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 第137章

作者:余缠缠 标签: 种田文 科举 轻松 玄幻灵异

宣和帝就差“退朝”两个字了,却忽然听到有臣子高呼一声,“禀皇上,臣有事启奏。”

原先还站在大殿正中间的臣子们,全都退回了队列之中,此时却有翰林院的大臣出列。

“说。”宣和帝听到有臣子说出这番话之后,便点点头,示意对方把事情说出来。他自不相信自己的臣子会蠢钝到看不懂自己脸色的程度。

“禀皇上,是关于新科状元墨珣授官一事。”

墨珣?

一听到这个名字,越国公当即警觉了起来。

“噢?墨珣授官一事有何疑意?”宣和帝听到有朝臣提出这件事,居然有些许诧异:历来,新科状元都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这基本就是约定俗成的了。只不过现下一甲三名的正式授官旨意还没下,确实可以拿出来讨论。

大部分的官员都曾在翰林院呆过,而后才被调往别的部门,所以翰林院并不存在冗员现象,将他们三人与往年一样直接放进翰林院也无不可。

翰林院的官员听宣和帝这么问了,清了清嗓子,而后道:“启禀皇上,臣以为,墨状元年纪太小,到翰林院做修撰恐怕有点儿不大合适。”

宣和帝闻言,沉默了片刻。他与墨珣也见过好几次面了,而墨珣每次给他的印象都不错,能文能武,脑子也灵,在宣和帝看来,墨珣除却年龄小了一点之外,并没有哪里比榜眼和探花差。

然而世人一向如此,见到了年纪轻的,从主观臆断上就觉得对方难堪大用。

“那爱卿觉得新科状元应当安插在哪里合适?”

“这……”大臣这下倒是让宣和帝给问住了。他刚才说出来的话,其实是很多官员心中的想法。他说要让一个十二岁的娃娃到哪个部门去,那哪个部门的同僚能乐意?最后还不得埋汰死他?

“说说,朕听着呢。”宣和帝的脾气时好时坏,此时并未因为大臣欲言又止而发怒,反倒是气定神闲地等着他发表意见。

“臣……臣也不知,倒不如问问吏部尚书有何高见?”大臣虽然听到宣和帝的语气,知道他没有生气,但不知怎么还是有些虚,就这拉出了吏部尚书来挡上一挡。

吏部尚书被点到了名,自然也不能再装聋作哑,只得出列对宣和帝说道:“禀皇上,臣以为墨状元年纪尚轻,无法担任重要职务,倒不如就先让他做个国子监主簿……”

越国公边听边皱眉,这吏部尚书莫不是老糊涂了吧?往届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乃从六品。而国子监的主簿是从七品的,这从品阶上就差得多了!

“启禀皇上,臣有话要说。”等到吏部尚书说完了之后,越国公便站了出来。

“说。”宣和帝一看是越国公,便点点头允了。

“战国时期,甘罗尚能十二岁为相,那墨珣今年正好十二岁,如何不能入翰林院?”越国公自然不能拿什么品阶出来说事。本来新科状元入翰林院作修撰就只是个相沿成习的事儿,又不是定制。再者,虽然当官就是冲着品阶、官职这类去的,但他此时要拿品阶说事反倒落了下乘。

宣和帝“嗯”了一声之后,略带赞同地点点头,“爱卿所言有理。”

“墨珣怎可与甘罗相提并论?!”

“如何不能?”越国公佯装面露疑惑地反问道:“连中三元,御前钦点新科状元,如何不能?”

“这……”大臣被越国公反驳了一阵,自是有些哑口无言的。会元、解元都是经过数名考官核验无误的,而状元又是宣和帝点的,他总不能说是宣和帝点错了吧?“他年纪太小了!翰林院是何其紧要的衙门,如何能让一个娃娃在里头……”

“墨珣十二岁,周大人觉得他小了?”越国公眉头一皱,对于周翰林说话的语气当真不喜——这人根本就是直接否决了墨珣的能力,只瞧见了他的年龄而已!越国公当初会认墨珣作干孙子,除了因为墨珣有些对自己胃口之外,便是他瞧中了墨珣那股的聪慧劲儿。此时被周翰林全盘否决,当真是气得不行。

“十二岁难道不小?”周翰林当然知道墨珣是越国公的干孙子,所以越国公此时为墨珣说话,他丝毫不觉得奇怪。

越国公看了一眼坐在上首的宣和帝,这就对着周翰林说道:“当初几位皇子到地方上历练的时候,最小不过五六岁,当时怎么不见周翰林说皇子们年纪太小难堪大任?!”

周翰林又一次被越国公问住,但却也不敢再提墨珣年纪小的事了。他如果继续说年龄,那越国公就能把皇子们的年龄拿出来说了。

当年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清楚得很:因为皇上要立太子了,这才让几个皇子到地方上历练,难道因为年纪小就要把太子之位拱手让人吗?

周翰林不敢得罪几位皇子,自然也就从越国公这里败下阵来。

不过,他显然还有杀手锏。“禀皇上,臣还有一事启奏。”

“说。”宣和帝很烦这种说话说一半的,但翰林院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总出这种人。

“臣听闻,墨状元父亲身死之后,墨状元只守孝一年就参加了县试!”

第177章

周翰林此言一出, 在场的众人全都愣了一下, 显然是被周翰林的这句话给惊到了。

“周爱卿所言可属实?”宣和帝沉默了一阵子之后,这才开口说话。然而他的的这句话其实问的并不是周翰林,而是越国公。只不过现在,宣和帝看向越国公,只见他一脸茫然,似乎是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宣和帝此时尚能分心去想越国公对这整件事知道多少。毕竟墨珣于他而言,最大的身份便只是越国公的孙子。状元每三年就有一次,就算不是墨珣也可以是冯维正。

而周翰林既然敢在早朝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这件事情说出来, 那就自是成竹在胸的。他此时听到宣和帝这么问了, 便也一脸笃定地回答道:“臣所言,句句属实。”

因为越国公是墨珣的干祖父,周翰林也还算是顾全了越国公的颜面, 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太多数落墨珣的话。不过,墨珣没有守孝就直接参加科举考试, 这件事已经很严重了,根本不需要他再过多地添油加醋。再加上, 他与越国公还需同朝为官,且看越国公的身子骨,怕是还有好些年,还是“人前留一线, 日后好相见”吧。

越国公看着周翰林一时失语,尚不知该如何反驳。周翰林说得这般斩钉截铁, 怕是早都调查过了。而他认识墨珣的时候,便是墨珣与他两个表哥进建州参加院试的时候。而在此之前,墨珣已经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所以他怎么可能会想到墨珣竟然没有为他父亲守孝三年呢?

但宣和帝明显还等着自己回答,他怎么也得憋出一句话来。最终越国公也只得硬生生地挤出一句,“此事,臣并不知情。”他当真是不知道,自然也不可能张口为墨珣辩驳。然而经过了周翰林这么一提,越国公便开始思索起来——墨珣今年只有十二岁,去年,也就是十一岁那年参加的昌州乡试;再往前推,墨珣八岁参加建州乡试,七岁参加院试,六岁县试和府试……

不过,宣和帝听到越国公说“不知”的时候,脸已经拉了下来。

历朝历代以来,一直以孝悌为本。《论语·学而篇》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说的便是“孝”、“悌”乃“仁”之根本,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为“朱子八德”。而墨珣此时已违背了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实在是很难让宣和帝相信他余下的七项能做多好。

如此一来,原先墨珣在宣和帝面前刷起来的好感度全都被败了个精光。

“臣听闻,墨状元之父是在宣和五年乡试之后去世的。”周翰林又十分细心地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一并都说了出来。

今年是宣和十二年。

越国公听完了周翰林的话,这就按照之前的推算将时间对上了——墨珣是在宣和帝登基那年出生的,而他的父亲是在他五岁时候去世,可他却是在六岁去参加了县试!

这下根本不用周翰林继续说什么,越国公自己就已经什么都明白了。他当即心急如焚起来,却也不知该如何开口为墨珣辩解。整件事的始末他根本不了解,而且周翰林虽然没有当众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但这个很明显的时间线就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了。

隐瞒丁忧参加科举的人,很有可能会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今年不来明年便无缘科举了。但这个理由于墨珣而言明显说不通,他参加县试的时候只有六岁,就算为他父亲守孝三年,那也才八岁啊!

而且,墨珣这样一路过来,竟然都没有人发现他并未守孝?!

宣和帝对墨珣的印象只停留在了越国公的干孙子、连中三元上,自然不可能只凭周翰林说的那一句话就判断出墨珣到底有没有守孝。但他此时看越国公表情,便已知周翰林之前那句话说的确是实情。

百善孝为先,而墨珣竟然连生养他的父亲的孝期也不守,这简直就是罔顾人伦!想当年先帝意外驾崩之后,他们这些做皇子的,一个个都在卯足了劲儿争夺皇位,也确实没空顾上孝期什么。但是后来他即位登基了之后,便也开始为先帝守孝。只不过因为新皇登基,事物繁重,他其实也只守了三个月。可是一朝天子自然是与庶民百姓不同的,连朝廷官员都需要丁忧二十七个月,墨珣竟然不守!

其实在皇家,守孝这个事当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因为先帝驾崩的并不是时候,所以朝廷还会秘不发丧,等到新皇需要办的事情都办妥当了之后,这才对天下公布先帝驾崩,举国同哀。

大部分新皇都不会为先帝守孝三年,有的只守了二十七天,有的守上七七四十九天。而宣和帝毕竟在继位之前不是太子,虽然也是皇家的血脉,但唯恐怕落人口实,这就守足了三个月。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凡是不为亲行三年丧,不得选举。

宣和帝思及此处,这便冷笑了一声,伸手往龙椅上一拍,“子为父‘斩衰’三年,墨珣倒好,只守了个‘缌麻’!”他对于这事儿的愤怒其实并没有刚才朝臣们跟他提太子的事多,但圣朝以孝治天下,他也总得做出个表率来。

因为墨珣确实做错了,越国公辩解不得,但眼见着宣和帝这般生气,也不知会怎么处置墨珣。他好不容易认了这么个孙子,相处了这么久,觉得他并无哪里不是,只是他“没有守孝三年”这事儿确实……让越国公心里有些不舒服。

墨珣当初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给他开具证明的各级官府,还有给他作担保的考生……这些人恐怕都要全部被查了。如果情况属实的话,墨珣要被革去功名,为他担保的考生或许也要一同除去功名。而涉案的考官、官兵也要被一同问责,轻则要被罚俸、降级,重则就是降革职、砍头了。

越国公并不是此时还有闲情去担心别人,而是这些人的存在很有可能会让宣和帝把对墨珣的惩罚降到最低:与墨珣结保的几个考生,他需要逐一去查,看看有没有什么士族、宗室的子侄。毕竟考生之间互相担保,若是墨珣遭殃了,那些人也都护不住;核验过墨珣家状并发放考号的各级官府,他也许能与对方谈上一谈。像建州那边的谢建阳,昌州这边的蔡炎恩……如果能把他们上头的人也一并拉下水,墨珣连功名都保得住也说不准。

只是,不到最后一步,越国公实在是不想给宣和帝施压。宣和帝是一个十分厌恶被别人约束的人,所以在很多事上,朝臣们极少会反驳宣和帝的意见。但御史台的作用正在此处,越国公不过是想利用职务之便罢了。

思及此处,越国公忽然觉得疲惫非常:他一直以来都没有为了自己的私事以权压人或是做过什么不该的事,今日却为了墨珣要破了这个例。适才,他听到周翰林所说的话,第一时间自然是不信,可在后来听到了确切的时间之后,心里想的却是要如何为墨珣脱罪。

“既然如此,那就剥夺……”历朝历代以来,都是十分尊重孝道的,到了宣和帝这里也是一样。他不可能为了墨珣一个人就将这整件事置之不理,更何况这件事,周涛并没有先递奏折给御史台,而是选择在早朝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出来。这就使得宣和帝不可能将这件事瞒下来,墨珣也只能处置了。当然,尽管墨珣是越国公的干孙子,可这个事毕竟不小,宣和帝不可能将他从轻发落,这就只能往重了罚。

“启禀皇上!”越国公一听到宣和帝说出“剥夺”二字,立刻暗道不好,他赶忙抢在宣和帝开口之前先把话头截了下来。若是让宣和帝把话说完了,要想再让他反口就难了。“墨珣此时正在宫中,臣以为,这件事倒不如……叫墨珣上殿来,也好问个清楚。”越国公担心宣和帝不肯,继而又补了一句,“臣认为此事必有隐情,不能仅凭周翰林一面之词就草率下结论。”

殿试一甲三名今日已经进宫了,现在正在翰林院实习。越国公干脆提议,让宣和帝将墨珣唤到殿上来。除却让墨珣自行辩解之外,越国公其实也想听听这整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现在无法私下同墨珣商议,只盼着墨珣到了殿内的时候能够自己机警一点,不要说出什么不该的话,免得授人以柄。

周翰林被越国公点了名,自己明明证据确凿还被说成是“一面之词”,脸色也不大好。但他的官位毕竟不如越国公,就算来气也不敢在宣和帝前面发火。周翰林气归气,心里反倒安慰自己道:反正他今日把越国公的干孙子的丑事给揭露了,也不怪乎越国公会口不择言了。

越国公这话说完了之后,宣和帝反倒沉默了下来。越国公一时也拿不准宣和帝是什么想法,毕竟“守孝”乃大事,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在朝为官能帮墨珣说话,墨珣此时恐怕早就已经被剥夺状元资格,终生不得再入仕途了。

越国公一颗心险些提到嗓子眼了。此时墨珣正在宫中,宣和帝将他传唤过来也费不了多少时间。若是墨珣此时在越国公府,越国公恐怕都不好开口让宣和帝传墨珣进殿。毕竟从越国公府到宫里尚有一定距离,难道要让宣和帝和文武百官在这等着吗?

宣和帝琢磨了片刻,这就松口道:“既然如此,那就传墨珣进殿吧。朕倒要好生听一听,有什么隐情是可以让他不守孝道的!”

第178章

越国公闻言, 立刻松了口气, 当然,他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只是,很快他的眉头又紧紧地皱了起来。现在显然不是放松的时候,等到墨珣进殿之后,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宣和帝此言一出,那守在殿内的内监便逐一传话,到了最后也出动了两员御林军。

彼时墨珣正在翰林院中,而他们这次的一甲三人正由上一届的庶吉士领着正在学习朝廷的各项规章制度。

考虑到他们三个还没有被授予官职,所以规章制度也是从浅显的开始说起。

内监连同御林军赶到翰林院的时候, 墨珣他们正跟着伦沄岳在参观翰林院的藏书阁。

内监进了翰林院之后, 便问了衙门里的其他的庶吉士,墨珣的去向。在得知了墨珣在后堂之后,内监这就快步往藏书阁去了。

墨珣他们正在听伦沄岳的讲解, 内监径直进了堂屋,得了守阁人示意便到了墨珣他们跟前。“墨状元, 皇上召你进殿,有要事相商。”两位御林军一直跟在内监身后, 虽然在内监说话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动作,但却给人以明显的压迫感。

伦沄岳愣了愣,这便拱手与内监问好, “公公。”因为内监一开口就说,皇上与墨珣有要事相商, 他也就不敢询问究竟所为何事。此时与内监打招呼,不过是想探探他的态度罢了。

榜眼与探花两人一直与墨珣在一起,此时宣和帝招了墨珣进殿,而并未提及两人,亦让他们有些不安。不过此时亦不是他们开口的时候,他们也只得看着墨珣点头应声随着内监往外走。

这个内监并不是宣和帝的贴身的公公,而且墨珣与宣和帝的贴身内监——马公公和齐公公都打过交道,那两位对自己都还算客气,决然不是现在这位这番神态与口吻。想来宣和帝此次传唤自己进殿,并非是有什么好事了。

两位御林军则跟在墨珣身后,似乎一直紧紧地盯着墨珣的动作。墨珣还是能觉察出他们看自己的眼神有着很明显的监视之意。

一路上墨珣什么也没问,只是跟着内监快步在宫中行走。等到了太和殿前,内监便也只停在门口,往殿内传讯。

墨珣在门口呆了一会儿,这才听到殿内有人高喊,“宣墨珣进殿!”

墨珣这才得以迈步走进殿内,他不是第一次面见宣和帝了,进了大殿之后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地面,在走到大概殿中央的位置时便俯身下拜。“学生墨珣,参见皇上。”他现在还没有被授予官职,说不上什么“臣”,却仍是以“天子门生”自居。

宣和帝坐在上首,并没有吭声。既不说他为什么传墨珣进殿,也没有开口让墨珣起身。

墨珣等了好一会儿,只觉得此时太和殿内的气氛并不正常。他对于恶意的感知还算是警觉,自然也就大概能猜到宣和帝这次把他叫过来必定是因为他犯了什么事。但不管墨珣怎么想,都想不出来。

难道是因为秘密立储?

墨珣的猜测并没有持续太久,宣和帝便开口让周翰林重新把刚才在殿上所说的事再说上一遍。

周翰林这便又说了一遍,说完了之后还盯着跪在地上的墨珣,想看看他打算怎么为自己辩解。

墨珣闻言,整个人懵了一下,对周翰林所说的事情竟没有丝毫的概念。

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确实在墨延之死后听到过“守孝”什么的,但他本以为……只三个月就足够了,也根本就没有人跟他说过守孝要守多长时间。

墨珣以前在姑瑶山上长大,而他们玄九宗根本就没有守孝、丁忧的说法。因为他们修仙的人寿元绵长,什么守孝对他们而言都是很短暂的事情。再加上,他被带上了姑瑶山之后,凡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父母不再是他的父母,兄弟也不再是他的兄弟。他甚至连原来的血亲去世都不知情。像伦沄岚之前提到过的,什么墨珣的父亲泉下有知,这些对于他们修仙之人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不过这些显然不能够成为墨珣没有守孝就参加科举考试的理由。

墨珣在周翰林把这件事说出来之后,就飞快地在脑子里想这件事会引发怎样的后果,而自己又要怎么说才能够尽量去避免这些后果。

“墨珣,你还有何话说?”宣和帝见墨珣听完了周翰林的话之后一直低头一言不发,干脆主动开口询问起来。

现在的情况是他不了解宣和帝会打算怎么处置自己,不过既然这件事情会被闹到太和殿上,那自然就不容小觑。墨珣仔细地想了一下,他如果仅仅只是说自己不知情的话,恐怕很难堵住悠悠众口,宣和帝如果不罚他决计很难让别人信服。

“学生父亲去世的时候,学生还未曾入学。而学生的父亲,曾留有遗愿,希望学生能够达成他未完成的理想。”墨珣说这话的时候十分笃定,丝毫没有面对文武百官的惊慌。他从来都没有见过墨延之,关于墨延之的一切也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的。

墨延之去世的时候,墨珣才五岁,而听伦沄岚的意思似乎是准备等到墨延之高中之后,有时间了,再亲自教导墨珣的,但没想到的是这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发生,墨延之就死了。真正给墨珣启蒙的人应该是安秀才,这一点,整个石里乡的人都知道。

上一篇:我来自精神病院!

下一篇:神格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