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端瑜
金长应下来了。
食肆开店时,郑山辞就跟虞澜意一起去食肆用饭。虞澜意点了四菜一汤,主要是都是自家的厨子,厨艺他也是知道的,点了几个新鲜一点的菜。
红烧狮子头、番茄土豆炖羊肉、爆炒鱼片、还有一个冬阴汤。
红烧狮子头选的五花肉,把猪肉剁成肉沫做成肉馅,再加上鸡蛋、莲藕碎、淀粉、酱油等,等锅里的油热了放进肉丸子,炸到金黄捞出来沥油。在锅里留一些油,再加上清水再把丸子放进去大火后至小火慢慢的炖。
这样的红烧狮子头口感鲜美,一咬就有汤汁爆浆而出。
虞澜意夹了一颗丸子吃,然后惊为天人。
他怀疑现在站在厨房里的金长是一个假人,怎地他吃了跟平时金长做的味道不同。
“郑山辞,这也太好吃了。”虞澜意低头吃饭。
虞澜意生生吃了两碗米饭,郑山辞用小碗给虞澜意添了一碗汤放在他手边:“慢慢吃,喝点汤。”
“真好吃,这个汤也好好喝。”虞澜意表示很满意。
他想把金长要回去单独给他做饭。
郑山辞见他喜欢,笑道:“这些菜我也会做。”
君子远庖厨,郑山辞竟会做饭。虞澜意想起来之前他还去京城的小巷子里找过郑山辞,家里就他一个人,他又穷,只能是自己做饭了。
若是郑山辞没有参加科举,那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厨子,虞澜意这样想着也说出来。
郑山辞笑起来:“我当不成厨子,只想做饭给自己吃。”他后面又添加了一句:“还有做给你吃。”
虞澜意听了这话浑身轻飘飘的,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
他正待说些什么。
朱典史走进这间新开的食肆竟看见了郑山辞,顿时心里一阵后悔,只好拱手给郑山辞见礼:“郑大人。”
“都已经下值了,不用这么客气。”
朱典史应了一声是,找伙计要了食单点了六个菜,还有五壶酒,既是郑山辞让他不用客气,他就不客气了,还是打算邀兄弟们喝点小酒快活一阵,这段日子忙得够呛。
没到一会儿朱典史相熟的几个狱卒皆来了,他们是四个人正好一人坐一方,看见郑山辞在吃饭也是吓了一跳,连忙去见礼。
其中有个男子还拿了一串烤肠,一串烤肠四文钱,他闻着味道香就摆在食肆左边的门口。
朱典史他们本还拘谨,喝酒喝多了便愈发放得开了,但终究脑海里还是绷着一根弦,没把衙门的事漏出来。
他们以往都是不吃饭菜,只喝酒和吃花生米,如今闻着这食肆的菜忍不住用筷子夹起来吃了几嘴,便停不下筷子了。
这价格也是实惠的,味道还这般好。朱典史心想以后便来这家店里吃饭喝酒。
他们正喝酒正酣时,郑山辞跟虞澜意已经吃完了,郑山辞说道:“把那一桌的人记我账上。”
郑山辞见他们喝得正尽兴也没有上前去多说什么,他跟虞澜意走出食肆。这摆在门口的烤肠有不少人驻立在一旁,排着队买烤肠。吃了烤肠的人对食肆有兴趣了,便上前去吃个新鲜。毕竟是新开的食肆,心里都想着去试一回,要是这一回不好吃,以后不来吃就成了,反正只被宰了一顿。
书生三三两两的尤为多,都是拉着同伴来吃饭。
虞澜意意犹未尽:“郑山辞,你这个食肆在京城开的话更能赚钱。”
“等以后我们回去了,我就给你出钱开酒楼。不用再租铺面了,我有铺面直接用。”
郑山辞:“……”壕无人性。
郑山辞问道:“你对这里还适应么?”
“有些适应了,你对我挺包容的。以前我都没想过自己的相公对我这般包容。”虞澜意低下头踢了踢路边的小石头:“我知道京城中的人都说我脾气不好,还异想天开。我觉得也是,但让我跟一个有别人的相公过一辈子,我还不如一个人一辈子。反正我有疼爱我的亲人、还有钱在。”
虞澜意抬起头来,秋季的风已有些冷了。
从街上传来吆喝声——
“点灯咯!”
有人举着一个长长的竹竿,把挂在屋檐下的灯笼点上,一盏一盏的灯笼亮了起来。
虞澜意被风吹得鼻尖有点红,他说:“郑山辞,你会骗我么?你会不会以后也有了其他的人?”
郑山辞摇头:“不会的,不会的。”
两个问题,郑山辞回答了两次。
他做不出来这样的事,也不想这样做。
郑山辞拉过虞澜意说:“夜里变冷了,我们赶紧回去。”
“答应的事我不会反悔,之前答应了岳父三十岁之前不纳妾。那我现在答应你,永远不纳妾,不管是三十岁,还是三十岁之后,只有我们。”郑山辞知道从口头上无法取信于人,他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虞澜意眼眶有些红,他低着头什么也没说,伸出手挽着郑山辞的臂弯,想把全身都靠在他身上。
他太多疑了、一直找郑山辞要肯定,郑山辞一定觉得他烦,可他忍不住。
到了家门口,两个人一进了府邸门口,虞澜意就抱着郑山辞的腰,把自己的头埋进郑山辞的胸膛里。
胸膛里瞬间有些湿了,虞澜意闷声大哭。
“郑山辞,你怎么这么好啊。从来没有人会对我说这样的话。”
到底要说他好要说多少遍,郑山辞轻轻的拍着虞澜意的肩膀,眼眸弯了弯,他说:“你值得。”
看着虞澜意一直不肯起来,郑山辞想到一个表情包,那个表情包就是黄脸委屈的大哭。
他轻轻的笑了一下。
然后虞澜意从他怀里跳出来,锤了他一下,“这么会说甜言蜜语,你可真行。”
郑山辞胸口一痛。
……
清乡村
郑家自打郑山辞考上秀才就不用给乡里交税了,在到了秋收的时候,田里的收成都尽归自己的,他们种地也更有劲儿了。在村子里的人都把米装袋去找里正交税时,郑山成跟林哥儿,还有郑父一起背着背篓去镇上把新米卖了。
他们心里有盼头,做什么事都有劲儿。把新米卖了得了银钱,郑父就揣进兜里,在镇上买了两斤猪肉花了二十四文、又买了猪下水打算回去炒着吃。
去酒肆里打了一壶浊酒,这日子便美起来。
一行人回到乡里,还碰到村民们带着米袋去交税,郑父他们没露出什么神色跟平常一样,回到家里也是寻常人的样子。要是在这几天露出快活的日子,那样子就委实有些欠了。
郑父喊道:“我们买了猪肉回来、还有猪下水,今晚我喝点小酒。”
到了自己家里,郑父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高兴。祖辈一直交税的,到了他们这就免了田地交税,这样一年一年的累积下来要省不少银钱。
“又去买酒了,家里的钱尽被你花去了!”郑夫郎瞪了郑父一眼,从郑父的手里接过背篓,一看还割了两块好肉,心里也是高兴的,喊了林哥儿跟郑清音一同去灶房里做饭。
郑父:“再过几日,你就带着林哥儿跟清音去新奉县,应当在十一月中旬能到新奉县,他们两个都是哥儿,你是男子,在外边要多照顾着。”
郑山成点头:“知道了,爹。你放心,我会把他们两个照顾好的。”
“路途遥远,这几日让你阿爹做些干粮,你们路上带着吃。”
郑山成不住的点头:“好。”
三个哥儿在家把饭做好了,郑父一闻见那个肉味,眼睛都亮了。
“这段日子一直忙着秋收,好久没吃肉了。”
郑夫郎把碗筷端来了,郑山成去端菜。
……
那香气一直飘着,飘到了隔壁的领居家。
隔壁的苗老汉嗅着香气,再一看家里的这些绿油油的东西,顿时没了胃口。要是这青菜清炒得好吃还好,可农家的清炒是真正的清炒,不舍得放盐、放油,真真切切的是用水炒菜。
“你这婆娘多放点油、盐怎地了?”
苗婶子冷笑一声:“你给钱啊?”
“明早把粮食送到镇上去卖不就有钱了。”苗老汉梗着脖子说。
家里的儿子跟儿媳也不好劝他们,长辈的事他们不好管。
苗老汉一看儿子畏畏缩缩的样子心里就来气:“瞧你这样子,干活下地也不成,读书也不成,跟郑山辞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都是人,你怎地生成这样!”
苗老汉说着夹着青菜就往嘴里塞,闻着从郑家飘过来的香气,心里不住的艳羡。
“发什么疯。”苗婶子把碗一放,也不去理会苗老汉。
自打郑山辞考上秀才后,村子里有人盼着他好,大多数都是郑家的亲戚们,因为郑山辞越来越好,那么他们能沾点光。最近郑家好几个后生在村子里说亲都比其他的年轻小伙更有优势,单单是这个月就成了两对年轻夫妻,一对年轻夫夫。有的人就是盼着郑山辞只是昙花一现,直直的落下来,没曾想他们这个小山村里出了一个县令。
正逢秋收之际,里正家里忙着,脑子也大了。夜里里正正在抽旱烟,何田走了过来。因着秋收忙,儿子又是一个读书的,何田在家插手里不少事。里正一看何田就是有话要说,便问道:“你有什么事就说,还跟你老子闷着么?”
“爹,我的年纪也不小了,正是说亲的时候。”何田说。
何老爹一听这话,面容松了松:“你说这事啊,你娘正在给你相看,你看村子里杜家的哥儿跟姐儿怎么样,他们是村子里的富贵人家,杜哥儿跟杜姐儿模样也周正、勤快,跟我儿正配。”
何田没说话。
“怎么你还不满意,还有镇上的人家,不过那需要你去做上门女婿,这事我跟你娘是不准的。”何老爹说道。
在古代赘婿的地位很低,一般是家里条件很差的家庭才会把自己儿子送过去做赘婿。赘婿需要改名换姓、照顾妻族、生下的孩子也随母姓,且在妻家没有任何地位,十分的卑微。
何老爹好歹是一个里正,哪能让自己儿子去做赘婿,要是真去做了,他的面子、里子都丢尽了。
何田说:“我想娶郑清音。”
何老爹:“?”
他旱烟也不抽了,瞪大了眼睛。
“你说什么?!”
何老爹椅子也不躺了,他从椅子里站起来,觉得可能是自己的耳朵出了幻听一样,他儿子怎地会这么想。
“爹,我就是喜欢清音,清音对我也是喜欢的。我们家可以去向郑家提亲,等清音跟我成亲后,我就带着清音去新奉县找份差事做。又不是去镇上做赘婿,是清清白白的成亲,我的地位也并不低。”何田想着自己的愿景露出一丝笑:“届时,我再把你们接过去过好日子。”
何田这般想着,郑清音不敢反抗他。其实他对郑清音是有好感的,郑清音长得好看,身段也好,而且也是一个好掌控的。既然他读书没有郑山辞在行,那他就借着郑家的风为自己谋些利益,这样才不亏。
何老爹气得手抖:“你是癫了么?!”
第36章 辣酱
郑家现在是什么人家,他们攀得上么?还说什么两情相悦,何老爹又不瞎,郑清音对何田根本就没有意。
再说了,他儿子是什么香饽饽么?让郑清音抛弃选择官家子弟的机会,而选择一个在村里的人,何老爹气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