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相 第41章

作者:若花辞树 标签: GL百合

  她不敢走近,怕人看到,禀与谢相,便在小巷的拐角悄悄地看上两眼。相府门前,有不少人往来,门子站在门口与人行礼,有一些令人引入,有一些则拒于门外,还有一些则收下了名帖,分毫不乱。

  刘藻只挂念谢相伤势如何,可已大好了。她有一月没有见过她的面,每时每刻都在想她。她专心政务,每一道奏疏都认真批阅,接见大臣也从无懈怠,唯恐有分毫怠慢,谢相知道了,会对她更失望。她说过,她希望她能做一明君。

  可她没来上朝,也无奏本递上,除偶尔大臣们口中提起丞相,便像在人间消失了一般。今日听了外祖母这句孤家寡人,刘藻不由害怕,害怕她那样一个温柔的人,被她寒了心,再也不肯理她了。

  街尽头忽然来了一辆轺车。刘藻认出来那是谢相的车驾,她先是一喜,下意识地睁大眼睛看过去。

  轺车渐渐驶近,刘藻的视线穿过诸多甲士,看到了车中那人。她身着丞相的制服,戴冠,跪坐在华盖下阖目养神,距离有些远,又不时有人影遮挡,刘藻看不清那人的容色。她不禁着急,目光不住地转动,欲躲开人影,仔细看一看她。

  轺车至府门前,停了下来,谢相睁眼,刘藻一惊,忙侧身躲到墙后,怕她发现了她。门子与上门之客的行礼声隐约传来,刘藻竖起了耳朵细细地听,仿佛听到谢相的一声免礼,仿佛又没有。

  应当是没有的,隔得这样远,谢相一人的声音,哪里传得过来。刘藻失落,她着实忍不住,稍稍地走出一些,想再看一眼谢相。

  然而待她再望过去,相府门前已空无一人,谢相走了,往来的宾客也走了,仿佛方才的人来人往,都只是一场幻梦。

第53章

  刘藻远远地见过谢漪一回,一路惘然地回了宫,到宣室殿中坐下,见了一案简牍,又忽有了依托。

  丞相有伤,故而不上朝,然时日一久,伤势大好,再不上朝,便不妥当了。再过几日,她必会来的。

  刘藻取过最上头的一卷简牍,是长乐郡所上,禀治下春耕之事的。竹片打磨烘烤,制作得光滑莹润。刘藻拿在手中,指尖不由自主地摩挲这卷竹简。

  春耕之事,已将要春日了。她转首望窗外,窗外已是黄昏,天空灰蒙,狂风大作,依旧严寒。刘藻站起身,踱至窗边,便见天况虽寒,窗前那株银杏树已抽嫩绿的芽,在这天寒地冻间,犹显生机勃发。

  刘藻一时出神,不由想到,倘无那事,再过上一月,春意更浓之时,她本可与谢相一同行春。听闻每到春日,五兆原上生机涌动,风光明媚,往来游人,行之如织,一侧还接渭水,渭水水波清冽,还可垂钓岸边。

  可惜而今全成了空谈。刘藻呆了一会儿,回到案前坐下,将案上简牍一道道都翻开来看,仔细思索,做了批复。

  待奏本全部看过,时候已近子时。

  谢漪虽还未还政,但已将许多奏疏都送入宫来,请皇帝御览,刘藻上手了这些时日,才知做皇帝,懒怠地过也可,底下诸多大臣,总不致使天下大乱。但如此,少不得吏治不清,欺上瞒下,君王圣听蒙蔽,底下百姓受酷吏暴政。

  但若勤奋政务,百姓自能过得好些,皇帝不免辛苦,也未必能得称赞。刘藻日日至子时方歇,每日所阅奏本,足可车载,还要接见大臣,商议要务。前两日因一事有利民生,而使官吏受损,一些大臣便不大乐意。

  刘藻只好又学着把握其中的度,不止要平衡大臣与大臣,还要平衡大臣与百姓。此事甚难,她怕是还要学上许多年。

  又过五日,恰逢大朝。

  刘藻更换衮冕,往前殿去。殿中大臣依位次站立,见皇帝驾临,一齐行礼。刘藻一面穿过殿中,往御座去,一面又望向最前方,去寻谢漪是否来了。

  从抬眼去寻,到看到那人,不过瞬息之事,但刘藻却觉得这一眼仿佛穿透了时光,长久得使人百感交集。

  行至谢漪身旁,刘藻停下步子,稍稍侧身,面朝着谢漪,温声问道:“谢相伤势可大好了?”

  大臣们闻声,皆望向这边。

  谢漪的声音平淡无波,答道:“谢陛下挂念,臣已无碍。”

  刘藻还欲说些什么,又觉说什么都不好,停顿数息,终是举步前行。

  今日大朝自是以丞相为主。梁集门人的罪行不知翻出了多少,族中子弟也有二人怙恶不悛者夺官下狱。梁集知这是要先去他爪牙,再剪他羽翼,之后便该问罪他本人了。自然也不肯坐以待毙,一力维护门下。

  但谢漪既来了,自有万全之策。大朝散时,梁集又失两员心腹。

  刘藻并不怎么说话,静观谢漪行事,学她的手段与谋略。但观梁集颓势,刘藻又觉不对,待散朝,她特在人前出声,令谢漪留一留。

  群臣旁观,谢漪也不好公然抗命,便随刘藻一同出殿。

  殿外有宫车相候,刘藻心中忐忑,又想宣室殿中,肃穆沉闷,不合言谈,不如就在宫道上走走。她一挥手,令宫车退下,又目视胡敖,示意他勿跟得太紧。胡敖会意,领着数十名宫人,退到十步之外,为陛下与丞相留出空间来。

  刘藻安排好后,回过身来,欲与谢漪说事,然这般近地看到她的面容,她不禁又有些痴了。

  谢漪见此,顿觉反感,淡淡道:“陛下何事留臣?”

  刘藻看到她冰冷的目光,心中一疼,勉强弯了弯唇,道:“是有一事,要与姑母私下谈谈。”

  她仍是唤她姑母。谢漪看了看她,眼中依旧冷漠:“陛下请说。”

  刘藻其实很想问问她臂上的伤如何了。医官曾言,那伤势太深,又经刮骨,少说得三月方可痊愈,且少不得要留下疤痕,然而眼下连两个月都没有。刘藻不免关担忧,但她又知谢相未必愿见她关心,便忍住了,说起正事:“是关太后之事。梁集强弩之末,败势难收,今日姑母又折他两员心腹,梁集再受重创,可想而知,接下去必是人人落井下石。”

  这是自然的,谢漪未曾雷霆一击,便是欲以温水煮青蛙之态,将梁集势力消磨尽,而后一举拿下,不费吹灰之力,也免了朝堂动荡。

  她不知皇帝为何与她说这显而易见之事,但也未显露不耐烦。皇帝有一个好处,便是从不耽误正事,她既留了她下来,又郑重其事地提出此事,便自有她的道理。

  “这把火越烧越旺,少不得烧到太后身上。”刘藻转身正对着谢漪,认真提出自己的想法,“太后毕竟是太后,纵有罪,姑母为臣下,也不便问责,不如交给我,我来处置她。”

  谢漪倒是没想到,她已想得这样远了。

  自古太后作乱,都不好处置。她若朝太后发难,纵然太后有过,她也少不得留下一个犯上的污点,但皇帝处置太后,便可无后顾之忧了吗?

  秦始皇那般痛恨其母,在处置了嫪毐与吕不韦,将太后放逐雍地后,听人说“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也不得不将太后迎回咸阳,好生侍奉。

  郑庄公与其母姜氏“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轶事则更不必赘言。

  皇帝继昭帝嗣,至少明面上,是太后下诏立她,她侍奉太后更该用心,否则便是忘恩负义,必会背负骂名。

  谢漪道:“此事臣自有主张。”

  这就是不同意。刘藻着急,忙道:“我知姑母之能,必能妥善处置。但犯上之名,能不担就不担。”

  谢漪神色沉了下来,语气也从冷淡,改成了严厉,望着刘藻,道:“我扶持你,不是为你,是为皇后与太子之灵。我要你做皇帝,是要清洗二人冤情,使帝系归于太子。你什么都还未做,便要往自己身上染污名,还以为是为我好?”

  刘藻没想到会引来她这番疾言厉色,脸色霎时惨白,面上勉强维持的平静也全溃散,眼中满是无措与受伤。

  谢漪与她目光相触,心中便是一梗,撇开脸去,不忍再看她的眼睛。她话已尽,多留无益,举步要走。

  刚迈开步子,小皇帝慌忙拉住她的衣袖。谢漪皱眉,低头看她的手。她的目光冷淡得很,小皇帝的手像是被烫了一下,连忙松开,背到身后,不安地握紧。

  “还有何事?”谢漪的语气中满是厌烦。

  她从未这般与她说话,哪怕是最初,她扮演权臣,也多是逗弄,而非眼下这般,仿佛看她一眼都是多余。

  刘藻敛下眼眸,苦涩道:“我担上骂名污名,也能为先人洗冤,也可使帝系归于太子。两者间并不相碍。姑母疾言刺我,不过是借以与我划清界限。”

  她看出来了,谢漪也未反驳。

  “倘无那事,姑母也会劝我,但必是温言劝说,还会担忧我不安,柔声安慰。”刘藻笑了笑,有些怀念,又甚懊悔,只是铜灯已被谢相看到了,再是懊悔也无用。刘藻接着道:“疾言厉色也好,温声劝说也罢,总之姑母都是为我好,要代我背下骂名,我都知道。”

  谢漪望着她,皱了下眉头。

  刘藻神色渐渐转为坚定:“这事,由我来。姑母扶持我,是因我是二位先人之血脉,若非身上流的血,您怕是连看,都懒得看我一眼。但即便是托先人荫庇,您待我好是真的,为我付出心血也是真的。我不懂事,让姑母伤心,是我不好,辜负姑母了。您生气,不愿理我,也是应当的。”

  谢漪眼神仍旧是冷的,毫无动容之色。

  刘藻也知仅凭只言片语,便要说动谢相,未免痴心妄想,可她终究还是想试一试,她不愿与谢相就此疏离生分。

  刘藻停顿下来,想到一切俱是自那盏铜灯始,若不提起,自可免于尴尬,但此事便会就此梗在她们之间,化解不去。

  姑母见了那盏灯,是如何想她?可是以为她离经叛道,觊觎长辈,是孟浪淫色之徒?她定也倍觉冒犯羞耻,恨极了她。

  刘藻张了张,只觉难以启齿,谢漪的冷淡与疏离,像一把刀,扎在她心上。刘藻鼓起勇气,忍着羞愧,缓缓说道:“那铜灯是我当初不知往事时铸的。”

  她是因太后那婢子方知自己对谢相的心意。婢子较谢相娇柔,也因身份卑微,而能肆意摆弄,再加上隔日,太后与她说的拉上龙床之类的话,她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有一段时日,时常便想与谢相行那事。

  刘藻没有将事由说出来,推脱给太后。她只怨自己心志不坚,她若坚决,太后再如何引诱,也是无用。

  但她对谢相的心意,却不是假的。刘藻脸颊通红,声音也低了下去:“知往事后,我对姑母一片敬爱,绝无亵渎之意,更未再入过静室。”

  谢漪看着她羞愧的模样,觉得她疼爱的孩子,不知何时,忽然就变坏了。哪怕她说的是真的,知往事后再无亵渎之意,那知往事前呢?

  刘藻说完了,便望着谢漪,她不奢求谢相能立即原谅她,她只要能与她说句话,都是好的。

  谢漪开口,可她说出来的话,却使得刘藻心神俱灭。

  她望着她,脸上无分毫柔和,眼中满是厌恶:“你可知那日,我心中有多恶心?”

  谢漪厌她打她,不愿见她,刘藻都撑下来了,可这句恶心,却像是将她的心生生挖出,将她的尊严彻底击碎。她身子晃了一下,又忙稳住,谢漪就在她眼前,她这样喜欢她,为她布置椒房殿,想与她共度此生。

  往日,谢漪看她一眼,对她笑一下,她都那样欢喜,可眼下,谢漪就在她眼前,她看着她。刘藻却恨不能自己立即消失了才好,她不敢再看谢漪,也没有话讲,失魂落魄地走开。

  谢漪望着她的背影,那背影狼狈不堪,走得极快,宽大的衮服绊住她的脚下,她险些摔倒,胡敖吓了一跳,忙去扶她,她像在此多留一刻都难以承受,推开了胡敖,慌忙地离去。

  谢漪看着她消失在拐角处,缓缓地合上眼,心中痛极。

  倘若陛下能就此醒悟,不再与她往来,倒也好了。

第54章

  皇帝一回去就病了,不知是倒春寒着了凉,还是怎地,当夜全身滚烫,发起热来。胡敖急得团团转,他是知陛下登基前病过一场,险些丧命的事,更是不知如何是好。

  皇帝还小,这宫中又缺个主事之人,平日里她自能拿主意,但如眼下情形,竟连个主心骨都无。

  胡敖忙令人请了医官来,又知白日陛下与谢相有一通不快,恐这时节陛下一病,惹出大事来,便让人悄悄地去,单寻太医令,勿惊动旁人。

  刘藻很难受,她觉得她像是在火上烤,浑身内热,又像被泼了盆冷水,冷得彻骨,竟无片刻好受。

  太医令匆匆地来,一摸脉息,吓了一跳,问道:“陛下是惊了何事,烧得这样厉害?”

  胡敖哪里知道,摆摆手,苦着脸道:“快治。”

  太医令叹了口气,只得斟酌用药,心中也无把握。烧成这样,怕是心肝脾肺都要烧坏了,他也只能先退热。

  温室殿中忙了一夜。宫中看似人多,其实到了时候,皆是外人。温室殿外守了不知多少宫卫,多少宫人,可小皇帝的病榻前是空的,她孤零零地一人躺在床上,药好了,涌上一群宫人,药灌下,众人退去,又是她一人,连个嘘寒问暖的人都没有。

  胡敖不时过来看看,觉得陛下也是苦,小小年纪,六亲丧尽,只剩了一个外祖母,还隔着宫墙,不能随时亲近。宫人们怕担干系,不敢靠得太近,连太医令因无人主事,也不敢着实用药,只能保守者治,以求不出错。

  胡敖也怕皇帝当真有事,与太医令好话说尽。太医令叹道:“这是心伤之症,又兼天寒。寒气好祛,心病还得心药医啊。”

  旁的药好寻,心药却该往何处寻?

  胡敖闻言也是无法,心中暗道,倘若明日陛下仍无好转,少不得要请谢相来。

  一整夜,皇帝躺在床上,体温滚烫,浑浑噩噩,身上虚汗不断。胡敖见她病得这样重,几是绝望,打算待宫门一开,便立即使人去寻谢相,谁知天还未亮,小皇帝却自己醒来了。

  胡敖一见陛下睁眼,当即大喜,忙使太医令来看。刘藻浑身难受,眼前景物都带虚影,她抬手抓住胡敖的衣袖,哑着声,道:“勿使消息外传,勿使宫外知晓。”

  她的喉咙都被烧哑了,胡敖竖起了耳朵方听起,一面应诺,一面令人取温汤来,与陛下润喉。

  刘藻还来得及饮一口水,便又昏迷过去。

  她也不知道为何就病得这样重。她累得很,想要歇一歇,又或就这样去了,也无甚不好。只是她又想,谢相用心扶持她并非是为她,她还有用,还要为皇后与太子平反。她答应过谢相的,倘若失言,她怕是更觉得她恶心了。

  她努力撑下来,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不能让谢相知道。她知道了,怕是会以为她在使苦肉计,会以为她还要再纠缠她。

  恶心二字,当真伤她太深,她光是想到谢漪,都觉不配,都觉亵渎了她。

  胡敖得了皇帝令,忙打消了请谢漪来的念头,还将温室殿里里外外都下了令,但凡外头闻说一丝风声,殿中上下全部连坐,由此将皇帝大病的消息捂得严严实实。

  于是谢漪便不知宫中发生了什么。她只觉陛下这几日格外安静,不见大臣,也未批奏本,沉寂在宫中,无声无息。

上一篇:鱼龙符

下一篇:中年恋爱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