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邪神之后 第143章

作者:一口果 标签: 灵异神怪 爽文 穿越重生

  庙前香火鼎盛依旧,有人来不及排队上香将炒栗搁在案上,对庙中神像躬身一拜,又匆匆下山去了,山下红尘烟火繁盛。

  赤真子移开目光,心中一叹。

  守一啊……

  ……

  高台之上,适合远眺,亦适合望气。

  从这梁都高欲攀云的承露台上,可观梁国的红尘百味。在这满目疮痍苦气笼罩的大地上,也能看见几处安定的人间烟火,这些是玄清教所占下来的城池。

  “你可见到了这梁国之民的苦?”都极扶着栏杆,清寒地声音揉在高处的风里。不必亲眼所见,只从这大地上弥漫的苦煞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是用无数枉死的性命堆出来的苦气。

  他并不等待回答,继续说道:“在大劫之前,梁国就已经这样了。”

  这些苦煞不是因为大劫而生出来的,梁国在大劫生起之前就已经是这个糊涂样子了。人们在劫前与劫中活得都差不多一样哀苦。在大劫之前,梁国也不是全掌握在梁王手中的,很多城池都各自有其主人,比如涉州城,就成了罗教的地盘。这些地方只是名义上还属于梁王而已,每年意思意思交一点税赋,便不必再搭理梁王了。城中如何治理、人数几何、田地几何、物价几何、何人领兵、攻打哪里、信奉何人等等,这些他们都自己就处理了,根本不必请梁王示下。

  偌大梁国,真正完全从属于梁王的城池也就两掌之数,剩下的地方有的落在正统一点的修行者手中,附近百姓还能过上正常日子,有的落在邪修手中,他们倒不至于尽屠满城,那是杀鸡取卵,人还是很有用的,要养着,像猪一样,除了下崽什么都不必知道,等养肥了再杀之取肉。那里没有所谓的平民百姓,几乎全是奴隶,从中提出几个听话的人,把他们塞进官位上用来管理奴隶,给他们一点权势作为甜头就足够了。

  这些势力在戒律司的合纵连横之下互相牵制,倒没什么人硬要吞了梁国——梁王弱啊,其他歪门邪派才是他们的大敌,卧虎就在旁边,谁会把注意力放在脚边的一只小虫身上呢?要是想先灭了小虫,伸脚去踩的时候被老虎抓住机会咬下一块肉来怎么办?

  再者,这世上又不是只有梁国,如果他们内部相争个没完,如果被其他国家趁机攻取了怎么办?他们到哪儿再找这么一个能够让他们大摇大摆养人如畜的梁国?

  都极伸手一指涉州城:“罗教前几日欲血祭此城,被我的人拦下了。这样的事他们在大劫前也不是没做过。”又一指更遥远的甘南城,“那里的人原本像笼中的母鸡、栏里的疯犬,用来生孩子与互斗。他们生下来就是奴隶,也只会按照奴隶的方式活。”

  “梁国之苦,不在于劫,而在于乱。”

  这些在梁国中各自为政的歪门邪道与正统的修行者不同,他们不修心性只图利益,凡人所谋的是权财色,他们谋的就是能够增长法力的奇珍、功法与厉害的法器,他们与凡人也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没有受到约束,便任由自己的欲求肆意放纵,想要什么就伸手取来,取不来就打,打不过就再以其他的方式算计,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什么都肯做,朝令夕改,只图自利。

  被这些修行者所掌控的人们根本没有秩序,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活,又只能依附于修士,于是只好像野兽一样,凭借着本能去杀、去夺,又或者像牲口一样,等着被杀、被夺。

  梁国需要一个秩序,有了秩序,就有了指引。普通人不必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会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活下去,做什么事会受到惩罚,野心家会知道怎么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些底线如果触碰了会死。

  但在梁国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想要使一个秩序能够推行下去,就必须要先处理掉那些心已经被养野了的家伙,对于他们来说讲道理已经是没有用的了,只能先以强势杀掉一批,使剩下的人产生畏惧,若有反抗就再杀掉一批,等到剩下的脑子清醒之后,再或拉或打,使他们服从。

  这样的手段建立起来的秩序未必好,但哪怕是坏的秩序也好过没有秩序。

  从此以后,人们不再需要再依附于修士生活,不必再向神仙祈求,依律而行,便可以自足。

  都极望着台下,目光既亮且寒:“世间已乱,正是破而后立的时候。”

  他想要把他的秩序推行到整个梁国中。

  上次一见之后他心中郁愤解开,回去便复了仇,在复仇之后,他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复仇之前,他以此为目标,复仇之后,他该怎么活?

  他静思之后有了决断。

  都极所想要的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秩序,虽然他此时是以强权威势来强行定下的秩序,但他想要的是一个足够稳定、不会轻易被强权打破,可以在这个人神妖鬼并存的世界自行运转下去的秩序。

  如今他以自己和玄清教的力量来规整梁国,未来他要梁国的力量来反哺于他。秩序本来是不可见不可触的虚无之物,但当人人都相信它的运转之后,这无形无质的秩序就拥有了力量,凡人的心念都可以化作香火力量为神道修士所取用,他们对秩序的信念当然也可以被他这个建立者所取用。

  十年的旧宗祠中生活与为了给胥康续命使他身体根基亏损难以弥补,但梁国可以稳固他的根基,梁国之民无形的信念可以弥补他的亏损。为此故,他要在梁国建立的秩序自然是越稳越好。

  他看不透李泉,但这不妨碍他觉得李泉是个可以相交的人,只是现在还不到他交托信任的时候。

  “李兄接下来欲往何处?”都极问道。

  “说不准,或许会在梁国之中多留一阵。”李泉道。

  “我在梁都中,你可凭此寻我。”都极指了指他手中盘玩着的那枚玉扣。

  他们将下承露台,台上承露的仙人像仙姿玉貌衣袂飘飘。都极对之视若无睹,这么大一块精铜摆在此处风吹日晒,还不如熔了炼成工具更有用些。

  李泉忽然问道:“你不信神仙?”

  “不信。”都极冷淡道。

  之前地脊重定的动静他也感受到了,那是天地间大能为者所展露的一角,随着地脊定下,灵机稳定、劫气削减、所有地脉之力受此滋养缓缓增长,世间众生悉皆因此获益。但这又如何呢?在地脊没有定下的那十二万年里,众生还不是这样过了下来?他永远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他自己握在掌中的,才是他可以凭依的力量。

  李泉笑了一下:“我也不信。”半敛的目下掩着一片苍莽。

  如果真有万能的神仙,怎么会让天地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第115章

  隋国,六英城。

  更深夜静,更夫敲打竹梆的声音顿顿地走在大街小巷。六英城不是一座大城,不过也有很长的历史了。传闻在建城前这里只是一座小村庄,村子里有一家兄弟姐妹六个人,小妹妹有一头乌亮亮的长发,长韧得就像小溪一样,柔顺得就像丝缎一样。有一天,村子里的大地突然裂开了一道口子,田地上肥润的泥土与麦苗、人们养的鸡鸭鹅狗、宅舍家具,还有来不及逃走的人们,都掉进裂口不见了。裂口深不见底,而且还在不停地扩大,这家人就站出来,分别在裂口的两边向中间推挤大地,裂口就不再变大了,但只要一松开手,裂口就会继续变大。

  大姐姐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大地缝起来,就不用再一直推着大地了。他们找来最结实的藤蔓,又猎来最坚韧的兽筋,可是缝好之后,一松手,藤蔓和兽筋就被崩断了。小妹妹就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她们用头发来做线,把大地的裂口封上,这次缝上之后,大地就不再开裂了,小妹妹的头发渐渐就和大地长在了一起,变成一条黑色的路。

  六英城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城中还有一座六英祠呢。

  柴火一手提着灯笼和竹梆,一手持着一根短棍,走一段路就敲一敲竹梆。他原本在别的城中生活,家里开了一座小小的武馆,还算薄有家资,他从小就在武馆里练武,虽然算不上高明,但力气比常人要大上许多,腿脚也比常人要灵便。后来家中突然被人打上门,满门皆亡,父母拼死送他逃出来,他不知仇人是谁,也没有能力报仇,逃到六英城这里,不敢露出原本的姓名,起了个假名叫柴火。他逃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带,不得已在城外义庄落脚,分担那里原本一个跛脚老叟的活计,换得一点活命的口粮,后来老叟病逝,这活儿就彻底归他了。

  打更这活儿原本不是他的,他在城中慢慢认识的朋友,这两天生病,请他相替。打更的活是在晚上,义庄的活是在白天——没人会在天黑的时候去那地方。他晚上在城里朋友家歇息,每到时辰出去敲一圈,等天亮城门开了再出城去义庄,那里事少,白天可以补一点睡眠,这样熬几天,能多赚一点朋友的酬谢,他过冬的衣服就有了。

  柴火一边走在大街上一边敲梆子,敲完就扯开嗓子喊两声。纸皮灯笼里晕开一圈暖黄的光,照出幽蒙蒙的夜色。他也不知六英城的传说是真是假,但他正走的这条道路的确是黑色的,铺在路上的石板还是正常的青灰色,但石板缝隙里漏出来的泥土都是黑色的,这条路延伸到城外的部分没有铺石板,看上去就更清晰了,一条黑色的长线向远处延伸过去,大约在二里地外断掉。左右的泥土都是正常的深褐色,这条黑色的路就格外显眼。

  走到下一段街道,柴火习惯性地先敲了两下竹梆,张开嘴正准备吆喝,忽然觉得地动山摇。他脚下一个踉跄趴到地上,脑子空白了两秒,突然反应过来,汗出如浆。

  地、地动了!

  他惊喊起来,嗓子却紧得像布绷子上才扯紧的布面,一口气没吐出来,只发出“呵、呵”两声。柴火从地上一撑蹿起来,正欲再喊,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儿。

  怎么这么安静?

  没有人和动物被惊醒、没有地裂树倒的动静,连瓦片都没掉下一枚,除了夜风吹过树叶的簌簌声,还有秋虫将衰的长鸣。柴火踩在地上,却还是觉得地面在晃,晃得他好像腿脚都是软的。他捡起灯笼,打着晃儿走到道边儿架在砖上的太平缸旁,往里一望,水面都是平的,一点波澜都没有。

  没有地动吗?可他为什么还觉得脚下不稳?柴火蒙了半晌,伸手从太平缸里舀出一捧水泼在脸上,冻得他一个激灵。他看看周围,还是感觉地在动,一股一股的,好像有什么在地底下蹿过去一样,可是除了他自己的感觉,一切都是正常的。

  深秋的夜风吹过,脸上冰寒刺骨的水珠刀子一样顺着皮肤滑下来,浸湿领子,往怀里钻进去,柴火哆嗦起来,他抹了把脸,把手上的水珠甩在地上,一双眼又惧又狠,捡起掉落的竹梆和灯笼,敲了两下,在竹梆顿顿的声响里,咬紧上下打架的牙,从牙缝里挤出嘶声高呼:“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

  雄鸡唱晓,天还是黑的,但太阳星的确已经从东方向大地撒下了第一缕阳和之气。

  城卫兵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打着哆嗦,隔着衣袖转动冰冷的铁绞盘,厚重的城门缓缓打开,天空也亮堂成了灰蓝色。

  柴火是第一个出城的人,他还提着那盏纸皮灯笼,脚步匆匆向城外义庄赶去。竹梆子已经还给了朋友,身上的衣服换过一套干燥的,却还是冷得佝偻起来,像虾似的缩着脖子和手臂。他想把手也缩进袖子里,但这套衣服对他来说小了点,虽然他把自己缩成可怜可笑的模样,还是露出了手腕。这套衣服是他朋友的,更夫一晚上要敲好几遍报时,他感觉到地动之后,硬挺着敲完了梆子赶回朋友家暂歇,被他朋友发现衣服湿了后,硬给他换了一套。

  “过一个时辰还得再敲一遍呢,穿湿的冻不死你!”朋友看他脚底打晃,又摸他的头紧张道,“你不是发热了吧?”

  他没有发热,只是觉得地面一直在晃荡,结果自己也怎么走都走不稳。

  好在这感觉没过多久就渐渐弱了下去,隔一阵才晃一晃,他自己逐渐适应,慢慢就能重新走稳当了,不然走个路跟喝高了似的。

  柴火也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一切都正常,那就只能说明是他自己不正常了。他是中毒了?可是什么毒只让人打晃,别的地方并不觉得难受?他紧接着又想到了自己的仇,可是他对自己家到底为什么遭了劫半点儿不知情。他就记得自己那天正午睡着,忽然被他娘叫醒,前院传来惨叫声,他娘惶急地往他后背和两腿上各贴了一张符,从花盆里挖了一把土抹到他脸上,把他从仆从出入的小门里推出去,气竭声嘶:“跑啊!”

  他从没听过他娘那样的声音,就拼命地跑了起来,他从没跑得那样快过,像风一样,甚至直接顺着城墙就攀上去跑出城了,他在跑出城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被重重推了一下,险些摔倒。后来他一直跑啊跑,跑到再也跑不了那么快时才停下。他还穿着午睡时的里衣,腿上一烫,才看到是两张烧起来了的符咒,很快就化作灰烬散开了。他从后背上摸到另一张符咒,上面用朱砂画着他看不懂的符文,还印有一方大印。二者的朱砂色都变得很浅淡,符咒中间有一道刀劈似的黑色焦痕。他这才恍惚响起在城门上好像被重重推了一下的感觉。

  他不敢直接回去,先打听了一下消息。没过多久他全家遇害的消息就传出来了,据闻他们家连养在廊下的鸟儿都被杀了,据闻他们家最小的孩子逃脱了性命,据闻这个孩子正住在太守家,日日哀哭泣血,祈求太守追查凶手。

  这下柴火彻底不敢回去了。他就是他们家最小的孩子,他在这里,太守府里的那个又是谁?

  柴火飞快地跑向义庄,他仍觉得脚下不够稳当,但比起之前那晃悠劲儿又缓和了许多。如果是他的仇人找到了他,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按照他们杀了他全家的狠绝手段来看,直接杀了他不会更容易吗?又或者他们想找什么东西才要留着他?但把他直接抓走不是更合理吗?而且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家有什么值得别人觊觎的东西……柴火脑子里乱糟糟的,紧紧抓着手里的灯笼,一气跑进了义庄。

  义庄是个可怕的地方,相邻不远处就是一片乱葬岗,常有鬼火飘荡。等义庄里的薄棺快要停不下时,他得负责把停了最久的那一批埋到乱葬岗里去,也顺便上几炷香。这样的地方阴气重的很,容易生出诡异的变化,所以人人都避之不及,但柴火感觉其实还好,义庄里有神仙布置下的手段,隔一阵子就会有人来检查。他刚开始的时候也怕,老叟在的时候两人睡在一起,老叟告诉他死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他在这座义庄里守了半辈子,死人从来没伤害过他,倒是年轻的时候,他这只脚是被活人打跛的。

  柴火明白老叟在安慰他,可他还是会害怕。因为练武的原因,他长得比同龄人要高大不少,看上去就像个成年人,但老叟好像能看穿他的年纪,他把他看成一个惊惶无助的孩子。

  后来老叟过世了,无病无灾,就是有一天晚上睡下,第二天没醒来。柴火早上醒了才发现老叟已经凉了,他和他的尸身睡了一宿,他以为自己会害怕,可他只觉得难过。柴火替他收敛了尸身,做完后事。后来他在义庄里,再也不像之前那么害怕了。

  两盏白皮灯笼挂在义庄门前,被风吹得轻轻打晃儿,里面的光亮却稳得很,照出暖意来。柴火取出钥匙,打开栓在门上的大铜锁。走进去后,合上门小声唤道:“先生?先生?”

  老叟过世后,义庄里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但前段时间,这里来了位特别的客人。

  一个身影悄然出现在房间里,柴火不由紧绷起来,又慢慢放松下来。先生是他之前在乱葬岗遇到的,那时候刚下过雨,把一处土没压实的地下蚀空了,表面上被野草根抓得牢,看上去和正常一样,他没发现问题直接踩了上去,要不是先生抓住了他,他险些就要掉进底下的腐水烂泥里。

  乱葬岗里平时没人来,他也没在周围看到人影,先生是突然出现在他身旁的把他捞上去的。

  先生没有掩盖自己的身份,直言自己不是生人。柴火怕了一阵,就又自己想通了。害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既然先生对他表露出了善意,他就要抓住。如果不能成为修士,不能获得超凡的力量,那他永远都没有能力弄清楚自己的仇人到底是什么人,又为何而来,更没有机会报仇。

  先生不肯告诉他自己的姓名,只让他称呼自己为先生。乱葬岗里的阴绿幽蓝的鬼火越来越少了,大概是因为先生的缘故,义庄里也不像之前那么阴寒了。先生还给他这里重新点了灯,新点起的灯火温暖明亮,不会摇晃,他晚上提着出去的纸皮灯笼里就是先生给他点的灯,提着这盏灯就算走在乱葬岗也不觉忧怖,昨晚如果提的不是这只灯,只怕他摔倒的那一下灯就要灭了。

  “怎么了,惊魂不定的?”仰苍瞧着心思沉重的柴火问道。

  他来到隋地已经有一阵了,一直在四处走动,并没有安定下来。仰苍生前来过隋地,但这次再来时,却发现隋地已经大变模样。他师父别初年可能也在隋国,仰苍怕被他发现,只能谨慎行动,先了解一下隋地现在的情况。这里是他暂时的落脚点。

  柴火深吸一口气,将自己一直觉得地动的事情说了。

  仰苍先看了他一番,柴火状态挺好的,身上没有被人布置下手段的痕迹。恰逢此时,柴火又感地动,身形晃动起来。

  仰苍笑了:“莫怕,不是你的问题。”

  柴火仍然紧张,扶着墙求助地看向他:“先生?”

  “的确有地动,但这是修行到神魂可以离体的修士才能觉察的感知,你在这里接触阴气太久,神魂在身躯内不太稳当,因为神魂的敏锐而感知到了地动。你按照我教你的方法,过几天就恢复了。”仰苍道。

  柴火闻言放松了些许,又恳切道:“先生,您已经教授我了点灯法,为什么不肯收我为徒呢?”

  仰苍摇头:“等你真正入门的那一日再说。”

  柴火有些失望。先生传授了他点灯法,但他始终都没有办法点燃那一盏心灯。先生说这是因为他的仇恨太重,已经迷住了他的心、压住了他的善念,所以才无法点起心焰。

  可他也无法放下仇恨,他全家皆亡,如果放下了这样深重的仇恨,他怎么对得起珍爱他的父母兄姊?他怎么还算得上是一个人呢?

  点燃心焰需要心间一点纯粹的善念,他便如此尝试了,他尽力去帮助他人,他救下受伤的动物,他平时走路都会细看地面,不踩伤小虫……可他做了如此之多的尝试之后,还是一直没能点燃心灯。

  这使得柴火不由得焦躁,如果他一辈子都没有办法点燃心灯呢?他是不是就永远都只能做一个普通人,不但没有办法替家人报仇,甚至连仇人是谁都不知道。等到他衰老的那一天,还是要带着这种遗憾与绝望待死吗?

  他想学别的修行法,他知道这世上还有别的修行法,就像他娘最后往他身上贴的那三张符咒,也许他学别的修行法就能够修成了呢?可先生只肯教他点灯法,如果先生愿意收他为徒,或许就能教给他别的法门了,但他学不会点灯法,先生就不愿收他为徒。先生明知道他的情况,知道他学不会点灯法,这是不是先生不想收他而找的的借口?是他哪里做得不够好吗?

  “不要多想。”仰苍一眼便看出了柴火的心思,道,“我若收你为徒,你便要入我门中,传承旧事、继承誓言。你现在还不适合。”

  明灯教的旧事并不轻松,它因玄清教的灭亡而生,虽然没有记载,但最初明灯教的建立者当中,未必就没有玄清教的幸存者。世如海潮,后来玄清教披皮换骨,这些先辈也不见了踪迹,只剩下明灯教,就这么流散地传承至今。

  柴火勉强收回了胡思乱想,不再纠结于此,想着之前的事,不安问道:“先生,为什么会地动?地动会不会、会不会导致什么不好的后果?”

  “不必担忧,这是好事情。”仰苍道。

  柴火还有些疑问,但仰苍没有细说的意思,他也只好先按下好奇心。他悄悄看着仰苍远眺的样子,应该真的是好事情吧?

  仰苍只感慨了片刻就收回了目光。数日前,他也听到了那一声地脊之鸣。大地之脊重定,立下通天之脉,四方地脉皆受惠及,由远及近,有将死的地脉重发生机、堵塞的地脉重被疏通、断裂的地脉重连相续。

  每当想起此事,仰苍都不由得心撼神迷,但这并不是因为定地脊是多么宏壮的事,不是因为从此事中窥见世间大能为的一角。

  仰苍心中有大执愿,但他的愿太大、太远,对他来说艰险如穿荆度棘亦难成,他已停辛贮苦,纵遭身死之灾亦不悔,可一路走来,心中不是没有孤冷的,尤其是在知道别初年要他死之后。而如今,在闻地脊之鸣、感到天地变动之后,他忽然觉到,这世间,他并非没有同道,他的前方,已有人在开辟道路。

  现在地脊的力量震动到了这里,仰苍也感觉到了柴火所说的地动,但他的神魂力量比柴火稳定得多,因此并不会像柴火的感觉那样失控。正常来说,地脊的影响也并不会那样强烈,甚至都不该被柴火感知到。六英城之所以如此动静这么大,是因为这里的地脉有些问题。

  城中的那个古老传说,未必全是虚构,六英城的地脉问题不小,外显于地面上,就是那条奇异的黑色道路,这条线上的泥土呈现的黑色,是由于被地煞侵染的缘故,地脉有伤,便生地煞。六英城正坐落于这段道路中部,正常来说选择居住地的时候都会选择地脉稳厚灵气氤氲的地方,再不济也会选择平庸之地,没有选择生出地煞的地方的。六英城特地建立在这里,恐怕是要以这一城之力镇压地脉的不详。

  地煞之地并不罕见,一般没有人会去特地处理地煞,避开就好了。六英城为此特地建在此处,再结合城中传说,虽然无法知道此地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大约可以推测出一些事,此地的地煞恐怕并非寻常,应有扩散之势,危害一方,才迫使此地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以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