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相 第90章

作者:若花辞树 标签: GL百合

  可但凡是人,总有私心,总有自己的考量,她们又非神明,也是血肉之躯,凡人之智,又哪里算得到方方面面。

  这一年风调雨顺,年景还算不错。刘藻忍而不发,好让大臣们先专注政事,以免扰乱百姓的秋收。

  一直到冬日,秋收过去,南方的冬小麦也种下了,百姓们只需窝在家中,好好享受一年间难得的闲暇时光。

  各地诸侯也老老实实的,无不法之事,边陲安宁,久无蛮夷犯边。

  天下祥和,海晏河清。

  刘藻召集二千石以上大臣至宣室殿,与他们道“世间有一贤淑女子,才德兼备、温文尔雅。朕久闻其贤名,欲召入后宫,立为后,帅六宫之人。”

  李闻心下一咯噔,将头垂得低低的,不发一言。

  众臣皆是面面相觑,一时间反应不过来陛下这话是何意。

  刘藻紧张得背上都是汗,但话开了头,就如水到渠成,反倒容易起来。她也不慌,安然端坐,环视殿上,不放过任何一人面上的容色。

  只是万万没想到,率先开口的是大将军孙次卿,他骤然往地上一跪,高呼道“陛下,不可!”

  孙次卿这些年都未得过什么权势,虚占着大将军之名,碌碌度日而已,到了这时,他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刘藻将目光落在他身上,唇畔的笑意已有了凉意,淡淡道“有何不可?”

  “从未闻世间有女子娶女子,女子嫁女子。”

  “吕帝之前,也从未闻女子为万乘之主者。”刘藻不轻不重道。

  “两者岂可混为一谈!”这回开口的是宗正。他怒目而视,几可称训斥,道“陛下要立后,不说其他,太子自何处来?”

  “宗室中来。”刘藻道。

  “荒唐!如此一来血脉岂不乱了。天下宗室何其多也,此话传出,岂有宁日。”宗正还未来得及开口,便有另一大臣率先反驳。

  刘藻看到殿上一张张面容皆是不赞同,这是意料之中的,故而她也未动怒,一条一条分说。

  她兴许会为一己之私而不顾天下大事,但谢相不是这样的性子,若非已有妥帖之法,她也不会容她着手立后。

  大臣们群情激昂,哪里听得进去,到最后一齐跪地,恳请皇帝悬崖勒马,千万不要一意孤行。

  刘藻端坐在宝座上,望着阶下。殿中跪了一地,无一人站着,无一人肯为她说一句话。

  这些都是她托付了江山社稷的贤臣良将。

  君臣不欢而散。

  大臣们离了宣室,皆都缄默不语。

  往日,走出未央宫,议政的大臣或往左或往右,各有去处。这一回却全部聚在了一起,沿着宫道,一言不发地往外走。

  他们腹中皆憋了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终于,孙次卿最先忍耐不住,怒斥了一句“真是荒唐……”

  韩平立即截口道“大将军慎言!”

  皇帝积威已久,方才殿上群臣齐心,致使众臣忘了皇帝之威,如今出了宫,被寒风一激,日头一晒,清醒了过来,再被韩平一打断,众臣一个激灵,都觉后怕。

  孙次卿默了一下,将矛头指向韩平,道“京兆可是以为老夫说错了?”

  韩平不卑不亢,镇定道“君有过则谏,谏之有方,怎敢口出狂悖之言?”

  “你放肆!”孙次卿大怒。

  忙有大臣相劝,将二人隔了开来。宗正亦急道“二位都退一步,当前最要紧的是如何劝谏陛下。君有过而不谏,与反臣无异。陛下决心颇坚,恐怕得颇费一番功夫,方能使陛下打消念头。”

  侍奉这一位久了,群臣都知晓些皇帝的秉性。她若要做一事,要她半途而废可难得很啊。

  大臣们皆面带忧色。有一大臣忽然道“自入宫廷尉便未发一语。当前紧要关头,正是你我出力之时,廷尉可有良策?”

  他一说,大臣们方想起廷尉一直沉默不语。在劝谏皇帝改过一事上,他一向是最积极的。毕竟曾为帝师,对皇帝的言行自也格外关注,每见有过,总是及时劝谏。陛下也总能纳谏,从无斥责之语。

  李闻见众人的目光都转到他身上,便是一阵无奈,他斟酌着开口道“陛下此议的确不妥,只是……”

  “哪有什么只是。”宗正气道,“此议大谬,无可转圜之地。”

  李闻才一开口,就被打断,只得默默地闭上嘴。

  孙次卿四下一看,疑惑道“丞相哪里去了?这等大事,为何不见丞相?”

  众人被气昏了头脑,这才发觉丞相竟不在此,纷纷议论起来。宗正叹息,极是扼腕道“可恨丞相不在此,丞相若在,必已说服陛下悬崖勒马了。”

  这些年,不只是李闻,他们也发现了,陛下一旦一意孤行,便唯有丞相能劝得动她。闻言,群臣皆颔首,纷纷称憾。

  李闻见他们这般天真,暗自叹了口气,可心中却难免埋怨丞相,怎能让陛下生出这荒诞的念头,冒天下之大不韪,与世俗为敌,与伦理作对,该多难啊。

  皇帝一直不肯册立皇夫,他早已断了往宫中添人的心思,做好了储君自宗室中来的准备。可陛下这一出仍是使他措手不及,他倒不像其余大臣那般反对,更是担忧关切占了上风。

  自陛下将立后的打算说出来,这事便已不只是立后,还涉及天子威信,此事若成,陛下之威更上一层,事若不成,陛下威信则大受损伤,朝中许有变故,群臣不会如眼下这般好驾驭了。

  李闻朝着群情激昂的大臣们瞧一眼,暗自忧愁。

  刘藻回了寝殿,磨着牙,恶狠狠道“孙次卿。”

  她早预料到大臣们必会反对,却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的会是他。他为的什么,刘藻还看不出来?哪有他口上所言那般冠冕堂皇,不过是浑水摸鱼,欲借此得人拥戴,好重得大权。

  “陛下息怒。”胡敖忙道。

  “还是朕驭下的手段太温和。”刘藻道了一句。

  胡敖便不敢言了。

  幸而陛下也未生气太久,她很快便冷静下来,问道“谢相那处可安顿好了?”

  大臣们劝不动她,必会前往相府求助,他们方才没反应过来,要不了多久变会想“迷惑”了她的女子是哪一个。谢相留在京中处境尴尬,还是避一避的好。

  她原先是安排谢相去甘泉宫住上一月,可谢相不愿。甘泉宫太远,快马都得行上一日一夜,消息不够灵通。于是她便将谢相藏在蓬莱岛上。

  胡敖听陛下问起谢相,顿时松了口气,只要提起谢相,纵是再大的怒气,陛下都气不起来。他恭敬回道“岛上诸事都是备好的,丞相惯用的香,常看的书简,与琴瑟丝竹,珍馐佳肴,衣裘被褥,但凡所需,皆备妥帖了。”

  刘藻急问一句“今日朝上新发生的事,可详细记下,送去给谢相看了?”

  胡敖一笑,道“送去了。”

  丞相舍甘泉而就蓬莱为的就是便于传讯,自然要将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丞相手中。

  刘藻便点了点头,又叮嘱道“及时汇报,休让丞相久等。”

  胡敖作揖“诺。”

  刘藻便满意了。

  她虽有担忧,但还不算很慌。大臣们看似铁板一块,异口同声地反对她,言辞振振,容色坚决,仿佛绝无改口的可能。

  可人哪有当真铁板一块的。人人都有私心,人人都会为自己打算,他们绝不会如表面上那般,一条心地与她作对。

  隔日,长安城与往常无异。昨日宣室殿中的话语,被保密在重臣间,无一人敢外泄。

  胡敖遣人监视外头的情形,所得密报分作两份,一份送往蓬莱岛,一份呈入宣室殿。刘藻密切关注,但她并未再召大臣入宫。

  她在等,等第一个向她“投诚”的大臣,等那一块铁板中自行出现裂缝。

第123章

  长安城中静得吓人,皇帝与重臣间达成了诡异的平衡。接连二日,刘藻未再提立后之事,大臣们亦未劝谏皇帝打消念头。宫里宫外似笼罩了一层阴云,阴云之下,哪一方都不敢有所举措。

  就连低阶的官员都发觉中平静下的诡谲涌动了。

  当日的十余名重臣暗地勾连,明面上是劝谏明君,涤浊扬清,私底下究竟是什么心思,便不好说了。他们往来密切,相约赶往相府时,方发觉,丞相离府,不知去处。

  如此一来,更添诡异。

  孙次卿倒是乐见此景,丞相不在,按官位,他最高,且他最早在皇帝面前表态,自然由他领头。由是大将军奔走,更加热切。

  刘藻按兵不动,在宣室殿议政后的第三日,她等来了第一个向她投诚的大臣。那大臣素日不起眼,唯能力见长,累功升迁,年过五旬,方为奉车都尉,秩比二千石。

  他一入殿便说明来意,称愿为陛下驱使,助陛下夙愿得偿。

  刘藻道“朕知道了。”命他退下。

  奉车都尉还不知自己投诚成功了否,出殿时甚是惴惴,只是官场上混迹数十年,再大的场面也都见过了,他心下忐忑,容色沉稳,欲静观其变。

  奉车都尉这一投诚,僵局便破了,刘藻下诏晋奉车都尉为太常卿,官居九卿之首。

  这一任命来得突然,大臣们一打听,新任的太常曾私下觐见天子,便立即明白了他这官是怎么求来的。一时间群臣之中既有愤怒的,也有意动,更有按兵不动,意图浑水摸鱼的。

  刘藻封完了太常,私下召见韩平,将一卷竹简交与她。

  外头风声鹤唳,动荡一触即发,三日过去,皇帝意图立后的消息已不止仅重臣们知晓,许多京官都已得到了风声。这时,哪怕皇帝肯打消念头,息事宁人,都不是那么好收拾的了。

  韩平双手接过竹简,并未打开,而是望向上首。

  皇帝一袭玄衣,面色安然,眼底晦暗幽沉,与她一颔首,道“观之。”

  韩平依言将竹简摊开,看了一眼,便跪下了。

  刘藻含笑道“满朝公卿,朕只信得过韩卿。”

  “臣蒙陛下大恩,方有今日,陛下有诏,臣万死不敢辞。”韩平叩首伏地。她是刘藻一手简拔起来,升迁之快,朝中无人可及,是天然的帝党。

  刘藻弯身,亲自将她扶起,道“你择选可靠之人,前往各地,照竹简所书,宣扬谢相之德,控制民间的风评。”她先一步控制风评,加上谢相往日的好名声,接下来纵使京中闹起来,传扬出谢相的恶名,百姓先入为主,好印象也难动摇了。

  这一时机,必得抢占。

  韩平略有迟疑,道“陛下立后,十分不妥,您与丞相必得有人背过,既极言丞相之德,陛下便得承受恶名了。”

  二女相恋本就不容于世,更不必说刘藻还要将此事抬到明面上来,还要给丞相一个名分。韩平称之为十分不妥,已是口下留情,实则于世人而言,哪里只是不妥,分明是人人掩鼻而过的失德之事。

  这一事是错的,便需有人负责,既然丞相是好的,错的自然就是皇帝。皇帝的名声难保。

  刘藻不以为意,淡淡道“无妨,世人对天子总是比较宽容的。”

  韩平见她想好了,俯首道“臣这就去布置。”

  当夜数百人自长安四门出,快马奔往各地。

  太常得了皇帝的官位,自然不能一动不动。他扯了皇帝这张大旗,也开始招揽人手,预备冲锋陷阵。可他慢了孙次卿一步。

  刘藻用他,是为打破僵局,树他为典型,以利诱群臣,倒未想过他能如何强势,压过大将军。

  大将军虽先出手,但他也不满意。他写了一道奏表,谏天子之过,邀朝臣署名,一圈下来,署名多达百余个,可谓声势惊人。

  可这百余人中,无京卫四军,无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京兆、太仆、太常、卫尉、光禄勋、右扶风等大半高官都不愿署名。

  孙次卿在心中一划算,这些人中,一些是皇帝的人马,一些依附于丞相,余下多数皆是不敢妄动之辈。

上一篇:鱼龙符

下一篇:中年恋爱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