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犹未雪狸
“我,我等,因此,而至。”韩非道。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荀子当即道。
“不仅仅,如此。”韩非道,“与前朝定论,而后,不兴。”
荀子闻言看向了韩非,视线之中有些复杂,一时间终归叹了口气。
“秦以制兴,非你之过。”荀子道。
韩非没说话。
而也就是在三日后,荀子终于有了点空闲,找到了林朝。
荀子看着林朝,那眼神复杂极了,不过道了一声,“那信,还有多少?”
“荀子,您,这是……”
“我知道了。”荀子甚至直接道,“你不必解释了。”
到底是当着荀子这般,林朝终归是道了一句,“荀子,您是大能,若是能到咸阳为官,乃是天下之幸,国馆之幸。”
“职责所致,非一人之心。”
【您有事找李斯,我是被李斯给推上去的。】
“我知道。”荀子了然。
【荀子,您千万别放过他。】
韩非听了这边的动静,陷入了沉默。
对比之下……
好像他的境地比李斯强多了。
不,不对!
这本来就不能这么比!
韩非想着,随即转头就走,免得被这种念想改了心思。
至于李斯?
李斯关他什么事?
不久之后,林朝也本着既然已经暴露的心态,不仅仅把书信一同送到了荀子那边,顺便把没写的也一起抄了下来。
而且是用纸张。
不得不说,比写在竹简上分批,省事极了。
不久之后,林朝到了荀子住所,也就是伴随着一进来没多久,林朝就闻到了一股子酒味。
而孙老走了过来,手上还拿着一个杯子,俨然是看着这个东西,有点舍不得喝。
“这个……?”
“这个不能给你,我好不容易才从那小子那边要了这一杯。”他道。
与此同时,他身后也跟过来一人。
第73章
树影参差, 他那脚步声也很是清晰。
四目相对,两人那都是意外极了。
林朝是没想到有缘再见,是这么个再见。
而且, 这么快。
而青衣人看着林朝亦是脚步一顿。
孙老眼瞧着一幕, 当即道, “你们认识?”
林朝点头, “我们, 的确相识。”
“这酒便是他交给我的。”青衣人亦是道。
孙老顿时看向林朝和青衣人, 那眼底也是有些意外,不过孙老到底道, “既是如此,你们俩就不用我介绍了吧?”
孙老说着,顺便道, “有酒吗?”
“我哪里还有些, 若是孙老喜欢,我到时候拿来一壶。”林朝道。
而也就是在此刻, 荀子走了出来, 让人收好林朝送过来的竹简, 甚至接过了林朝从袖口拿出来的纸张。
“当日一别, 不过数日, 我倒是不曾想到, 你竟是朝廷高官。”他道。
“我谈不上什么高官, 只不过就是一个微不足道之人罢了。”林朝顿时道。
“……”荀子面色一顿。
你要是还微不足道,那满朝文武有几个能够称得上能够有重量的了?
“不信, 你问荀子。”林朝当即道。
“……”荀子没说话,他不想说这种违心之语。
孙老看着这两人,倒是出了声, “嗯,林朝的确事没有那么多。”
“比较清闲。”孙老帮林朝解释道,“把荀卿引进咸阳的,就是他。”
“说起来,不用你送,一会儿我跟你去取?”
林朝顿时点头,然后看向青衣人,“你看。”
“不过,我也不曾想到,咱们俩这么有缘分。”林朝也不由得道。
“说来,之前都不曾询问过你的名字,我叫林朝。”
“?”孙老从酒上转移了一下注意力,“你们俩这叫认识?”
“的确认识,只是不曾互通姓名。”青衣人道。
身份不知道的话,没问题。
但是连名字都不知道……
你俩这是认识了个啥?
而且还以珍贵的美酒相赠?
君子之交?
“我名,王良。”
“王良……”
“你是不是还有个兄弟?”
王良看向林朝,“不错,我有一弟,名王星。”
“你家长辈对你们寄予厚望啊。”林朝道,“星辰为名,明万万年。”
也就是在此刻,林朝心念一动,顺口又问了一句,“那你弟弟现在如何?”
“他人在家中。”
“哦,这样。”林朝点头。
而见林朝如此,王良看向林朝,甚至也好像起了兴趣,“说起来,你莫不会认识我家弟吧?”
“那倒不是,只是问问。”林朝道,“你和我听说过的一个人,名字有点像。”
“哦?”王良顿时道,“是吗?”
“不过你和他不一样。”林朝道。
“那也是巧了。”王良笑道,“难不成他也有个弟弟?”
“嗯,他的确有。”
“不过他弟弟……身子不太好。”林朝道。
【简称早亡。】
“……”在场唯一能够听见林朝说话的荀子。
林朝,你是会简称的。
“竟是这么巧?”
“他叫什么名字?”
“张良。”
……
……
王良,或者说张良:……
这是,故意的吧?
我有这么大的名声吗?
秦国的秘祝,都听说过我?
但是事情当前,张良面色不改,“那真的很巧了。”
“或许,我们之名,也都出自王良之星也说不准。”张良道。
而也伴随着林朝和孙老离开,荀子看向眼前的年轻人,终归道了一声,“如果你同他所言的真的是一个人,你可以让人回去,看看你弟弟,好生休养,至少由你这个兄长,来说,或许也能有些用处。”
有些事情,他并不清楚,也不想清楚,但是不代表他不会看在眼中。
他不是什么寻常人,他的弟子也不是,眼下这人,荀子知道,孙老不打算收为弟子,并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是这个年轻人并不适合他的学说罢了。
当然,这个年轻人,也并非算是来拜师的,而是求教的。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只占其一,又是志趣相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算得他的忘年交。
张良看向荀子,荀子却是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拿起了林朝送过来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