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体验系统 第395章

作者:寻光小筑 标签: 娱乐圈 系统 升级流 成长 治愈 万人迷 无C P向

大火烧起了半边天,他的脸上被映得通红,不知是火,还是附近的霓虹灯。

他看起来呆愣愣的,“啷个这么大的火嘞?”

这天傍晚,所有山城居民的家中都被一条有关山火的本地消息刷屏。

接下来是一段消防员们努力去灭火,结果火势太猛根本起不到的效果的剧情镜头。

山城多山地,山火的起火点又在山上,这个时候仅仅是物资的运送就够大家喝一壶。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生活的家园发着愁。远处的青山在烧,黑烟滚滚,飘进了城市,就像神魔小说中的恶鬼临城。越是遇到困难情况越不能放弃。在老百姓揪心的时候,气象部门正在努力地向天空发射夹带了相关物质的□□,炮弹发射的声音让大半个市区的人都听得见。

戴亮搂着孩子在家里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艳阳天,眼神里全是希冀和渴望。

有些年纪大的老人家都给上天上香拜拜了,“求求你了老天爷,下点雨吧。”

可惜好雨是求神求不来的。

连打一周的空炮,现在还起了大火,知道内情的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站在火箭炮边,崩溃地痛哭出声。

山火还在继续烧。这回是市长亲自来到消防局坐镇,看着消防局长指导。大家的努力都是真实的,大家也都尽了全力。这样的过程造成失败的成果,市长也没有生气批评,而是对着同样泪流满面的消防站长说:“咱们找外援吧。”

由此,山城发出紧急求救。临省有丰富消防经验的滇省消防局得知兄弟单位的困境,立马向上提出申请,请求支援。

滇省的消防员们便有裘白为最高指挥,乘坐飞机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山城。

“山火如何解决”成了最近一段时间山城老百姓们最关心的话题。

张第源知道一些内情。他的协会中都是一群热血青年,提前猜到消防员们可能需要帮助,张第源组织摩博会成员主动请缨,申请来帮助消防员们运送物资。

消防局的领导们一合计,觉得此事可行!

“关键时刻,咱们有必要寻求群众的帮助,我觉得这些同志们的建议非常好!”

于是由张第源的摩博会代表便带着自己手下的人出发了。他们先骑车去勘测了一下地形,发现普通的摩托车根本上不去。

“只能改装。”

那,怎么改装?

摩博会的成员们往自己的摩托车的轮胎上缠铁链,以此来增强轮胎的抓地力。虽说这样下去摩托车可能会废,但是车坏了可以修,城市和山烧没了,那就不是短时间能弄好的了!

不仅摩博会来了,听闻需要帮助,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都来了。他们出人出力,主动承担起了给照顾大家,给大家送水送饭的工作。

第二天之后,消息传了出去,戴亮和妻子商量好,也邀请他的“的哥同事”一起加入了摩托车大军。

这一段镜头拍得特别真实。或许是有参考记录片,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

山城指挥部和滇省派来的支援小队合作,以专业的角度分析火势,一遍又一遍地实验有效的灭火方法。大家一起研究,把落点放在了缙云山。

这座美丽的的自然保护区生活着许多珍惜动植物,是山城人民的家园,也是那些动植物的家园。如果不及时扑灭火势,一旦影响到珍惜动植物的栖息地,造成的损失只怕数以亿计。在失败了好几轮之后,由裘白饰演的站长拍板决定:“火势烧得太快了,人工扑灭的速度根本追赶不上。事到如今,只有人工制造出隔离带。”

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更多群众的力量。

要制造隔离带,需要挖掘机,需要油锯,需要数不尽的人。社会上本来就有更多的人观望着山火的近况,一听在招志愿者,很多人纷纷报名。

“人多力量大”这句话放在哪里都管用。大家从心而来,不仅来了人,还来了更多的摩托车与私家车。志愿者们前赴后继,有心无力的人选择捐款捐物资。大家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听从指挥,只为保护美丽的家园。

火势太大,山上有些地方是不能让摩托车手们靠近的,那么物质的运送就成了问题。好在由于科技进步,对付不好到达的地方,还有能承重100斤的无人机帮忙。

多管齐下,解决了后勤方面,又有新的政策,山顶上的消防员们面临的困难减少了很多。

电影拍摄时,发挥了大制作的“豪”,现场的群众演员多达两千多人,实实在在的还原了当时山城山火的“饱和式”救援。为了歌颂,为了记录,电影也将镜头对准了受伤的消防员和上山来回送物资的摩托车手们。很多人都被烫伤,好在冰块、烫伤药,还有被车带上来的医生,无一不备,能够尽快的进行治疗。

戴亮在短短一天内,在山上山下来回跑了八个来回。他体力不支的同时,暴露出的皮肤表面也各有烫伤。志愿者正在给他上药,他一声不吭,忍痛紧握着手里的矿泉水瓶。

这次救援山火杜鹃工作的酒店也来了,她在帮忙时还遇到了给她小费的老板。大家都在努力地听从指挥,发挥作用,杜鹃不敢离岗,生怕别人找不到自己。她硬生生撑到给其他人发完物资才去找丈夫。看着戴亮坐在那里满头大汗,手脚全是烫伤的样子,杜鹃颤动着抿紧的嘴唇,又是心疼,又是自豪。

戴亮回以她一个略微苍白僵硬的笑,那里面有坚持,还有一种值得。

所有人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所有人也都心甘情愿为了山火而奉献自己。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最后半个小时的“与山火的最后决战八小时”。

那一天晚上山城人彻夜未眠。

为了及时往山上运送物资,现场的志愿者开始改变计划。大家听从组织,有序地排起人流长龙,用手手相传的方式往山上传递灭火器。

在一阵阵“雄起”声中,在那片黑暗里,《飞驰救援》中通过后期特效还原出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震撼人心的镜头:

山火连成线在另外一边烧着,另一边的山坡上是由人群手持的手电筒汇聚成的一条代表着□□的生命之路。

同时,电影为了增加艺术性,还特别给演员们设计了特写镜头,每个在这部电影里有出场的重要人物都得到了慢镜头怼脸特写的待遇。

山火照得所有人脸部通红,每个人都看着火势做出了与人物相关的表情。

特写镜头的最后一个,是余寻光饰演的戴亮。

他嘴唇微张,眼睛里倒影出通红的火光,现实在震惊天灾的无情。而后他微皱起眉,坚韧的脸上尽是决心。再之后他面色平和,眼含热泪,慢慢转换为幸福的笑容。

直到凌晨,缙云山的明火终于被全部熄灭。

无论是山上,还是指挥中心,还是收到消息的山城城区中,每一个人都在嘶吼,都在尖叫,都在大哭。山上的人挥舞着手里的手电筒,跳跃,嘴里大喊着:

“牛逼——”

“雄起!”

“我们成功了!!”

呐喊声汇集在一起形成了胜利的号角声。

山火结束,大家的生活也恢复原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的结局。

裘白在山城参加庆功宴,受到褒奖,回去后和妻子拥抱,递交了退休申请。

戴亮前往出租车公司,山火救援给他腿上留下的伤疤成了他的勋章,公司老板很热情的欢迎他。

摩博会的成员们把锦旗高高的挂在协会办公室,一群人挺起胸膛,与有荣焉。

修车行的廖源也因为参加了救援而生意大好,不得已只能在门口挂上一个喇叭请求大家排队。

“打卡也要排队!”

最后的镜头,是戴亮戴着杜鹃骑着摩托车沿着江边骑行。

戴亮眼前是生活的路,杜鹃眼里是开始重新建设的山。

影片结束后,首映礼现场的观众现实沉寂了一会儿,然后由星星点点的声音变成了震耳欲聋的山城方言:

“雄起!”

在后台准备接受采访的演员们听到这种正面反馈,总算松了口气。

放完片尾后,主持人登台,一一将演员们请到台前。在逐个自我介绍后,按流程来到影迷团的发问时间。主持人为了增强互动感,请主演们逐一挑人。

裘白挑了一个戴着眼睛的大哥,那大哥一起身就握着话筒喊“雄起”,让影厅里一时响起了快活的笑声。

笑完后,大哥再开口,已经是戴着哭腔了。

“感谢白哥给我发言的机会,也感谢制作公司制作一部还原度这么高的电影。我能够从编剧、演员、导演等等工作人员展示出来的很多细节里看出主创团队对咱们山城,以及山火这件事的尊重和还原。我一直认为戏剧的改编是需要遵守底线的,很高兴看到《飞驰救援》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点。我是土生土长的山城人,我为电影和现实中为山火付出的无名英雄们感动,等影片上映我绝对会带上全家老小去支持这部优秀的电影。”

等大哥坐下,余寻光点了一位扎着高马尾的女孩。

她发言时也是十分激动:“山火的事已经过去两年了,现在通过看这部电影,感觉死去的记忆又开始攻击我。我为山城和山城人民而自豪。”

到这里,女孩吸了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继续说:“《飞驰救援》的电影剧本在我看来非常完整,但这并不是让我觉得它是一部好电影的诱因。我真正感动的是电影传递出来的那种众志成城,不怕困难,所有人都在无私奉献的美好环境。这是一种梦幻,也是一种写实。我觉得我们的电影是我至今看过的最好的抗灾电影,它有令人相信的力量,也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再一次感谢主创团队,感谢优秀的演员们。”

等这位女孩坐下,主持人笑着说:“感觉今天到场的观众都很专业啊,现场抒发的情感丰富又浓郁。我很好奇你们难道没有什么想问问演员老师们吗?”

他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人举手。主持人认出这人是提前安排的“内鬼”,马上把他喊起来。

这位影迷一开口也是配合着主持人问导演葛安淮,“葛导您好。《飞驰救援》当初拍摄的时候我关注过,好像是10月秋天天冷了才开机。虽然从现在来看,电影的画面效果很好,但是我还是想问,为什么一部夏天的电影您要留到冬天拍呢?”

葛安淮说:“我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我们最后的那场火是实景拍摄。虽说当时是在滇省无人区在专业人士的监督下烧的火,拍那段镜头的时候我们还特意测了空气湿度,但还是怕太干燥引发意外。所以把夏天的戏挪到冬天拍,是我们的一个考量。或许有些观众会觉得不太成熟,但当时已经是全组能够配合好的最优解了。”

掌声后,主持人又邀请了几位真实观众,然后结束了这一个环节,开始请媒体和影评人提问。

第一个起身的记者将目光放在了余寻光身上。

“余老师的山城话特别正宗,是提前学好的吗?”

葛安淮帮余寻光抢答,“那当然咯,余老师可是出名的语言大师。”

余寻光瞟了他一眼,内涵“警告”。

葛安淮压下嘴角,歪头。

他们两个主动刷宝,让一众媒体轻笑。

余寻光也笑,然后回答:“是,我接触山城方言有些年了,不是突然就学好的。”

记者又望着朱思荃说:“朱老师的带着粤省口音的妻子简直是神来之笔,看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拓展杜鹃和戴亮的爱情故事。”

朱思荃没有居功,“这个细节是我当时和余老师一同商定的,余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记者点头,继续温和发言:“我觉得《飞驰救援》剧组的氛围特别好,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因为曾经有过缘分和默契,就能把一部体现人文的电影拍得特别接地气。影片的前半个小时其实是没什么高潮的,但我也能看得入迷,我想,这就是导演的叙述功底,和演员能够让人「信以为真」的演技。”

给了一通夸夸,这位记者坐下。

接下来起身的记者也很友好。他问朱思荃道:“朱老师,请问这次和余老师再合作感觉怎么样?”

朱思荃说:“非常好啊。大家都知道嘛,因为我跟余先生在几年前就很熟了,然后,当时他有帮我很多的嘛,现在我们两个的关系和当时来说差不多的。”

记者笑着问:“两个人很有CP感。有没有考虑过三搭啊?”

朱思荃脑子灵活,马上去看导演和制片,还有台下,“这里就要看各位制片方和观众们咯。我来推荐一下自己,我叫朱思荃,有丰富的给余老师做妻子的经验。以后有这种角色可以联系我,我什么类型的老婆都可以当得住,我相信余先生也能接得住的。”

余寻光在旁边无奈得只能笑。

下一个起身的撰稿人点了余寻光的名:“请问余老师,拍完整部电影给您留下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余寻光不假思索地说:“平凡的伟大。”

他知道媒体需要素材,便展开道:“不论是戴亮,还是车行,还是各种在电影亦或是现实中参与了山火救援的人,都是生活在山城的普通人。他们为了一个质朴的理由,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那是一股特别强大力量,甚至足以对我的精神层面进行引导。在前些年的《密信》中我就有过类似的感悟。我有一段时间觉得,其实世上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最伟大的也是普通人。普通人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只是为了守护好自己普通的幸福与生活。我到现在,也在努力学习着做一个有力量的普通人。”

撰稿人听完后眼睛都变亮了,他显然非常满意这个回答,点头坐下。

这天的首映礼开到了中午12点,从后续业内人士在各大平台发出的文稿来看,可以说是相对成功的。

这种信号传达给院线,部分影院开始修改计划,增加《飞驰救援》的排片。

到7月12号,电影公映,正式接受全国观众的检验。

或许是受到今年春节档《盛阳之下》的启发,《飞驰救援》的路演也安排得很满。公映当天在山城跑路演,由于港城团队的参与,后期还安排了港城的宣传。余寻光其他地区的路演可以适当休息,港城地区的他是绝对不能翘。不说那么明里暗里的关系,现在《盛阳之下》还在港城热映呢。

故而也要准备上。

和首映礼取得的反应一样,网上的观众对《飞驰救援》一致好评。能够来看这部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被各种大数据科普过山城山火的事。现在这么一部写实的、完整的电影放到你面前,不少观众都说看得热泪盈眶。

“看完电影我也想说,山城人雄起,中国人,雄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