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 第46章

作者:掠水惊鸿 标签: 近代现代

柳云若缓缓伸手向袖内,摸出一个小瓶,一个蜡丸,他望着那两样东西,低声道:“云儿无能,受恩于内,置事于外,竭心尽力只想报答您的恩情。两年来身残名毁,为天下所笑,却还没能救您出去。现在云儿能给您的,只有这条性命了——”他将那个瓶子往前推了一下,“您若真想死,这里有两粒药,一点都不痛苦的,云儿愿意陪着您。”他无限怜惜地望着高煦,含着泪水的眼里有淡淡的笑意。

高煦为他过于平静的声音震惊,禁不住退了一步。

柳云若依旧笑着,他又指了下那个蜡丸道:“要是您不甘心,这里边是我联络好的官员名单,以及一切安排。皇帝马上要南巡凤阳,他离京后会有人救您出去,山东巡抚吴成在青州接应您。山东有不少您的旧部,以您在军中的威望,拿下山东应该易如反掌……”

高煦一把握住柳云若的肩,眼神中有兴奋和感动,叫了一声:“云儿!”

柳云若继续低着头道:“……郑王会和您同时起事,用一招围点打援,到时候他直捣北京,您由济南截断皇帝归途。他的条件是事成后由他即位,此人志大才疏,您不妨先答应他,他不是您的对手……”

高煦五内如沸,竟没有听出柳云若声音中的消沉黯淡,用力将他拥入怀中,他的心情已不是单纯的感动能够表达。在他以为绝望的时候,没有想到柳云若居然已经为他铺好了东山再起的路!他颤声道:“他爱当就让他当去,我已不在乎那个位子了!我只是不甘心败给朱瞻基那个黄口小儿,雄剑挂壁犹有一搏,我不能让天下人说朱高煦是个老死床榻的孬种!

柳云若望着他,他的眼中有黑沉沉的绝望:“王爷,您真的要这样做么?事起仓促,准备不周,若再败,只怕皇帝不会顾念骨肉之情,您的家人……”

高煦激动得两眼放光,大声道:“只要再有机会与朱瞻基决一死战,哪怕兵败身死马革裹尸,就是凌迟碎剐,也强过在这里活活闷死!”

柳云若闭上眼睛,他知道,他一早就知道高煦的选择,他是英雄豪杰,怎么会选择悄没声息地自尽,疲倦的,只是他自己而已……然而他却只能依从他,他这一生,从未违拗过这个人。是这个人的爱,曾经支撑他负担记忆,抵御寂寞,与时间对峙,他深信那便是爱,是他的信仰。

他轻轻点头:“我能为您做的,也只是为您找到这个机会,剩下的,云儿帮不上忙了……”他慢慢退出高煦的怀抱。

高煦却一把又将他揽回来,将炽热的吻印上了柳云若的眼睛,脸颊,嘴唇,他对这个少年的身体怀想太久。柳云若在他滚烫的呼吸中寻找着自己的记忆,然而他所能记得的,只是十二岁那年,高煦抱他上马,他靠着那宽阔的胸膛……太过遥远,难以捕捉了,他此来,不过是为自己的信仰做一个完结。

他抬起手臂,抵住高煦的胸膛,微笑望着他:“王爷,我得回去了。”宣德给予他的信任,他至少要做到在身体上不背叛他。

高煦一愣,但是却毫不迟疑地放开了他。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追求,他要重回战场,便要审时度势,即使对感情,也有冷静的判断和控制。他沉稳地点点头:“云儿,谢谢你,真的谢谢你。你不用怕,我一到山东,立刻会派人去救你!”

柳云若没有说什么,他向高煦缓缓一躬身,直起身子的时候他看见一滴水坠落在了地上。他心中有异常清晰的感觉,知道这就是永别,他有生之年不会再与汉王相见了。他伸手将桌上那个小瓶子收入袖中,走出书房带上房门,他感到自己全身每一片骨头都在哆嗦。

他快步走出这座园子,没有停驻,也没有回头,那些熟悉的景物匆匆向后退去,亦是从他的记忆中退却。

三十八、无关风月

宣德三年秋八月辛卯,皇帝自北京出发,走运河南下,水路十三天终于临近南京。一路行来,南京周围的一些地方还都是满地废墟瓦砾,灾民都住在临时搭的棚子里,而南京城内为了迎接皇帝,官府衙门倾尽所有帮助百姓修建房舍,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

进城当日宣德就带着大臣去巡视各粥厂、慰问灾民,又要接见官员,安排拜谒孝陵的事情。被政务围绕得晕头转向的宣德只能晚上回来和柳云若见一面,说两句话,晚上就算睡在一张床上,也累得没有半点欲望。

柳云若躺在他身边,借着窗外流泻进来的光线凝望着宣德沉睡中的容颜,他在心中计算着日子。按照原先的计划,汉王应该已经脱困,朝廷若用八百里加急文书禀报,大约三天之内可以到南京,三天……三天之后一切就要终结。

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慢慢拉开宣德手臂,放在自己脖子下面,宣德在睡梦中似是感受到他的依恋,嘴角轻轻一动,很浅但是很安心的微笑。

总有人说,倘若只剩下三天寿命,自己要怎样怎样安排,要做哪些未完成的大事,那真的是拥有无限时间的人茶余饭后的笑谈。现在当他真的要靠一个时辰,一刻、一点来计算自己的剩下的时光,才发现原来并没有太多的妄想,只想能够守着这个人,牵他的手,同他一起做平常的事,吃饭,漫步,聊天,可是这样的愿望都难以实现。他只是舍不得,明知这人注定不属于他,却想自私地占有这最后的时光,那样温柔而惆怅的心情,那种刻骨铭心的甜蜜与疼痛。

那天上午宣德在行宫接见布政司大臣,正商量着盐政的事情,突然看见柳云若的脸在门口一闪即逝。他心中一动,三言两语打发了几个官员,亲自送到门口,看着那些官帽消失在月洞门外,笑着叫了一声:“是你么?出来吧!”一丛翠竹后面转出来清秀如画的少年,只穿白色便服,看到那微微羞赧的笑容,宣德才发现自己是真正地快乐起来。

上前拉起他的手,在他额头上弹了一下,假意责备:“你跑到这里干什么?不知道朕在见人?”

柳云若依然含笑:“我想出去逛逛。”

“闷了?”宣德一想,也难怪,自己每天接见大臣,处理朝政,忙得不可开交,把他一个人扔在寝宫,这里不比北京,还有秦倌儿他们可以一起玩乐。他便点头道:“可以,带上几个侍卫,早点回来。”

柳云若依旧笑着: “不,我要皇上陪我。”

宣德笑道:“今儿不行,朕下午约了南京的乡绅,等忙完了这一阵儿再陪你逛,反正咱们又不急着回去,有的是时间。”

有的是时间……柳云若的心里狠狠疼了一下,他最后的快乐就在手边,稍纵即逝,已经没有时间的,他不想浪费。他俏皮起来,跟宣德耍赖:“乡绅哪天都能见,让他们等一等,今日夫子庙有庙会,错过了可惜的。”

宣德愣了愣,柳云若这样肆无忌惮地干扰他的公务还是第一次。他却不觉得生气,原来对于真正爱的人,会无限迁就,会喜欢他对自己提出要求,只有付出感情的人可以相互要求。

他笑了笑,对黄俨道:“好吧,传旨巡抚曾宪成,朕身体略有不适,明日再接见士绅。去给朕找身便服来。再找几个侍卫,悄悄跟着就行,别寸步不离在朕面前碍眼。”

因为官府下大力气赈灾,南京城迅速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夫子庙的庙会上错三落五搭的席棚连绵起市,耍百戏打把式的、测字打卦的、锣鼓,“马上撞”、小曲、滩簧、对白、道情、评话、打十番鼓的……喧嚣连天,秦淮河莫愁湖上游船如梭,岸上香客似蚁,夹着高一声低一声唱歌似的卖小吃的吆喝,把庙会搅得开锅稀粥般热闹。

柳云若拉着宣德在人群中穿梭,他们俩都是身着便衣,一个飘逸秀美一个轩昂俊朗,招来许多赶庙会的小姑娘们流连的眼神。一个老妇人挽着篮子叫卖冰糖杨梅,柳云若面露喜色,挣脱宣德手挤过去。宣德跟上他,看着他从篮子里挑拣出一包,很期待地打开包着蜜饯的草纸,神情像个天真的孩子。

那老妇人笑着说,这是自己家腌的蜜饯,很便宜的,三文一包,五文钱两包的。宣德笑着走上来,说好,我也要一包。黄俨忙上前付钱,他没想到柳云若是带皇帝来这种地方,身上带的最小面额的银票也是五两,那老妇人摇着头表示没法找。黄俨说不用找了,那老妇人依旧摇着头不肯多收,黄俨回头问几个侍卫,谁也没有零钱,他只好再去说服那老妇人多收没有关系。

宣德和柳云若退到一边,这些俗世人群中的纠纷,本就与他们无关,他们站在路旁边高而粗壮的梧桐树下,相对打开那小小的草纸包,紫红的杨梅上洒着白色的糖屑。宣德问他:“怎么吃?要不要带回去洗洗?”柳云若噗嗤一笑,拿起一颗放入他口中,他迟疑着轻轻一咬,肥厚的果肉酸酸的,和冰糖的甜味混合在一起,宣德眼睛一亮,笑着称赞:“真好吃!”

柳云若微笑着望着他。这个享有人间种种荣华富贵的男人,可以因为他的一颗杨梅而惊喜,就像宣德对着臣子深沉威严,对他却只是单纯的宠溺。宣德诚恳纯真的一面,只对他一人展示,这个灿烂的笑容,是与温暖安定的诺言联系在一起的——只是时间已经不多。

柳云若含着一颗杨梅,他的眼中忽然闪烁泪光,宣德关切地问:“怎么了?”柳云若展颜一笑:“没事,是刚才那颗太酸了。”

从夫子庙出来,他们又逛了鸡鸣寺,桃叶渡,坐船到秦淮河对岸已是傍晚,便上莫愁湖畔的一家酒楼吃晚饭。要了一个雅间,柳云若和宣德在里边,侍卫和黄俨都在外间。柳云若点的菜,他侧着头看着菜单,一个接一个的报,桂花鸭,糯米藕、桂花糖芋苗、五香鹌鹑蛋,什锦豆腐脑,煮干丝,不一会儿盘盘碟碟摆了一整桌。

宣德坐在对面看着他,那神情真如个孩子,他逗他:“就咱们两人,你吃得过来么?”柳云若道:“这都是南京特色小菜,我想了几年了。”宣德笑起来:“那也不必一次吃尽吧?看你贪心的样子,好像再也吃不到了似的。”他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中,对未来还未有任何预感。

楼下的湖水中荷叶还没有败,在秋风中翻动温柔的涟漪。岸边有悠闲的游人,水中有烟花女子坐着小船,悠悠地唱着小曲儿。宣德含笑抚摸着柳云若放在桌上的左手,道:“果然这里是你故乡,朕看你一回来,比在北京快活百倍。”

柳云若轻轻一笑:“八年前离开南京北上,就知道再难回来。但是每到下雨的时候,就会想起小时候,我家的门前有一棵大梧桐树,雨水打在绿色的大片树叶上,会发出声音。还有暗淡的城墙,覆盖潮湿浓密的青苔和爬藤。一到夏天四处都在唱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宣德望着楼下碧水连天,感叹道:“朕虽不是南京人,但也是在南京长大,刚到北京时,听着那硬生生的说话口音,春天里风沙满面,就会格外想念这个地方。记得朕大约十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小姑娘们采莲,也作过一首《采莲曲》呢。”他仰着脸想了想,吟道:

“美人家住沧州道,翠尽红妆似莲好。

旧岁花开与郎别,郎不归兮花颜老。

十里清香日过年,采莲桨荡过南浦。

采着莫并莲子摘,莲子丝牵妾心苦。

花谢花开总是空,妾情一片水流中。

从今抛却伤心事,一任芙蕖扬晚风。

秋日花儿娇,墙外杜鹃红。

采莲采莲,扁舟入莲丛。”

柳云若有些新奇,宣德师从台阁派领袖杨荣,写诗一贯走雅正平和的路子,倒不知道他居然也写得出这样的俚俗小调。笑道:“仁宗皇上当初就想将国都迁回南京,皇上也喜欢南京,为什么不迁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