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的夸夸小夫郎 第24章

作者:不喜秋风 标签: 生子 种田文 甜文 科举 轻松 穿越重生

众人俯首跪趴在地上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听到地面上传来阵阵马蹄声和车轴压路声。

“南宁州知府大人,桑佑县县令大人到!”

一声洪亮的男声传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知府大人?

太守也来了?

第28章

村长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没人告诉他,太守大人也要来呀!

他脑中顿时空白一片,呼吸急促起来,狠心咬了一口舌尖,疼痛感让自己清醒过来,开始高声呼道:“恭迎知府大人,县令大人!”

后面的村民没经过训练,趴在地上跟着村长喊也是稀稀拉拉的一片,好在太守等人不在意这些。

“应有初是何人?起来回话。”

俞安侧过头悄悄看着应有初,他给俞安一个安抚的眼神,便起身对着太守等人鞠了一躬,不卑不亢的回:“正是草民。”

陆景时来之前听手下说,应有初还是个没到弱冠之年的男子,他本身就在桑佑县处理公务,心下好奇便和县令一起来看看这个还未加冠的年轻人。

以为应有初生在寒舍长得会又黑又壮的,今日一见,应有初身形颀长,面容俊朗,举手投足之间透露出书生气息。

陆景时对应有初的印象又好了几分。

应有初起身才看见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停在村口,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五官端正,身高七尺的男人,身穿青色便衣,站在人群最前端,这大抵就是知府大人了。

没想到太守这么年轻。

陆景时左边站着五十多岁的县令大人,后边跟着一众师爷和仆人,其中一个中年男人引起了应有初的注意,那人身形微胖,眉眼间与他有几分相似。

看他站的位置,应该是一位师爷。

应有初很快收回打量的眼神,回答陆景时问他的几个关于花生收成的问题,他都一一作答完毕,陆景时微微点头,对他很是满意。

应有初心下明了,这就是因为花生收成的事,他以为顶多是官府的人来随便口头表扬一下,没想到惊动了太守等人。

陆景时在全村面前嘉奖完应有初,并给了他二百两白银以作奖励。

村民听到二百两银子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低声抽气。

那可是二百两银子呀,别说他们这辈子都不可能挣到这么多钱,要是没有应有初估计这辈子也见不到这么多钱!

应有初不过是碰巧在古书看到了肥田法子,此时他们都恨不得是自家孩子看到这本古书。

人人都开始在心里谋划让自家孩子去学堂识字读书,然后再像应有初那样多看些古书,最好能多找到几个类似肥田的法子。

一盘银子有一百两,两个官兵手上一个端了一盘银子,皆是由红布盖上,应有初揭开其中一块红布,露出码得整整齐齐白花花的银子来。

应有初看到银子,嘴角都要裂到耳朵根儿了,这可是他穿到书中,第一次凭自己赚到这么多钱,怎么能不高兴。

他接过一盘银子,然后飞速的转身将一盘沉甸甸的银子交到俞安手里,“安安拿着,都给你。”

他又将另一盘银子拿过来抱在怀中。

“相公,这么多钱,我们都要了,是不是不太好?”俞安小声的和应有初嘀咕。

“好,怎么不好,这可都是智慧的结晶。”虽然不是他的智慧,但结晶给到他就好了。

给俞安看够了后,应有初转身将手中的银子交给身后发愣的应财:“爹,你先拿着,太重了,安安拿着手容易酸,我帮他拿。”说着,他将银子从俞安手中接过来。

“……”应财。

“知府大人,除了花生收成外,草民还有一样东西,相信您一定感兴趣的。”应有初说。

“哦?什么东西?”陆景时好奇,敢在他面前说一定感兴趣的人可不多。

“回禀大人,此物现在就在草民的家中,不宜移动,还请大人随草民一同前往。”

陆景时应允,乌央一大群人跟着去不方便,他便退避大部分的随从,带着三四个人就和应有初一家步行前去。

留下村长等人跪在地上暗自咂舌,他们光听着应有初和陆景时对答如流,又对应有初佩服得不行,最后他竟然还敢将太守大人邀请到自己家中。

来到家中,应有初也不卖关子,直接将人领到堂屋,带他们参观改良版的织布机。

自打进屋后,陆景时的眼睛就立刻黏在织布机上,很是好奇。

“这是经过草民改良后的织布机,它织布的速度是传统的织布机的两倍不止,可以让草民的夫郎演示给大人看。”

见陆景时点头后,俞安坐在织布机前熟稔的操纵起来。

他拉动绳索,受到木块撞击的梭子飞快的穿梭于经纬线之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布。

“善!大善!”陆景时激动得拍手称快,若是将这织布机大力生产出去,日后老百姓岂不是都能过上有衣穿的日子了。

“这真是你改良织布机?”

“回大人,这的确是草民亲自设计改良的,草民愿意将这改良的法子分享出来。”应有初回道。

“你已考取童生,不用再自称草民了,”陆景时又说:“你的肥田方子和改良版的织布机若是推广出去,都能很好造福百姓,现在这二百两银子的奖励倒是配不上你了,说吧,你还想要什么?只要是在本太守能力范围内,本太守都可以满足你。”

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两样东西,一下就解决了老百姓“衣食住行”中的“衣”和“食”两大难题,随便哪一样都是了不起的政绩。

“草民一切安好,不需要什么奖励,”应有初掀开外衣挺直的跪下又道:“不过确实有一事想让大人做主。”

俞安他们见应有初跪下也跟着跪着。

“起来吧,本太守允许你以后见了我不用跪,我说到做到,说吧,什么事?”陆景时伸手将人扶起来说。

“此事还得从本村的田家说起……”应有初将王神婆的事托盘而出。

“大人,田家听信王神婆的谗言,残忍的杀害自家小哥儿,其尸体就埋在村口老槐树下,王神婆讹言惑众,是导致田家小哥儿死亡的直接原因,此类事件恐数不胜数,还望大人明察秋毫。”

陆景时听后蹙眉,当今圣上最忌讳巫蛊之术,京城内只要是官员,都不敢拜神求佛,只有寻常百姓家敢去寺庙烧香,更别说有人装神弄鬼来谋财害命了。

没想到在京城外的地方,巫术盛行到如此地步。

“来人,按应有初说的,挖开槐树。”陆景时吩咐下属道。

村口的村民仍然跪伏在地,没人敢起来。人群中的田婶刚小产完,跪在地上时间久了,脸色变得苍白。

有的村民胆大,在太守等人走后就悄悄抬头打量着村口屹立的官兵,看到这些官兵一身腱子肉,腰间还佩戴着一米长的大刀时,又害怕的将头埋在地上。

直到听到一个官兵大声的喊着要挖开槐树地下,似乎在找什么东西,村民又开始偷偷打量着正在挖地的官兵。

这时,应有初和陆景时等人也回到村口,静待消息。

田家听到要挖开槐树地下时,犹如被闪电击中,脑中想起轰鸣声。

田婶本就精神失常,听到有人要掘开槐树地下后,像是触及到什么令人恐惧的事一样,大白天的冷汗直冒,身体抖成筛子。

“不,不,不可以挖开!他…他会跑出来的……”田婶大叫,她挣扎着要起身阻拦正在挖地的官兵。

在田婶就近的一个官兵听到动静后直接抽出大刀,明晃晃的刀身悬在田婶头上,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她又吓得跌坐回地上。

于是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挖出一个成人手臂大小的酒坛子,坛口用符纸封住。

官兵不敢擅自打开,抱着酒坛子走到陆景时面前,双手呈上。

陆景时向后使了一个眼神,他的手下立刻看懂,上前接过坛子轻置地面,从腰间取出一把小刀,撬开酒封。

开封的刹那一股浓浓的霉臭扑鼻而来,待到臭味散去,应有初和陆景时两人同时探头看向酒坛里面。

一具小小的骷髅蜷缩在里面。

陆景时命人将其取出,骨头一节一节的从坛中拿出来,再在地上拼接完成,坛子里还倒出八枚铁钉,还有一枚插在头颅上。

俞安在应有初身旁,直面这悲惨的一幕,手不禁抓紧应有初的衣袖,眼泪瞬间蓄满眼眶。

应有初侧头轻轻揽过俞安的脑袋,让他靠在自己的肩上,用手掌遮住俞安的眼睛,“别哭,沉冤得雪,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俞安鼻音很重的“嗯”了声。

田婶瘫坐在地上,眼睁睁的看着坛中倒出的铁钉,脑子里浮现出小哥儿在她手下一刀一刀的哭嚎,以及这几枚铁钉插入小哥儿骨肉里场景来。

“啊!不是我!不是我杀的……”田婶嘴里不停地哀嚎着想要逃离这个地方,但她体力不支根本站不起来,只能手脚并用的在地上缓慢地的爬行着。

此时田母的脸色铁青,也不顾不上大人不大人了,硬拉住田婶死死的捂住她的嘴不让她再说出别的话来。

“何人在喧哗?”陆景时沉声问道。

“这就是我说的田婶。”应有初解释着。

“拿下。”陆景时声音冰冷的说。

几名官兵应声将田母和田婶按倒在地,田婶脸颊被压到地面,头正好朝向地上的小骷髅,她忽然大笑起来,神色疯癫道:“报应!这都是报应!!哈哈哈哈……”

眼泪和着尘土粘在她脸上,整个人狼狈不堪,完全不复往日那般神采飞扬。

刘二狗在一旁将尽量的将自己缩小,不叫别人发现,他心头打鼓,害怕得很。

“为什么抓我娘?!快放开她!”二柱看到自己的娘亲被欺负,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冲上前对着那名官兵开始捶打。

官兵平白无故被这小蛮子打了好几下,心中恼火,一脚将二柱蹬出几米远。

刘二狗听着二柱摔地上的闷响,牙关紧咬最后还是没忍住,爬着过去把嚎哭的二柱搂在怀中,悲声哀求道:“大人,手下留情啊,幼子何辜,放过孩子吧!”

田母看到自己的孙子被一脚踢开,如同弃履般,也意识到自己根本无力向官府抗衡,认清自己的田母跪在地上朝陆景时不停地磕头道:“大人,求求您饶了我孙子,他还小,你们要抓就抓我吧,要审问什么,我都招啊!”

田母爬在陆景时面前,双手摸着他的鞋面,不停地磕头。

陆景时厌恶的蹙眉,抽回鞋子,语气冰冷:“这地上的白骨也是你的孙子,你们杀害他的时候怎么不见你们有点怜悯之心。”

最后,二柱被何春芳强行带走,田家一家人皆被官兵押走。

陆景时通过应有初了解大致情况后,结合田家人的反应,还有小哥儿的尸体作为物证,他直接下达命令缉拿王神婆归案。

应有初决定和陆景时等人一同去王神婆家,由他来带路。

俞安本想跟着去的,应有初说:“安安,你先回去,我去去就回。”

“那相公你小心。”俞安眼里都是担忧的嘱咐道。

应有初笑了,“又不是什么穷凶恶极的犯人,不过是个老婆子,能有什么危险,我就是去带个路而已,你在家乖乖煮好饭等我回来好吗?”

俞安点头,应有初得陆景时的青睐,特别允许他和陆景时同乘一辆马车。

俞安目送着他们远去,直到看不见马车为止,回头一看,发现应财正和县令大人旁边的一男子站在一起说话。

应有初和他说过,这人应该是县令大人招募的师爷。

“弟弟,别来无恙呀。”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