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nnay
陈默一愣,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提议。他点了点头,认真地回答:“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珍惜。不过现在,我还是需要多学习播音技巧,打好基础。”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那名记者赞许地点了点头,满意地笑着,语气中带着鼓励:“我认识省体育台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许可以帮你推荐过去试试。你的能力,放在业余比赛实在有些屈才,你值得更大的舞台。”
陈默听到这话,心里仿佛被点燃了一团火。他紧张地握了握拳,深吸一口气,稳住心情:“那太感谢了!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尽力做到最好。”
镜头下的他显得镇定自若,但站在一旁的三中教练看得出,他内心正激动得无以复加。
这一次,本地媒体的报道很可能为陈默的人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而他,绝不打算错过这个机会。
第319章
来自《体育周报》的记者真没忽悠他。当天晚上,志得意满的陈默刚坐上回家的公交车,就接到了一个自称来自省电视台的女子打来的电话。
显然,《体育周报》的记者已经在省体育馆工作人员面前替陈默说了不少好话。电话刚接通,对方便是一通热情洋溢的称赞,说得陈默都有些发懵,几乎不敢相信夸奖的竟是自己。
这一辈子,他什么时候享受过这么多人的盛赞?
从初中开始,他在别人眼里就是那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什么正事儿都不感兴趣,脑袋里装的只有足球篮球赛。
没有足球篮球可看时,各种小众的比赛如水球、蹦床、击剑……只要电视上能播的,他都不放过,电视上不播的,就连公园大爷打陀螺他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这通电话让他下定了决心——下个月,他一定要去省电视台试一试!说不定还能被电视台的大佬推荐到电视台对口的传媒类大学就读呢。
其实,陈默想当解说员的念头,最初还是在高老师的点拨下才萌生的。要不是高老师提醒,他可能到现在还在徒劳地和那些自己根本不擅长的体育项目较劲,一心钻牛角尖,妄想着成为一名体育特长生。
他觉得,如今有了这个目标,根本不用特意去向高老师请示——高老师铁定会支持他。
倒是家里那一关,让陈默有些头疼。
儿子小时候,陈爸爸一直觉得,这孩子是自己的骄傲:身体健康,很少生病,还特别爱运动,总是活力十足。
但随着陈默一天天长大,他忽然发现,儿子似乎对体育过于着迷了,甚至有些走火入魔:别的孩子放学回家写作业,陈默倒好,就知道和小伙伴一起打球踢球。
而且,喜欢归喜欢,水平却实在平平,根本看不到有什么出路,更别提把对体育的热爱转化成能够改变人生的能力了。
于是,曾让陈爸爸骄傲的特点,反倒成了他在家里频频挨批评的原因。
为了管住陈默,父母严格限制他看电视、用手机的时间。
上了高中后,因为学校离家太远,陈默被迫住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连晚自习时间都用来看比赛,越看越上瘾。
陈默的父母并非不知道儿子在运动会当解说,但他们一开始并没太当回事——也许孩子只想找个全场观感最好的角度看比赛吧。
第一次听说,还是在家长会上。一个有些口吃的男生特意跑到陈默父母面前,感谢陈默在运动会解说席上帮他救场,化解了尴尬,才让他免于因为结巴而被全校嘲笑的命运。
陈默父母早就记不清那个男生的名字了,但心里对这事还是颇为得意的——虽然成绩不好,但儿子反应快,救场能力强,说明他还是挺聪明的嘛!
从那之后,陈默每年都在运动会上当解说,父母对此也见怪不怪了。他们一直以为,孩子只是玩票,根本没想到他会认真考虑这条路。
直到这一天,陈默站在他们面前说,周末要去省电视台体育频道拜访时,父母才终于意识到,孩子似乎比他们想象中认真得多。
陈妈妈放下筷子,惊讶地看着他:“省电视台?这不是你平时随便玩玩的东西吗?怎么还扯到电视台去了?你可得跟妈说清楚,没惹出什么不该惹的麻烦吧?”
一旁的父亲皱起眉头,并不赞同:“体育解说,那是正经事儿吗?你学习怎么样了?高三都大半学期下来了,我怎么感觉你的成绩一点进步都没有呢?都高三了,你还是这样不务正业,能当饭吃吗?”
听着父亲毫不留情的质问,陈默紧紧抿住嘴,忍住了顶嘴的冲动。他一直以为,自己的父母算是开明的,至少不会过多干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没想到,在真正需要他们支持的时候,他们也并没有百分百站在自己这边。
他平静地说道:“爸,我才不是瞎玩。这两年多,我在学校的足球社、篮球社做了不少次解说。这次跟着学校足球队参加省赛,还被记者发现了我的才能,才推荐到省里的。省电视台是很大的平台,他们不可能随便找人试水。他们推荐我,是因为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我想抓住这个机会,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
陈妈妈眉头紧锁,有些犹豫,试探着问:“你以后就想干这个了?你爸妈也没什么大出息,只希望你能考个好大学,学一门正经专业。可你说的这个解说,听起来好像不够稳定,而且,不就是给人看热闹的吗?”
陈爸爸也摇了摇头:“你要是能在学校考个第一名,那才是真正的认可!我也不指望你在年级里和实验班那些尖子生比,至少能不能在10班考进前十?解说再好,也就是个兴趣爱好。你成绩不好,回头解说也没成,岂不是耽误了正事?以后谁会认这个?嘴皮子再厉害,有什么用?能学到知识吗?”
面对父母的连番质疑,陈默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将之前省赛现场记者们夸他的那些话搬了出来,也算活学活用了。
“妈,这可不是看热闹。爸,我是认真的。一个人只要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做到极致。解说不仅仅是讲球赛的热闹,更是对战术的分析,对运动规律的研究,这些都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和雄厚的知识积累。而且,解说还是传递体育精神的一种方式。这不是什么不正经的事,是一项有前途的职业!”
他越说越自信。
虽然没想到这次坦白会招致父母的质疑和反对,但也明显看得出,他的父母不是那种特别专制、完全不讲理的。
电视台邀请他去,这对父母不可能把孩子锁在家里不让他出门。
陈妈妈叹了口气。看到儿子坚定又热情的样子,似乎有些动摇了。她不再说话,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算是勉强同意了。
陈爸爸却依旧有些别扭,嘟囔了一句:“行吧,看你折腾去。谁让你是我们家宝贝儿子呢……”
陈默当然没有指望自己第一次出现在省电视台,就能被安排解说什么高端比赛。毕竟他还是个学生,再有天赋,也得一步步往上爬。
高老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给他们看过太多描写普通人而非上流社会的影视作品,陈默渐渐觉得,自己和10班同学已经过了那个天不怕地不怕、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老子天下第一的年龄,逐渐明白了现实的复杂和残酷。
可是,他也没想到,自己的第一场试水解说,就被安排到了一家室内攀岩馆——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冷门项目。
引导他去的那位女工作人员向他解释,这家攀岩馆的老板是省电视台的金主之一,电视台与他签订了长期宣传合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些宣传节目,以吸引更多热爱体育的群众前来参与。
陈默这次的任务很简单:观摩两位现场“专家”解说在这里举行的一场攀岩速度赛。
这两位专家,一个是退役的攀岩教练,另一个则是一个练了两年多的业余攀岩爱好者。无论是技术分析还是对攀岩的理解,他们都比陈默更为深入。
工作人员告诉他,这场比赛不会在体育频道现场直播,而是会经过剪辑,做成精彩集锦,在平时比赛直播的间隙播放。
“像这样冷门的项目,更需要专业的解说员,能将比赛的基本规则讲解清楚,并调动观众的情绪。”工作人员补充道,“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走进现场,亲身体验攀岩的乐趣,给赞助商带来客流量嘛。”
她还冲陈默眨了眨眼睛:“是不是觉得体育比赛其实就是商业活动和利益交换,打破了你对体育运动的美好幻想?体育比赛背后无论看上去多么纯粹,最终都难逃商业的运作……”
陈默心中并不认为和“钱”沾上边,就好像玷污了运动的纯粹一样。不过,他也懒得和工作人员辩论。
那位攀岩教练首先走到话筒前,开始介绍这场室内攀岩速度赛的规则:“这场比赛对选手的体力、耐力、以及战术都有极高的要求。攀岩墙高15米,选手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顶点,才能获得胜利。”
年轻的攀岩爱好者补充道:“这项比赛不仅考验选手的力量和速度,还对线路的选择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一条线路的判断都直接影响最终的成绩。”
陈默坐在与电视台负责拍摄的几位工作人员一旁,听着两位解说员的声音在攀岩馆内回荡。
尽管他们已经尽力解释每个动作的技术要点,但陈默的心里还是感到一丝焦虑。看着选手们迅速攀爬,手脚并用,灵活地穿越那些复杂的岩壁,他心中充满了好奇,却又有些迷茫。
那些复杂的技术术语,恐怕只有真正懂攀岩的人才能理解吧?
陈默意识到了解说这个职业更为深刻的意义。
解说不仅仅是为了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更多的是需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能够让那些从未接触过这项运动的人,也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第320章
站在解说区后方默默观摩比赛的陈默,目光紧紧追随着每位选手的动作,越看越觉得,自己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退役教练和攀岩爱好者讲解选手的动作和策略,陈默听起来就跟听天书没区别,那些专业术语和高深分析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
“比赛刚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来自彩云省的选手选择了一个高难度的‘斜向动态平衡’启动动作,通过压掌迅速提起身体,同时完成核心包裹,以确保跨部靠近岩壁,减少抬升过程中的力量损耗。”退役教练语速飞快,“进入中段后,他利用蹬壁转体动作,成功从中间线路转换到右侧区域。尤其是在侧身切换时,展现出的协调性非常出色。在垂直岩壁做出这样的爆发拉伸动作,要求选手的腿部力量和核心稳定性极高……”
年轻的攀岩爱好者补充道:“到了终点阶段,他单手摆臂,完美冲顶,节奏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对于专业攀岩者或者已经入门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些专业术语他们也许耳熟能详,但普通观众只能感到不明觉厉。
两位解说员显然是以专家的身份来分析比赛,多抛出些专业词汇本无可厚非。
然而,这场比赛的剪辑最终是要通过电视台向普通观众播放的,那些像陈默一样,完全没有接触过攀岩运动的观众,又能理解多少呢?
陈默感到一阵挫败。他低头看着手里没有打开的话筒,默默叹了口气。
不久前,在足球场上,熟悉的战术术语、畅快的语言节奏,他把校园足球赛都能说得令人热血贲张,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历历在目。
而如今,面对速度攀岩这项陌生的运动,他完全不知该如何开口。
然而,正是这种陌生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体育运动的意义。
体育不只是商业化赛事中顶级运动员争夺荣耀的竞技场,还有像攀岩这样相对冷门的项目,鼓励普通人迈出舒适圈,挑战自我极限。
趁着中午吃饭的间隙,陈默掏出手机,疯狂搜索室内攀岩比赛的相关资料。电视台为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他这个非正式编制的高中生——准备了简单的盒饭。
他一边漫不经心地嚼着盒饭里的肉丝,一边不停地翻阅百科词条和攀岩爱好者的论坛。
他查到了速度攀岩的基本规则,记下了几个世界顶级选手的名字,观看了几场经典比赛的回放,还整理了一些专业术语,比如“动态平衡启动”、“蹬壁转体”、“核心发力”,甚至还拜读了国外攀岩运动员根据岩壁分布情况规划线路的技巧小贴士。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陈默已经记满了整整一页的笔记。电视台另一些工作人员看着他刻苦的样子,在心中暗自称赞:“不愧是三中的学生,名校出来就是不一样,勤奋好学!”
英语课堂上,高老师曾分享过米国某位心理学家的名言:“当我们把所学的知识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教育本身。”
陈默从未刻意去深究过这句话的意义,但他大概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用实际行动验证着这句名言的真实性。
在名校三中这样优秀的环境中,尽管他嘴上总说自己是不务正业、不好好写作业的差生,可当真正有兴趣的话题摆在眼前时,他依然能迅速投入进去,专注学习。
受到环境感染,还保持着学校所要求的记笔记这一好习惯,而这点可能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
午休过后,下午的比赛如期展开。
两位解说员继续讲解着比赛的每一个细节,不断重复上午提到的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分享自己参加攀岩比赛时的逸闻趣事。
然而,或许是因为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着说着,他们的声音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感染力,同样的轱辘话来回说,略显力不从心。
陈默依旧站在一旁,握着话筒,看似一动不动,实际上却在认真观察攀岩者的动作细节,留意选手们在墙面上的动作,注意手脚与腰腹的配合。
他惊喜地发现,不少选手的表现,都与他中午临时抱佛脚恶补的内容一一对应上了。
下午的比赛进行到一半时,那位专业攀岩教练因另有学员要指导,按照和电视台的约定,提前离开了赛场。
而剩下那位攀岩爱好者虽然自认为做足了准备,但他毕竟不是专业主持人,临场应变能力有限,再加上上午已经说了整整一场比赛,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些老话。
现在,连一个可以对话的人都没了,他只剩下单口解说的任务,可面对接下来五六位选手的表现,他实在有些招架不住。
从两人几乎抢着说,剩下的这位业余爱好者几乎无话可说,局面尴尬得连电视台负责拍摄的工作人员都皱起了眉头。
麦克风前,冷场的时间越来越长。
陈默深吸了一口气,回忆起高一那年,学校在奥体中心举办校运会时,他未经广播社任何成员允许,擅自坐上广播台,用自己充满热情的声音解说起双胞胎足球赛来。
那场“意外”的解说,不仅没有招致老师批评,还让他成为了三中运动会上年年固定的解说员。
这一次,和他打交道的是电视台的专业人士,他也长了两岁,不能像高一时那样放肆了。
陈默向前迈了一步,走到攀岩爱好者身边,自告奋勇道:“小徐老师,我和你一起说吧!”
被称作小徐老师的,就是留在解说台上这位三年经验的业余攀岩爱好者。小徐实在没指望,这个比赛开始前还坦言“对攀岩一无所知”的高中生能帮上什么忙。
转念一想,如果这孩子能在自己介绍专业知识时多问一些“小白问题”,为节目填充时间,避免冷场过久,也免得自己一个人单口相声干燥乏味,太过尴尬。
陈默接过小徐的话头,恰逢一名选手从攀岩墙底部出发,使用了退役教练及小徐都截然不同的解说风格说道:“大家注意,这位选手的起步非常漂亮!也许观众朋友们已经从之前的解说中听过‘动态启动’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墙上的支点快速发力,尽可能减少起步阶段的体力消耗。这个阶段,速度至关重要,但也要节省体力,一旦起步时的节奏被打乱,后续动作的衔接就会更加困难。”
顿了一下,他继续道:“现在,选手进入了中段,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墙上切换了线路——大家注意看,他从垂直向上的路线,改成了斜向右上的攀爬动作。有没有发现,就在刚刚,他的右手抓住了一个稍高的支点,身体同时完成了一个转体动作。不过有一点我不太明白,正好请教一下身边攀岩经验更丰富的小徐老师——为什么他左手还垫在身下,而不是跟上去辅助支撑呢?以我一个没有接触过攀岩的外行来看,这个动作有些别扭,为什么参赛的专业选手会选择这么做呢?”
上午他与退役教练搭档的解说,一开始还有些对话,后来更像各说各话。虽说都在聊攀岩知识、讲解选手的表现,却缺乏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