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门庭 第192章

作者:青山见晓 标签: 豪门世家 天之骄子 历史衍生 正剧 无C P向

“左冯翊一地,西临羌中、鲜卑胡,都尉之职,关系长安安危,盖都尉以病退,杜子绪年轻文弱,恐难将兵众,君娴熟军事,不知可愿任此职。”荀柔看得出他紧张,便也不多寒暄,直接道出本意。

盖勋交接完毕,回长安,左冯翊一郡长官便空出来,可以让杜袭摘掉“代”字,直接上任,但恰逢此机会,又恰恰好有适合人选,他就想将军政分属,摆上台面来。

杨奉眉梢一跳,眼瞳扩大,两颊肌肉收紧,嘴唇一抿,“杜君千里之骑,当世之美士,岂不能任此?”

“杜君以左冯翊内史掌民务,亦为二千石,庶务繁冗,恐难兼顾军事。愿君协助杜君,勠力同心,共担左冯翊之政,为京畿蔽翼,如何?”

左冯翊都尉,例有五千常备兵马,虽看上去为辅佐,但是实实在在的兵权,荀含光解释的如此清楚,这是…真的还要用他?

杨奉惶惶多日,纵得朝廷封的关内侯仍不敢放松,直到此时还有一丝不敢相信,但还是连忙离席叩首谢恩,“多谢太尉赏识,某定不负太尉之望。”

“左冯翊原有兵马几千,盖都尉久病不曾习练,多有荒废,君既往之,带些宾客曲部才好操练。”荀柔指点道。

原来如此,杨奉这下完全放心了,揣度着道,“白波军旧为民匪,不习军法,某虽为众所推,却常常难为,唯三百同乡同族亲友,相伴数年,不忍背离。”

荀柔如今也是老演员了,当即点点头,叹息道,“同乡之情,死生契阔,令人唏嘘。”

才留三百人,如此识时务,是值得他唏嘘一回。

送走杨奉,再来徐荣。

这位出身幽州,曾跟随董卓,又在董卓死后,立即选择投降朝廷的打工人,已被他放置一年。

旧时凉州军势力实在太大,他不敢尽用,以免军中力量失衡,徐荣晚一步回长安,又不曾有军功在身,自然也就没有位置。

不过这也是常事。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这句话,形容这时代不能武转文的将领,也不算错了。

如今兵卒成分逐渐复杂,凉州兵也逐渐分化,本土化,问题也就不存在。

而被搁置的徐荣,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果然不曾被长安公卿关注,仍然老老实实的窝着。

“若以君守函谷关,徐君当如何为?”

“某唯竭力以效,蹈死而已。”徐荣回答铿锵,眉目不动,唯眼中瞬间就有神光。

荀柔点点头,“皇甫将军年纪渐大,恐其有失,以君代之,函谷关之要,不必我多言,君必知之,君不负朝廷,朝廷必不负君。”

军事上,他对徐荣这样的名将,没什么能指点的。

“敢不效死。”

皇甫嵩年纪虽然大了,但在函谷关驻守二年,不曾有失,将之换下来,实为荀柔私心。

他倒不是不相信皇甫嵩对朝廷的忠心,与盖勋等人相似,这位出身边凉州得边将,对名士……有点舔。

一向又与卢植与郑泰交好,而卢植、郑泰两位董卓时期辞官离去的老大人,如今又来长安。

这些汉朝老臣,忠心不必置喙,人也不恶,绝非心怀异图之辈,但忠心之下,做出的事情对否,却让人怀疑。

若他们以为天子乾坤独断,才是正确呢?又或他们被袁绍之类的人物说动,重定天下不必大动干戈呢?又又或者,他们怀疑他有权臣之嫌,有异心呢?

他们会做出什么来?

荀柔逐渐体会到掌政者的多疑。

就当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了,在即将出征关外之前,他必须扫平一切潜在风险。

不过为更保险起见,让堂兄荀悦邀请盖勋和皇甫嵩二人到太学就职好了,也算是两全其美。

毕竟说起来,皇甫嵩年纪将近七十,也确实不小了。

处理诸般琐事,荀柔又进宫去见了一次天子。

成亲过后的刘辩长高了些,长胖了些,看上去更沉稳。

“太尉似瘦了些,守孝辛苦,身体可好些?”只是一开口,就还是和从前一样,“这是皇后特意准备的素饼,太尉且用些。”

荀柔躬身谢过,含笑道,“陛下与皇后伉俪情深。”

刘辩唇角飞快一抿,继而微笑,“皇后贤良,令德淑均,都是先生当初举荐之功。”

荀柔摇摇头,这和他可没关系,“恭喜陛下将要得子,倒时候臣恐怕不能回来,提前祝贺陛下。”

虽然不是皇后,但宫妃有孕,倒也并让他意外。

刘辩这次笑得真开心了,“将来皇子长大,也交与太尉教导。”

“陛下信任臣,臣自当尽力。”荀柔又微微欠身,“臣今日来是有些话要说。”

“太尉请讲。”刘辩立即道。

“不知陛下是想留名青史,还是托躯丘山,湮灭荒丘?”

刘辩脸色瞬间涨红站起身,张口结舌,“太、太尉何出此言?朕近日有什么大过吗?”

“还请陛下安坐,臣所言确实过矣,”荀柔微微叹了口,“臣只是想告诉陛下,近来朝中议论修筑陛下陵寝之事,是臣授意从侄公达引导朝臣讨论陵址,以此搁置陵寝修筑工程。”

天子登基即开始修筑陵宫,而刘辩登基三年,至今还没开始修建陵寝,其中他的有意拖延,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如今天子出孝又成亲,这个问题便又有人提出来。

荀柔守孝中,就让荀攸在讨论中提出这个陵寝该修在何处这个新命题,转移视线。

这问题挺不好回答,建在长安,这里都是前汉皇帝,如今刘辩这支的祖宗,却几乎都埋在雒阳。

但雒阳嘛…不说敢不敢去吧,那边现在哪能征发人呢?

“陵寝修建,短则十余年,长则数十年,惯例用每年赋税三分之一,所役民夫为当年之役十分之一。如今朝廷只保有长安,需连年征战,若以此例,则国家危亡,近在咫尺矣。”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当初荀柔第一次看见时,简直惊得说不出话三分之一,仅仅修帝陵,每年花赋税三分之一!

“朕明白了,朕会在朝上拒绝。”刘辩点头,“天下未定,朕岂能如此。”

“陛下不必着急开口,等朝中争议上三个月再说。”荀柔几乎手把手教他。

等王允那些人吵嚷得没力气了,再开口,才有用呢。

“好,太尉放心吧,太尉出征在外,还望小心刀矢。”刘辩道。

“多谢陛下关怀。”

三月长安春光最盛,草长莺飞,花如锦绣。

出征之日,是先卜筮好的晴天,饱食过的马儿精神抖擞,在阳光下高扬头颅,墨黑鬃毛闪着光泽。

矫健的士卒沉稳肃穆,高高树起旌旗。

荀柔在高台上诵读了出征誓言,以及得胜奖励,又由传令官高声朗读军营戒律五十斩首。

军规严酷,不容轻忽,一道道“斩”,柔暖的春风都渐渐沉寂,更别说围观的长安百姓。

最后春风飘散,只剩下凛冽而沉重的“斩”,落下来。

上万漆黑如云的铁甲军士,分营列阵,方圆数里,荀柔突然意识到,这似乎是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执掌大军征伐。

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带领过这样规模的军队。

他似乎应该感到惶恐,数万人的性命,从今日始他要完全承担,一道命令,或许就会带走上千性命,但并没有。

只是在军令宣读完毕后,他平静的挥动手中小旗,下令出发,在亲兵护卫下上马,扬鞭,前进。

第206章 强攻陇关

大军前进的日程,枯燥、疲惫而忙碌。

由于天气渐热,避免士兵中暑,在寻常寅时造饭的时间点下,又提前半小时,行至中午,安营扎寨,修整休息。

兵卒训练充足,车马又齐备,初时每日行程五十里,过了陈仓,路渐难行,速度稍减慢下来,也在三十里往上。

长安至汉阳,若论快,自然是溯游渭水,这条路陈仓至汉阳不过百里,但其途中却要翻越古木森森的陇山山脉。

这是一片陡峭崎岖的原始森林,就算为财不顾命的行商,也不敢行走。

除了这条捷径,其余都得绕行。

自陈仓沿汧河北溯而上,至陇县,从此处再转折西北,陇山在此有一道狭长的裂口,穿过裂口进入汉阳,可直抵略阳县,这是陇坻道。

此乃关中入陇右的第一要道,也是这次出征所行道路。

除此之外,尚有番须道、鸡头道和木峡道,相对更宽敞,但要再向北绕行,多出至少一倍以上路程。

当然,陇坻道既为关陇第一要道,绝非一片通途,穿过幽森的陇山峡谷后,也有一座关隘需要面对,那就是陇山关。

陇山关,建于本朝,位处陇山顶,今名大震关,盖汉武帝巡行至此,震于夏雷,因而改名。

荀柔早见过地图,识得地貌,但到此一看,仍然为之心惊。

四周峰峦叠嶂,树荫蔽日,猿鹤哀啸,深林反响,斜坡之上是砖石所砌的关城,森严耸立,有被火烧过的旧迹,是多年前羌族进攻关中时留下的。

坡下唯一条丈宽小道,勉强可容二人并行通过。

军队停驻,士兵暂且休息,荀柔与几位谋士,登上关前不远的小坡观望。

莽莽林原,只有一座关城,实在让人类忍不住因自身渺小而恐惧。

“或可趁夜通过?”徐庶将手架在额前,向远处眺望,“四周山势虽峻,然陇关城池并未设于道中,方圆不过一里,守军至不过一千人。”

冲一波也许不错?

“不可,若守关之将发觉,只需一二百人,将山谷前边一堵,放一把火来,我等便俱为人烹。”戏志才当即反驳。

“守关者为汉阳阎氏,”徐庶与之相争,“阎以木材富贵,故守陇关,岂敢烧山?绕过此关,下陇县、略阳,其补给必断,补给不行此关自解,何必纠缠。”

“不过一小关,守将也非名将,便要绕行,未免让天下人轻看了太尉。”戏茂道。

“杀董卓,定河东,逐匈奴,令名岂在多杀伤?”徐庶则道。

“文和以为如何?”荀柔不急着下命令,转头问身旁一直默默的贾诩。

“偷渡有险,攻城亦必死伤,端看太尉意在如何。”贾诩彬彬有礼的欠了欠身。

这话听上去像句正确的废话,但意在如何…荀柔唇角微动。

“凤卿,你以为呢?”他问身后荀襄。

头戴兜鍪,上簪红缨的荀襄,自今春在叔父主持下及笄受字后,沉稳许多,此时受询,方才沉声拱手而言,“国之大事,襄也不知,不敢妄言,但若要攻城,请为先锋。”

荀柔有些失望,却也并未多说什么,叉腰望着不远处野草斜坡上的关隘,吐出一口气,沉声道,“准备攻城吧。三日内,必须拿下陇关。”

凉州局势复杂,人口成分复杂,当初他与荀彧、荀攸等人多番讨论,如何使之稳固,最后总结出的还是经典的四个字畏威怀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