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门庭 第212章

作者:青山见晓 标签: 豪门世家 天之骄子 历史衍生 正剧 无C P向

不过,法正的计策不行,他也并非只有杨彪给的两条路走。

杨彪不是要他表态吗?

当然没问题。

在太尉府中,关于救治蝗灾的会议,在午后开始。

东汉以来,也不知是否因为天气变化,蝗灾十分频繁,其中最倒霉的汉孝安帝在位了十九年中,有记载的蝗灾足有八次。

其中,自延平四年,六州蝗;五年,九州蝗;六年,十州蝗…到元初二年,十九州蝗,这场蝗灾足足跨越了七年。

从最初,朝廷能大赦,免税赋,举贤良,到最后只能下诏自斥“朝廷不明,庶事失中”。

兰台令荀忱挂着黑眼圈拿出光武帝以来,所有关于蝗灾的相关文书记录。

“……朝中多以抚恤,大赦天下,减少郡国贡赋,或调荆州、扬州二地谷输中原……各地或有郡守县令勤勉,以水淹、土埋之法,但飞蝗无尽,自旁郡蔓延而至……”

有了这份文书记录,一些官员提出的诸如蝗灾为上天示警,举贤纳良,祭祀之类的意见办法,也就容易驳斥了。

其实,能被招来参加讨论的官吏,也没几个真相信祭祀举贤之类的办法能够奏效,这不是…没别的办法,又不能不表态。

荀柔也明白他们的意思,不过是安抚民心。

老百姓很善良,也很善于忍耐。

大多数时候,朝廷给一个理由,大家就能继续忍下去,直到实在忍不了为止。

至于赈灾,记在文书中的仁政,落实的寥寥无几。

就荀柔自己幼年经历,灵帝时几次大疫,哪一次没遣宫使、医工出访赐医赐药,慰问孤寡,可若是真的实施,当年哪会有张角的黄巾起义?

其实稍稍计数就知,天下十三州,每人赐三斛五斗的,朝廷仓中哪有那么多粮草赈灾?

三斛,可有足足一百斤。

官吏们商议的办法,和过去也无不同,也就是抚恤,维护治安老一套,最多不过添一些,以工代赈之类的细节,却没有一个人能说一说根源问题。

荀柔心中焦燥,叩了叩桌案,全场肃静。

他环视了一周,终于将希望落在荀悦带来的几位学士身上。

“不知陈公以为,治蝗当如何行使?”

他先问这一位,是先秦时大农许行弟子陈相的传人。

见到农家两位贤人,便能明白,为何农家在两汉以后,逐渐衰落,几度几乎失传。

《孟子。滕文公》中称农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荀柔原本以为多少有些夸张,见了此二人却相信了。

两人一个老年,一个中年,都晒得黧黑,身瘦如柴,与田间老农无异,即使穿着直裾,头戴长冠,也与一室白皙文雅的文吏,完全不同。

陈躬并不局促,从容拱手一礼,坦然露出一双粗粝脏污的手,“老夫以为,治蝗之要有二,一在扼其发展,以救谷粮,二在除虫卵,以防再生。”

专业啊!

荀柔眼神顿时一亮,“请细说。”

“先圣言,水、旱、霜雪、疾病、虫害,是为五害,其中虫害之一,便是蝗虫,此物少则分散无害,多则聚集成灾,行无定止,繁衍极快,先食谷物,再食草木,草木食尽,更伤人畜,危害极甚。”

“还要伤人?”有官吏悚然。

“不错,”陈躬肯定的点头,“草木食尽后,蝗虫族群迁徙,然由有虫卵在,月余再化成虫,无草木可食,则将食人,幸如今尚未至此。”

荀柔想起昨天那一场虫雪,不免也心有余悸。

“不过,至其食人,则一地之虫将尽,当是时,在以火烧之,则能尽除。”

“可次岁,草木复生,蝗虫又会回来吧?”荀柔问道。

“若蝗灾未尽,当会复来。”陈躬再次点头,“故蝗灾之根本在止其繁衍,务在截其蔓延,根在杀其卵嗣。遏其发展,当以火烧之法,其卵生于土壤,需经月方化,可用水淹、土埋之法。”

“古书记载,杀虫卵用砒霜更有效验。”陈躬身旁的中年人许复道。

“勿再说,砒霜剧毒,虽可杀虫,亦伤水土,人食则死。”陈躬却不同意。

“太学土地洒砒霜杀虫,如今已无虫卵再生。”许复争辩,“复灌之后再下种,则无此患。”

“什么?你自作主张在太学洒了砒霜!”陈躬愤怒起身,一手扯住许复的衣襟,提起拳头。

“和水洒的,已有月余,老师不也没看出不对吗?”许复一个中年汉子,居然中二少年一样瞪大眼睛,梗起脖子。

“什么!”

眼看拳头就要落下。

“陈公勿怒,”荀悦不知何时已到二人身后,温和含笑的抓住了陈躬的手臂道,“此事我也知晓,许君想试验古法,也是为了解蝗灾之患。”

他一边说,一边就把扬起的拳头压了下去,又转过头,依旧神情温和,“许君何不告诉陈公,只洒了靠东墙边的二亩土地?一处洒,与一处不洒,正好比较两处种出谷物,是否有所同。”

“祭酒所说果真?”陈躬由自愤愤。

许复不答,将腿一盘,眼神虚瞟满室的看热闹的人,两手把着膝盖又将腿盘紧了些。

然后荀柔亲眼看着大兄将陈躬按坐下去。

“一时失礼之处,还请太尉见谅。”荀悦按住两人,来到堂中,温文尔雅、风姿翩翩长揖一礼。

“君子之争,君子之争,没什么失礼的。”大兄厉害啊,荀柔连忙摆摆手。

商议继续进行,遏制蝗虫大军的继续扩散,需要有组织纪律的大量人手。

军队正巧符合条件,荀柔准备亲自组织拦截。

除此之外,蝗虫喜旱特征明显,于是增加土地灌溉,也是措施之一。

太学另一个博士马钧为此提出深井通渠之法。

即沿河道挖出地下深沟,再在陆上沿深沟挖出井道。

听上去就像后世下水道,只是作用相反。

下水道是为了排泄,而深井通渠却是以河流为水源,降低水井枯竭之患。

工程听上去浩大,不过考虑到今岁欠收,百姓家粮食很快不够,以工代赈,比起直接送粮,反倒是长久之法。

有了几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打底,救治蝗灾之法这才大致能看了。

不过,荀柔也知道朝中其他人,并不关心这些细节,于是次日上书,放在开头的是他对杨彪的应答。

“传曰:颠而不扶,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

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臣等公卿,受命辅弼,失于明察,而至蝗灾蔓延,上愧天子,下惭百姓,其职是当,岂能推诿。

臣等请自罚三等,以俸禄赈济百姓,率众以灭除蝗虫,方不负陛下百姓之恩托。”

这份上书落款,有荀柔这个太尉,还有大司农、少府、卫尉、廷尉、大鸿胪五卿,以及尚书令、御史中丞、兰台令。

免官有用吗?能消灭蝗灾吗?能免除百姓饥馑吗?三公失察,轻飘飘免官就完了吗?

这不比免官高明吗?

说起来都让人不相信,逢到灾异,过往竟常有天子赐钱百官抚恤之事。

王允忠贞耿直的人设不倒,很快响应上书,要自罚三等赈济百姓,其后百官也纷纷主动上书要求减薪。

荀柔衷心谢谢杨彪,若非他一番动作,让自己这份上书显得像是回击,让许多官吏以为在站队,他还真找不到好办法来降低薪俸。

等之后他再带头吃一吃炸蝗虫,相信往俸禄里掺虫子的事,也就可以干

“徐州来报,徐州牧陶谦病逝!”

在荀柔准备离京之日,一个消息突然而来。

第225章 初心不忘

“陶谦死了?”

白马寺殿宇的重檐,不知何时换了翡翠琉璃瓦,清透的颜色在烈日照耀下反射出灼目的光芒。

年轻的太尉站在檐下,望着张牙舞爪的脊兽,眉心一皱,蹙成一道川字。

他回到长安,解决了积压的事务,又将这一年多朝中决议、人事变化梳理一回,商议、安排、布置好救治蝗灾的章程,明日将要出京,这才抽出时间到白马寺来祭拜父亲,并见一见姐姐。

拜祭方毕,还未来得及同阿姊和阿稷说说话,便闻来报御史中丞荀攸亲驾来访。

荀柔知道定有大事,避堂出来相见,却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大事。

“据糜家信报,当是月初病逝的。”荀攸低声道,“陶氏隐而不宣,故消息尚未传至长安,不过毕竟过去十余日,袁本初、曹孟德等人,现下恐怕已得知消息。”

荀柔默默点头。

《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将陶谦塑造成一个忠厚长者的形象。

然而,这些年他所看见的陶谦,却是实在的手握重兵、野心勃勃的诸侯。

他南结袁术,北和公孙瓒,厚结泰山匪臧霸、下邳贼阙宣,建私人曲部,养数千私兵,数年不入贡,不入朝,随意任免徐州官吏,视朝廷无物。

在战乱年代,这些或许还不算什么,但他纵容笮融在徐州大起浮屠寺,奢靡铺张,塑佛像金身,大办浴佛节,就显然表露出非同寻常的野心了。

不过,如今陶谦死了,种种未宣之于口野心,也随之烟消云散。

只留下一个浮华富裕而混乱的徐州。

“徐州牧人选,公达可有什么建议?”荀柔皱着眉看院中啄食的麻雀。

蝗虫成灾,按说该有鸟雀成群汇餐,可事实上,长安城中的鸟雀却变少了。

他心中寄挂着,仿佛想起传说蝗虫有毒?

“徐州临海,有渔盐之利,田土丰饶,陶谦经营十余年,虽用佞臣敛财,奢侈过度,但犹有流民愿意归附,盖其位处中原,却少战争之故;

“陶谦一死,徐州泰山兵、丹阳兵、下邳卒,互不相统,必有争斗,此其一患,有笮融、曹宏等奸佞小人,借攀附各自厚利,岂能让出,又是一患,

“其境内之陈氏大族,数代经营,尽有民心…”荀攸抬眼望来,目光深幽,“也是一患。”

“有此三患,徐州牧继任人选便不容易。”

“没错,”荀柔两手相握,吐出长长一口气,将思绪拉回来。

要能制服三家兵匪,诛灭小人,压制士族,安抚百姓,四个条件放在一起,人选就很难了,而这个人,最好还要对中原军事地理有一些了解。

那可是历史上,刘备这样的枭雄都没完成得任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