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平西游路 第161章

作者:水墨清香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基建 正剧 BL同人

但这边的环境实在是……说句大不敬的,相对于长安做事的查缺补漏,在这边简直就是女娲补天,不,应该说是盘古开天,就算喻娘子是筛子成精,面对这一团乱麻也只能且做且看,更别说她只是个心眼多些的普通人罢了。

不过没关系,修罗场中厮杀出来的女人从不畏惧,再是一团毛线又如何,慢慢捋顺就是了。

在过了冬天以后,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开荒种地,辣椒还没有传到这边来,她们必须抓紧这个独有的优势,徐墨阳说的棉花也是个好东西,虽然想象不出那成熟后“白如雪,软如云”到底是什么感觉,但若是真的,必然也会引起哄抢。

只有人等地,没有地等人,就算喻娘子对居住的大铺通再不满,也耐心的等着工人们忙完了春耕,才火急火燎的开始盖房。

这房子是日后几年乃至几十年,甚至可能是一些人一辈子的住所,所以喻娘子毫不吝啬的盖了整整齐齐的青砖大瓦房,有些雇来的娘子们觉得浪费,但在更多人的心里,房子就是根,只有根扎住了,这心才算是定了下来。

不说别的,这青砖房一盖好,赶来做工的女子又多了不少,因为在村里人朴素的思想中,既然都大兴了土木,自然是要长长久久居住下去的,这份工也就是个长期的活计,也值得他们冒一冒险。

喻娘子知道城里的大户都在防着徐家抢肉,但说句实在话,看惯了大户人家的富贵奢靡,瞧多了长安的繁华热闹,她真的对这座小城瞧不上眼。

刚刚过万的人数或许在这边的人看来已经足够庞大,但贞观五年后风调雨顺,涌进长安城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徐家的车队出发之前,他们郎君居住的延康坊都已经超过了三千户人家。

看着不多,但注意,这是户而不是人。

她并非没有其他来钱的路子,所以为什么一定要费时费力的,跟那些扎根颇深的商户抢夺这点少的可怜的资源呢?

喻娘子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大半年,她的重心只放在三个地方:田地,房屋,水泥路。

在徐家的精心设计下,水泥路跟官道只有少部分重合,大部分道路位于城外的人群聚集点,跟官道重合的地方采用的是并排修建模式,其他地方则显得有些随意。

不过反正是荒郊野外的,只要在成本范围内,就算修出个鸟巢都没问题,喻娘子也就没在意这点小事。

原本计划的修路是长宽一起来,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喻娘子算过修路时间和成本以后就果断放弃了宽度选择长度——先修出一条从五指山到城市的路,再一点点朝两边扩充吧。不然走着走着就没路了伤人气。

在做出了选择以后,道路修建的长度便骤然开始提升,女工们在钱粮的驱动下进行两班倒,喻娘子这边进行流水线作业全力保障后勤,加上大胆采用了两头修路的计划,只用了三个月便完成了从五指山到城市的道路作业。

虽然小老太太们差点不够用,虽然宽度只能走一辆四轮车,虽然本来应该在中间连接的地方差了足足五十米……但这都是小事,总归是有条安全的路了。

道路没修好之前有村民试探着在水泥路上行走,然后就发现这古怪的长路跟土路不一样,甚至都比得过官道了——五指山这旮旯穷,官道已经几年没有修缮过了,走着走着就是一个大坑。

感受了一下水泥路的触感,有村民就不愿意走官道了。

道路一点一点的修,村民一点一点的聚集,等水泥路修好了以后,这边已经很热闹了,喻娘子没收过路费,只是隔上一段路边搭一个茶棚,供应些热水吃食,还能给钉牛马骡驴的蹄铁。

铁料的来源倾情感谢土地做出的无私奉献,以及大圣的好胃口。

喻娘子也是后来才发现,大牲口要走水泥路,蹄铁就是少不了的东西,这玩意就跟牛马骡驴的鞋子一样,人能不穿但他们不行,要是不钉蹄铁还强走水泥路,就等着自家的宝贝大牲口一瘸一拐吧。

茶水摊子就明晃晃的摆在那里,穷惯了的村民起先根本不舍得花这份钱,但道路的通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来来往往的人多了,总有些挣钱比较多的想要对自己好一点,于是坐下要一碗白水,就着饼子填饱了肚子才回家。

但这种舍得花钱的终究是少数,不过喻娘子茶摊上的目标也并不是他们,而是商队。

五指山原名两界山,顾名思义,这地方原本就是大唐和其他国家的边境,只是唐王征西领土扩张,五指山才被纳入版图范围,在跨国贸易的强大利润诱惑下,这边也曾有过一条商道的雏形。

可惜被双叉岭的几个妖给毁了。

大多数商队都惜命,听到双叉岭有妖以后直接绕道而行,这里的繁荣还未形成便被打散,弄成现在这幅凋敝模样。

喻娘子初次听到的时候也觉得害怕,甚至想着劝说徐墨阳换地方——直到她听到两个妖怪的名号。

熊山君、特处士。

突然就不害怕了呢。

不是她吹,这两个名字她可是耳熟的很,毕竟那枚金镶玉的臂环是真的漂亮,流水般送来的礼物也是真的大方。

如果不是重名的话,那这两个妖怪定然是死的不能再死了。

喻娘子是个谨慎的性子,在多方打听后,确定那两个为非作歹的妖怪就是她知道的两个,只是这地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像一直没人知道这两玩意已经嘎了的真相。

不,也许不是没人知道,只是知道的人不愿意说罢了。

不过没关系,喻娘子张了嘴,商人都是逐利的生物,当年这边能形成商道的雏形,必然是相对来说各方面的最优选择,时光流逝岁月变迁,一些优势已经不再是优势,但有一些相对另一条商路依旧是强项。

比如不绕弯子带来的低成本。

因为道路宽度有限,扩张还需要一段时间,喻娘子也就没有让茶棚刻意宣扬双叉岭已经没有妖怪的事情,但因为有人提起来的时候也没有故意隐瞒,这个消息还是慢慢的传了出去,从村到镇再到城。

来求证这个消息真实性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都不好意思直接问,而是会到茶棚里要一点东西,再装成闲聊的模样。

于是茶棚的生意就这么诡异的好了起来。

喻娘子虽然对这个发展出乎意料,但接受良好,甚至为了赚这一波快钱,她将煎饼果子鸡蛋灌饼烤冷面等一系列早餐提前拿了出来,给虽然满满当当但只进不出的仓库好好回了一波血。

她原本的打算是花一两年时间把道路拓宽,然后针对商队进行精准宣传,到时候茶摊的配置也差不多了,村民也有了些做生意的概念,就能接待商队细水长流的挣钱,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些钱真的就是硬往手里塞,徐家也只能含泪收下。

本以为这就是送钱的极限了,没想到一些富户在吃喝完又钉了蹄铁后,敏锐的发现了水泥路这玩意似乎很不错,当场就找人带了话说想买些水泥回去铺地,给出的价格也非常不错。

喻娘子能怎么办呢?她只能含泪赚钱。

而这也并不是结束,在接待完好奇的群众,又招待完对水泥心动的富商后,本应该是嗅觉最灵敏的商队终于到来,开启了新一轮的消费狂潮。

第212章 那是六娘的命!

“赚不完,根本赚不完——”

在喻娘子对着比她还高的账本发出嘶吼的时候,棉花也终于成熟了。

如同开镰仪式一般,在棉花正式收割的时候,徐墨阳难得被请了过来,有些笨拙的摘下第一朵成熟的棉花。

然后就又被请了出去。

开玩笑,自家郎君就是盏美人灯,多吹吹冷风都得咳嗽几天,在仪式感中充当吉祥物还行,真的干活?

是觉得日子过的太好,想换个主家了吗?

再说了,摘棉花也算不上什么好差事,玩笑一样的摘一朵两朵是乐趣,真的当农活干起来,一天下来也得累趴下。

采摘棉花是个要紧事,喻娘子扒拉了半天依旧没有足够的人手,便直接招了一批临时工,给的钱算不上多,但足够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棉花地中。

苏绢瞧了一眼已经满了大半的藤筐,擦擦头上的汗水,用特意带来的小盖子在藤筐里面用力压了两下,原本蓬松的棉花便挤到了一起,筐里又多出了不少空间。

她有些羡慕的瞧了别人的布口袋一眼,琢磨着今日挣了钱也要让家里人缝一个出来,不,这边离家太远了,还是找人买点破旧的衣服不叫合适,实在不行……看了里面穿着的衣服,苏绢咬了咬牙,似乎下了什么决心。

摘棉花是一个费腰又费手的活计,徐家的棉花打过顶心以后长的并不高,要摘就得弯腰做事,干一会儿还好,一天下来腰直不起来都是常事。

棉花很柔软,但棉壳却很锋利,直接去摘一不小心就会被割伤,苏绢很听话,再热都不敢摘手套脱外套,旁边已经有好几个图凉快做事,手上胳膊上受伤的了。

藤筐里的棉花被压了又压,直到苏绢实在是压不下去,她才脚步匆匆的出了棉花地。

“苏绢,你看看这个斤数对吗?”

负责记录的女郎冲着苏绢招招手,被晒得通红的女郎瞧了一眼点点头,把数字死死的记在心里,才又转身去地里摘棉花。

大部分女郎都在忙着修路的事情,但地里的事情也不能不做,徐家的娘子便找了她们这些手脚利落的来摘棉花,摘好的棉花按斤计算酬劳。

因为是在上次的备选名单中优先挑人,光是他们村就有好几个后悔的直拍大腿,紧赶慢赶的把自家女儿送上了备选的备选,生怕下次这种好事轮不到他们家。

苏绢的家里也是一样,之前担心徐家……咳咳,总之,当时只报了苏绢的名字上去,十岁妹妹却没上名单,摘棉花的事情一出,苏家耶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报了上去。

摘棉花只是费腰容易受伤,被归为轻体力活,十岁也是能做的。

日升日落,等到太阳只剩下半张脸,苏绢才终于直起腰杆,背起背篓出了田地,交了今天的最后一次棉花,摘下手套脱掉外套去吃饭。

徐家是包吃住的,但做工的女郎们都心心念念着多摘些棉花换钱,并不愿意花时间出来吃午饭,徐家的女工便做了些饭包,用荷叶包了让她们带到地里吃,同时提早和推迟了另外两餐。

晚上的菜色很简单,一个白菘炒鸡蛋,一个莱菔腊肉丁汤,主食就是粟米饭,苏绢用跟她脑袋差不多大的碗吃的稀里哗啦,让饭撑到了嗓子眼才舍得离开桌子。

“上课了上课了,有想去的出门左拐。”

苏绢过去瞧了一眼,确定这些她都学过,便先回临时宿舍洗衣服去了。

临时工学的东西算不上难,无非就是阿拉伯数字,然后还有自己的名字,主要是为了让女工自己认一认摘了多少,省的总有人觉得记账的女郎瞎糊弄,更深的东西却是不会教的,喻娘子需要暂时性的知识垄断。

苏绢这个名字是来到这边以后起的,在徐家做事的人,哪怕只做一天都得有自己的名字,而且不能是李三娘白十七这种排行,苏绢当时发了半天愁,最后乖巧的去摇号了。

说是摇号,其实就是徐家这边准备了许多裁好的小纸条,上面写着可以用在名字上的常用字,抽出来什么字就用什么字,等到纸条全部抽完,才会倒回去开启新一轮的抽名字。

这种简单粗暴的取名方法还满受欢迎的,主要是大家都没什么文化,起的名字也都是二牛狗蛋的水平,徐家这边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听着可好多了。

苏绢当时就是抽了这个绢字,才从苏大娘变成了苏绢,那个负责抽纸条的女郎还好心的把字念给她听。

“这个字念绢,绢布的绢。”

苏绢很喜欢这个字,在唐朝,布和钱都是一般等价物,换算一下就是她名字中带钱。

谁会不喜欢钱呢。

等她回去以后,要告诉耶娘她有正经名字了——

“我叫苏绢,绢布的绢,能换钱的那个绢。”

这个场景每天晚上都会出现在苏绢的梦中,而家人在听到她名字的时候,也都表示这个名字起的实在是妙极了,连向来不吭声的阿翁都会点头称赞。

想象一下家里人是如何的惊诧,再算算自己每天挣了多少钱粮,苏绢就觉得浑身是劲,干活的时候都是精神抖擞。

她现在不用从家中带来的藤筐了,用的是跟其他人差不多的布袋,摘棉花摘得苏绢手臂不停的发抖,根本没办法握针线,她也没买到便宜的破旧布料,便直接从徐家租了一个暂时用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棉花的采摘终于接近了尾声,虽然还有些零散棉花没有摘完,但苏绢掰着手指算了算,最后还是决定跟第一批人回家。

不是看不上这点钱,而是前两日她的好友黄大丫过来采石头,顺便给苏绢带了个消息:

“你妹妹好像病了。”

苏绢一听就急了,还想拉着黄大丫,现在的黄芽再问几句,但黄芽也不太清楚,苏绢只能在心里着急。

黄家在苏家村是小户,黄芽脑子又转得慢,没少被人欺负,苏绢经常帮她,帮着帮着两人就成了朋友,后来黄芽慢慢长大了,脑子还是不太好使,但也不会撒谎。

这两天苏绢都没睡好觉,生病对村里人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她原来有个弟弟都养到了五岁,结果生了场病就没了。

苏绢怕呀,妹妹被她从小养到大,又乖又懂事,妹妹要是没撑过去……

这不,一说采摘大致结束,苏绢就要急着回家,出一种莫名的直觉,她在收到自己的工钱的时候,就分成了几份藏在身上的不同地方。

“你都不带些东西回去吗?”

看着苏绢只打了一个小包裹,同车的女郎有些疑惑的问道,苏绢勉强糊弄过去,就安安静静的看着路边的植物不断向后,女郎见她没什么交谈的性质,便找其他人说话去了。

苏绢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什么都没买,明明在看到这边的杂货铺比货郎卖的品种多还便宜的时候,连要买哪些都已经复盘过好几回,却硬是什么都没拿。

后来的苏绢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只觉得果然冥冥中自有天意。

苏家村离徐家不算远,驴车从早上走到夕阳西下,苏绢便看到了自己上车的地方,她利落的跳下驴车,带着小包裹离开水泥路往家走。

后世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这个时代却没有这个条件,苏绢走了小半个时辰的路,在天色还没完全暗下来的时候就到了家门口。

现在差不多是吃饭的时间,苏绢从村子走到家门口都没碰上人。

她轻手轻脚的走到院门口,想要给耶娘一个惊喜,却听到耶娘的说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