作是“亲信”的,屈指可数了。
更何况,牵复帝又不可能将自己所有信任的人都一起带离京城,总还是得留一些在京城坐镇的。免得到时候边关的仗一打完,班师回朝发现连京城都进不去。
如此一来,牵复帝就还需得挑选一些中立的大臣随驾了。
越国公是满朝文武之中最最明显的中立派,但他年纪大了,又被牵复帝委以辅助太子的重任,自然也就不可能随驾亲征了。
而墨珣,作为越国公的干孙子,虽然在大理寺当差,但也是个中立派。
禁卫军与暗卫原先都是直接由皇帝统领、管辖,宣和帝驾崩之后,禁卫军与暗卫便由牵复帝领导。
牵复帝从决定御驾亲征开始,就已经在物色随驾人选了。
原先,牵复帝事打算将大部分亲信都留在京里,以保证几个王爷不会有什么异动。但这样一来,他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权衡利弊之后,牵复帝将原先依附于其他几个皇子身边的官员筛选了一番,挑挑拣拣带上了。
牵复帝那几个年纪比较小的弟弟,在皇位的争夺上,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的竞争力。
棣良王尤为明显,他的父亲妃钧侍君就是宣和帝为了多生孩子,才在重新开始选秀时入选进宫的。也正是因为钧侍君生下了当时还是九皇子的棣良王,才由家人子一跃而成侍君。
宣和帝根本就不是为了娶什么世家哥儿来巩固皇权,而是为了生孩子……
所以,那几个小的皇弟,在前头几个皇兄面前,哪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不过,因为同为宣和帝的血脉,就算年纪再小,那也有争夺皇位的权利。恰恰又碰上了宣和帝搞了个什么秘密立储,大家心思也都飘了。
繁楚王的人……不,应当直称其姓名为了“周晅瑨”的人,牵复帝就可以用了。
而像鸿薪王、周行王这些,牵复帝还得斟酌斟酌。
牵复帝的性格与宣和帝并不相像,想法自然也与宣和帝不同。越国公虽说是三朝元老了,但毕竟年事已高,能为国效力的时间也不长了。再加上,越国公原先是个中立派……牵复帝就算是要提拔,那也是先提拔自己身边的人啊!
所以,墨珣就被摆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
牵复帝不知道墨珣的能耐,而宣和帝这么多年也仅仅只是有所猜测,却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有一点——墨珣的武力值不低,这是有目共睹的。
墨珣暗自思考了一下自己所展现出来的竞争力……倒还是极有可能被牵复帝纳入随行队伍之中的。
如此一来,墨珣倒也定了神。
眼下的情况对墨珣而言还是有利的,不管怎么说,他都是经过了正儿八经的科举考试出来的,虽然当官时间不很长,但在科举考试的成绩却也是能证明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
文武双全,一个顶俩。
带自己到边关去,一点都不亏!
墨珣其实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这么自吹自擂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却仍是担心牵复帝有眼无珠,致使自己珠玉蒙尘。
如果是牵复帝主动将墨珣纳入随行倒还好说,可万一没有……墨珣可就得请越国公帮忙了。
这也就意味着,墨珣到了边关之后,恐怕也是会束手束脚,因为牵复帝对墨珣并不看重,也没有什么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墨珣就算是随驾亲征,一路到了边关,见到牵复帝的可能性也不大,更别说是要让牵复帝听取自己的意见了。
所幸,牵复帝一方面命人收集朝中文武百官的履历,借以判断此人是否适合随驾到边关去,另一方面又让朝臣们毛遂自荐。
墨珣最担心的就是牵复帝自己已经拟定了随行人员的名册,现在一听,还能报名,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
向牵复帝毛遂自荐之前,墨珣还需先跟上峰知会一声,免得到时候有人在上峰面前嚼舌根子。
墨珣是一心奔着前程和爵位去的,又不是去送死,自然还是要回来的。
回来了之后,加官晋爵应当是少不了的,但却还是继续在牵复帝手下讨生活,跟现在这些大理寺的同僚,大家也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表面工作还是得做一下的。
因为御驾亲征的事,朝廷之中各个衙门都在讨论此事。
想要随驾的可不单是墨珣一个人。
当然,其他同僚的想法与墨珣倒是截然不同。
墨珣是奔着爵位去的,而其他大臣主要是为了在牵复帝面前露个脸。
这就跟想要升官之前,得先下放到地方上去,有那么点儿异曲同工。
像墨珣这样,一直留在京城做官的,其实很难再往上爬了。如果不到地方上去磨砺一番,而一味呆在京里,恐怕直到致仕都只会在五六品徘徊。
像翰林院的许多人,每到临近考核的年份就要开始走动。虽说安排官员下放或是留京是皇上做决定,但名单呈上去之前还是由御史台整理的。
被安排到哪里去,那也是要跑关系的。
不是坐在家里等着,就能被安排到好地方。
如果能被安排到一个不错的地方,做出政绩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
所以有时候,奏折上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仕途了。
与牵复帝一同出征雅砻,一来可以给牵复帝留下一个好印象;二来,也有大臣认为去边关就给派到地方上去一样,镀上一层金,回来就能升官了。
按照大周现在的国库情况,这场仗撑死也就再打一年,而外派地方没个三年是回不来的。
这么一比较起来,当然是跟着牵复帝御驾亲征划算啊!
他们跟去,又不用上战场,只要在后头出谋划策就好。
既没有生命危险,又能博个美名,怎么不去?
初时,墨珣根本就没想到“去边关”竞争如此激烈。等到他将自己的意愿告知同僚之后,才发现几个同僚竟然也动了心思,准备毛遂自荐了。
牵复帝大概是早都想到了会有许多官员动心,便也列上了许多条件。诸如马术不精的不要,年纪太大、经不起行程颠簸的不要……
墨珣从牵复帝的这个公文中瞧出了牵复帝打算急行军的意思。
这样一来,墨珣就放心了。
时间拖得越久,对大周越是不利。
雅砻是牟足了劲儿要跟大周死磕,可大周却在长达一年的拉锯战中显出了疲态。
牵复帝此次想要御驾亲征,也是为了要鼓舞边关将士的士气。
墨珣稍稍查看了一下宣和帝下发的公文,见自己全符合,这就安安心心地去向大理寺卿提交申请了。
第408章
大理寺卿见到墨珣的时候, 丝毫不显意外。
公文下发的时候,所有的官员都传阅了一番, 大理寺卿一看那列举的一项项, 便已在心里将大理寺中符合条件的人选筛出来了。
墨珣与大理寺卿交好, 自然在大理寺卿心中的名单上排在第一位。
更何况,墨珣又还不是大理寺里第一个来报名的官员。
“不错,‘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大理寺卿接过了墨珣的申请,笑着点点头,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
大理寺卿这话的意思是,保卫国家的事就该由帝王将相、文武百官负责。
墨珣忙拱手称“是”。
大理寺卿满意地看着墨珣, 又想了想自己——他其实也是符合条件的。尽管已经是当爷爷的年纪了, 但却还正值壮年。
只是,大理寺卿掌管着大理寺, 就算去报名、递申请,牵复帝也一定是不会批的。
总不能为了打仗, 就将大后方全都搬空了吧?!
再者, 大理寺卿平日里疏于锻炼,只剩下些花拳绣腿……
他暗搓搓地摸了摸自己柔软的肚皮——心里觉着,自己还是不要跟着瞎掺和了。
而墨珣与自己不同——此时, 墨珣站在面前,风神高迈, 容仪俊爽, 博涉群书, 特精理义,①倒也担得上一个“玉人”了。
大理寺卿犹记得之前亲眼见到他飞檐走壁,怒打人贩子的情景……
总之,挺厉害的。
大理寺卿又打量了站在自己身前身形挺拔的墨珣,倒有那么点儿服老的意思了。
大理寺卿私心里觉得自己的官途大概也就到这里了,只要不犯什么大错,估摸着也就是在这个大理寺卿的位置上荣休了。就这么个情况,跟着牵复帝到边关去走那么一遭,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
更何况,如果牵复帝真的将他挑中,那大理寺卿的位置可不能空着,到时候就是其他人顶上了。
等到他回来……这个位置还不一定能还给他。
因为墨珣在眼前,大理寺卿难免就想到了越国公。当初越国公不也是,好好的一个御史丞,丁忧一趟回来,变成副职了。
大理寺卿一琢磨,感觉自己还是安安稳稳地守在京里好了。
他这把……老骨头,也经不起那么急行军那种折腾,保不齐半路就散架了。
也不是只有到前线去的人才有贡献嘛!
想明白之后,大理寺卿也就对自己不报名的事坦然了。
之后,大理寺卿又对着墨珣嘱咐了几句。
说句实在话,墨珣其实挺对他胃口的,此次前往边关,虽说是跟在皇上身边,但却也不能说不危险。
就算不用上战场,但是如果叛军知道了皇上的行踪,派人埋伏在路上……还是挺危险的!
如果不是因为墨珣已经娶了夫郎了,大理寺卿还真想跟越国公做亲家呢!
思及此,大理寺卿又勉励了墨珣两句,这就同意了墨珣的申请,在墨珣的申请单上签章。
这些申请,会由掌管各个衙门的最高官员收集起来,最后再一齐呈给牵复帝。
大理寺一共有六个寺丞,少了墨珣也不是不能干活的。
更何况,此次牵复帝御驾亲征,既然想从朝中选拔官员随驾,想来应该早就已经料到了这样的情况,也早就有了应对。否则,怎么会让百官毛遂自荐呢?
墨珣从大理寺卿所在的堂屋离开了之后,倒还有别个人去向大理寺卿递交申请,大理寺卿都一一允了。
反正最后拿主意的是牵复帝,大理寺卿没必要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将别人的申请扣下。
牵复帝收到了来自各个衙门的申请之后,心情倒是不错。毕竟大家心这么齐,都想要到边关去。
牵复帝还记得以前,他的父皇,宣和帝便是一心想要与雅砻开战的。只是当时,宣和帝并没有将自己的意图明确地说粗来,只选择私下练兵。
牵复帝丝毫不怀疑,如果那时候父皇将自己想与雅砻开战的想法说出来,会招到朝臣怎样的反对。
也正是因为有以前的事做铺垫、作比较,牵复帝才会觉得此时此刻,自己手中收到的这么多申请有多么难得。
墨珣是认为,按照牵复帝拟定的那些条件,自己比起其他文官同僚来说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甚至于,墨珣还怀疑,牵复帝的公文中所提及的“急行军”……怕是连牵复帝本人都做不到。
宣和帝虽然有意在培养自己的几个儿子,但叫墨珣看来,他的几个儿子里头,能上战场打仗的……
可能挖不出两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