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第197章
赵骅时隔三年回到神都, 一个过年,天天有客人登门告状,才明白自己四儿子究竟干了多少事。
平时寄回家的家书里写得都太简略了, 完全没有老喷友们描述的生动活泼……激烈。
客人们的告状当然不是真的对赵淩有什么意见, 都是和赵家交好的, 只是通过这种半玩笑的方式, 通过赵骅提醒赵淩这三年做的稍微过了点。
“与名声有碍。”赵骅提醒拿着渔具往画舫走的赵淩。
赵淩满不在乎:“我要是不下手狠一点, 谁会听我的?我一个人干吏部和户部,事情本来就够多的了, 还让我跟他们扯皮那些和工作无关的有的没的,照顾这个情绪那个想法的, 我又不是神仙。”
道理是这个道理。
赵骅内心也赞同:“说的也是。你以前单独干吏部的时候也挺好的。”那时候人人都夸赵淩脾气好。
他这个亲爹当然知道儿子的脾气确实不错,但那些人夸赵淩可不是因为赵淩真的脾气好, 而是因为赵淩能给人带来足够多的利益。
不提这些年因为赵淩多出来的许多官吏以及临时工、实习生之类的岗位,那么多作坊需要人干活, 当然也得有人去管理。
这些作坊的管理岗位可都是香饽饽。
“您回来了, 我就轻松了,往后我都心平气和。”事少钱多离家近,谁都脾气好。
他看赵淩一个箱子两个桶地往船上搬,看不懂了:“你钓鱼要带那么多东西?不是, 河水都结冰了, 去哪儿钓鱼?”
“中间水没结冰。”又说,“去宫里钓鱼。”
宫里有个大湖。
他从小到大往里面扔了不少鱼,还是最近才知道压根没人捞过, 简直就是极大的浪费。
他得去钓起来。
桃花溪和宫中的水系相连,有一道水城门。
从侯府走水路进皇宫,比走外面的大道更近。
他进出皇宫的腰牌好几块, 住皇宫里的几代当家人都给过。
他早就已经不需要凭腰牌出入皇宫,只需要带着自己这张脸就行。
“爹,你要不要一起去?”赵淩发出邀请。
赵骅有些心动,想了想还是拒绝:“不去了。一会儿家里肯定还得来人。你晚上来家里吃饭?”
“好。”赵淩答应了一声,走到船上。
船家收了跳板,撑着船,很快就远去。
赵淩看着站在岸边的老爹,抬起手挥了挥。
赵骅也跟着抬手挥挥,等船看不见了,才背着手往回走。
窦荣一早进的宫,这会儿已经等在了水城门,看赵淩的画舫一过来,不用靠岸,人就跳到了船头。
那么大个人,落在木制甲板上,竟然没什么声响。
赵淩明明看过那么多次了,每次还是下意识往窦荣脚底下看,是不是长了肉垫。
不,就算是长了肉垫的猫猫,跳到木板上的时候也会“咚”一下。
赵淩自己提气轻身的功法就不错,但也没法这么不带一丝烟火气,就跟一片树叶飘过来似的。
窦荣看他的表情就笑:“怎么又这样?站船头不冷啊。”说着,就拉着赵淩进去船舱。
武功练到了他这个阶段,除了每日练习之外,更多的是感悟。
他跟赵淩详细说过,赵淩能理解,但是想要把理解运用到武学上,做不到。
赵淩已经认清楚了自己就是个业余选手,和窦荣这种顶尖高手不一样。
果然,最厉害的高手永远在皇宫中。
过年假期的最后一天,赵淩躲在皇宫里,很是清净。
开年上朝大朝会上,朝中文武百官看到站在文官序列前面的赵骅,心中松了一口气。
虽说去年赵骅就回来了,但其他人的感觉还不深,现在看着赵骅,再看看日常身边绕着一只狸奴的赵淩,感觉也没那么害怕了。
爹在,儿子应该有人管了吧?
自从赵骅去年回来了之后,赵淩确实没什么大动作了。
开年的大朝会和年底的大朝会一样,一个是开年展望,一个是年终总结,都没什么特别有营养的事情。
站在前排的大臣们,还会给自己部门的预算和规划之类的争一争,表现表现;站在后排的大臣们就全是在摸鱼。
赵淩站在前面,眼睛倒是睁开着,就是目光涣散,显然也在摸鱼,一直到大朝会快结束了,才稍微打起一点精神,准备去新食堂吃午饭。
先前设立的食堂人满为患,去年不得不再重新造了一个食堂,今年开张,不知道菜品和口味怎么样,之前说是会开设地方菜小窗口。
然后他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命吏部左侍郎赵瑞兼任巡察使,督导各地设立里办等工作。命水军总督窦翊协助。”
赵淩和窦荣出列躬身:“臣遵旨。”公费全国游。
朝中其余大臣,纷纷脸色一变:不好,陛下要放石狮子出去咬人!
三年时间,里办在大虞遍地开花,在贯彻执行政令、保护百姓免受苛捐杂税以及地痞流氓侵害等方面,做出了实打实的功绩。
朝中的官员们不用跑多远,但凡长了眼睛的,节假日往神都郊外走走看看,就能明确感觉到农村人的精神面貌提升了许多。
城里的百姓们其实日子也好过了许多,只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相对农民好,提升倒是不太明显。
百姓们身上的衣衫齐整,补丁变少,饭菜能够大致吃饱,偶尔能吃上点肉菜,孩子们的入学率明显增高。
整个京畿地区,各种私塾、书院、学校增加了许多。
神都、包括京畿地区这几年的乡试难度卷到飞起。
其余里办铺开的州郡,表现虽然没有京畿地区那么抢眼,但提升也非常明显。
于是,那些推行不下去的地方,到了年终大考的时候就显得格外扎眼。
为什么推不下去呢?
无非是地方势力和朝廷对抗。
朝廷派下去的从九品里长,地方势力压根不放在眼里。
里办的人总共就那么小猫两三只,一个从九品的里长加上五六个小吏,面对几家在当地盘亘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大家族,有时候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
得亏现在朝廷强势,不然朝廷派下去的里长,肯定早就死上几个了。
即便如此,里办被偷盗,小吏家中被纵火之类的事情,也发生过不止一两次。
现在好了,从九品的里长不放在眼里,朝廷直接派了三品的吏部侍郎,外加一个窦荣。
窦荣这种杀神,看着这几年在神都修身养性,但朝中谁不怕?
对于大虞舆图但凡有一丁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给大虞的舆图往外面撑了撑。
这位不需要这么官职,单他一个人就足够具有震慑力。
那些出身对抗朝廷政令的家族的,现在就站在大殿上的官员们,一个个汗流浃背。
有几个感觉身体发软,也不知道是早膳没吃,还是待了一上午饿得低血糖了,在听到窦荣的名字的时候,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家被抄家灭族,整个人摇摇欲坠。
大朝会结束。
文武百官依次离开大殿。
赵骅问赵淩:“怎么没听你们说起过?”
这任命显然不是临时决定的。
赵淩跟窦荣拉着手,说道:“我没说吗?”
窦荣看向赵淩:“我以为你跟爹娘说过了。”
哦,所以是都以为对方说过了,结果都没说。
不是什么大事,赵骅也就是随口一问:“准备什么时候出发?”
窦荣说道:“不急,等开年的安排都做完了再走,怎么也该下个月了。”
赵淩露出一个嘲讽的笑:“得给别人一个配合的机会嘛。”
心中有鬼,留心听他们对话的官员们,等三个人走远,饭也不吃了,赶紧写信回老家交代,真就怕什么时候老家被抄了,自己直接就被摁了。
大朝会上任命的巡察使就赵淩一个,但地方势力比较顽强的地方有很多。
真的靠赵淩一个人,他在外面跑上三年都办不完,拥有同样职责的巡察使有好几人,全都文武搭配。
赵淩去的当然是最难啃的地方,应该说是一线地方。
从神都出发,沿涟河一路往东,出京畿,经过鲁州,就进入青州境内。
青州往东就是胶州。
青州拥有大片平原,是传统的农耕区,商贸繁荣,人杰地灵。
朝中出身青州的官员,多的时候能够占据六分之一,曾经号称过青半朝,势力相当庞大。
当然,哪怕是青州权势最鼎盛时期,这里面的水份也很大。
有不少所谓青州出身的官员,只是因为各种关系挂在青州头上,或者有别处的官员自称是青州人,用来攀关系。
现在,青州在朝中的势力依旧强大,影响力却是每况愈下。
最让青州地方势力恼恨的是,当朝宰相成栾明明是青州人,却从来不照拂青州出身的官员,连自己同族都不照顾。
成栾那是不照顾吗?
那是照顾了,别人压根不领情。
鲁州靠近京畿。
鲁州的知府几乎不用动脑子,天天派人盯着神都和京畿的动向。
别人怎么动,他立马跟进,有什么不明白的,立马进京要钱要人要资源。
不给?
不给他就死皮赖脸撒泼打滚,样样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