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为古玩界大佬的那些年 第112章

作者:檀幽筑梦 标签: 灵异神怪 强强 穿越重生

  冯大师从刚才便没有出声,害怕打扰到对方,此时看着恢复如初的汝窑天青釉洗,胸口满满涨涨,万般情绪萦绕心头,眼里不由得泛起了泪光。

  有多年夙愿达成的喜悦,有经历了各种失败后终于修复成功的激动,种种情绪纷至沓来,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悟性高又勤奋的好弟子,令他格外欣慰。

  “修复得很好。”冯大师用冰凉的手拍了拍云舟的肩膀,“很厉害,一次成功。”

  “太好了!”云舟喜不自胜,双眸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拿起修复完成的汝窑天青釉洗放在阳光下仔细查看。

  只见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碗口大小的瓷器通体施釉,釉面散发着青翠莹润的光泽,釉质细腻肥润、色如碧玉,浑然天成,不见一丝瑕疵。

  好似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窑工们经过七十二道复杂的工序,开窑后将这只汝窑天青釉洗刚拿出来一般。

  云舟看过后,冯大师同样爱不释手地抚摸着珍贵的汝窑瓷器,“下面的支钉痕就不修复了,保持原貌即可。

  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能说明来源。”

  云舟弯着眼睛赞同:“好。”

  汝官窑烧造采取的是匣钵装烧的方式,一匣一钵。

  底部用垫圈和支钉支烧,烧好后会留下几个芝麻大小的椭圆形支钉痕,这也是辨别汝瓷真假的一个方法。

  这件汝瓷便是烧造时支钉没有架好,导致底部的痕迹略深,露出了一点香灰色的胎,或许正因如此,才会被打碎掩埋。

  而汝窑太过珍贵,其数量及器型均有记录在册,仿制者层出不穷,贸然出现一只新的天青釉洗很难取信于人。

  留下没烧好的支钉痕不仅是为了研究,更是真品的证明,加上汝瓷碎片是在嘉禾拍卖会上拍到的,来源详实,相当于做了背书,不怕有人怀疑。

  这件修复好的汝瓷被云舟珍而重之的放在多宝阁最中心的位置。

  这是他目前收藏的所有瓷器中价值最高的一个,虽然比不上拍卖行价值2.3亿的那件天价汝瓷,但两者的差距也不会太大。

  无论是从汝官窑的稀缺性还是修复的完美程度,都足以说明它的价值。

  而下面的支钉痕只是小瑕疵,无伤大雅,纵然按折半来算,这件瓷器的价值也过亿了。

  云舟记得当时购买这些汝窑瓷片一共花费300多万(含佣金),还是徐老爷子帮忙支付的。

  对他来说,相当于白得了一件珍贵的汝瓷,简直不要太划算。

  “小舟,你有了这件藏品,说一句大收藏家也不为过啊。”冯大师感慨,“多少顶级收藏家都收不到一件汝官窑,你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即使是他,穷尽一生也没有碰到过一件汝窑,更何况是别人。

  他又打量了一下多宝阁上琳琅满目的瓷器,语气泛酸,“我收回刚才那句话。

  你这里的瓷器件件都是精品,就算没有那件汝瓷,也当得上大收藏家这个称号。”

  唐邢窑菱花形洗、北宋汝窑天青釉洗、钧窑水仙花盆、南宋银兔毫束口盏、龙泉窑青釉鸟食罐、元青花玉壶春瓶、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明永乐甜白釉高足碗、明宣德青花……

  这、这怎么全都是官窑精品啊?!

  冯大师眼都瞪大了,上次只是检查了一下修复的瓷器,没仔细看。现在一看,这怎么回事,从哪里弄来这么多官窑精品?

  要是有其他收藏家在这儿,恐怕真的要羡慕嫉妒死了。

  旁人收集一辈子瓷器,都赶不上这个年轻人收集两年的藏品,件件都是精品不说,还有汝窑、钧窑、元青花这种罕见瓷器!

  饶是冯大师这种顶级收藏大师都面露恍惚之色,他收藏了一辈子古玩,藏品有数千件,但真正价值百万以上的也不过一百多件而已。

  可是现在,单他看到的这些,几乎都是百万级别的,还有千万的,过亿的——

  他忍不住有点怀疑鬼生,这足足抵得上自己半辈子的收藏了。

  再往下看,呼,稍稍松了一口气,还是有不少民窑瓷器的。

  不过看到那个青花将军罐的时候,他眉心一跳,不对,这还是价值百万以上的瓷器啊!!

  万幸的是,后面的瓷器就没有这么夸张了,从几万到十几万的都有,避免了冯大师因为太过震惊而精神恍惚的命运。

  当看到中间一排时,冯大师好奇的看着那块擦开了一道口子的乌鸦皮田,倒吸一口凉气,“这…该不会是田黄石里最上等的田黄冻石吧?”

  云舟点了点头,“是的。”

  冯大师:“……”

  他又飘到旁边,看到了那对如凝脂般细腻的大雁,嗓音发颤,“这、这,别告诉我这是用羊脂白玉籽料雕成的!”

  云舟想到了北寂,眉眼弯成好看的弧度,“您说得没错。”

  冯大师:“…!!!”

第80章

  到了大三下学期,云舟修复的瓷器数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件。

  除了青花和单色釉之外,还包括复杂程度中下等的五彩、粉彩、斗彩瓷器,每件瓷器均修复得毫无瑕疵,数量也尤为可观。

  多宝阁的上半部分已经堆满了各种器型、各个朝代的瓷器,藏品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34件!

  其中官窑瓷器占了一大半,连顶级收藏家都达不到这样的精品率。

  此时的青年足以担得上大收藏家、瓷器修复大师的称号,而他目前的年龄还不到22岁,成长速度何其恐怖。

  他的藏品数量比很多收藏家一辈子的收藏都要多,价值更是远超其他大收藏家,堪称收藏界的奇迹!

  冯大师每次过来都要感叹,与自己的小徒弟相比,他作为顶级收藏家也不过如此,简直愧对华国‘收藏第一人’的称号。

  当然,这只是偶尔的玩笑话罢了,他更欣慰的是自己教出了这样一个出色的徒弟,看着对方达到绝无仅有的成就,与有荣焉。

  在两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的碎瓷片堆满了工作室的角落,足有七千多片,均为挑选过后无法拼对的单片。

  它们被清洗过后、分门别类的装在一个个半透明的塑料箱中,四周塞了泡沫,保存得十分完好,并且能够随时查看。

  这些碎瓷片并不是毫无用处。

  在修复之余,云舟会根据碎瓷片上面所绘的纹饰、色彩、胎质等一一进行辨认,甚至有些补配的纹样也能在其他碎瓷片上得到参考,大大提高了对瓷器熟悉程度和断代能力。

  加上瓷器修复锻炼出来的对于色彩的敏感度,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套路到他了。

  云舟去看杜老爷子的时候偶尔也会去古玩市场闲逛,找一找有没有可捡漏的物件。

  来到一个卖瓷器的摊位前,他随手拿起一件‘清雍正粉彩虞美人花卉纹碗’。

  这只碗胎体轻薄,碗内壁飘落三朵虞美人,粉色与白色花蕊盛开,另有一朵含苞待放。

  外壁绘矾红及瓣沿粉红的白色虞美人,衬以绿叶,画风写实灵动,颜色浓淡相宜,看起来颇有意境。

  然而他不需要仔细观察,甫一上手便知道是假的。

  虞美人的纹饰在雍正官窑中属于极为少见的纹饰,必然会精心绘制。

  他虽然不知是哪位宫廷画师绘制,但渲染技法一定比目前这个高出许多,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

  同时,雍正粉彩以细腻而著称,哪怕枝茎上的绒毛都描绘得纤毫毕现,画笔之妍美、布局之精巧是旁人模仿不出来的。

  这只碗看似精致,其实花瓣与花蕊之间的色彩过渡明显不自然,矾红的颜色不正,枝茎线条僵硬,细致度不够。

  不需要看底足和款识,仅从色彩方面辨别,他就能说出至少五处不足。

  更不要提他修复过几件雍正粉彩瓷器,随手一摸便知道胎釉的厚度和光泽度不对。

  想到这里,云舟不由得愣了一瞬,什么时候鉴别瓷器变得这么容易了?

  眼前的这件粉彩虞美人花卉纹碗,就像一本摊开的书一样赤裸裸的展现在他的面前,答案不言而喻。

  这种感觉,如同脱胎换骨一般,让青年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难道这就是老手与新手之间的差别吗?

  想到自己前几年还在古玩市场上吃了大亏,买到造假的青花盖罐,一切就像是做梦一样。

  摊主看他年轻且穿着打扮都不错,一个劲的推荐:“小帅哥眼力不错,这是雍正帝御用的粉彩瓷碗,您看这底款-‘大清雍正年制’,色彩明亮精美,妥妥的官窑精品。”

  接着看了一眼四周,压低了声音道,“不蛮您说,清朝末年动乱,这是宫里的侍卫趁乱从皇宫里偷出来的,几经辗转才到我手里,当时收的时候就要这个数——”

  他隐晦的用四根手指敲了敲,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您要的话加一点得了,小本生意赚个本钱。”

  云舟有点好笑,这个时候是饭点,周围明明没什么人,摊主却摆出一副唯恐被别人听了去的模样,一脸讳莫如深,确实挺唬人的。

  青年浅浅一笑,腮边的两个酒窝让摊主晃了一下神。这个年轻人长得可真好看,该不会是哪个明星吧?

  接着便听对方问道,“这只碗什么时候收的?”

  摊主回神,装模作样地道:“挺久了,四五年前收的。那家男人赌博输钱,欠债的找上门来,没办法了只能将祖传的宝贝卖掉。”

  云舟也学着他压低了声音,“我觉得不对,你这件瓷器是两个月前才收的。”

  趁对方愣神的时候,放下瓷器潇洒离开。

  等他走了,摊主才回过味来,这是遇上行家了!

  这件瓷器是他两个月前买了高仿的赝品之后,回去做旧而成。

  古瓷经过几百年的风吹日晒、历史动荡等外在环境的影响,肯定与刚烧好的瓷器不同,必须要做旧才能显得取信于人。

  首先埋在地里一个多月甚至几个月,使其沾染上泥土的气息,再处理掉表面的新泥,在底部的露胎处沾上一点年代久远的沙粒或黄土,这就是出土瓷器的做旧。

  根据腐蚀程度,还有土锈、水锈的做旧等等。

  其次,年代久远的釉上彩瓷上还会出现光泽度的变化。

  新瓷器刚烧出来时表现非常光亮,而经过长时间的自然侵蚀之后,光泽减弱,会在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透明膜,有散光现象,俗称为“蛤蜊光”。①

  摊主用抛光打蜡的方法,在瓷器表现涂擦一些蜡,用麻布擦、再用绸布擦,不断抛光,使其达到如‘蛤蜊光’一般自然的光泽。

  除此之外,他还在瓷器表面磨出一些使用痕迹,没想到仍然被行家看了出来。

  想到对方年纪轻轻的面容,摊主在心里摇了摇头:真是人不可貌相,眼力比很多老手都毒!

  不仅能分辨出赝品,连什么时候烧好的都知道,简直神了。

  在古玩市场逛了一圈后,云舟彻底明白了杜老爷子说的:只要眼力够强,任何套路都发挥不了作用。

  或许是市场上仿制品的档次不高,很多瓷器他基本上看几眼、摸一摸就能辨别出来,可惜的是没发现什么可捡漏的东西。

  

  又是3个月过去,最新一批的碎瓷片送来,云舟打开之后翻了翻,不由得微微蹙眉。

  上次便是这样,民窑瓷片几乎占了总体的80%以上,能拼凑成的完整瓷器只有寥寥几件。

  不过想到对方也不容易,只是提醒了一下,没有多说什么。

  然而这次寄来的质量更差,里面还包含了不少没烧好的、脱釉的碎瓷片,比起前几次的质量远远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