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 第142章

作者:蜀七 标签: 励志人生 种田 穿越重生

  男人一挥手:“去,把咱家的钱和布袋都拿出来,我去买粮食!”

  “啥?有粮食?现在还能买粮?”一家人都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希翼。

  粮食就代表着能活命。

  男人拍着胸脯保证:“我刚刚出去,碰见了个当兵的,他带我去了集市,集市现在跟以前根本不一样,又干净又大,啥都分得特别清楚,我去买点黄豆,再买些没脱壳的米,咱们今天吃一顿饱的。”

  “当兵的带你去的?”妻子还想问。

  婆婆说:“我去拿钱,你去拿布袋!等粮食买回来了再问!”

  男人拿着钱和布袋出了门,直奔集市,路上也有当兵的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他现在已经能张嘴说话了,拒绝了好几个人之后,才到集市买了粮食,肩上扛着,手里提着,两大袋子。

  他一点也不觉得重,他觉得自己如果再长一只手,还能再提一袋回去。

  “哎,你还在呢。”周大山走过来,“我以为你买完回去了。”

  男人小心翼翼地说:“忘了拿袋子。”

  周大山从他手里半拿半抢的拿过袋子。

  男人瞪大眼睛,害怕极了。

  他就知道,就知道这些当兵的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要抢他的粮食!要抢他活命的粮食!

  周大山:“你可别这么看我,我是怕你还没到家就被压垮了,走,我送你回去,记得要去给我送锦旗啊!”

  说完就自己走在前头。

  男人不敢停留,只能跟着走,他倒是想把自己的粮食抢回来,可路上就有巡逻的士兵。

  等到了男人家门口,周大山把粮袋放下,再次叮嘱:“一定要给我送锦旗,千万别忘了。”

  然后又把自己是哪个班的说了一次。

  男人一个劲点头,等周大山走了,他才终于松了口气。

  他敲开了家里的门,把粮食搬进去。

  看着满满两大袋粮食,男人的眼里才终于有了些笑意。

  “媳妇,快去煮糊糊,多煮点,咱们都吃饱!”

第124章 124

  邻居们忽然发现, 隔壁赵家竟然生火做饭了,他们待在家里都能闻到那股香气, 明明只是普通的糊糊, 可闻在他们的鼻子里, 就是神仙酒宴的味道。

  几户人家都有些坐立不安, 毕竟是邻居, 他们也知道邻居们大约都有多少存粮, 自己家都快没粮食了,邻居家还有这么多粮食?

  “你夜里去问问吧?”当妻子的对丈夫说, “他们是哪儿来的粮食?肯定不是之前的, 要不然也不敢煮这么多。”

  丈夫也纳闷。

  果然, 邻居的几户半夜都溜了出来,从墙边跳进去, 几人面面相觑, 没想到自己跟这么多人心意相通。

  倒是把赵家人吓了一跳,他们没把人请进屋内——谁知道这几个人会做出什么来?虽然他们饿了这么久, 但毕竟是年轻力壮的男人, 真起了歹心,他们可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于是赵家人就把怎么买的粮食,一五一十的说了个清楚。

  “当兵的能有那么好心?”

  几人蹲在墙角, 小声说话。

  “我不信,你不是昏头了吧?”

  赵大:“我自己去买的粮,他们要是想抢粮,早就把我杀了, 我还能回来?”

  几人互相看看。

  “那……咱们明天也去?”

  “一起去吧,互相有个照应。”

  “行,我家粮缸反正是见底了,不出去,迟早也是饿死,要我说,那些当兵的好像也没敲过谁家的门,除了那些官老爷的家被抄了以外,好像真没杀过百姓。”

  “听说是因为南菩萨爱民如子。”

  “我以前就听说过南菩萨,说是他在的地方,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就说那高邮,都说高邮遍地是黄金,哪怕是个女人,是个残废,都能找到活干,养活自己。”

  “你可别说了,再说我都想去了。”

  “那行,明早咱们一起去。”

  几个邻居约好以后,天刚亮就出门了。

  现在没有宵禁,因为白天都没人出门,更何况晚上了。

  “这么早……集市有人卖粮了吗?”

  “那就找个没人看的地方等着呗,早点出门,安全。”

  几人一去集市,就看到了已经摆上台子的粮食,有粗粮有细粮,分门别类,不像以前一样混在一起,粗粮在一边,细粮在一边,蔬菜在一边,肉和蛋在一边。

  他们觉得自己简直到了天上。

  他们互看一眼,都冲向了集市。

  买了粮食,自然就得花钱,花了钱得想办法挣钱。

  当兵的在旁边提醒他们:“你们要是缺钱了,就去县衙,里头有人登记,登记了就给分配事。”

  他们虽然还是怕当兵的,但是比起这个,还是挣钱更重要,那才是活命的本钱:“那干什么事比较好?”

  当兵的说:“有手艺就挣得多,像是铁匠,木匠,也有体力活,若是识字就轻松的多,挣得也不少。”

  “我,我会木工!”其中一个兴致勃勃地说,“我爹教我的!”

  其余的人羡慕的看着他。

  当兵的说:“那你肯定能挣不少,说不定以后挣得比我还多。”

  几人就这么晕乎乎的被当兵的领导了县衙,登好了记,又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木牌,各自有了事干,第二天就要去自己的单位报到。

  ——虽说他们没听过单位这两个字,但是结合前后想想,也能明白。

  当兵的还说:“你们来的早,所以岗位好,要是来的晚了,怕就只能去干最累的力气活,挣得还少。”

  这几人又晕乎乎的回去,把当兵的说的话复述了一次,妻子就准备回娘家支会自己娘家人了。

  丈夫也觉得都是一家人,岳家过得好,他们家也有好处。

  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终于敢走出家门,走上街头。

  最开始人还不多,人们总有些害怕,后来发现不管是亲戚还是邻居,都出去了,都有活干了,于是一窝蜂的冲出去。

  县衙每天都是人满为患。

  小吏们累得要死要活,还得端个笑脸——毕竟他们也有任务,有锦旗也有奖励,一边回答百姓的疑问,一边想尽办法告诉人家给自己送锦旗。

  只要有看得见拿得到的好处,人们的耐心就会无限延长。

  百姓也觉得不同了,以前吆五喝六的“官老爷”们突然对他们有了好脸色,他们原先有问题,从来不敢见官,小吏也不敢,否则问题没解决,还要给官老爷们好处,都是普通百姓,家底也不厚实,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可如今呢?

  官老爷们不打他们,也不骂他们了,他们听不懂的,官老爷也会好好跟他们说。

  百姓对官的畏惧是刻在骨子里的,没人敢扰乱秩序,虽说道理听不太懂,但别人怎么干,自己就跟着怎么干,那准是没错的。

  人们开始上街了,汉阳逐渐恢复了以往的生气。

  甚至更甚以往,除了懒汉以外,百姓都有了事干,有钱领,有钱买粮。

  而这些改变,只要了不到两个月。

  邹普胜看在眼里,越看,就越是心惊。

  打下一个地方不难,难的是不损坏这个地方原本的秩序。

  很多城就是被战争毁了的,好几年都恢复不了。

  但这个南菩萨,只是规范了集市,建立了小官吏和士兵的奖励机制和监管制度,汉阳还真被他稳住了,不仅稳住了,百姓的活跃度更胜以往。

  邹普胜叹了口气:“四两拨千斤,着实厉害。”

  他也突然起了一身冷汗,依照南菩萨这个手段,自己当时要是没有低头,他还真会杀了自己,再把下面的,比如丁普郎或是傅友德。

  林渊带来的人无法完全支撑汉阳的运作,他把汉阳原本的小官吏全部打散,分到各个部门,不让他们有集合起来的机会,部门里的人会把他们同化。

  大部分人都是有从众心态的,到时候就算有人有反心,也不会有人响应。

  邹普胜对林渊建议道:“南王不知,赵普胜此人能征善战,颇得军心,何不留他一命,叫他为南王卖命?”

  林渊也知道赵普胜厉害,但他现在手里的将军够了,他若是让赵普胜这个当过将军的人去做小将,赵普胜心气不平,不是什么好事,但若是让他去当将军,兵力会分散的更广。

  邹普胜看出了林渊的顾虑:“南王何不派人去劝?”

  林渊转头朝他笑:“太师这是毛遂自荐了?”

  邹普胜正色道:“敢不从命?”

  “那太师就去吧。”林渊面上带笑,眼中却十分冰冷,还带着上位者的精明。

  邹普胜毕恭毕敬地退下,直到走出了门,才松了口气。

  他从未在徐寿辉或倪文俊身上看到过这样的气势。

  好像这人站在哪里,他就是哪里的王,所有人都必须听他的指令,必须服从他的命令。

  自古以来,所有的开国之君都是如此。

  开国之君几乎都独断专行,掌握着绝大部分的权力,越往后,儿传子子穿孙,权力才会被分化,皇权才会旁落。

  邹普胜摸摸自己的脖子,脖子全是汗。

  他大步迈向前方,嘴角却带着笑。

  这个太师,要在真龙身边,才有意义。

  如今林渊不信他,不急,他总能让他信自己。

  成吉思汗不也是吗?打下了江山,结果被子孙葬送了。

  邹普胜朝前走着,脑子里想东想西,就想到了宋石昭,他知道林渊有个极为器重的老臣,名为宋石昭,是个能臣,也是个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