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 第180章

作者:向晚鲤鱼疯 标签: 成长 正剧 无C P向

“没什么。”李明夷面容平静地放下手腕,按灭了仅剩最后一点光芒的瞳孔笔。

脑海中却有一个反复酝酿的问题不停回响。

€€€€倘若他没有来到这个时代。

那些曾与他遭遇的人们,他们的命运会因此而改变吗?

遭遇荔枝病的谢质库之子,养病坊中被第二型麻风反应折磨的孩子,还有云娘与小雨,以及后来的许多人,直至如今的林慎。

他的出现,或许没有改变历史,但真真切切地拯救到一部分人的生命。

正思索间,忽然听见门口传来小哑巴的声音:“啊啊,啊啊。”

李明夷转过目光,见他背着药篓,提着镰刀,站在暖洋洋的日光里,似乎是打算出门采药。

在他身旁,站在同样背着行装的二人。

“我们是来向诸位辞行的。”裴溆开门见山道,“裴回已经提前打探过,最近燕兵的巡逻松懈了很多。叨扰多日,也该启程了。”

说着,他拢起长袖,向里敬了一拳:“救命之恩,没齿不忘。”

早猜到他们有动身的计划,李明夷倒不感意外。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对方抬起的手臂上,被移植过腹部皮瓣的部位,看上去功能恢复得不错。

他点点头:“你的手恢复得很好,日后再勤加锻炼,就能和正常人一样了。”

裴溆转了转自己灵活如初的右手臂,看了眼身旁的裴回,又抬眸看向对面的李明夷,似乎还有别的话要说。

李明夷疑惑地站在原地。

“能否请先生借步片刻?”还是裴回从旁插了一句,“家主还有一事,想与先生单独谈谈。”

听他说得如此郑重,李明夷转头简单交代两句,便向门外迈出步伐。

“究竟是什么事?”

离开病人房,他一边送两人出门,一边问出了刚才的疑问。

“裴某在署中逗留数日,一直深佩诸位之仁心。”裴溆转过脸看着他,唇畔,浮起淡淡的微笑,“不过依某看,先生的医署,似乎不为盈利。”

李明夷坦然颔首。

他开医署,本就不是为了赚钱,亏损也在所难免。

好在运气不错,偶尔也能碰到出资的善人,总算可以维持下去。

“果真如此。”裴溆忽然停下步伐,神情也跟着认真起来,一双眼紧紧盯着眼前身披白衣的医署主人,半晌重新开口。

“如果有一个地方,并无燕兵作祟,当地官府还愿意支持先生行医,先生可有意带着弟子迁去?”

李明夷脚步顿住,看向对方。

人情方面,他虽不算通,可对方的意思,他要听不出来,就是个傻子了。

见他神情了然,裴溆微微而笑,继续补充道:“据我所知,渑池官医署现已无官医。不过李郎你大可放心,医署为民生根基之一,裴某可以官职作保,必会全力支持你开署行医。待做出一番业绩,便可呈报朝廷,任你为医博士。”

一席话公私兼顾,可谓把请人的诚意给足了。

万万没想到,这位正准备新官上任的县丞郎,还没正式赴职,就已经开始替当地百姓筹谋起来了。

说话间,朗风细细掠过三人身侧,明锐的阳光从头顶树梢中漏下,地上的光点也跟着轻轻摇晃。

李明夷微微眯缝起眼。

迁去平定了叛乱的河南府,享受安稳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开立新的官府医署,出任里面的助教乃至博士,听起来的确是个不小的诱惑。

若放在战乱爆发前,他或许会立刻答应。

“多谢阁下好意,恕我不能答应。”

裴溆与裴回对视一眼。

“我知道李郎你是重诺之人,不愿背弃邺城百姓。”年轻的县丞,并不打算轻易放弃,仍打算动之以理,“但你有没有想过,邺城腹背受兵,难道安氏就打算如此坐以待毙?此地终将交火,若先生有个三长两短,岂不是国家的损失?以长远计,不若暂且避一避风头,待朝廷收复叛军,再回邺城也不迟。”

听完这番称得上推心置腹的话,李明夷并没有立刻作答。

实际上,对于邺城的形式,受过家族良好教育的裴溆判断得并不算武断。

€€€€近日的燕兵,实在是安静过了头。

军事行动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情况很多,若说前阵子因为雨季,叛军暂且蛰伏不出。那近几日的平静,便很是耐人寻味。

在历史上并不算出名的燕皇安庆绪,李明夷对他的了解仅有洛阳时宫人的寥寥数语。但在他麾下的,可没有谁是是吃素的善茬。

曾在河北为营的蔡希德,一度击败哥舒翰的崔乾佑,还有数名叫得出名号的骁勇燕将,都选择了跟随者这个看似不堪大用的主子。如今的安氏叛军虽然兵力有限,但仍不缺乏有远见的军事家。

被夹在北地史思明部与复兴的唐军之间,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留给安氏朝廷的未来无非两种。

选择一方势力,投去自己的忠诚,或者背水一战,打破眼下的僵局。

然而,稳扎稳打从来不是燕铁骑的作风。平静之下,波涛隐然再度涌起。

可以想见,被逼至穷途末路的狼子,已经舔舐完伤口,按着獠牙利爪,准备撕开新的战线。

也因此,才暂时没有注意力抓捕裴溆这种小鱼小虾的唐官,更无暇向医署进行报复。

见李明夷默然不语,裴回更是直言:“虎狼之子,绝非良邻,先生三思。”

出乎他意料的,对方仍是摇摇头。

“李郎……”

“我答应过一个人。”李明夷轻轻放远了目光,眼神亦柔和起来,“一定要做最了不起的医生。”

为穷人,为战乱波及的人,为想活下去的人行医。

这是他承诺过卢小妹的事。

况且,有一种超乎理性的强烈直觉告诉他,留在这里。

终将找到自己的命运。

裴溆仍有些不死心般:“先生真的决定了?”

李明轻轻地颔首。

相处这些时日,知他性情中的强硬,裴溆本也没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听到拒绝的话,却更对其生出一种己所不及的敬佩。

他遗憾地叹了口气:“看来,裴某只能亏欠阁下了。”

李明夷倒正好想起另一桩事。

“我的确有一件要紧的事,想拜托二位。”

裴回赶紧道:“先生但说无妨,只要是某能做到的,别说一件,就是十件,上刀山下油锅,某也在所不辞。”

“不用那么麻烦。”李明夷却道,“只需劳烦捎带一物。”

说了句稍等,便向里屋快步迈去步伐。再折回时,他的手里已经多了一封装好的书信。

在主仆二人疑惑的目光中,他将写好多时的书信递了过去:“邺城为叛军所据,书信往来不便,有劳阁下,替我将这封信带去南边。”

“这倒不难,我可托驿站传递。”裴溆答应得倒是痛快,“只是到底送去哪里?还需有个确切地方,以便邮差寻人。”

“江西,蒙山。具体的位置不太清楚,不过人应当不难找。”

李明夷抬眸南望,唇角微微展开:“寄给当地一位有着蓝色皮肤,叫做度永的人。”

“蓝皮人?”裴溆显然有所听闻,眼神稍显讶异,“先生是打算……”

“请他们帮忙,打造一些手术器械。”

李明夷早有这个想法。

根据出土的文物记载,唐朝已经有形制像样的柳叶刀产出。以度永等人的经验水平,只要提供图纸,手术剪、持针器、手术刀之类的简单器械都可以被打造出来。

届时,即便没有完全现代工艺的手术器械,也有足够的工具供学生们完成一些基础的手术了。

“我明白了。”裴溆向他承诺,“一定替你带到。”

收下书信,裴氏主仆二人重新辞别众人,踏上了南下的路。

医署里头,整日的忙碌之后,终于迎来了惬意的傍晚。天还没黑,后院里已升起了高高的炊烟,面食的香味透过几重院落,钻进暮色下的习习凉风中。

从病人房中走出,李明夷收起挂在脖子上的听诊器,踩着夕阳的余晖向后院走去。

后院里是难得的热闹,吃饭的嘴一多,就不能像以前一样潦草对付。阿去和马和很有主见地安排生徒们轮流做饭,打扫家务。一来二去的,两拨人倒很快熟络起来。

李明夷洗过手,和生徒们一道吃饭。

众人一道,简单的馒头稀饭也吃得有味。难得的闲暇时光,少不得谈起今日一番天地,尤其是由阿去转述的那场手术,更令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有谁羡慕地叹了句:“什么时候才能再有手术啊?我也真想亲眼看看。”

“师弟。”立刻有人向他使了个眼色,“李郎自有安排。”

李明夷倒并未露出被冒犯的神情。

他放下碗筷,看向方才出声的生徒:“你很想做手术?”

对方有些紧张地直起背脊,见他并没有生气或严肃的意味,才点点头:“当然,学生赶来这里,便是为了学习李郎的手术。”

提到手术二字,年轻人的眼睛中微微放着光芒。

年轻的学生,想要接触刚刚了解的新技术,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李明夷没有急于回复刚才那个问题,而是继续追问:“你学习手术是为了什么?”

对方毫不犹豫:“当然是为了治病救人了。”

“倘若无人需要施救呢?”

小生徒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世上再无受疾苦之人,便是为医者所最想看到的事。”回答的,却是方才出声制止的生徒。

他目光深长,似有思忖:“没有手术,是因为无受伤重病之人,这本是好事。你我修习医术,事关性命,断不能生出追逐功利之心。”

说罢,他严肃了神情,向这位不太熟悉、却令人钦佩的师长深一颔首:“学生受教。”

这幅老成的神态,倒真有几分他们大师兄的影子。

想起谢望,李明夷环顾一周,才发现少了一人。

“谢师兄已经用过饭了。”不待他问,已有人主动回答,“他托我们转告郎君,林师兄的情况已经稳妥,官医署中事杂,他明晨便启程回陈留。”

谢望来得果断,走得却如此匆忙。

仿佛在逃避什么似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