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 第534章

作者:浮游的蜉蝣 标签: 快穿 萌宠 轻松 无C P向

这时候,在没人逗的时间,悯悯第二次开口,说某省某市某条街某某号晚上会发生煤气罐爆炸。

这事可没人在悯悯耳边提过。

那市是个没名气的小地方,而且距离他们这里有上千公里。

基地方面疑惑不已,但既然悯悯说出了精确的门牌号,于是基地便查了查,发现那是一家餐馆,里面确实使用了煤气罐,在网上还能查到该餐馆的联系电话。

本着“反正已经查到了”“反正现在已经是下午,距离晚上也没几小时了”的想法,熊猫基地拨通了餐馆电话。

自报了身份后,基地直接说了悯悯的新通知。

接电话的人和餐馆老板正好都看过悯悯说话的那场直播,也看了网友有关“悯悯说人话背后真相”的分析。

两人下意识觉得这通电话是熊猫基地开大众玩笑的第二步,于是一边找附近有没有谁在拍他们的反应,一边配合地说:“好的好的,我们一定赶紧检查一下,安全第一。”

接着他们挂断电话后说笑了两句,并纳闷地发现好像并没有谁在偷拍他们,不过他们还是真的去检查了。

由于那时已经有吃晚饭的客人开始陆续进店,所以本就没太当真的检查工作被频繁打断,进度比较拖拉。

第628章

在老板已经快忘了这事时, 一个小工满头冷汗地跑到老板面前,说有一个煤气罐出现了泄漏。

要不是老板让他们注意检查,他们可能就因为周围气味过于杂乱而疏忽点火了, 然后……

说不定真的会爆炸。

老板满心错愕, 再想想那通电话,决定往严重了对待,立刻疏散顾客、关店、连夜全面检查。

折腾到第二天正常单位的上班时间,老板回拨熊猫基地的电话, 询问他们为什么会知道自己店内可能发生爆炸。

老板:我这个当老板的都不知道我店有这个安全隐患,我平常其实算是很注意这方面的了。

基地紧张:“所以真的爆了吗?”

老板:“悬而又悬地及时发现了, 没爆。但如果没有你们的提醒, 确实可能爆。”

顿了顿, 老板还是说:“可能性很大。”

这件事之后, 熊猫基地越来越慎重地对待悯悯的预言。

而由于头两次预言的动静都闹得不小,所以后续也很难完全瞒过大众。

再后来, 基地发现, 好像也没有隐瞒的必要。

因为悯悯说出的都是适合直接在新闻里播报的事情。

无论灾祸有没有被成功阻止, 在新闻中提一句都无大碍。

当小绒毛来到这个情绪场时,全国对待悯悯的态度都已经比较稳定了:

基本就是把它当工具熊使用。

会认真处理悯悯说出的每一个预言,但并不会完全依赖悯悯的预言。

在听了悯悯的预言后, 只要时间没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人类便都会一边制定解决灾祸的方案,一边寻找其他相关线索进行核实。

等核实到位后,才会正式开始实施解决方案。

“核实”这个步骤其实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悯悯的预言作证。

即使悯悯预言的灾祸因提前处理而并未实际发生, 但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这灾祸原本发生的几率很高, 悯悯没有胡乱说话。

一次都没有过。

在社会舆论中,针对悯悯也有一些偏负面的说法。

除了“如果没有那熊猫, 这些灾祸本来其实不会发生”的颠倒因果外,还有一些稍微有逻辑一点、只是比较阴谋论的。

比如:

从来就没有熊猫说人话,全部都是人工配音。

那些“预言”其实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出来的。

以熊猫的身份说出,是为了将这事娱乐化,给更深入、更广泛的大数据收集与使用做铺垫。

又比如:

悯悯这只熊猫是假的。那是披着毛绒套的机器熊猫。

——毛绒套会定期更换尺寸,以符合熊猫的成长速度。反正熊猫基地对正常熊猫的尺寸更新再熟悉不过了。

这一点,悯悯从小与其他熊猫的格格不入就是证据。

所谓的“预言”确实是这个机器说的,但仅是人工事先输入的程序。

这个机器熊猫预言家被打造出来,是为了迷惑外国间谍,让他们以为我们国家真会依靠一只熊猫来制定国家大事。

再比如还有担忧型的:

我国真的没有过分依赖熊猫预言吗?

熊猫的寿命可并不很长,预言这种不科学的技能也随时有可能消失。

如果国家过分依赖一只熊猫,那么当悯悯死了或突然哑了,整个国家岂不是会发生巨震?

幸好,在官方的引导下,主流舆论对待悯悯的态度还是重视中带着不少娱乐。

大众普遍相信,官方能在最大化利用悯悯预言的同时,也研发出科技向的准确、稳定、更大范围的“预言”技术。

大众:

“至少在天气预报这一块,悯悯就没有很大优势。”

“报一报小雨悯悯可能比APP强,但对称得上灾难的暴雨狂风,还是气象台更靠谱。”

“播报时间的提前量、暴雨的准确影响范围,悯悯都不如科技。”

“当然地震预报肯定是悯悯更强。强太多了。”

“地震局千辛万苦弄出来的地震预警只能按秒抢时间,而悯悯基本都是提前几天预言,最差也会提前几小时。”

“还有车祸、坠机、高空坠物这些预兆很少的,也是悯悯更强。”

官方试图在不伤害悯悯的前提下研究出悯悯的预言原理。

悯悯很配合,但研究没啥成果。

相关研究人员:

“悯悯的脑部应该有一个接收灾祸相关频率信息的特殊区域。”

“一旦出现灾祸征兆了,悯悯就能接收到,并将其中部分翻译为人语。”

“过程中,最难的步骤应该是翻译而不是接收。”

“就是说,悯悯感知到的灾祸信息远远比它说出来的多,所以它的心理压力应该非常大。”

“长期接收负面信息,输出通道却非常狭小,所以悯悯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是很必然的事情。”

“在这种压力下,悯悯的寿命恐怕不会太长。”

“我们还猜测,如果我们能获知悯悯接收到的所有灾祸信息,并将所有灾祸都消灭在其发生之前,悯悯应该会放松下来,不再忧郁望天。”

提出的“玩具计划”不仅是为了给悯悯找一个伴,还因为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出现一个愿意长期与悯悯近距离接触、又被悯悯主动亲近的生物,那个生物也许可以共享悯悯的灾祸信息接收能力。

证据是,长期照顾悯悯的饲养员有一段时间形成过一种直觉:

每天一早起床就能预感到自己今天会不会遇到倒霉事。且预感越强烈,倒霉事就越严重。

遗憾的是,她不能预感到倒霉事的具体内容。

所以当预感强烈时,她只能一直战战兢兢地等待倒霉发生,根本找不到防备方向。

如果她按照平常的方式生活,她的倒霉就会爆发在天天做惯了的事情之中。

如果她故意回避平常、去做她从未做过的事情,那么带给她倒霉的就会是那些陌生。

悯悯的具体预言是可以改变、可以使之不发生的,但那位饲养员的预感除了提前让自己疑神疑鬼外,看不出任何作用。

研究人员对那饲养员说:

“我们猜,这可能是因为悯悯没有对你敞开心扉过。”

“悯悯对待你的态度与它对待其他熊猫的差不多,所以它的接收能力没有真正分享给你,而只是让你沾染了边角的压力气息。”

“可能其他熊猫也被悯悯如此感染过。”

“且其他熊猫都知道自己新增的、无用的预感来源于悯悯,于是其他熊猫都避开悯悯,尽量避免加重自身症状。”

照顾悯悯的饲养员因此改为了数人轮换制。

接触悯悯的时间少了后,最初那位饲养员的预感能力便减弱了,剩余的一点只要专注做事便能忽略过去。

研究人员:“找的玩具最好是让悯悯觉得‘这玩具死掉或者疯了都无所谓’。这样悯悯才能无顾忌地靠近玩具、与玩具长期相处。所以,最好选择在熊猫食谱上的那些动物。”

常用实验动物小白鼠立刻被推入了备选项。

研究人员倒是更想使用绝不会引起多数人心疼的虫子等生物,这样即使以后被大众知晓了实验的详细内容,也可以少些舆论争执。

可惜,一来这事需要观察玩具的情绪变化,这个观察项目放在虫子身上实现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猜测,只有当悯悯对玩具产生了一定的正向感情,悯悯承受的灾祸信息和心理压力才能真正传给玩具。

正向感情越多,传递量越大。

所以,与悯悯同为哺乳动物的物种当玩具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其实,如果不是悯悯对与人类长时间近距离相处有抵触情绪,好几个研究人员是很有献身精神、愿意自己去当悯悯的玩具的。

哪怕亲身上场的结果可能是自己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彻底疯掉,但那不只是“可能”吗?

也有可能自己就与悯悯一起解决掉这个心理问题根源,然后人与熊猫都安全健康,顺便还做出一台可以长久使用的预言机呢?

如果一个试验可能出现正面结果,却因为它也可能出现负面结果而放弃了,这不是一个专业研究人员应有的态度。

解决掉负面问题,将正面优势发扬光大,才是他们的职业素质。

非研究人员:“……行了,别想了,悯悯就是抵触人类。和它对其他熊猫的抵触差不多在同等层次。”

研究人员惋惜:“可能是因为悯悯接收到的灾祸信息绝大部分都是以人类为主角的,所以一看到人类它就压力更大吧。疏远其他熊猫则主要应该是出于保护同类的念头。”

小绒毛入场的时间点正是人类摆了一屋子动物请悯悯挑选玩具的现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