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 第85章

作者:蜀七 标签: 励志人生 种田 穿越重生

  刀哥挥手:“那倒不必。”

  林渊把出战时间定在年末,也就是冬天。

  虽然看起来这个时间不利于打仗,可对他们而言是有利的,现在大部分的财政支出都在棉花的采购上,林渊没有让自己治下的百姓种植棉花,宁愿花钱在外头买。

  他要保证百姓的食物来源,保证他的士兵有充足的粮草供给。

  而冬天以前,他们必须得加班加点的做准备。

  制衣坊现在忙得团团转。

  女人们一天几乎有六个时辰在上工,这还只是基础,有时候甚至会超过七个时辰,如果在现代,一定会有人告林渊压榨劳工。

  可在这个紧急时期,没有人会觉得辛苦,女人们坐在屋子里,免受外面寒风的侵扰。

  到了夏天,屋子里还有冰盆。

  古人早就会制冰了,硝石制冰这个手艺一直有,但是贫苦人家可没在夏天见过冰,好在林渊现在有不少硝石,他可不想在辛苦的劳动中还有人因为中暑出事。

  他现在不想损失一个人。

  士兵们要在室外训练,杨子安他们几乎每人都带队出去剿杀过山匪和土匪寨子。

  大一些的寨子都没能逃过,现在林渊治下的地方,野外几乎遇不到什么危险。

  商人们也越发喜欢到高邮来做生意,他们甚至不少人都带着丰厚的家资来高邮定居。

  只要有人来,有人花钱,有人挣钱,经济就能发展。

  钱大娘正在缝制棉衣,天气渐热,她穿着单薄的布衣,却还是觉得闷,额头的汗很快滴落下来,把棉衣的布料晕湿,好在只有那么一点。

  就在钱大娘热得灌了一杯冷茶以后——说是冷茶,其实现在茶水放得再久都是温热的。

  外头终于传来了女孩们欢呼雀跃地声音。

  “冰来了!今天的冰来了!”

  “我们那至少要三担!”

  “得了,你那才几个人?我那三十多个呢!我得要五担!”

  赶着牛车送冰的年轻人跟她们很熟,此时笑道:“姑奶奶们,饶了我,管事的说了,十人以上三十人以下的三担,十人以上六十人以下的五担。”

  女人们讨价还价:“我那的姑娘们个头都大!”

  “一个能顶三个!”

  年轻人无奈:“那我说了也没用,管事的得扒掉我一层皮。”

  女人们见管事的没跟着一起来,只能各自叫人领了冰回屋子。

  冰一到,屋内的女人们就觉得凉爽多了,她们挽起长发,用木簪簪住,手底下的活也干得更快了些,每一个屋子都有一个女教,教针线活的和管人的,哪个屋子干得好,她能得到的奖励也多,但若是中饱私囊欺压员工,总管事那里就有匿名投诉箱,一旦查实,不仅要革职,还有可能蹲大狱,游街。

  哪怕是为了脸面问题,都没人敢去干,尤其是女人们的脸皮比男人们薄一些,加上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女教的收入并不低,所以投诉箱至今还没有收到一封匿名投诉。

  满屋子都是雪白的棉花和藏青色的布料,女人们的针脚收得很好,做出来的棉衣也越来越好。

  以前的草绒衣被取代了,草绒毕竟比不上棉,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她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还有勤工俭学的孩子们给她们端茶递水。

  “这日子可真好过。”钱大娘对身边的年轻姑娘说,“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现在的日子,那时候吃都吃不饱,谁还在意冷热啊。”

  年轻姑娘冲她笑:“我的工钱也能给家里买些冰。”

  “你爹还好?”钱大娘问她。

  这姑娘的爹年前跌了一跤,摔断了一条腿,成了跛子,下不了地,也干不了重活,稍微走几步都疼痛难忍,好在她家娘俩都能挣钱,日子并不难过。

  年轻姑娘说:“我爹现在能绕着院子走了。”

  钱大娘叹了口气:“还好南菩萨来了,不然啊……”

  姑娘也是一脸庆幸:“不然我这一家,早活不下去了。”

  做工的屋子总是很热闹的,屋子里盘了炕,冬天比夏天好过,冬天的炕一烧起来,整个屋子都是暖和的,就是废柴了点。

  “吃饭了!”

  到了用餐时间,女人们纷纷停下手里的活,也有正要收尾的还在干,她们三两成群的走出屋子,去食堂打饭吃。

  现在她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和土豆,不过做法很多,她们最爱的是土豆泥,放点盐和酱,能当成饭吃。

  菜是炒菜,有专门的油厂榨油,现在城外的地里种了不少油菜花,收了油菜花籽以后,供油量变得更大了,这些油厂的所有者基本都是商人,林渊没有直接垄断这些渠道,商人们要弄,随他们弄去,只要交税就行。

  并且因为有商会在,所以林渊治下的地方油价都是一样的,没人恶意降价,也没有恶意哄抬。

  至于他们卖到外头是多少钱,林渊不在意,反正税收好看就行。

  这个世道还能买得起油的,基本都是大户人家,穷苦百姓还在为填饱肚子奋斗。

  “这个好吃。”钱大娘对年轻姑娘说,“你才来不知道,这种野菜炒出来最香。”

  年轻姑娘打了一盘野菜,又要了一碗土豆泥,然后打了红薯饭,跟钱大娘一起找空桌坐下。

  吃饭的时候总是她们心情最好的时候。

  钱大娘吃得很慢,她以前饿得狠了,以至于现在吃东西稍快一点肚子就不舒服。

  年轻姑娘吃东西倒很快,她吃得很干净,一点都没浪费,要不是觉得不好看,估计连碗碟都要再舔一遍。

  钱大娘吃惊道:“我看你这么瘦,竟这么能吃。”

  姑娘的脸有些红:“总比别人饭量大些,惹您笑话了。”

  钱大娘连忙说:“这有啥,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要不是没得吃,说不定吃得比你还多。”

  “我看你今年也有十五了?”钱大娘忽然问。

  姑娘点点头:“去岁满的十五。”

  钱大娘一脸慈爱的看着她:“可许了人家?”

  姑娘摇头,有些羞涩地说:“家里离不了人。”

  她家要是少了她,光靠她娘一个人,支撑不起来的。

  嫁到别人家做媳妇,再去补贴娘家,总要被人戳脊梁骨。

  钱大娘连忙说:“我有个侄子,他一家来高邮的路上,爹娘没了,你要是愿意,我给你俩撮合撮合,到时候叫他上你家门也行,只要你们有个儿子随他姓,给他家留个后,别的都跟你家姓。”

  姑娘一愣,显然没想到还有这个选择。

  她以为她的未来,就是熬成一个老姑娘,然后随便找个人嫁了。

  钱大娘看着她的脸色,又说:“就是都随你家姓也行,我到时候再跟他说说。”

  姑娘低下头,声音小很:“大娘,您夜里去我家吃饭。”

  钱大娘连声道:“好好好,我下了工过去。”

  姑娘家只有她一个独女,她爹赶路时伤了身子,再生不了孩子,早为这事愁得头疼脑胀,如今一听能有个上门女婿,生的孩子除了一个以外都随他家姓,她爹几乎立马就肯了。

  倒是她娘谨慎些,问钱大娘:“不知那孩子人才如何?就怕我这姑娘性子软,若是招了个脾气大的……”

  钱大娘:“我那侄子,是个顶实心眼的人,力气大,吃啥都行,话少,不是我自夸自擂,他如今在当铁匠学徒,他师傅都说了,明年他就能转正。”

  她娘:“这般好的人才,我家怕是留不住啊。”

  钱大娘笑道:“他爹娘都没了,如今一个人过日子,就想找个知冷知热的,有个家,别的不挑,人孝顺,郑娘子若不放心,我明日领你去看。”

  她娘这才说:“还是要见见才好。”

  姑娘一个人在旁边红了脸。

  要是招赘,她就不用离开家了,能奉养双亲,还不用被人戳脊梁骨。

  刚开始的时候,招赘这事还不算盛行,毕竟时人都讲究养儿防老,儿子越多越好,哪怕大家一起饿死,那都必须要生儿子,生一个不是儿子,那就继续生,活到老生到老,非得要个儿子才行。

  哪怕是现代,许多贫困山区和地方还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为了生儿子,躲避罚款,就是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城里有工作的人都想尽各种办法生儿子。

  只有经济更发达,社会更稳定,人们思想更先进,工作对男女更平等的时候,重男轻女的现象才会更少。

  林渊还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学者的论述。

  重男轻女最开始的原因,除了父权社会这个原因以外,那就是在古代,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男人生来力气就比女人大,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来自于他们挣钱的能力。

  而最不重男轻女的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大部分不是农耕地区,他们大部分是靠手工业挣钱,手工业对男女的要求分化最低,女性也能挣钱养家。

  经济决定了两性地位。

  经济越发达,男女挣钱能力的区别越小,就越平等。

  而高邮,现在男女的区别正在越来越小,因为女人们可以找到活干了,林渊也给了她们拥有私产的权力。

  女人们一旦拥有了私产,她们在挑选伴侣的时候眼光也会变高。

  而很多家庭,他们只有一个独女,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招赘。

  招赘风气盛行。

  不过大约是为了让男人们不要太抵触,这种招赘一般是男人们不用改姓,生的孩子有一个跟着男人姓,皆大欢喜。

  百姓有百姓的智慧,为了不让男人的孩子,也就是不跟着自己家姓的孩子得到全部家产,还做了规定,表示分家产的时候必须要尽可能平均,不能谁多谁少。

  这股风最先是在高邮吹,然后就吹到了其他几城。

  常熟的赵姓人家就是常熟第一个招赘的家庭。

  赵父原本有三子二女,可三个儿子都夭折了,两个女儿也只活了一个,他自己也有五十岁高龄,眼看着是生不出儿子,根就要断在自己这儿了,又没有亲戚,连过继都过继不了,要是抱养——他又觉着自家家财都给了外人。

  女儿渐大,到了能出嫁的年纪,他就常常睡不着觉,一宿一宿的闭不上眼,嘴角还长脓疱,干活也心不在焉。

  他的工友见他心神不宁,问了几句,他也不是个藏得住话的人,就把自己的心思都说了。

  工友就跟他说:“那你不如招赘,听说高邮招赘的人户挺多,到时候女儿生了孩子跟你家姓,就有根了。”

  赵父:“这能成吗?”

  自古就没多少男人愿意“嫁”去女家。

  工友:“咋不能成,你看那些穷苦人家,生七八个儿子,养都养不活,你到时候给他家一笔聘礼,不就成了?”

  工友只是这么随口一说,赵父却记在了心里,夜里睡不着觉,就跟自己的老妻说:“二娘也大了,该说个人家了。”

  老妻:“我舍不得她呢……就她一个,想到她出嫁受婆家磋磨,我这心,就跟在火上烤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