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犹未雪狸
第67章
不知道为什么, 姚贾也有了一点类似的猜测。
这位姓王的儒生是如此,那他这个李姓文人……
姚贾沉默了一会儿,小声问道, “师父, 你让我找的那人, 也是从林朝口中说出来的吗?”
随即姚贾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不错。”
姚贾不说话了, 看着那边的李斯, 莫名有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不过转念一想,姚贾顿时冷静了, 林朝可不曾说过这位李姓文人也是什么后世之人。
而且他师父看起来好像也没有那么大的执念。
想到此处,姚贾心情舒服多了。
果然这种事情,还是对比出来的。
没有对比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处境到底多好。
至于韩非, 此刻已经站得离这两位越来越远了。
至于林朝, 已经离开这里前往咸阳宫复命了。
然后成功在咸阳宫里面带着一堆赏赐回来了。
就是出来的时候,陛下的脸色有点怪, 不过不是重点。
重点是他可以该干什么干什么了。
林朝想着, 高高兴兴地回去歇着了。
至于始皇帝嬴政……
他本来多留林朝一会儿的, 问问林朝关于荀子的事。
但是——
自打林朝进来, 他的脑子里面只剩下了一句话——
【啥时候下班。】
【啥时候下班。】
【啥时候下班, 】
在那一瞬间, 嬴政沉默了。
在林朝的一遍又一遍心声之下, 嬴政深吸了一口气,直接让林朝赶紧走了, 省得在自己耳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句话。
甚至林朝走后,那么一会儿时间,嬴政都感觉自己的脑子里面被林朝那一套操作塞满了这句话。
甚至长公子那边也发话了, “舟车劳顿,好生休息,这几日不必惦念御书院的事。”
林朝自然不会拒绝,二话不说当场领命。
顺便伴随着扶苏的一句,“你若是需要的话,现在回去歇息也是可以的。”
“那就多谢长公子了。”林朝借坡下驴当场道,甚至没给扶苏再开口的机会,“长公子,我先回去了。”
说着,林朝直接就走。
接下来的几天里面,林朝那算是迎来了彻底休息。
真说是这几日过了,鉴于国馆的缘故,御书院可谓是有了不少的改造。
与此同时,改御书院是改,但是修史这件事不可停,甚至整理韩国资料这件事也落在韩非的头上。
当然,也不仅仅是韩非。
韩非隐约感觉,眼下这局面是为了让他少去见荀子所致,但是他也不能确定。
而这些,对于林朝而言,倒是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甚至颇有些虽然权力变大了,但是总的来说,他仍旧能够该抽身抽身。
真说是国馆的不少问题,眼下都是由最上面三公九卿包括陛下来决定的,哦,还有长公子。
因为长公子是名义上的御书院之首。
林朝高高兴兴的继续过着打卡上班的吉祥物日子。
简直就是阔别已久的轻松。
唯一需要想的就是给荀子写的信了。
不过这个可以一次性弄出来一大堆,然后压时间分批让人交给荀子就完了。
甚至这个东西都不需要定时定点,差不多就行。
而荀子那边,这些日子,有不少人想要游说一下试图借着这个机会在陛下面前露露脸,也有真心想要请教,当然更多的是朝堂上的延伸——
儒家弟子人心浮动想要荀子出面占据主动权,毕竟荀子是大儒,而眼下的事情,涉及儒家,有他坐镇,总是更好的。法家学派的甚至都有几分请荀子出山之心,毕竟,虽然荀子是大儒,但是韩非绝对是法家的人,而且是法家大家,李斯也可以算是半个法家人,外儒内法不行,但是这种可以。
当然,其他家的人,对荀子也没有那么大的抵触心理,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荀子在这个位置上,虽然自家学说不见得特别舒服,但是别人也绝对不会特别舒服。
荀子可是稷下学宫的祭酒,见百家,观百家,公私分明。
但凡换个人,那真的不见得会比荀子好。
眼下荀子既然来了,那必然不能让荀子跑了。
一时间那门前可谓是鱼龙混杂,甚至还没进去呢,就因为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缘故,直接吵起来了。
因为不是在朝堂上,不需要顾忌还要说给陛下听的缘故,甚至那话说得更加简单直白。
虽然没拔剑,但是那也胜似拔剑了。
奈何别管外面什么样,全吃了闭门羹,一时间,别管外面如何,里面倒是清静。
当然,如果始皇帝知道在场这部分人的心声,只能说……
有些人顾忌的,但是有些人……朕真没感觉你们顾忌什么了。
庭院之内,树谈不上高,但是却是显得多了些别致,地砖一眼望去,谈不上特别的平整,但是仔细一看,却是能够发现,最中央有那么点不平整的地方,那地砖上那都暗含门道,俨然能合上八卦之术。
尤其是伴随着光照,显得更为不同。
不得不说,若是不亲至此地,倒是不知道咸阳城中,竟是还有这等清静妙地。
“心既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荀子看着眼下这书信,随后传阅给了孙老,“他日后大抵也要成为儒学大家。”
“此等才学,绝不会泯然众人。”孙老道,“不过也是怪了,时至今日,他竟然没有半点声名。”
对此,荀子也微微点头。
“不管怎么说,你们儒家,倒是真的人才济济。”孙老说着,眉宇之间,都带上了几分感慨,“哎,不像是我这里,人才稀薄。”
荀子看向孙老,面无表情,“你那是稀薄吗?”
“论人数,当然稀薄。”孙老摊手道,“和你儒家一比,那我这边,实在寥寥无几啊。”
“三瓜两枣怎么能比得上呢?”
“……”荀子,“既是如此,你这两年看上的那个弟子,不如分出来一个?反正也就是点瓜瓜枣枣。”
此话一出,孙老顿时面色一正,“荀卿,我就这么点瓜瓜枣枣,你怎么能多想呢?”
“不是你说,三瓜两枣吗?”荀子道,“儒家之中,儒家和儒家的差别,未必和你我更近。”
“那倒也不至于。”孙老笑道。
荀子闻言,看向孙老,“不至于吗?”
“因为那纸张,竟是说得出来儒墨一家的话。”荀子不由得有些好笑,“怕是墨子在世都难以想到这些东西。”
“”
“折腾了一圈,结果墨子出了儒学,但也是大儒是吧?”孙老顿时道,“墨翟自己怕是都不知道。”
“不过这纸张的确是个好东西。”孙老拿起摆在一旁,放在荀子书案上却是一张都不成动的纸张,“我试了,东西挺不错的。”
“姚贾给我带来了不少,要不你试试?”孙老捏着纸张道,“总归用我那边的,又不是你这一堆,是不是这里面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荀子,“不必。”
孙老随即站起身来,“我出去凑凑热闹,这些日子,这门口,都成百家论道之地了,三天两头还能转移阵地打一架,真有意思。”
“当年稷下学宫最激烈的时候都没这么激烈。”
“说起来,有件事,不知道你知道否。”
荀子看向他,“何事?”
“你知道外面之人,为何如此壮怀激烈吗?”
“秦廷日后有可能以纸为基,书为柱,考校天下良才,普通稽首亦在其中。”
荀子听着这东西,“姚贾跟你说的?”
“差不多。”孙老也不再多说什么,直接转身离开了这边。
不久之后,李斯一过来,就正好看见了荀子看着那几封书信。
眼见李斯过来,荀子直接抬起手来,“你看看。”
李斯看了一眼,不得不说,此人造诣深厚,也有些可取之处。
“只可惜没办法亲自一见。”荀子道。
这个,是见不着了。
李斯苦着脸。
“你可找到他了?”
“他何时归来?”
此话一出,李斯欲言又止,止言又欲,“会来的,以后会来的。”
又过了些时日,李斯过来,看向那拿着书信的荀子。
荀子抬眼看了眼那边的李斯,不必多言,就已经有了答案。
而被荀子目光所视的李斯,到底忍不住开口道,“师父,我有个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