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自远方
象兵照样无用,城池转眼即破,更有骑兵直扑皇宫,见人就杀。林邑王终于吓破胆,丢下满城人,只带亲信就要沿密道出城。
可惜的是,没等计划实行,就被反水的部落首领逮个正着,连同城内的大臣和王室贵族,足足两百多人,一个也没能跑掉。
“一个不留!”周仲孙下令,忽又想起什么,叫住传令的部曲,道,“留下林邑国主,文臣武将各留五个,余下皆杀!”
“诺!”
“使君可是要御前献俘?”一名参军问道。
周仲孙哈哈大笑,道:“知我者孟观也。”
自桓大司马以来,晋朝再未有收复失地、开疆拓土之功。桓汉立国五载,除开中原和西域之地,就西南而言,他还是第一个正儿八经出兵开疆之人。
想到此战之功,周仲孙不免得意。
“拿下林邑全境,不妨顺便接手周围番邦。”参军建议道,“如此一来,使君功勋盖世,可比宣武皇帝。“
笑声戛然而止。
周仲孙转过头,眯眼看向说话的参军,声音中带着冷意:“孟观此言何意?”
参军自以为得计,拱手道:“使君文治武功非凡,当为乱世雄主!”
话音刚落,一道寒光猛然斩下。
寒光过后,一截断开的手臂掉落在地。
参军瞪大双眼,手捂住伤口,看到鲜血喷涌,痛觉乍然回笼,惨叫着倒在地上。
“绑起来,找个医者为他治伤。”周仲孙冷冷道,“别让他死了,我还有话要问。”
想想天子登基前后的作为,此人竟撺掇他造反,究竟是帮他还是害他?
当他是傻子吗?!
抬眼扫过心腹部曲,目及面带震惊的谋士,周仲孙甩掉刀锋上的血迹,一字一句道:“尔等记清楚,我有今日,全仰赖官家所赐。周氏子孙必忠于汉室,如违此言,人神共弃!”
“尔等追随于我,亦当牢记,今上乃不世出的英主,敢有他意,必死无葬身之地!”
“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周仲孙绝非好人,而是一个实打实的恶人。从其他性格行事,更非什么贤臣良将,忠贞不二。
说白了,不过是懂得审时度势,比旁人看得清楚。
从东晋到桓汉,他也算历经两朝,能先后被司马氏和桓容重用,自有其过人之处。
时逢乱世,周仲孙手掌雄兵,不可能没有野心。如果是司马氏在位,他或许会因参军之言动心,生出向桓大司马靠拢之心。
但是,如今坐在皇位上的是桓容!
他是脑袋进水,才会在这位的眼皮子底下起造反的念头。
看看李逊的下场,还有什么想不明白?
桓汉不是遗晋,桓氏亦非司马氏。
周仲孙十分清楚,桓容能给他一切,自然也能轻易收走。
是否能带领家族更进一步,全看做主之人是否清醒,是不是能彻底明白,有些事能做,有些事绝对不能,甚至连念头都不能起!
林邑城破,国主大臣或被抓或被杀,王宫和城内先后起火,往日繁华俱成尘土,在岁月中荡为寒烟。
同月,朝廷援军抵达交州,合武平、交趾郡兵,南下猛攻九真,连战连胜,摧枯拉朽一般。
借来的林邑兵全部被杀,家族私兵尽数战死,征召的丁壮不是被杀就是逃跑,李逊孤立无援,彻底陷入绝境。
心知投降也会被千刀万剐,干脆心一横,趁大军尚未赶到,关起府门,家里每人一杯毒酒,随后放火烧屋。
李逊的妻儿之外,另有数名心腹和忠仆不肯离去,最终全部葬身火海。
消息送至建康,桓容下旨,夷李氏三族,抓捕从贼旧部,罪重者斩首,轻者流刑,被迫从贼者酌情定刑。
圣旨一下,交州人人称快。
九真、日南两地百姓不用召集,主动配合州兵,四下搜捕李氏族人。
昔日赫赫扬扬、不可一世的九真李氏,如今已成过街老鼠,荣华富贵尽成过眼云烟。等待他们的,是法场血淋淋的屠刀,是阎罗殿敞开的殿门,是记在地府冥簿上的血红字迹。
南地叛乱起得突然,平息得也十分迅速。
相比之下,青州燃起的战火却不是那么容易熄灭。
李逊叛乱为的是私利,为达成目的,甚至不惜勾结外族。
唐公洛则不然。
他叛乱的导火索是秦策得一道旨意,是朝廷处置并州天灾的手段!
唐公洛祖籍并州,本为氐秦将领。在秦氏攻破长安之前,率众投奔,助秦氏大举进兵。在秦策登基后,为他慑服豪强出了不少力,也得罪不少人,于太元三年官授青州刺使。
为官数载,唐公洛始终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马虎。
可惜的是,降将身份始终是他的短板。秦策固然用他,却也在防备他,明里暗里不断削减他的势力。尤其在豪强陆续服软之后,举动更为明显。
并州是唐公洛的老家,追随他的将士大多出身于此。
并州大旱蝗灾,疫病蔓延,唐公洛心急如焚。好在朝廷反应迅速,很快赈灾放粮,派出军队并召集百姓灭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