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门庭 第140章

作者:青山见晓 标签: 豪门世家 天之骄子 历史衍生 正剧 无C P向

旁人家,他管不着,但荀攸住在这府中,他与哪些人来往,荀柔当然一清二楚,他不止清楚,也很容易猜到他们想干什么。

“是。”荀攸毫不犹豫。

“所以,伍君联络的西园军旧卒,你可知道详情。”

夜风习习,吹得广袖摇曳。

叔侄对望,荀柔静静的等待荀攸的回答。

公达,你真的愿意相信我吗?

第150章 我心则夷

打断荀氏叔侄沉默对视的,是来自董卓的使者。

使者送上两车礼物,一车是安抚荀柔的金银玉器,一车是送给荀采的锦帛首饰。使者谦卑的表示,董侯不会相信今日堂中的攀咬,请太傅放心,同时提醒他,两家联姻已经过了三礼了。

“董仲颖要为大将军了。”使者走后,荀柔主动换了话题。

“不错。”荀攸回答。

虽只是一个名目,但有与无还是有差别。

“袁绍举兵,董卓心生恐惧,必将、咳、必将迁都回长安。”荀柔以袖掩口,咳嗽了两声,“一则董卓出身凉州与羌人勾连,可为依靠,二则朝廷公卿多出关东,要断其联络,避免其人传递消息。”

“三则,长安城池稳固,得关中地利,有山河之险,昔年张子房说高祖,以为凭之可当百万之众。”

“今中原已乱,人心长草,势不可挡,避之锋芒,左守崤函,右定陇西、汉中张鲁不足为俱,巴、蜀之地刘焉虽有大志,却年齿已长,难成大事,自关中至巴蜀,则秦之故地,秦以之王天下,再凉州虽有马腾、韩遂,然其有二人,又岂能一心,此地商通西域,以此三处为根基,坐观东面诸侯称雄,待”

荀攸渐渐皱起眉。

环佩叮铃。

林木荫蔽的小径后,款款走来一个绿衣黄裙提着灯的窈窕淑女,只是表情不甚温柔。

“阿姊。”“姑母。”

淑女先是与荀攸回礼,转头杏眼怒瞪荀柔,“今日袁绍叛逆的消息传来,大人一直担忧等你归家,你不往后堂拜见,在此处为难公达?”

“是,我这就去。”荀柔老实认错,转身去见亲爹。

荀采爽利转向荀攸,“公达可用饭?厨中备有汤饼。”

荀攸还在服丧中,只能素食。

“多谢姑母。”荀攸望了一眼荀柔背影,恭敬道谢,顿了一顿又道,“这几日,小叔父大抵也想素食清淡些。”

荀采稍愣了一愣,猜测大概朝中发生了什么,虽不明白,还是屈身以礼,“多谢公达提醒。”

荀攸低头回了礼,自回自屋去。

后堂,荀柔拜过父亲,用尽量轻松的语气说了袁绍等起义之事以及朝中部署。

荀爽知道袁绍四处结盟之事,此时也只能担忧怅然的叹了口气。

一方面,董卓霸朝,将朝廷搞到如今这地步,当然让人愤懑,另一方面,袁绍罔顾天子威严,伪造诏书,私自起兵,攻打都城,其中心思,让人不免深思。

“果然有十余州郡之长官,与那袁本初联盟?”

“父亲勿虑,以儿之见,那联盟虽看似势大,实则未必能成事。”荀柔劝慰道。

“哦?”荀爽微微一惊,“此话怎讲?”

“观自春秋、秦汉旧事,所谓联盟,人心各异,无论胜败,不久当变。”

“……周失其鼎,秦亡其鹿,如今,”荀爽再次扶案长叹,“又到汉家社稷?”

这种话,有过不知多少,真临到头,还是不免感慨。

“士心不亡,民心不亡,则汉不亡,如今尚不至此。”荀柔沉静恭顺的回答,“袁绍起兵,却不敢明言反汉,可知汉未亡矣。

“天子虽非天资出众之辈,却友孝恭谦,允执正中,不为外物所惑,品性无瑕,通习稼穑,异日或有德报。”

“……当初,许不该让你来雒阳。”

荀柔一愣,忍不住抬头。

“功业、社稷,何如山林清静安闲。”荀爽目光渺渺,面色黯淡,越显衰老,“当初逃出雒阳,本想就此隐居,有你兄长顶立门户,你则随我读书,闲时树下论道,写得几卷文章,却不知如何至今日。

“你委屈难全,你兄长远隔千里,你阿姊又被董卓强娶。天下大乱,我已老迈,时日无多,尔等兄弟姊妹三人,却不知将来如何……”

荀爽看着幼子,满眼深深的担忧。

“父、父亲,何出此言……”

荀柔面对董卓、朝中百官尚游刃有余,此时却满心慌乱,惊惧难名,“荀子七十尚游列国,父亲定能百岁,儿、儿”

历史上,他的父亲,荀爽,没有活到王允成功诛杀董卓。

他紧紧抓住荀爽的衣角,“父亲若想见兄长,儿便派人将兄长请回,阿姊,儿也定不让阿姊受人欺辱,父亲宽心,请保重身体,勿作不祥之语……儿心中甚俱……”

究竟是什么缘故……

“唉,勿惧……勿惧……你已成年,如何再作此小儿之状。你兄长镇守一方岂能轻离,国之上公,岂能如此任性。”荀爽缓缓、缓缓的顺了一会儿毛,感到幼子心情平定,这才收手,“可进夕餐?饮食足毕,早些去洗漱安寝。”

“唯。”荀柔伏拜行礼,举着袖子躬身退出屋。

必须提前诛杀董卓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回屋洗了脸,僮仆端来热气腾腾的汤饼也就是面片汤,汤里还有几丝深绿色的荇菜。

……荀柔其实不太想吃。

肠胃虽然饥渴难耐,但今天早上发生的事,还没那么容易忘。

他举著,闭着眼睛咽了一口,倒也吃得下去。

面食口感清爽,汤也是清汤,只有初生荇菜微青涩的味道。

要杀董卓,亦难亦易。

董卓本人便是骁勇之将,身经百战,气力过人,身边又环伺精悍亲兵。

历史上,董卓之死,是天时地利人和。

其人入长安,大起宫室,修建郿坞,囤积粮食,盘剥百姓,表示不成大业可以此毕老,却整日寻欢作乐,已无大志。

于此同时,为防关东联军,部将们却长期在外,镇守关隘,两下心意渐疏。

关中四面环险,易守难攻,但也在这几年折腾之中,丁勇不足,欲出关东,亦是难为,董卓愈老,心志愈平,心志消磨,而守备渐疏,再加上酒色,腐蚀了他的躯体,就算不是吕布,也能有他人,不过迟早。

历史已给出答案,原样抄不行,解题思路却很简单,但时间却不许。

众将都派出去,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荀柔一边吃着汤饼,一边将心中计划又勾改千百遍。

机会只有一次,一但错过,就再也不能。

次日再朝,董卓变了脸色,不再似昨日那般凶神模样,先是上表,请天子封他为大将军,好总督兵事,传话的侍郎,也不知有没有去见过天子,总之出去走了一圈回来,称天子曰“可”。

事情于是就成了,当庭举行拜礼,董卓弯弯腰,就成了大将军,受百官朝贺。

接着,董卓便有理有据,有商有量,议起迁都长安。

“先前高祖都西京,历十一世,有光武中兴,如今复又十一世,按石苞室谶,宜当还都长安。”

不久被招为司空的故豫州牧黄琬,犹豫望了望噤口不言的诸卿,揣度着语气,举起笏板轻轻问道,“敢问大将军,这石苞室谶,出自何处啊?”

他,没听说过啊?

“司空不知?”以六百石议郎堂皇独坐一席的李儒,笑容可掬,“这正是北邙山中石室里寻得的谶言,曰: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如斯难。”

这……什么啊?

不少饱读诗书的公卿,忍不住露出痛苦面具,心知着不过是一个借口,却也不敢应声。

“迁都改制,乃是天下大事,”大概是看今日董卓有些讲人话,杨彪忍不住开口,“昔日盘庚五迁,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如今无故迁都,恐怕百姓震动而生乱。”

黄琬跟道,“况且天下之间,动荡则易,安定却难,又则长安久未居住,宫殿败坏,不能卒复,望公三思啊。”

“你二人,欲坏国家计耶!”董卓霎时变色,“关东贼起,汝二人欲与袁氏西行乎?”

这控诉可以说相当严重了。

杨彪脸色煞白,想起袁家满门今晨一早全被斩首,勉力道,“彪自向西,只不知天下何如。”

“杨公之语,并无它意,只是此事郑重,当三思而行。”黄琬连忙找补,吓得满头冷汗淋漓。

“岂董公所欲为此?贼兵在侧,天子如何能安。”荀柔缓缓起身,向董卓拱手。

董卓脸色顿时转怒为喜,挥袖道,“正是,关中材木茂盛,杜陵便有千户瓦窑,至于百姓小民,若有前却,我令大军驱之,岂任自在!”

下朝过后,被救二人,自觉前来道谢。

从座前童子,到平起平坐的公卿,杨彪每每见到荀含光,总有些不自在,今日为其所救,也再没脾气了。

荀柔礼貌的与两人全礼,动作越发雍容端庄。

他今日善举,实因心情太好了。

大清早,上朝前,大侄子就将一卷帛书和一枚玉珏交给了他。

这显然任他施为的意思。

帛书中的名字,自然是与他们联盟的西园旧将,这些低级将领,没有曹操等人那样的豪气,只能委委屈屈的被董卓收编,又被西凉兵排挤。

然而,比起平民百姓中的义士游侠,他更愿意选择这样的人。

如果要类比,大概就是荆轲和秦舞阳之间的差距。

有这些人,再准备一些东西,最后就是时机,董卓身边最慌乱,兵卒最空虚的时机。

【光熹二年,大将军董卓,以关东军势盛,欲徙天子都长安,公卿皆不应,杨彪、黄琬说以盘庚旧事,卓怒欲杀人。柔曰:岂大将军欲为此耶?卓意稍解。时董卓用事,性情残忍不仁,瑕疵之隙必报,柔每于朝中委婉谏之,公卿百官受其恩者众矣。《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第151章 迁都长安

粮草、马匹、刀兵、器械、民夫……

战争,从来不是容易的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