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晚鲤鱼疯
晚饭后,李明夷独自登上九门高楼。
知道他现在正受史家礼遇,守城的士卒并未为难。
落日余晖渐渐散于风雪,彤红的天空隐约蒙上一层漆黑的线。
结冰的黄河远远盘踞在苍茫大地上,卧龙沉睡。小雪下的南岸模糊了轮廓,只可遥遥瞧见一重重山峦高低起伏,前后绵延,直至视野的尽头。
带着硝烟余味的夜风拂面而来,手中那本《本草拾遗》的书页也被吹得翻飞。
药即是毒,毒即是药。
从医之人,亦可害人。
原本是安邦定国的将士,也会向曾护卫的人们刺出致命的一剑。
李明夷知道一切的开始与结果。
却不知道、也不能想象这个过程将会何其血腥而残酷。
他唯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他身前的九门城,很快会迎来帝国与叛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正面对决。
天宝十四年那个极寒的冬天,来得比往年都早,去得也更快。
次年二月一至,气温骤然升高。
随着黄河解冻,那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终于传来€€€€
郭子仪的得力部将李光弼被朝廷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随即率领五千精兵驰援河北,并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速度直攻常山郡,生擒其守将安思义。
实际上,常山不算重郡,地理位置也称不上优越,但€€€€
它和九门交壤相邻。
这简直是贴脸示威!
也很好地起到了围魏救赵的作用。
还在其他郡县大肆蹴蹋的史思明立刻班师九门,谨慎地防备着这支远道而来、杀气腾腾的朔方军。
燕军之中,对阵的紧张和本能的兴奋亦被引燃至极,催促着胯下战马和长戈€€€€
开战。
开战!
就在像打了鸡血的士兵们望红了眼时,本该忙于军要的史朝义却忽然造访军医处。
他开门见山亮明来意。
“近日九门乡下瘴气肆虐,能否请先生随义一同调查此事?”
第48章 疟疾
这个请求略显蹊跷。
所谓瘴气,并不是单指一种疾病,而是一类具有南方特色疾病的总称,中医就有“南方凡病皆谓之瘴”的说法。
然而,当前两军对峙,这位史思明部的少主怎么还有心情关心乡下的事?
但对方的客气,并不意味着可以拒绝€€€€
毕竟,史朝清把李明夷抓过来,可不是为了让他蹭吃蹭喝的。
也许是对他仍有防备,这段时间史家兄弟并没有让他靠近燕军核心指挥人物。而这个下乡查访的任务,就自然而然落在了他这个闲人身上。
总归无事可做,李明夷对其口中的瘴气,倒也有些好奇。
“请阁下带路吧。”
出发之前,史朝义换了常服,只带了几个贴身随从,把兵器小心藏好。黄河以北自古便有羌胡出没,这些突厥的面孔倒也不显得突兀,几人乔装一番,乍一看还真像是结队路过的胡商。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叫做南孟的城郊小镇。
九门郡地处河北,同时靠近太行山东,受其焚风影响,有时比南方还热。开春后气温一经上升,马上便陷入炙热,还不到农历三月的天,走在路上竟然已经让人微微出汗。
一进镇中,便见药市门口三三两两围着好几个病患。
“喏,柴胡、葛根、香薷,你拿好了。”
药包递过去,换来一把脏兮兮的铜板。伙计赶紧丢进一盆热水里,又仔仔细细地擦了手,才郁闷着张脸接待其他客人。
见一群胡商打扮的青年走来,伙计立刻换上一张笑脸:“您几位是……”
行商之人对风吹草动最为敏感,知道这九门郡已经换了天,对这些北方来客更是仔细当心,生怕一个得罪就引来杀身之祸。
“我们行商至此,有些疲乏,买些药喝。”眼前为首的突厥青年瞥了瞥放在地上的热水盆,似笑非笑,“怎么,钱都嫌脏?”
听说他只是商人,伙计略略放心,叹了口气:“郎君误会了,近日林里瘴气作孽,乡亲们都接连得病。听说那病气是能过人的,若不是世道艰难,我也不愿意挣这个卖命的钱啊。”
他朝着门外努努嘴:“这年头,都是可怜人啊。”
这几日天气已然转热,门口等着买药的病人们却都裹着厚厚的布衣,抱着手臂回避地缩在地上。苍白的病容爬上那些面黄肌瘦的脸,他们蹲坐在温暖的日光里头,仍像受不住严寒一般战栗。
柴胡、葛根、香薷,都是用以降温发汗的药。
李明夷俯身蹲下,向其中一个阿婆伸出手。
“阿婆,您冷吗?”
可还没碰到对方一点,一直抱着身子不动的那个阿婆,却忽然紧张地往后躲去。
她的目光恐惧地落在李明夷的背后。
她不认得这些突厥青年。
但那一双双冰冷的眼睛,像刀刃一般,雪亮地照出某些沉痛的回忆。
见她不配合,跟来的随从中有人往前两步:“你这老婆子……”
“退下。”史朝义呵斥一声,用眼神示意他们闭嘴。
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调查瘴气缘由,以防唐军借此作祟,平时那些喊打喊杀的做派,现在可得收起来。
那人讪讪往后。
“别怕,阿婆。”李明夷握住她的手腕,“我是医生。”
温热的温度从手上传来,看到熟悉的中原面孔,阿婆才回过神一般:“……哦,多谢郎君关怀。”
只是现在这世道,怎么还会有郎中主动替她看诊呢?
她怔怔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他脸上平和的表情却逐渐严肃。
肢端冰凉、指甲发绀、脉率增快,再加上之前看到的症状。
这是典型的寒战期表现。
李明夷目光转动,在周围的病人身上一一扫过。
他们有的看上去只是微微疲乏,有的却已经面色发红、燥热不安。最严重的,是一个被抱着的孩子,脸上大汗淋漓,眼皮却疲倦得仿佛睁不开。
同一时间段内爆发的发热,不同的热症时期。
“你们有被蚊虫叮咬过吗?
李明夷的突然追问,倒让阿婆愣了一瞬。
“我们这些糙人,上田下水的,哪里免得了被蚊子虫子咬呢?”
听到这个不意外的回答,李明夷心情愈发沉重。
“你有何发现?”见他凝然不语,史朝义压低了声音问,“那瘴气……”
“是瘴气。”对方缓缓起身,目光压抑地望着这些苦苦陷入病痛的人们,“也叫疟疾。”
疟疾?
史朝义背后的随从们彼此打量一眼。
他本人则似乎明白了什么:“我在汉人的医书上读到过,在南为瘴气,在北称之为疟。”
李明夷点头。
疟疾自古以来就在国内分布广泛,从气温升高的三四月开始,即可能在各个地区爆发。
而造成其传播的,正是看似杀伤力微弱、小小飞扑的蚊虫。
气候的变化,令这些古老的生物和寄生虫一起提早孵化。在已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又带来新一轮的灾难。
史朝义了然:“所以,这些异样并非山林所致,而是疾病?”
这个问题,李明夷没有立刻回答。
现在看来,燕军之所以有闲心来关心这些百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在战前摸清周边的环境。
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战斗经验丰富的北方军队而言,他们显然很清楚战争的决胜条件,所以极有耐心地排查最近出现的每一处异样。
“是疾病。”片刻的思索后,李明夷决定坦率地告诉他,“不过,这种疾病是由蚊虫传播。”
史朝义冷肃的眼瞳微妙地变化了一瞬。
言外之意,这些四处飞舞的小东西们,可不会像人一样老实听话地呆在乡下。
一旦疟之疾随之进入军营之中爆发,就等于给唐军送上最好的克敌武器。
“既然我部已经入主九门郡,这里的百姓我们自不会袖手旁观,还请先生尽力医治,我会给你增派人手。”避开人后,这位军部的少主人立刻下令,目光同时深深落在李明夷沉淡的脸上。
“此地都是旧唐百姓,先生既然为医,应该也不想看到疾病成灾吧?”
伪君子。
要是林慎在场,一定会这么骂他。
史朝义既要用人,又担心身为中原出身的李明夷突然反戈,把这种传染病带入军营,所以话里话外都以这些无辜百姓的性命相威胁。
但不管如何,对方既然肯鼎力支持,李明夷就不打算在无谓的地方与之冲突。
“当然,也望阁下深思其重。”
得到肯定的答复,留下两个随从,史朝义先行快马回城。
午后一晌,阿使德里和执失思为便带着几个军医和协助的士兵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