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 第138章

作者:余缠缠 标签: 种田文 科举 轻松 玄幻灵异

至于墨延之未完成的遗愿,那只是墨珣从伦沄岚口中的“你父亲若是泉下有知,该何其欢喜”演变而来的。

因为并不觉得自己在撒谎,墨珣的眼中有着十足的坦然,他抬头飞快地朝着宣和帝看了一眼。

宣和帝虽然能从墨珣的表述中琢磨出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但他并不想费神去思考,“所以……?”

“学生的父亲去世时,学生还未学过‘礼’,”如果墨珣没记错的话,“孝悌”一词的提出是在《礼记》。首先他需要明确地向宣和帝表明自己根本不知道有“守孝”这个事,但这件事情却不能明说。否则的话,他就很可能被说成是生性恶毒。孝悌为仁之根本,同时,在大多数人看来,孝悌也是人的本性。既然是本性,那就是存在于他自身,所以他只能暗示宣和帝自己不知情,却不能明说。

“在此之前,学生的家中并未有人亡故。”墨珣的亲祖父去世时,他还没出生,而外祖父和姥爷都在世,这些如果宣和帝当真要查的话,肯定都能查得到。

不管宣和帝听明白没有,反正越国公是听懂了。

但这并不能作为墨珣脱罪的理由。

如果说墨珣年幼,不懂事,那么那些允许他参加考试的科举考试的各级衙门、官员都不懂吗?

越国公想得要比墨珣更多,但是从墨珣的表述来听的话,恐怕墨珣自身都没办法为自己辩解。

宣和帝沉声“嗯”了一下,倒是听不出明确的喜怒。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周翰林听完了墨珣的话之后,见宣和帝没有表示,便擅自开口道:“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①”

墨珣自然是听到了周翰林说的话了,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了。他还记得有一次科举考试的考题就是在考性善论,然而墨珣本身是支持性恶论的。当时为了通过考试,他也就是顺着性善论往下写罢了。

墨珣的头稍稍朝着周翰林偏了偏,他并不确定自己这个时候能不能当庭与周翰林辩驳一二。

宣和帝在上首或许是觉察到了墨珣的动作,饶有兴致地开口说道:“无话可说了吗?”

墨珣猛地抬起头,恰巧与宣和帝对视上了。但此之为大不敬,墨珣又立即低头盯着地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②”

周翰林适才的那番话从旁反驳了墨珣的辩解,他引用了孟子的话,说明了连小孩都知道要爱护亲人。相当于是变相地说墨珣当回事就算是个孩子,也应该知道孝道。而墨珣则针对周翰林的话,将荀子的思想提了出来——只有经过了教养,才会有“善”,才会有“孝”。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而归于治。③”人生性好利,如果任其肆意发展,最终只会引发**。所以才需要有师长、法度、礼义的引导,这才能够使天下太平。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其善者伪也。④”既然人的本性便是恶的,那么久一定要有师长来佐证。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好好学习礼义,那就是君子了!所以“善”是后天所学而成,并不是人生而存之。

墨珣年纪小没有进学,而且他父亲又死了,没人教所以不懂。

如果周翰林不开口,墨珣恐怕今日还没那么容易将自己的想法理论、观点阐明,但此时周翰林既然开口,那么接下来可就由不得他了。“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礼义是圣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人才能学啊。

说完这些话之后,墨珣便又简单地叩首,对着宣和帝说道:“而学生的父亲正如周翰林所说,在考完乡试之后便失足落水身亡的。”这点是不可否认的,墨珣自然不会辩解,“在学生父亲尸骨未寒、尚未出殡之时,父亲的哥哥们便罔顾人伦、不念手足亲情到学生家中妄图霸占学生的家产。当时学生只有五岁,就因为年岁尚小,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所谓的血缘至亲欺辱学生的爹……当时家中伯伯为了侵吞学生家中房产田地,竟想方设法要将学生与爹爹骨肉分离……”墨珣说着说着忽而停顿了一下,语气也变了些许。他一直没有抬头,倒也让人看不出此时是何种光景。只是再开口,语气便是又气又急。“当年学生的父亲早早便分了家,学生家中一应家业均为学生外祖所赠,自是与那些伯伯无甚干系的。然而他们为了侵占田地,竟还想要污了学生爹爹的名节,妄图迫使爹爹改嫁给……学生的伯伯。”

墨珣此言一出,朝臣哗然。弟弟死了,哥哥娶了弟弟的夫郎这种事确有存在,但在京中一些个名门士族、书香门第自然是不可能会出现的。尤其是这些朝臣们,不管他们当年是从哪个穷乡僻壤里头出来的,现在一个个已经是光鲜亮丽,自然不可能再做出这种事来。而且,为了自己的名声,对家中的亲戚当然也是三令五申,不能做出这等有辱门楣的事。所以此时听到墨珣这么说,朝臣们一个两个,第一时间表现出的都是惊讶。

接下来,墨珣仿佛怒极了一般开始口不择言起来,连自称都乱了,“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一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二是为了保护爹爹……然而,我本以为,只要身上有了功名,回乡之后,那些人就不会再来欺负我和爹爹了。可是就在上一次,我与爹爹回乡,他们又……”墨珣这就又停了下来,仿佛再说不下去了一般。随后,他又换了个口气,“我想若是我父在天之灵,必定不愿再见到我与爹爹饱受欺凌。”

墨珣说这话的时候还真是没多少负担,首先他所言属实,因为年纪小、人微言轻,所以被欺负。虽然之前有掰回一些,但墨家那些人着实令人来气,如何都甩不开似的;墨延之在生前那般读书考取功名,那必定是希望自己能够金榜题名的。而他既然死了,那就只能由墨珣这个做儿子的来达成他的心愿。

说了这么多,墨珣其实知道自己就是在打感情牌,而宣和帝究竟“吃不吃”确实也很难说。但他真的不知道这件事该怎么为自己辩解,毕竟由始至终都没人跟他说过不能这么做。而且,在墨珣的记忆里,似乎在石里乡里,夫君死了三个月就能改嫁了……这难道不比起他当儿子不守孝三年严重吗?他总觉得这就是个地方习俗罢了。想他还在徽泽大陆的时候,去过很多地方,有些地方的习俗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在这里,大家都讲究一个入土为安,但墨珣就是见过那种直接将亲人尸骨放置在太阳下头暴晒的……

思及此处,墨珣才想着,该不会是因为石里乡里出的读书人太少,所以里正当时给他准备家状的时候也根本没有考虑到这点吧?而在他参加县试时,负责核验的官员又只检查了家状上头的基本信息,没有再去查他的祖宗八代……

而且,墨延之的牌位其实一直被伦沄岚随身携带着的。虽然现在他们住在越国公府,但每年的清明和墨延之的祭日,伦沄岚都有操办起来。

“你这话的意思是,你有意为之?”周翰林只说了两句,墨珣便劈头盖脸地给他甩了一长串,然而周翰林能在翰林院当值,脑子也转得快,这就揪住了墨珣话语中得漏洞,开始反问他。

“学生并无此意!”墨珣连忙反驳。他一开始是不知情,后来又没人提醒,当然就一路这么考上来了。“请皇上明鉴。”墨珣知道自己在“理”上或许情有可原,但在“礼”上却是站不住脚的。他不敢过多地同周翰林说话,唯恐多说多错。

宣和帝对墨珣的话倒是不怎么在意,反而看向了越国公。这件事不管怎么看,越国公都是不知情的。毕竟越国公膝下无子,好不容易认个干孙子就是为了让墨珣给自己养老送终的。然而,若是让越国公早早知道了墨珣连自己父亲的孝期都不守,他恐怕也就不会认下墨珣了。

越国公站在朝臣的队列之中,但因为是一品所以位列在前。宣和帝正好能看到越国公此时正低着头在看地上的墨珣,而墨珣头也没抬,两人似乎并无交流。

“不管怎么说,按照本朝法制,孝期便是不能参加科考的!”周翰林见墨珣并不搭理自己,干脆直接下了结论。

墨珣闻言,抿着嘴,也不辩驳,只等宣和帝裁决。他在建州官学待过,进京之后又在国子监里学过当朝的法令,自然知道周翰林此言不错。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法令有此规定,那他就是触犯了。正是因为知道自己触犯了法令,墨珣才只将自己的难处和盘托出,期盼宣和帝能酌情考虑一二。这也是建立在一直以来宣和帝对他还算和善的基础上,若他之前并未面见过宣和帝,仅仅只是一介状元,那他就只能直接认栽,这便收拾收拾,回家种地去了。

在这个朝代,丁忧制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严格了。

以前,丁忧是需要结庐坟前,晓苫枕砖的。

越国公听了墨珣的话,忽然有些能够理解他了。当时为了认下墨珣,他同墨珣与伦沄岚到过石里乡,自然也是见过墨家的人的。原先有听伦沄岚提过一些墨家的事,但或许是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名节,伦沄岚并未说得这般透彻。这会儿听到墨珣这么一讲,着实可气。

宣和帝还在看越国公。越国公看起来并不像是要放弃墨珣的样子,这就让宣和帝心中有了考量。“周爱卿所言极是,按照本朝法令,孝期确实不得参加科考。”

周翰林听到宣和帝认同了自己的话,嘴角略微上扬,只站在原地没有动弹。

墨珣听到宣和帝的声音在殿内响起,立刻暗道不好。他这时便也想起了当初与他一同结保的考生,虽然他们此次并未参加殿试,但也不知宣和帝是否会一怒之下将他们一并革除功名。

心中一团乱麻之际,墨珣忽然意识到刚才宣和帝说话的声音里似乎并没有多少怒气,听起来十分平和,仿佛在宣和帝心中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一般。不过他随即转念一想,“革除一个人的功名”跟国家民族、天灾人祸比起来,确实不算什么大事。

一个皇帝的心中自然应该装的是家国天下。

“不过……”宣和帝话锋一转,“念在他年幼无知,再加上……情有可原的份上,责令其即刻回乡,为父守孝吧。”

周翰林一愣,等了一阵,竟没能等到宣和帝的后话。在周翰林听来,宣和帝的意思就是保留墨珣状元身份,让他回乡丁忧,三年之后还可以进京入朝为官。

“贤以孝行为首,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皇上,三思啊!”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而墨珣根本称不上孝子,于父不孝,于君不忠,这怎么还能给他官做!周翰林实在不服,就他刚才听墨珣说的那些话,什么因为自己年纪小不知道要守孝,为了达成父亲的遗愿……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宣和帝最烦的就是听到“皇上,三思”,一时间脸色也不大好看。这让他怎么三思,他这边革了墨珣的功名,下去就要把怀阳府尹,昌州总兵,建州学政、总督这些一大堆人都一并查办了。真要往下查,到时候肯定又会有朝臣递折子要翻案。“依周爱卿所见,应当如何处置啊?”

“依臣之见,应该革除墨珣的功名,永世不得再进京,不得参与科考,不得入朝为官。”

墨珣听到周翰林这么说,倒也不害怕。毕竟刚才宣和帝开口,那就代表了他心中的意愿,他并不是很想罚自己的。但这个周翰林……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像是跟自己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明明宣和帝都已经这么轻描淡写地要放过自己了,可这个周翰林张口便是这么重的罚,是不是有点不合常理?若说自己碍了他的路倒也罢了,可自己此时不过只是一个尚未授予官职的进士,能妨到他什么?

“启禀皇上。”越国公听了周翰林的话,这便站了出来,“臣以为周翰林所言未免太过。臣以为墨珣之罪,罪不相及,情有可原,待以如初之诚,广其自新之路。⑤”

宣和帝本来就没打算罚那么重,不过越国公是墨珣的干祖父,还是要避嫌的。“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吗?”

朝臣们刚才也听到了宣和帝对墨珣的判词,知道宣和帝的意思,此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皇上所言甚是。”

“法理不外乎人情。”

“确是情有可原。”

宣和帝点点头,这就又转而看向周翰林,“周卿,可还有异议?”

周翰林听到同僚们的话之后便知道宣和帝的话无从更改,现下也不再争论,只拱手道:“臣,无异议。”

第179章

“学生领旨。”墨珣知道宣和帝让自己“返乡守孝”根本算不上什么惩罚, 既没有剥夺他的功名, 也没有禁止他再入朝堂。

想通了这点之后,墨珣又补上了一句“谢主隆恩”。

事情解决了之后,越国公这时才是真正地松了口气。只是……担忧的事过去了之后,越国公禁不住开始思考起更多来:诚如墨珣所言,他一开始并不知道要守孝的事,家里也没人告诉他……而审核他家庭背景的官员又有所疏漏,这就使得墨珣一路考到了殿试。

但这个周涛是怎么回事?

按理说如果审核墨珣家庭背景的官员没有在当时查出墨珣并未守孝一事,那么这件事放到现在来说应该也不会被发现才对。

这件事或许会一直被瞒下去,也或许会是等到了有朝一日, 墨珣碰上政敌、敌对势力想要扳倒他而去抓他的“小辫子”……总之, 不会是现在。

再加上周涛在翰林院,负责墨珣家状审核与发放考引的乃是怀阳府,与翰林院没有丝毫的干系。就算考官与阅卷官出自翰林院, 但如果越国公没有记错的话,周翰林此次并未负责科举考试, 至始至终也并未参与。

想到这里,越国公心想:周涛今日未免也太过反常了。

不过, 墨珣没有为自己亲生父亲守孝的事,在这个时候被发现了,反倒不是什么坏事。

尽管刚才越国公举例甘罗十二岁为相,但事实上, 他也确实是觉得墨珣以十二岁之龄步入朝堂有些小了。十二岁的人生阅历太少,越国公很担心他无法适应朝堂之上瞬息万变的党派之争。如果墨珣不是他的干孙子, 而是素不相识的所谓“神童”的话,他恐怕也会拿不准要将墨珣放到哪个衙门去才合适。

墨珣接了宣和帝的旨意之后便从殿内退了出去。

因为宣和帝刚才那番雷声大雨点小的动作,对墨珣的态度算得上是十分温和了,并且,他对于这整件事也表现得犹如蜻蜓点水一般,所以墨珣从殿内退出去之后并未受到御林军的责难。不是犯人,所以御林军也并未将其押解出去。而原先对墨珣态度不大好的内监,此时与墨珣说话的语气和神态也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虽说墨珣是被责令回家守孝的,但适才他在殿外,听得皇上的语气,那明显就把这件事当作跟“官员回乡丁忧”一样了。尽管每三年就会产生一个状元,但是越国公此时仍然稳坐御史台。二十七个月之后,就算皇上已经把墨珣给忘了,那越国公也能让皇上想起来的。

内监毕竟在宫里混了这么多年,该懂的也都懂,能屈能伸本就是必备技能,捧高踩低更是不在话下,此时他便也客客气气地要将墨珣送出宫了。墨珣今日进宫时两手空空进宫,现下也只直接出宫即可,并不需要再到翰林院去同那边说什么。毕竟内监和御林军将他带走的时候是当着翰林院里官员的面,还有刚才朝堂上那么一茬……墨珣现下只当是没觉察到内监的变化,这就跟着内监出宫去了。

宣和帝刚才让他即刻返回老家为父守孝,他便也不能多作停留,回到越国公府之后也只能简单地跟赵泽林说明一下情况,而后就得麻溜地收拾起东西启程返回石里乡了。至于更详细的情况,也只能等越国公下衙归来的时候跟赵泽林说了。

内监只将墨珣送到了宫门口,就不再送了。“杂家今日宫里当值,不得外出,就只能送墨状元到这里了。”

这内监现下说话比起之前那可是客气多了,还主动出言同墨珣解释了一番。但实际上,就算今儿个他不当值,没有得到上头的允许,他也不能够随意外出的,说这些也就是个场面上的漂亮话罢了。

墨珣本也没指望这个内监,此时心里当然也不会膈应,这就对他拱拱手,准备自行往越国公府去了。

墨珣今天早上进宫的时候是跟着越国公所乘坐的马车一同进的宫,但各位朝臣们家中的马车将大人们送到宫门口之后便已各自回府了。

此时宫门外空空如也,在墨珣身后却跟了两员禁军,这是为了确保墨珣当真能够尽快返乡。

而宣和帝在解决完了墨珣的事之后,便又开口问了句,“众爱卿可还有事启奏?”

一般而言,大臣们若是有事启奏都会事先给御史台递奏折。只有碰到了十万火急、来不及写奏折的事,才会即刻往宫里递消息或是直接在早朝上提起。而上早朝,就是在讨论之前大臣们递上来的奏折了。如果奏折中提到的事情并不是很严重,宣和帝就可以直接批复,不会在早朝上多提。如果奏折之中所提到的问题是需要文武百官辅助宣和帝进行判断,那就会被拿到早朝上来讨论了。

宣和帝问完了之后又等了一阵,见朝臣们当真是无话,这便径直起身,准备离开了。

站在柱下的内监见到皇上起身,便朗声喊道:“退朝!皇上起驾!”

“臣等恭送皇上!”

……

退朝了之后,越国公便有些想向御史丞告假,出宫去送送墨珣。

御史丞今天也在太和殿内,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然而越国公想要出宫回府的话,仅仅靠他同意是不够的。御史丞这就直接对越国公明言:“师大人恐怕还要向皇上禀明情况。”

越国公鲜少告假,然而听了御史丞的话之后,他心中顿时便有些忐忑:墨珣此次是因为犯了错才被责令离京,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却要为此丢下政务去送……这恐怕说不过去。

越国公也担心自己的举动会引起宣和帝对墨珣的不喜,干脆冲御史丞点点头,还是把今日的差事才是正途。

墨珣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回到越国公府,门房见到墨珣的时候十分惊讶,但随即又看到了他身后跟着的两个御林军,这才忙引着他们进屋。“少爷,今日怎么没跟国公爷一起回来?”

整个越国公府的人都知道,墨珣今天是跟越国公一起进宫的,现在却自己回来了,怎么想都不对吧。

墨珣点点头,“嗯”了一声之后便问道:“爷爷在府上吗?”

“在的在的。”门房忙点头,但至于赵泽林在哪里,他却说不出来。

墨珣进了院子之后,管家便也得了信儿迎了上来。“少爷,您这是……”管家当然是看到了墨珣身后的两个人,见来人面上无甚表情,当即就明白了必定是出事了。

墨珣脸上微微扯了一抹笑,也不答,只问:“爷爷此时身在何处?”

“老夫人应当是在后院。”管家这就从善如流地回答了。

墨珣得了管家的准话后,这才回过头对着身后的两位禁卫军,“两位且在府上稍坐片刻,我需要先同家中长辈说明情况。”还要收拾东西。现在时间还早,但墨珣觉得等他收拾完了东西启程回乡恐怕还得用上不少时间。不过盯着自己上船离开京城,乃是禁卫军的职责所在,墨珣也不好直接跟对方说,你们回宫去吧,我一定会走的。

两位御林军互相看了看之后,便由其中一位较为年长的开口道:“墨状元且去吧。”宣和帝对墨珣的态度耐人寻味,他们对墨珣自然也是和颜悦色了。其实他们也只是给越国公面子罢了。墨珣因为与越国公有牵扯,今日一事又不是流放,墨珣不可能会逃跑,他们这看着墨珣离京的差事也很容易。墨珣日后还要进京为官,该怎么做他应该心里也很清楚。

管家听到了少爷这么说,立刻就引着两位御林军到厅里小坐,墨珣则快步往赵泽林那儿去了。

赵泽林见到墨珣当真诧异极了,“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墨珣将今日自己在宫中发生的事简明扼要地对赵泽林说了,赵泽林完全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变故,一时间失了言语。好一阵子之后,他像是自己想通了关节,便伸手按住了墨珣的肩,“你此行回乡未必不是好事。”其实赵泽林有些不能理解为什么墨珣没有为亡故的父亲守孝一事会在这个时候被人揭发出来。但转念一想,趁早发现总比日后被人捅出来强。趁着年纪小将这件事情修正了,日后便会少掉不少的麻烦。

墨珣其实对于自己没能在今年入朝为官并没有多大的恼怒:今日在太和殿上,他听到周翰林对自己的控诉,乍一听有些迷惘之外,剩下的便是无奈和烦躁了。墨珣的无奈之处在于达到了凡界之后,他真实地回顾并感受到了自己当年在徽泽大陆时打谁都打不过时的那种心情;而烦躁则是因为他不过就是想来了断个因果,却没想到这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他连十载都还没过完就发生这么多事……

上一篇:我来自精神病院!

下一篇:神格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