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缠缠
因为有越国公盯着,墨珣这里倒是没有存在需要更换的情况。拿到了衣服之后,他便试穿了一下,倒还勉强算是合身。
传胪日当天卯时刚过,宣和帝便在太和殿面见朝臣及新科进士。吉时已至,鸣赞官便立于丹陛左右开始唱名。
“第一甲第一名墨珣。”
“第一甲第二名冯维正。”
……
待唱名完毕,墨珣作为状元,就需要领着所有的进士叩拜宣和帝,行三跪九叩礼,以拜谢皇恩。
礼毕之后,由礼部大臣手捧圣旨,带领着墨珣他们从太和殿中出发,经正中甬道直出午门、端门。出了东长安门,便有一席棚,此处为礼部张贴黄榜的位置。
等到黄榜张贴完毕,便由怀阳府尹蔡炎恩亲自给墨珣插金花、十字披红,而后再将马鞭递墨珣。榜眼、探花那边装束完毕之后,三人一同上马,这就开始进行**。
墨珣这刚坐稳,在前头的乐队便开始大吹大擂起来。还有人举着“状元及第”旗、一对绿扇以及一并红伞在前方开路。
说是开路,倒不如说是引路了。
虽然三年前,伦沄岳游街的时候,墨珣在茶馆二楼看过一阵。但毕竟没有从头看到尾,对于整个流程也是一知半解。此时轮到了自己,不论是动作还是心境,都完全不同了。
这么想着,墨珣忽而心念一动,朝着当初自己所在的茶馆窗子看了一眼。
彼时林醉正立在窗边,与他身边一贯跟着两个小厮一起正朝着状元那边望。
在墨珣他们的队列慢慢靠近之后,林醉便也瞧见他了。
“是墨少爷!”洛涧忽然高声喊道。
林醉本想制止,但随即一想,现下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洛涧喊了这么一声他才将将听到,倒也不怕别人会听见,便轻轻“嗯”了一声,点了点头,算是回应了。
“是状元公!”洛涧又是一阵惊呼。
虽然进士服相同,但头上的金花却是有差异的,再加上状元领头,自然不会被认错。
“看过来了!”洛池也喊了一声。
墨珣不知道现在隔了这么远林醉究竟看不看得清楚,却在对上林醉视线的时候,稍稍对着他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
其实两人之间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尤其是墨珣还骑在马上,这般点头,林醉自是瞧了个分明。
因为他们一行人还在**,墨珣自然也不敢一直盯着林醉的位置,而且林醉是在茶馆上,自己不过打马而过,不可能破坏队列停下来说话。
“少爷,他刚才是冲你点头了吗?!是不是看到你了啊?”洛涧看到了,赶忙追问起林醉来。
林醉被洛涧问得有些尴尬,也不知该不该肯定。他心里是觉得墨珣瞧见自己了,但万一不是呢?万一旁边、附近有别的他认识的人呢?他这会儿要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了洛涧,待会儿走出去真撞见墨珣的别个熟人,那可不就丢脸丢大发了吗?
此时墨珣已经离得远了,林醉甚至连他的背影都瞧得不甚清明了。
第175章
一路上炮竹声响个不停, 好在离墨珣的位置不算近, 马并未受惊,
墨珣驾着马,这就在前方领头官兵的指引下一路到了吏部的奎星堂上香。因为墨珣是状元,所以由始至终都是他站在前面,领着其他的进士们上香叩拜。奎星堂上香完毕之后,墨珣又重新上马,继续往关帝庙、孔庙去了。等到所有的香都上完了,便可以各回各家了。墨珣此时便拉着缰绳,调转马头, 拱起手对着身后的进士们说:“承蒙各位不嫌弃, 我已经在鹤颐楼定了席,请各位移步。”
本来今日登科就是十分喜庆的事,而墨珣又是状元, 他此番开口,正常人都不会拒绝, 一众进士便径直随着墨珣一同前往鹤颐楼吃席。在鹤颐楼摆宴是伦沄岳提议,由越国公府的管家进行操办。
三年前伦沄岳虽然进京赶考, 但却并未住在建州会馆,而是一直呆在越国公府,直到殿试结束之后才租下了越国公的小院子搬出去住。传胪大典当日祭拜完之后,他本以为是要进宫赴宴, 却没料到却被当时的状元一路带到了云州的会馆里。因为大多数外地的举子进京之后都会借住在各省的会馆里,而他们这些进士便也就随同状元一起到会馆吃酒了。
会试前十名是最有可能得一甲的, 所有好些会馆便也提前操办起来。就算最后不是自己的会馆里出了状元,那也还是值得庆祝,这酒绝不会浪费。
整座鹤颐楼都让越国公府给包圆了,连戏台子都搭上了。墨珣作为邀请人,自然得从头到尾都陪着。而且对于在座的进士们而言,墨珣既然已经中了状元,那就不存在年龄小不小的说法,再加上大家今日都高兴过了头,自然是拿着酒杯就朝着墨珣“招呼”。之前越国公他们一直没让墨珣喝酒,今日越国公和伦沄岳都在朝中,越国公府只派了几个侍卫看着墨珣,此时见到墨珣被人灌酒,竟也拿不定主意是要不要上前帮忙挡上一挡。
墨珣倒是不甚在意,反正他既已筑基,那身体自是比寻常人强上一点,就算当真不济,那也有人能把他扛回去。而喝酒自也有一定的技巧,像那种压根就不认识、想灌他酒的人,墨珣自然就不过多理会,只拉着旁边人一起喝。所谓“一对一”,他肯定是不干的,这些人随随便便来个“车轮战”他就吃不消了。
今日大登科,喝酒自然不是重点。而且大多数进士虽然都是远赴京城赶考,但会所也给他们设了酒席,所以在鹤颐楼里,大家也都只是随意喝上一些,用了些菜肴,算是给了墨珣面子。墨珣本也没打算要多留,只将进士们一一送走之后,便也离开鹤颐楼回越国公府去了。
而宣和帝所设琼林宴则是在传胪大典的第二天,除了宴请新科进士之外,所有的朝臣亦需身着朝服参加。而届时,所有进士穿着传胪大典前一日礼部发放的进士袍在宫门处集合,等人都到齐了之后再由内监们一路领进“琼林苑”。
世人向来有簪花的习俗,在琼林宴上也不例外,宣和帝当场赐了一甲三朵簪花,以示恩宠。赐给墨珣的是一朵十分开得艳丽的牡丹,让人瞧着就觉得这新科状元当真是盛宠加身。
当墨珣看到内监手中托着的簪花时竟十分坦然地接受了。他在花朝节的时候已经簪过一次花了,虽然那时候不是这种大红花,但他已经对凡界男人戴花的习俗见怪不怪。
等到他们将簪花佩戴完毕之后,宣和帝便宣布开席。
此时内监各自手捧托盘没有事的在琼林苑中游走,将手中的盘子逐一摆放在诸位进士身前的案上。内监们一边上菜,一边轻声向各位进士说明菜色。先上来的是些小点心,而内监的一个托盘之中每款小点心都只有一个,大概有巨胜奴、玉露团、贵妃红、汉宫棋、甜雪、单笼金乳酥、水晶龙凤糕①这些。
宫中的小点心除了用料讲究之外,亦做得十分精细。若不是墨珣身边的小内监简单地向墨珣说明原材料,墨珣倒还真是很难从外观上判断出这些东西的本来面目。比如他眼前这个“金银夹花平截”,就是将一整只螃蟹的蟹黄和蟹肉剔出来,卷在赶薄了的面卷里头,切成小段蒸制而成。
内监们所端上来的点心量少,吃起来倒也不腻味,甚至是在刚尝出了一点味道之后就没有了。在场的进士们将内监们送上来的点心吃完了之后,就像是根本没有吃到东西一样。而尽管他们还想再多尝尝,却也不敢开口问内监多要。
等到小点心都上完了,内监们便开始在筵席中间的长案上摆放看菜。看菜,顾名思义便是用来装饰和观赏的。此次上来的看菜叫做“素蒸音声部”,是用素菜和蒸面做成的载歌载舞的蓬莱仙子,统共有七十件,用了八名内监才端了上来。由此便可见这次的琼林宴办得十分盛大。
内监们在宣和帝正前方的位置架起篝火,将已经屠宰好的鹿架了上去。
而后内监们又开始上菜了:金齑玉脍、白龙曜、雪婴儿、仙人脔、小天酥、箸头春、过门香等②。
能进京参加会试的举子家境应当都差不到哪里去,然而面对琼林宴,仍是禁不住轻呼出声。墨珣听到来自周遭进士的响动,虽然声音不大,但碍不住他听力好啊。不过,这轻呼声只存在了片刻便消失了,想来是担心自己殿前失仪,这才赶忙调整心态。
墨珣不是第一次参加宣和帝举办的宴席了,但当时是在上林苑,而上林苑为皇家别院,自是不比不了正经的皇宫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宗门挑中上了姑瑶山,山上虽然也养了一些珍禽异兽、种了灵米、酿了灵酒,但大都是为了有访客到时能拿出来待客用的。玄九宗之内只有一些杂扫弟子才会食用凡间的食物,像他们这些内门弟子自是早早就开始服用丹药辟谷。所以要认真算起来,墨珣其实也是鲜少能见到这么多凡间的山珍海错的。
越国公府虽然也是有钱,但越国公和赵泽林两人都不是奢侈的人,平日里吃的东西虽然不错,但较之琼林宴这次,那可真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整个琼林宴持续了三个时辰,方才散席。
按照以往几次的科举考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二、三甲的进士们则考选庶吉士,这些都是要等到琼林宴之后才进行的。
墨珣赴宴完毕之后,直接与越国公同乘一辆马车回府。他与越国公的关系本就人尽皆知,过多避讳反倒有点儿疑心生暗鬼的嫌疑了。
第二日,墨珣他们一甲三人的授官圣旨并未下发,朝服亦还未发放,但仍需要与官员们一同赶在卯时之前进宫,以便他们能够在就职之前学习朝廷之中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墨珣他们此时就与当初伦沄岳考取庶吉士在翰林院实习的情况差不多,除却不需要上朝之外,仍是要到翰林院中见习一二。
今日朝会的主要议题便是由宣和帝提出的关于立储的事。
除却越国公外,大多数的朝臣们都对宣和帝此举有些意外。毕竟以往每一次的立储都是由朝臣提出的,而最后都是以宣和帝面露不耐地退朝而告终,却没想到今日会是宣和帝主动提起。
“朕有一个想法,想说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宣和帝看起来今天心情不错,语气也是难有的轻快。“朕决定秘密立储!”
“敢问皇上,何为秘密立储?”
“就是朕立了储君之后,不对外不公开储君身份。”
朝臣们琢磨出味儿来了,这就开始山呼:“万万不可啊,皇上!”
“为何不可?”宣和帝并未因为朝臣的反对而生气,反而好整以暇地等着朝臣们说出个所以然来。
“不公布储君,那如何才能重点地培养太子呢?”在大臣们看来,太子自是与普通皇子不同的,不管是不是嫡长子,那都是地位超然的。
“是啊,皇上!不公布储君,那岂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要留在京里了?”一般来说,皇子被封了王之后,就会即刻前往各自的封地,非召鲜少入京了。
朝臣们一边反驳宣和帝的说法,一边想着——宣和帝果然还是要在立储一事上继续折腾。本来大家都以为只要皇子们经历了三年的考核之后就能等到封王立储的诏书,却没想到宣和帝竟然又绕回来了。
“这于礼不合啊,皇上!”
“是啊!万一皇上御驾亲征或是南巡,那要由谁来监国呢?”
……
朝臣们立刻在大殿上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问在了点子上,让宣和帝无从反驳。宣和帝本来提出这个观点,就是想放在朝堂之上,让朝臣们进行讨论。他不可能仅凭墨珣一人之言就改变几百年来的立储方式,总要细细思量过后才能定夺。而朝臣们作为智囊团,正是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宣和帝听着朝臣们叽里呱啦,忽然有些有气无力地说道:“你们也都知道,朕当年是怎么登上这个皇位的。”
宣和帝此言一出,原本还嘈杂的大殿顷刻间便安静了下来。
“朕不愿朕的皇子们重蹈覆辙,只盼着他们能够兄友弟恭,互相扶持,让我朝得以千秋万代。”
“可是……”越国公站了出来,“皇上,您有没有想过,若是当真秘密立储,那么每位皇子都会以为自己有机会继承大统,到时候您所顾虑的一切仍旧无法避免。”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能当皇帝,当然全力以赴在争。等到圣旨一经公布,这才发现自己自己的囊中之物变成了别人的,乖乖,不谋反叛国那还真是心态好了!再加上新皇势弱,又没有自己的领导班子,整个朝堂犹如一盘散沙……
越国公本听了墨珣几句,觉得他所言不错,然而此时,身居大殿之中听得朝臣们议论纷纷,这才意识到秘密立储的弊端确实不少。
宣和帝看到越国公站了出来,一时间眼神晦暗不明,“但是正统只有一个。”
越国公觉察到了宣和帝的不悦,当即把盘踞在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其实自古以来只有成王败寇,而历史,也是活着的人写给活着的人看的。所谓正统,只有活下来的那个才叫正统。
第176章
宣和帝本来以为墨珣会提出这个建议, 是因为经过了与越国公的讨论, 却没想到越国公非但没有当庭辩驳一众朝臣们提出来的疑义,反而与朝臣们一同来反问自己。
这显然就是不赞成秘密立储的意思了。
宣和帝一时气性上头,径直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来,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冲朕提!”
他倒要看看,这些人能给他扯出什么大道理来!自己早前便透露出意愿,属意效法古制立嫡长子,也就是大皇子锦硕王为太子, 却让这些人给左一个“从长计议”, 右一个“皇上三思”给顶回来了。现在不想立了,这些人却还是不依不饶!
宣和帝眼睛一眯,重重地喘息了几次。他随手一拍龙椅, 一直立在他身侧的马公公便欺身上前,递了个巴掌大的漆奁给他。
朝臣们不知宣和帝的情况, 只是一听他的语气,立刻知道他已经在发怒的边缘了。
这下倒没人敢再提什么反对意见了。
若是再提, 想来宣和帝应当会直接罢朝离去。
于是朝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才推出了钱丞相。
“启禀皇上,就刚才朝臣们所说的那几点, 可有确切的解决方案?”钱丞相对宣和帝的性格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现在如果直接反驳宣和帝的话, 会激怒他,倒不如就依他所言提出疑义,才好继续讨论。
“不公布储君,该如何重点培养太子?”
“就目前来说,所有的皇子都一同在国子监求学。然而学识有高低,每个皇子也各有各的优缺点,朕心中着实难以决断,尚需要时间多做观察。如此一来正觉得倒不如秘密立储,也省去了日后不少的麻烦。”宣和帝这话说得坦然,“一国储君,乃国之根本。如若当下立储,日后发现了太子有不妥之处想要更换,岂不是动摇‘国本’?”宣和帝说着说着便面露不虞:今日立储,朝臣们尚且如此。日后他要是想更换储君,岂不是难上加难?
这样越想越来气,想他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这样百般受朝臣牵制!
朝臣们根本不知道宣和帝现在已经完全不想立储了,只以为他是出于某种考量才会有此提议。而正在此刻,宣和帝正经与朝臣们讨论起这件事的时候,看起来似乎并不是无法沟通的样子。
这时便有大臣站出来,拱手道:“禀皇上,臣以为四皇子德才兼备,在经过了秦州的历练之后,政绩斐然,是可造之材……”
这话一出,朝臣们都不淡定了。这人怎么上来就推荐皇子?宣和帝让他们说的根本就不是这个事儿!
果然,宣和帝听着听着,面色逐渐沉了下来。而原先正在说话的大臣自然也是十分注意宣和帝的反应,虽然宣和帝离殿中尚有一定距离,但他还是能觉察到宣和帝的不快,说话声音便也越来越小。
“怎么不继续说了?”宣和帝不悦的声音十分明显,此时右手正攥着龙椅扶手,正在努力压制着自己的怒意。他其实根本不需要听哪个大臣说自己哪个儿子哪里好,这些大臣的派系划分十分明显,就算有些个明面上看不出来,只要认真查总会有些蛛丝马迹。
见当真没人再开口,宣和帝猛地一拍龙椅,“朕一开始就跟你们说了,朕实难决断!你们现在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逼着朕赶紧立下储君罢了!”
朝臣们仿佛意识到了宣和帝纠结的点,这便有人开口说道:“皇上尽可先立下太子,如若日后考察发现这位皇子并不适合太子之位也可以再进行更换。”
宣和帝冷哼了一声,“哼,更换太子?说得倒轻巧!”太子一经立下,该站队的都站完了,到时候突然间要换人,朝臣们肯同意才怪呢!宣和帝虽然也不愿意这么去想,但事实摆在眼前,容不得他忽视。
宣和帝面露不耐,不想再跟他们讨论立谁为太子的事,便摆摆手,对朝臣们说:“好了好了,这件事容后再议。”
一般情况下,宣和帝如果说出了“容后再议”这四个字,没有朝臣们再提出其他的议题,那么今日早朝就会到此结束了。
因为宣和帝看起来很生气,所以朝臣们自然也不可能再揪着立太子这件事跟宣和帝说个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