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后随机连线到前男友 第71章

作者:风听我令 标签: 情有独钟 破镜重圆 甜文 成长 忠犬 近代现代

林静松感到被偏爱,只有郑千玉会觉得这样的自己还算好。

从十五岁一年开始,郑千玉保存下来的画变多了。这几年他不断地上课、练习,进步飞快,几乎每一幅画都能看到巨大的进步。郑千玉不断地尝试新的画法,希望在这些尝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恋爱、集训、高考和大学。

集训的画是一个屹立在大雪之中的教室,外面是雪夜,纷纷扬扬的雪花落下,积成厚厚的雪地。除了这间空教室,周围什么都没有,显得孤零零的。但教室里亮着光,几乎可以让林静松想象到他在里面画画的场景。

那是一个极冷的冬天,不过并没有下雪,郑千玉曾经突然回来见林静松,那是林静松永生难忘的夜晚。像生活会随机应验一个人的思念,从此动摇他对命运这件事的印象。

另外一幅画是粉调的夕阳,那是一种比现实更绚丽、梦幻的颜色,郑千玉用了非常多色彩来描绘它,粉色、粉紫色、紫色,过渡到从天空顶部洇下的深蓝夜幕,这是一场美到不真实的日落。它并非郑千玉亲眼所见的场景,而是那一天,郑千玉真正拥有的心情。

他和林静松在一起了,林静松吻了他。是郑千玉人生第一次的吻。

他将这种心情,这样的记忆付诸颜色和笔触,郑千玉并不画真实的吻,深深触过他灵魂的东西,郑千玉采用一种更含蓄的表达。

观看这幅画的人,仅仅是欣赏风景也好,忆起自己看过相似的夕阳也好,亦或想到一种同样的爱的体验也好,都是正确的解读。只是,林静松的答案对于作者本人是特别的。

不用郑千玉告诉,林静松也知道郑千玉这幅画描绘着什么。这很奇妙,林静松以前对隐喻几乎不敏感,联想的能力也较为匮乏,这种立刻就能读懂一幅画的感受,好像郑千玉站在他身旁,让渡给他魔法。

“你突然亲我,吓了我一跳。”

郑千玉没有解释很多,说出来是没头没尾的话,但他知道林静松正处于和他一样的回忆之中。

这是眼睛看不见也能确认的事情。

“我没有想太多,而且你已经说了喜欢我。”林静松顿了顿,“当然,你的语义也可能是别的喜欢,同学、朋友……但我不想要这种。”

郑千玉的语气有些无奈:“你亲我的时候可没有一点犹豫。”

林静松:“我觉得——无论你对我是哪种喜欢,我都要变成我想要的那种。”

他不太掩饰自己阴暗的想法,或许不认为这是一种阴暗,只当是本能,因为郑千玉对林静松的阴暗有无限包容。

“好在我对你一直是‘那种喜欢’。”

郑千玉握握他的手,大方承认。

又越过几幅画,从这里开始,是郑千玉人生之中画得最好的时候。他画画的方式和方向已经趋于稳定,不断地汲取着生命的体验。即使这段时间有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也没有磨损郑千玉笔下画面之中那种饱满的鲜活,他运用色彩变得更加自如,画笔像他手中的魔法杖,郑千玉只要轻轻扬手,便可施展色彩的魔法。

他画装饰画,结合商业和自我,画作业,画自己的作品,当时已开始准备自己的画集,每一幅都经过长久的构思。郑千玉的才华几乎溢成实体,他时常受老师夸赞,卖出去的装饰画也有顾客欣赏,就连画集也和出版社洽谈过,这一年,郑千玉的生活吹的几乎都是东风。

郑千玉和林静松去山中采风,画一些高大而静默的树;没能去成的风筝节,他画了海边闪亮的烟花,此时耳边有阵阵烟花绽放的声音响起。

最后,他画一个男人的肖像,这是一路以来的第一幅肖像。

画中的人侧着四分之三的脸,眼睛看向画外,背景是一层一层幽深的绿色。

当郑千玉向林静松要这幅画时,林静松对于郑千玉画自己的肖像挂在画廊里有些抵触。他很珍惜这幅画,它被他保存得很崭新,这让林静松感到不舍。

郑千玉说他会好好保护它的,它很重要。除了初学画画时的练习,郑千玉很少画肖像,这是他能找到的唯一一幅。

也是他在步入失明初期之前,最后画的一幅画。

郑千玉将它挂在这场展览第一阶段的结尾,用它来告别郑千玉光辉的、充满希望和深深体会过爱与幸福的少年时代。

再继续往前走,光线变了,渐渐消失,直至回归到最初的黑暗。那些声音也全都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缓慢的、无序的钢琴声,很轻微,若隐若现,不成曲调。

前方,第二阶段的画一同亮起。

林静松看到那些画,数量很多,但这些画林静松都没有见过。那是他和郑千玉分开以后的时间。

“在失明之前,那其实是我画得最多的时候。”

他不再画自然的风光,也无法再调轻盈明亮的颜色,更无法像以前一样顾及画面的每个细节,像他所习惯的那样,不厌其烦地调整,直至臻于完美。

郑千玉开始画一些奇幻的,甚至恐怖的画面。画一个在枯树林中徘徊的游魂,地狱的火烧穿土地,日与月高高悬挂在夜空,各有一只眼睛。

比起第一阶段,他们掠过这些画的速度稍快,因为这些画令人难以驻足停留再细细欣赏,郑千玉失去了以前的颜色,因为他眼中的颜色并不符合真实,于是只好用最极端、浓重的颜色,笔触也几乎狂乱,给予观看者一种具体的绝望。

继续向前走,他的用色又渐渐萎缩了,笔画也开始变得无力,画面只剩下单调的、看不太出意义的几笔。

这是一个画家逐渐走向失明的全过程。郑千玉仔细地将这样的时间与自己解剖,摆放在这里。

“我想,即使这样去画画,握着画笔的时候,我也几乎忘记难过。”

郑千玉道。

“我害怕的是‘失去’本身。”

林静松握紧他的手,像想要抓住这个时期的郑千玉,给予他一些温度。

郑千玉在完全失明前的最后一幅画,他画画的能力已经倒退成一个第一次拿起画笔的婴孩,亦或可以说,衰落得像个迟暮的老人,再也拿不住画笔。

他画了一条河,蜿蜒进森林之中,看不见尽头。

“最后,我还是想起你。”

郑千玉轻轻说。

“我想再最后见你一面,但我知道我不能真的见你。所以,我只好妄想。

“这是我在完全失明前画的最后一幅画,林静松,你知道吗?

“在这种时刻,我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想到你的存在,想到我曾经拥有你。

“——这让我感到很幸福,也几乎让我忘记了眼前的一切。

“这就是我一直想让你知道的事情。”

第85章

在这个展览的第三阶段, 也就是终幕,那是最后一道立在黑暗之中的墙面。

朦胧的光线已经全部消失了,声音也消失, 若隐若现的音符也静止。两个人的脚步声在寂静之中显得细微,直到停驻在这面高高的长墙之前。

在他们面前是16幅画组成的一件作品,以2X8的形式排列,由16张画组成更大的画面,每一幅画都有单独的主题,组合在一起,是一段完整的旅程。

这组画的笔触和风格和展览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都不尽相同, 稚嫩得像儿童,又以一种孩童绝无仅有的耐心用基础的颜色铺满每个角落。

上面画了一个形体非常简单的黑色小人,在它诞生便开始用脚步丈量世界。当他开始旅程的时候, 正好是日出,于是他沿着蜿蜒的河流一路向前走,走进了森林, 越过了山丘,抵达了海岸。

当他面对汹涌的浪潮时, 时间似乎已来到正午,太阳高悬在天空之中,这是最明亮的时刻。因为身处光明,他不畏惧这几乎能将他吞没的海浪, 他造了一艘船,开始向海洋进发。

在海上冒险的时候,太阳开始西斜,进入黄昏。他获得了一场永生难忘的日落,太阳落向海平面时, 就像落在他身边一样。海水被映得一片橙红,风平浪静,整个画面呈现了一种温暖、安详的色调。

当太阳完全离去时,夜幕降临了。

小人起初以为这只是一次平常的日夜更替,他坐着小船,在黑暗中继续向前。

然而,太阳没有如他期望中那样再次升起。

他在黑暗之中漂流了很久很久,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最后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雨。在暴雨之中,狂风卷起海面,天地颠倒,将这艘渺小的船卷到了海洋更深处。小人失去了他的船,掉入海中,最后被冲到岸上。

等他醒来时,太阳依旧消失,此时画面尽数用黑色涂抹,表示失去太阳之后,天地无光,所有的一切陷入黑暗的景象。白色的线条勾勒出小人和他依靠声音与触觉走过的路,他摸索着,继续寻找着太阳的踪迹。

他巡着任何自己听到的声音来追寻太阳的下落,抚摸过每一个球体,拍一拍,晃一晃,又拿起来闻一闻,仔细地分辨这些球体是否为太阳。

小人找了很久、很久,当那近乎永恒的黑暗降临时,时间也失去了意义,他无从得知自己在黑暗之中跋涉了多久,也不曾收获任何太阳的踪影。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寻找是否有意义,在这途中,他有很多次想过要放弃,并曾经付诸实践,但他失败了。

等到他终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精神与力气,再无法向前一步时,他也终于相信——太阳不会再回来了。太阳已经将他抛弃,去照耀其他的世界,而没有太阳,他再也无法启程,只能在黑暗的世界之中一直徘徊。小人的天性是自由,而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近乎是囚笼。

最后,他摸索着爬上高高的悬崖,想要一跃而下,彻底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跳下去了。

在极速的下坠之中,他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粉身碎骨。他被悬崖下一片茂密的森林接住了,因此没有死去。

繁茂的枝叶密密地交叉,织在一起,像一张不是十分柔软、但非常安全的床将小人的身体包裹。他躺了很久,才又重新爬起来。

这座森林使小人感到很熟悉,他左顾右盼,一边慢慢地走,一边到处嗅嗅。虽然周围仍旧一片黑暗,随着时间流逝,他再次确定,这座森林就是他在启程之初穿过的那片森林,在他穿过森林之前,正好是太阳升起的时候。

想到这里,他跑了起来。

按理来说,在黑暗之中奔跑,他一定会摔倒。但森林好像在给他指引,在他奔跑的方向中,既没有任何横亘的树根来绊倒他,也没有交叉的树枝阻挡它。在他要停下来歇一口气的时候,只要他一伸手,便可以扶住高大的树干;当天空下雨时,他可以蜷缩到温暖的树洞之中,等待雨停。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这片森林比他第一次穿过时要更加茂盛高大。因为在他第一次到来的时候,这里有很多枯树,森林封闭了自己,所以没有任何阳光可以照进来。

那个时候,小人刚从日出的地方来到这里,他看到这里昏暗、寂静,于是拍遍了每一棵树干,告诉它们,太阳并不可怕,要不要放下成见,尝试一下。

他并不知道森林是否理解了他的话,但从现在森林的茂盛看来,它应该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将自己从封闭之中解放了出来。

这种想法让他又有了一些希望——太阳曾照耀这里,它或许不会永远离去。

森林的意志一直在帮助他找到出口,直到最后,他来到出口前的最后一步。

这是倒数第二个画面,小人站在黑暗的末端,白色的、弯弯扭扭的笔画勾勒出他的身体,他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踏出了最后一步。

最后一幅画大概是小人在故事的结局所看到的景象,那是一张空白的画面,或许它代表着光明,或许代表着一个开放性的终章。

当郑千玉向林静松阐述这16幅画的所有主题和小人所经历的全部故事脉络时,林静松对结局有一些小的异议。

在他逻辑严谨、缺少幻想且实事求是的人生之中,他对尚未到来的事情不会下过早的定论。但这一次,他希望郑千玉在最后一幅画为主角画下一个好的结局。

郑千玉最终还是保留了这张空白的画面。

“对不起,没有像你期望的那样,画上最好的结局。”

他的声音含着一些笑意。在终幕之前,他们仍旧牵手,林静松牵得很紧,郑千玉也给予回应。

“我想表达的是——无论结局是什么样子,我都答应你。

“我会留下来。”

林静松有叹息一般的气息。

郑千玉答应他会留下来了。

他相信郑千玉,这是郑千玉给出的最重的承诺了。

他带着郑千玉后退几步,深深地凝视这16幅画组成的画面。因为郑千玉没有视力,所以他用了尽可能大的画幅,以便最大程度容纳他在黑暗中作画所产生的误差。

在寻找太阳的篇章之中,郑千玉曾仔细地用黑色的颜料将每个画幅都涂满,然后由林静松查漏补缺,填上被他所忽略的空白。

由于画幅太大,在郑千玉难以找到笔落之处时,林静松会站在他身边,为他描述当前的整个画面,并轻轻带起他的手,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落下。林静松学习了油画——虽然学习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但他总算是可以胜任这件事情。

画画的日子里,郑千玉休息的时间很少。在林静松不在时,他会先自己涂抹背景的颜色——林静松用3D打印在他的颜料管上都附上凸起的标识,以便郑千玉拿取,虽然他本人更愿意亲自帮郑千玉辨认颜料。

郑千玉作画时很认真,心情非常平静。画笔和颜料无论在何时对他来说都是安抚玩具,只要拿起便不会想放下。

现在,他完成的这16张画挂在他的展览之中,它们因为大而显得壮观,他所画的故事充满隐喻,呼应了展览前面部分的篇章。而亲手画下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唯一没有亲眼见过它的人。

对此,郑千玉不感到难过遗憾,只觉得期待。

林静松在最后的画前静立了很久,他终于不是那个在展览里发呆的人,问郑千玉一些很直白的问题,并艰难地理解郑千玉的解释。

在这16幅画组成的画幅的右下角,贴着作者的名字,用英文和中文写着郑千玉、林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