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尊嫁到 第79章

作者:凔溟 标签: 穿越重生

滕誉状似精神不济地拍了拍胸口,还咳嗽两声,声音虚弱地问:“父皇,儿臣近日都在宫中养伤,可没有干什么糊涂事!”

“那你说说朕赏你的东西你都放哪了?”

滕誉眨了眨眼,“您问的是哪个?您赏赐的东西太多,儿臣记不住啊。”

皇帝虎着脸问:“京中那家珍宝阁可是你开的?”

“什么珍宝阁?”滕誉一头雾水,表情相当诚恳。

“你把朕赏赐的东西都弄出去卖了,还敢说自己不知道?难道是府中有奴才如此大胆?”

“哦,您说的这事儿啊。”滕誉摸了下鼻子,讪讪地说:“儿臣确实有让将库房的东西清点部分没用的拿出去卖了,不过却不知道这些奴才是用什么方式卖的。”

“你真敢?你急着用银子?难道朕少了你的吃穿不成?”

“自然不是,只是某日府里的管事来哭诉说库房已经放不下东西了,要让儿臣扩建,可是儿臣听说上回就有人因为儿臣府中库房扩建的事情参了儿臣一本,所以儿臣怕了啊!”

“可是东西放不下了怎么办呢?儿臣看过库房的清单,发现很多都是用不上的年代久远的旧物,与其放在库中蒙尘,不如让给有需要的人。”

“所以你就拿去卖了?你可知道贩卖御赐之物该当何罪?”

滕誉眨眨眼,挺直胸脯大声说:“父皇,大梁律例中并无这一条规定吧?而且也是有理由的。”

众人心道:原来您还知道大梁律例呢?真不简单!

皇帝冷哼一声,“说说看,你还有理了?”

“是!”滕誉走到正中间,将还跪在那的老臣一脚踢开,“父皇也应该知道,您每次赏赐的东西很多都是无用之物,有时候看到什么就赏什么,若是儿臣一直不能处理,待百年之后,怕是整个皇子府都堆满了。

而且既然是无用之物,儿臣若是能找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处理了,也是一件好事,这些东西卖了多少银子儿臣都有让人记得清清楚楚,虽然是父皇赏赐给儿臣的东西,按理钱也是儿臣该得的,但儿臣留着也无用,所以便有个想法,想用这笔银子赈济天下!”

“什么?”

“……”众人一片呆滞之色,万万没想到三皇子能说出这番话来。

皇帝虽然也诧异的很,但是因为有之前他藏拙的事情在先,也算能接受。

“你的意思是说…你要将这笔银子拿来赈灾?”皇帝不太确定地问。

“是的,既然是父皇所赐之物,那就是大梁之物,理应取之于民而用于民。”

“哈哈!好!好!”皇帝连口称赞,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有银子送上门他当然高兴。

至于滕誉打的什么算计他也不是不知道,无非是想扭转自己的形象,建立好的名声罢了。

他之前还在疑惑这个儿子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答案了。

摆在明面上的东西是不可怕的,皇帝没有理由拒绝。

“既然你有此心,好得很,正逢徽州大灾,你这些银子就随着赈灾银一起送去吧!”

滕誉想也不想就答应了,“儿臣遵旨,只是有个条件。”

“嗯,什么条件?”

“儿臣想亲自前往徽州赈灾,看着那些银子一分一毫地用在百姓中,免得被某些蛀虫中饱私囊,白费了儿臣的一片心意。”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只是德昌帝还是眯起了眼睛,居高临下地审视着这个被他视为废物的儿子。

他心中大笑:好你个滕誉,竟然藏得如此之深,如此之久,这份心智和忍耐力可非常人能比。“好,既然你想去,那此次赈灾就由你全权负责,该发多少粮食,发多少银两,你去查看过后仔细回报给朕,若有丝毫差错,朕为你是问!”

大殿中的官员面面相觑,不知道事态怎么就发展成这样了,三皇子滕誉不是一直以来无心政事吗?这是要奋发图强的意思么?

百官难掩心中惊骇,但也没表现在脸上,只是等着看三皇子办砸差事后的窘况。

云鹤然更是打定主意,一定不能让这小子办好这件事,只要让他开了个好头,以后还真的说不定就水涨船高了。

第122章 徽州

滕誉出发的这天倒起了春寒,夜里下了一场小雪,而徽州的奏折在他临行前又来了一封,禀明灾情更加严重了。

皇帝于是给他下了道圣旨,命他务必在三日之内抵达徽州,不可在路上耽搁。

可就算是道路畅通无阻,从京都骑快马到徽州也需要三日,何况现在路上被积雪覆盖,肯定走不快。

城门口,滕誉从马车里钻出来换了一匹快马,对马车上的殷旭说:“我先行一步,你坐马车慢慢来。”

殷旭怕冷得很,本来滕誉是不想让殷旭跟着他一起去的,这一次去徽州肯定会遇上不少阻挠,涉险的事情自己一个人去干就好了。

不过殷旭哪是怕危险的人,相反的,他觉得这段时间日子过得太安逸了,不利于他功力的增长,于是借着伤势未好的由头,推了去上任的日子,非要跟着滕誉去徽州。

而且魏子安也在徽州,这个被他救回来的魏家少爷也不知道事情办得怎么样了,自从知道魏家家大业大,殷旭可就打定主意把魏子安牢牢控制在手心,这可比卖三皇子府的库房来钱快多了。

殷旭从马车里钻出来,径直跳到滕誉的马背上,坐在他身后搂住他的腰,用狐裘将自己裹得密不透风,这才闷声说:“出发吧。”

滕誉也没坚持,好在两人昨夜没有胡来,否则让殷旭骑马简直是要他的命。

滕誉带了十几个心腹下属,殷旭只带了丁一卯二,全都是一等一的战斗力,万一遇上危险,自保不成问题。

三天后的夜里,一行人终于见到了徽州的城门,徽州自古是北方重城,城墙建的又高又厚,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可是此时,城门紧闭,墙头上并没有巡夜的士兵,整座城安静得不可思议。

丁一上前去敲门,这徽州的夜晚确实冷,他们赶了三天的路,此时又冷又饿,哪里耐烦在城外再委屈一夜。

过了很久城门内侧才有了动静,“谁在外头?不知道此时已经过了进城的时候了吗?要进城明日赶早!”

丁一继续敲门,“开门,钦差大人驾到,赶紧通知你们知府大人去!”

门内的人一听这话,丝毫没有怀疑就把门打开了,因为上头有交代过,朝廷派来的人也差不多该到了。

何况现在徽州是多事之城,一般也不会有人来这占便宜。

那守门的士兵裹着破洞的棉衣打开城门,人还没看清就直接跪倒在地,“小人不知是钦差大人大驾光临,有得罪之处还望大人见谅。”

“起来吧,先带我们去知府衙门。”滕誉握住胸前那只手,虽然裹得严实,但他还是能感觉到殷旭身上的寒意。

“是是…各位大人请随小的走。”那士兵小跑着带路,而先一步得到消息的徽州知府也急匆匆地从床上爬起来,带着下人站在门外等候了。

按三皇子府那些幕僚的意思,三皇子第一次办差自然是办的越完美越好,所以建议他微服巡查,等查明真相后再与官府打交道,也不容易被那些精明的家伙糊弄。

滕誉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不过等知道徽州情况紧急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时间有限,根本没时间让他慢慢查。

而且他府中并不缺这徽州官员的资料,比起南方富庶之地的花花肠子,这北边向来清净的多,想将他糊弄过去也不是易事。

徽州知府是德昌五年的状元郎,滕誉记得当时自己虽小,却经常跟在皇帝身边,因此是见过这个人的,之所以记得,还是因为这状元郎有一张惊人的面貌。

据说此人的母亲曾经是江南一带最负盛名的花魁,父亲乃是江南一带有名的先生,那花魁对那书生一见倾心,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财富为自己赎身,依然跟了那书生做妾。

而这状元郎面相肖母,自幼聪颖,刚及弱冠就状元及第,在当时可轰动了好一阵子。

滕誉坐在马背上打量着那个站在府门外的男子,灯笼微弱的光亮照在他脸上,虽然已年过而立,却依然丰神俊朗,玉面如冠,要不是下巴的胡渣来不及收拾,神色有些疲惫,怕是更加引人注目。

这容貌一绝的知府大人姓于名学中,在呈给滕誉的资料中,此人的政绩并不如何出彩,但也没有太大的过处。

上回他们经过徽州,这于学中,接待他时就表现的不太甘愿,礼送的也薄,不过事后到没有告他一状。

“微臣于学中叩见三殿下。”

“平身吧,时候不早了,先休息,有事明日再谈。”

“应该的。”于学中望着风尘仆仆赶来的一行人,说不诧异是假的,他傍晚才接到朝廷的旨意,说是派了三皇子来赈灾。

当时他心都凉了,想到上回这三皇子的做派,哪能指望他真的做事情,为百姓请命?

而且等他来了,黄花菜都凉了,于学中当时的心情当真是不妙的很。

所以今天夜里他一直没合眼,满脑子都在思考如何从三皇子手中把粮食和银两抠出来。

哪知道他还没想出个对策,就有人来通报说朝廷的钦差大人到了。

这怎么可能,从他出发到现在满打满算才三天,就算骑快马也未必能到,他压根不信,但也穿戴好出门候着,想着如果是有人假冒三皇子,定要当场拿下治罪。

于学中起身时依然满脸震惊,忍不住多看了三皇子一眼,虽然脸还是那张脸,但总觉得三皇子身上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了。

“殿下一路赶来确实该好好休息,请随下官来。”将人安排在上次住的地方,于学中带着满心疑惑回到自己的房里。

他的夫人走进来,替他解了身上的披风,忧愁地问:“夫君,朝廷怎么会派三皇子来?他能帮什么忙?”

于学中握住夫人的手,叹了口气,“我也不知,等明日看看再说,实在不行只能继续上奏了。”

以三皇子的名声,他当真是不怎么指望的。

“你这些日子也忙坏了,赶紧去休息吧。”于学中拍了拍夫人的手,眼里对她充满敬意。

大概是受母亲的影响,于学中向往的是简简单单的感情,成亲后一直没有纳妾,对妻子也很敬重。

而他的妻子也只是一般读书人家的女儿,胜在知书达理,为人和善,这些日子更是组织了徽州的夫人们在城内施粥,不仅给他赚了名声,也帮了他不少忙。

囫囵的睡了一觉,天还没亮于学中夫妇就起了,一个要起床先和幕僚商议一下怎么招待三皇子,一个要起来去准备三皇子的早膳。

还有一个州府的百姓等着他们去安置呢,这定然又是繁忙的一天。

滕誉和殷旭也在一大早醒来了,院子里有人走动的声音,不过都特意放轻了脚步,显然是被特别吩咐过的。

滕誉抽出被殷旭枕了半夜的胳膊,替他拉好被子,“你今天不用陪我出去了,再睡一觉。”

殷旭翻了个身,“随你,反正我有自己的事情,没工夫跟着你。”

滕誉这才想起来殷旭不是专门陪自己来的,顿时心里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来,他拍着殷旭的后背说:“那把多留几个人给你,记得出门的时候小心些,这个时候徽州肯定乱的很。”

滕誉起床梳洗了过后就让人带自己去于学中的书房,他们一路走来,沿途发现了不少零零碎碎的安置点,可惜要么是破破烂烂的庙宇,要么是残缺不全的破房屋,根本防不了寒冷。

而进城后,他们也看到了不少难民的聚集地,夜里冻得只能相互挤作一团,时不时有呻吟声传出来。

这样的情况,多过一天便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饶是滕誉没什么同情心,也知道事态紧急。

于学中急忙将人迎过来,大概是滕誉来得早,所以他的表情有些激动,甚至不避讳幕僚在场就拉着他说起了这徽州的情况。

第123章 赈灾(上)

“徽州城内的情况还好些,房子建的本就比乡下更牢固,因此塌的房屋主要集中在东城的贫民区,而且城中富人较多,这些日子施粥施衣,倒也撑得下去。

可是周边的小县城和乡村就不容乐观了,据底下汇报上来的情况,已经遇难的人数达到了数千,大部分都是冻死的,哎,本官愧为当地父母。”

滕誉听完这些,又看了摆在他面前的数据,眉头紧锁,“于大人也不必自责,这天灾乃是人力不可预料的,谁也不愿意发生这事。”

于学中听完心里并没有好过多少,不过他还是略显焦急地问:“陛下的圣旨中言明拨下来的赈灾银和粮食,不知…”

滕誉摆摆手,“此事你尽管放心,那些东西都在后头,过两天就会到,附近三个州府的粮食可运到了?”

上一篇:重生之私生子

下一篇:悍匪重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