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卓其华/请让我静静——地混吃等死 第100章

作者:neleta 标签: 穿越重生

第124章

  返回北谷的永安帝,小日子过得十分的滋润。卓季不忙了,不仅有时间陪他做运动,更有时间给他做美食。前线,俣国大军已经攻入塔尔金部的鞣吉城。鞣吉城是塔尔金部的战略要地,只要攻下鞣吉城,便可长驱直入剑指秘多罗城。火炮在撤往后方之前,最后一次帮助俣国大军攻破了鞣吉城的城墙,让大军得以顺利越过鞣吉城外五十余丈宽的护城河,没有因为过宽的护城河而造成过大的伤亡。攻入鞣吉城的俣国军队,在火枪队队员的燃烧瓶开道下,顺利占领了鞣吉城,斩杀塔尔金部主力大将,歼灭塔尔金部两万余人,俘虏塔尔金一万余士兵。

  至此,火炮在这一战中功成身退,由炮兵拉回大后方进行全方位的保养。秘多罗城要经过一条大河,火炮运输不便,这也是林燮山决定撤下火炮的原因。潘蔹之没有下令大军继续进发,而是暂时留在鞣吉城。不需要情报,潘蔹之也知秘多罗城此时的防守一定极为的坚固,他们还要渡过一条危险重重的“瀚江”。

  作为临时大帅府的秘多罗城原城主的府邸,潘蔹之和林燮山在看沙盘。说来,这沙盘还是林奕搞出来的。但若严格来说,却是林奕从表弟雷聪那里学来的。当年雷聪与卓季还是街头上一见面就打的年幼儿郎,得知雷聪的理想是当大将军,出于某种恶趣味,卓季就做了沙盘要跟雷聪来一场战场上的对决。结果当然是雷聪输了。输了的雷聪差点眼泪汪汪,一心想着报仇的雷聪转身就把沙盘给忘了,只顾着埋头苦练功夫。

  在跟随表哥去了火器营之后,雷聪突然想到了儿时的沙盘,就把此事告诉了表哥。林奕可比雷聪的军事敏感强度强多了,立刻就琢磨出这沙盘的好处。此次出征,林奕自然也就把这沙盘拿了出来。只不过他没说是顺€€€€€€教雷聪的,此事也只有林燮山知道底细。

  两个沙盘,一个沙盘上是俣国大军首先要面临的挑战€€€€瀚江。一个沙盘上是俣国大军的最终目的地,秘多罗城。鞣吉城之所以是塔尔金部的军事要地,就是因为鞣吉城所在的瀚江水域是整条瀚江最为狭窄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渡过的地方。潘蔹之已经命令北谷将士们就近砍伐树木造船了。加上他们俘获的塔尔金部的船只,要保证前锋一万士兵能顺利渡江。在前锋士兵的掩护下,后面的大军才有可能分批次地渡过瀚江。

  但前锋士兵要渡过瀚江并不是容易的事。鞣吉城水域虽然狭窄,但岸对面塔尔金部的大军一定不会允许他们轻易渡江。塔尔金部现在是背水一战,一旦他们不能固守瀚江,那秘多罗城就十分危险了。阿图泰一定会命令塔尔金部剩下的军队誓死守住瀚江。

  北谷的战士很少会有水战,但塔尔金部因为水域资源丰富,他们的战士不仅骑术好,也熟悉水战。

  潘蔹之凝眉说:“造船至少要月余,眼瞅着就要入冬了。大军渡江,辎重需先行。塔尔金人封锁了渡口,现在对岸是何情况尚未知。阿图泰一定会把尽可能多的兵力都压在渡口。若我们渡过瀚江,便可剑指秘多罗城,阿图泰绝对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我们渡江。”

  林燮山:“月余倒是无妨,只是我军要如何顺利渡江?辎重先行,若前锋部队不能顺利抵达对岸,我方的辎重一旦损失,势必影响后方大军作战。陛下可等着要阿图泰的首级。”

  潘蔹之盯着沙盘,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作为主帅,他并没有想到能一路打到瀚江,直逼秘多罗城。也是因此,他在渡江一事上准备不足。但现在不可能就此停下或撤回去,他们不仅要渡江,还必须打到秘多罗城,拿下阿图泰的首级!

  “报€€€€!”

  潘蔹之:“进来。”

  一名传令兵进来迅速说:“报大帅!国公!陛下派了传旨公公前来。”

  潘蔹之:“立刻请!”

  传令兵出去,很快,一位寺人打扮的公公进来了。看到来人,潘蔹之和林燮山都非常客气的行礼,对方侧身避开,说:“大帅和国公多礼了,小人冯喜奉陛下之命给大帅和国公送信。”说着,冯喜从怀里掏出两封鼓囊囊的信封,一封交给了潘蔹之,一封交给了林燮山。

  接着,冯喜说:“小人还有句话对国公讲。”

  “冯公公请。”

  林燮山带着冯喜出了屋,屋外,冯喜低声说:“国公,€€€€吩咐,北谷将士不善水战,渡江还需徐徐图之,切莫贪功冒进。€€€€说,风筝飞得高,即便是被人瞧见了,也莫可奈何。若能从空中扔下燃烧瓶……”

  冯喜言尽于此,林燮山神情一震,作揖:“还请公公转告€€€€,卑下谢€€€€提点,卑下明白。”

  冯喜受了林燮山这一拜,说:“小人就不多留了,陛下和€€€€那边还需小人伺候,小人这就要折返。”

  林燮山立刻从袖袋里摸出一个钱袋塞到了冯喜的手里,冯喜没有拒绝,对林燮山行礼后快速走了。

  林燮山目送冯喜在侍卫的护送下走远,转身大步回了屋。屋内,潘蔹之正在看信。这封信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野生菌的品种描述,其中附带了好几幅铅笔画。画上详细画出了松蘑、红肉蘑等菌子的模样以及写明了特点。潘北谷带着人已经采摘到了不少菌子和木耳,都晒干了。这一路上他们一边打仗一边采摘山珍,也算是一道奇特的风景。

  林燮山没有避讳潘蔹之,他打开了他的那封信。信上是一人熟悉的鹅毛笔字迹,林燮山看了几行之后表情就严肃了许多。潘蔹之看了眼林燮山,没有出声打扰,也没有过去看一看的意思。

  林燮山的那封信比之潘蔹之的还要厚。待林燮山仔细看完这封信后,他抬头目带轻松地说:“大帅,我等此次渡江轻易可解了。”

  潘蔹之立刻问:“何解?”

  林燮山:“风筝可飞天,若我们把燃烧瓶从空中扔下,敌人不仅耐我不得,还会被炸得哭爹喊娘。前锋部队若能在风筝队的配合下顺利登岸,这场仗我方就先胜了一筹。

  这瀚江里,别的不多,鱼最多。我们先且造船。现在心急的不是我们,是塔尔金人。待我们吃饱喝足,待我们的大船造好,就是进攻之日!”最主要的是,他们这一路攻来,沿途缴获的塔尔金人的战马、粮草等战略物资充足,他们暂时耗得起。

  潘蔹之笑了:“那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造船和继续训练风筝队?”

  “正解。”

  潘蔹之没有问是谁出的这等良策,除了那位€€€€还能是谁?潘蔹之一直在前方作战,但不妨碍他猜到某些事。

  北谷,卓季在跟永安帝聊天,说:“等攻下塔尔金部,东北的大江大河都要想办法造桥,有了桥,交通便利,不仅有利于经济的繁荣,遇到战事也方便部队机动作战。河道窄的地方可以考虑建造石头桥,水泥桥,太宽的地方就先建铁索桥吧。等以后技术成熟,再建水泥大桥甚至是钢索大桥。陛下,水泥工部那边进展如何了?”

  永安帝:“朕还没问,此次回去该是有消息了。这风筝队空中作战真可行?”

  卓季:“只要技术娴熟,完全可行。滑翔翼还需要再升级,这一次时间紧迫,也来不及了。以后滑翔翼加装上扇叶,做成类似于飞机的模样,那样战斗力会更高,当然,这都需要技术与材料的支持。毕竟我们不需要上升到万米高空,滑翔翼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现在的需要。以后我们还可以有飞艇、热气球……陛下肯定有机会能上天看看。”

  永安帝立刻摇头:“还是罢了。朕看别人上天就行了。”

  卓季理解永安帝作为古人对上天的忌讳和担忧,转而说:“也不知道我要的松蘑那些,潘将军他们采到没有。”

  永安帝:“只要有,他们肯定能采到,朕下了旨,他们做不到就是抗旨。”

  卓季揶揄:“要前朝的大臣们知道陛下您下了那样一道谕旨是因为我,怕又要说我是妖妃了。”

  永安帝:“哼,你就真是妖妃,他们又能耐你何?何况你是不是妖妃,有些人心里自然清楚。朕已下旨让吴绍王和献逸王各出百亩良田给你,你想怎么做都随你。”

  卓季吃惊:“陛下,您直接跟吴绍王和献逸王要地?他们愿意?”

  永安帝:“他们还巴不得朕多跟他们要一些。你只管拿着便是。他们两人倒不是糊涂的,目前来看,朕可一用。朕在京郊的私田,回京后朕也交给你,但你得记住,不许存私房。”

  卓季点头:“嗯嗯,陛下放心,绝对不存,绝对每一笔账都跟陛下您报备清楚。”聪明如他,自然清楚永安帝为什么不许他有私房。既然永安帝对他有了钱不放心,那他没有私房就没有了,反正他要钱的时候永安帝都会给他,他自己也用不到太多钱。只要永安帝管吃管睡,钱财什么的都是身外之物。

  俣国大军在鞣吉城停了下来。后方的辅兵则开始在占领区退林变耕地,敢在雪季到来前抢种些农作物。潘北谷带着前锋队的战士们进山挖宝,顺便拉练队伍,俣国大军给了众人一种打算就此打住,不再继续横渡瀚江往秘多罗城进发的错觉。但俣国大军封锁了前往秘多罗城的渡口,占领区的战俘和塔尔金人被打乱分配到各个地方进行耕作。留在后方的伤兵,还能战斗的,就赶赴前线。不能再继续作战的,就留在后方看管那些战俘。

  永安帝返回京城的时间也定了下来€€€€六月二十七。八月京都府秋闱的主考官为刘骞,翰林院学士,副考官为韶平秋。俣国的翰林,特别是永安帝这一代的翰林,清流到往往会被人忘记还有翰林这一文官。明宗皇帝时期,翰林院、都察院、内阁,对皇帝的言行举止的监督力度可以用“变态”二字来形容。在神宗皇帝过世后,明宗皇帝性情大变,官员被他杀了一茬又一茬,其中喜欢纳谏直言、挑皇帝毛病的翰林被杀得最多。所以明宗皇帝晚期,“暴君”一词就成了明宗皇帝的标签。

  之后永安帝登基,翰林们的日子好过了许多。三王之乱,牵扯到其中的翰林不多,毕竟三王祸乱违背先王遗照,名不正言不顺,一向看重自身名声的翰林不愿与其为伍。结果到了程氏的“巫蛊案”,牵扯其中的翰林多达数十,皆因程家是从明宗皇帝之前就根深于俣国的大族。

  虽说内阁、六部之首的官员多出自翰林,但经过这些事变,尤其是永安帝这一回绕过了翰林院直接下旨林燮山、吴绍王等人入内阁,也打破了翰林院的这一传统。林林总总下来,如今的翰林院,翰林们异常的低调,哪怕是之前有官员几次上奏永安帝过度宠爱顺€€一事,也没有翰林们出来跟风。他们虽然不赞成陛下过分宠爱某一侍€€,但在某一点上他们和陈长庚等人的观点一致。

  陛下宠爱顺€€,但前有明宗皇帝言行,陛下并不算逾越祖制。翰林的责任是凡国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当知无不言。从这方面来说,皇帝近期的政令堪称明智,他们也挑不出什么错来。至于科学院,对翰林们而言,哪怕科学院的匠人们最高能得到从一品的待遇,那也只是待遇,而非货真价实的从一品官职,与他们的利益并无冲突,他们自然也不会反对。加之翰林院内不乏有子女在后宫为妃为侍的,就比如史芳云姐妹,所以对于后宫的一些事情,大部分的翰林都保持沉默,在大部分的带头下,其他想要发表一番意见的,也就不会做那出头鸟。

  永安帝这一次任命翰林院学士€€€€翰林院的老大€€€€刘骞为主考官。一来是信任刘骞的人品,二来也是告诉翰林院的翰林们,朕还是十分信任尔等的,尔等不必如此小心翼翼。三来,能进翰林院的都是学识丰富之人,至少都是进士出身,由翰林院的老大来当主考官,也是名正言顺。

  史芳云的父亲史可毓是翰林院侍读,虽然只是一个五品官,但却是翰林院内仅次于翰林院学士的存在。永安帝挑选史芳云入宫,便有着安抚翰林的意思。翰林是笔,用好这支笔,对于永安帝日后的各项改革会有莫大的助攻。只不过史芳云拎不清,永安帝虽然又挑了史芳秀,不过心里还是打算在翰林院另外挑选一个合适的人日后取代史芳云的父亲史可毓。

  卓季对前朝的官员,一定要说比较熟悉的,就是史玉和林燮山了。而史玉是唯一一个卓季与他有过几次对话的官员。对于翰林院的翰林们,卓季更是一个都不认识。对于科举,卓季没有随便给永安帝提意见,古人有古人需要遵循的规则,科举就是其中之一。俣国的未来势必要改变当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但不是现在,现在还是乖乖科举选拔吧。

  永安帝的旨意已经由人先行带回京城。潘蔹之等人需要先造船渡江,没有那么快进攻秘多罗城,永安帝也就不在北谷等消息了。不过永安帝给林燮山下了旨,后续战事全权交给潘蔹之,林燮山需随同一起回京。皇帝要回京,官员们准备的事情自然很多。永安帝也不可能每天和卓季在屋里过二人世界,他大多数时候还是忙碌的。

  永安帝在前院与大臣们议事,卓季在厨房洗手作羹汤。一位小寺人摸摸索索地在厨房门口探头探脑,看到常敬后,他弓着身子走进来,低声说:“常公公,外头有人寻您。”

  常敬:“是谁?”

  那小寺人却摇摇头,说:“小的不知,只说是寻您。”

  卓季听到了,头不回地说:“常敬,你去吧。”

  常敬:“主子,奴婢去去就来。”

  “去吧。”

第125章

  常敬擦擦手,跟着小寺人出去了。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位面生的寺人,常敬蹙眉:“谁寻咱?”

  那位面生的寺人立刻上前单膝跪下行礼,又起身低声说:“小人奉贵妃娘娘之命给顺€€€€€€送信,娘娘叮嘱,此信必须秘密交到€€€€手上。”言下之意,不能让陛下知道。

  常敬的眉头更紧了,说:“拿来吧。”

  “小的求常公公务必把此信交给€€€€,事关贵妃娘娘生死。”

  常敬心里一紧,说:“咱家会交给主子,信在哪?”

  那寺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双手递上,常敬接过信迅速揣进怀里,说:“你二人未曾见过咱家。”

  “小的知道!”

  那两名寺人走了,常敬在原地站了会儿,没有发现有其他人在旁偷看,立刻匆匆离开。厨房里有御厨和帮厨的寺人,返回来的常敬没有立刻说此事。常敬没说出去做了什么,卓季也不问。等到忙活完了午膳,卓季回房洗漱更衣,常敬伺候主子更衣的时候才说了此事,并拿出了信。

  事关贵妃娘娘生死?!

  卓季一脸严肃地打开信,当他看完了信的内容后,他十分的无语,也很无奈。常敬担忧地问:“主子,奴婢没有给您惹麻烦吧?主子是怕贵妃娘娘那边出了什么事。”

  卓季抬手打断常敬,说:“这件事你做的对。贵妃娘娘的事在我看来是喜事,但在陛下和其他人看来或许就是祸事了。此事你别操心了,你去喊陛下回来吃饭,凉了就不好吃了。”

  “是。”

  常敬惴惴不安地走了,心里琢磨什么事能对主子是喜事,对陛下却是祸事?

  卓季把信烧了,趁着永安帝还没回来,他快速给惜贵妃回了一封信,并给胡鹏举写了一封信,然后喊来王保。

  永安帝心情颇佳地回到他和卓季同居的奉天苑,一进屋就问:“午膳吃什么?”

  卓季笑着说:“厨房今日有蟹,我做了葱姜蟹。现在还不是吃蟹的时候,没有蟹膏,陛下就凑合吧。我让人烫了酒。”

  永安帝满意地坐下,说:“蟹寒凉,朕允你喝两杯。”

  “谢陛下~”

  王保端来水盆给陛下净手,张弦、原秀和另一位寺人已经开始剔蟹肉了。冯喜去送信还没回来。桌子回宫后没法做豆腐,所以永安帝特别要求启程前要多吃豆腐。这饭桌上就有两道豆腐菜,分别是脑豆腐和脆皮豆腐。

  卓季做了六个菜一个汤,永安帝吃得喷香。卓季吃了一个蟹就不吃了,说:“还是有蟹膏的蟹好吃。等到重阳节的螃蟹就好吃了。”

  永安帝来了一句:“再好吃,朕也吃不到你做的。”

  张弦等人抿嘴笑,卓季凑近永安帝:“我在翔福宫给陛下做,我们偷偷吃。”

  永安帝眼睛一亮:“好!”

  一顿饭吃完,永安帝照常的心满意足。两人出门散步,这已经是二人每天的习惯了。永安帝道:“朕已命关明辉、史玉等人先行回京。大战之后,琐事颇多,他们留在北谷也无甚要事。”永安帝这一次亲征的目的已经达到,随行的官员们就没有继续跟着的必要了。

  卓季想起一人:“陛下曾说过韩正这个人在外交上很厉害。留他下来安抚塔尔金人如何?”

  永安帝看了卓季一眼,问:“你不介意?”

  卓季莫名:“我介意什么?”

  永安帝沉默了片刻,说:“燕宣死了。”

  “啊?!”

  卓季愣了,是真愣了,也停了下来。永安帝冷漠地说:“他病了,去岁深冬没能熬过去。朕让韩家人把他的尸身领了回去,也算是仁至义尽。”

  卓季没有去追问这其中的真相,只说:“我和韩正,以前没有交往,以后也不会有交往。我只是向陛下提一个建议,用不用也是陛下拿主意。至于韩正对我有什么看法,那跟我也没关系。”

  永安帝握住卓季的手:“朕不喜你为旁人操心,特别是那些对你有恶意之人。朕原不想告诉你,但不想哪日有人故意以此乱你心,让你与朕心生嫌隙。”顿了下,永安帝道:“史芳云被贬那夜,自尽了。”

  卓季的心紧了一瞬,但也仅仅是一瞬。他反握住永安帝的手,说:“陛下,我可不是圣母白莲花,会因为别人的生死对陛下您生出什么嫌隙,除非是陛下对我不好了,不宠我了,我才会。”

  永安帝虎脸:“胡说什么!”

  卓季拉着永安帝继续散步,说:“我这条命来之不易,我可珍惜的很。陛下是我最大的靠山,我何至于为了不相干的人与陛下置气。我只是突然听到这个消息有点惊讶罢了。陛下要不提,我都忘了郸阳宫还有一个燕宣,还有一个史芳云。”

  永安帝:“朕不想你认为朕冷血。”

  卓季笑笑:“陛下对我不冷血就行了,我很自私的。”

  永安帝笑了,换了话题:“朕也打算留韩正在此安抚塔尔金人。不过朕也对他言明,愿意归顺的,便是我俣国的子民。阳奉阴违的,朕不介意杀鸡儆猴。”

  卓季点头表示赞成,说:“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混居。塔尔金人毕竟人数少,混居的时间久了,只要日子过的好,大多数人都还是乐于安居的,至于少数人,该杀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