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 第47章

作者:手帕望明月 标签: 种田 年下 穿越重生

  “你们可是要去种红薯?”有人问。

  “是啊。”宋菽道,该是育苗的时间了,“你们的红薯呢?可要来瞧瞧怎么种?”

  “当然!”那人本要去打水,听了这话水也不打了,跟着宋菽去看红薯育苗。

  他们一路被不少人看见,宋菽要育苗红薯的消息很快传了个遍。

  “宋四郎啊,你可算是种红薯了,咱们还以为你忘了呢。”村长也匆匆赶来。

  “哪能啊,这么重要的事。”宋菽说。

  “听说你的火锅店可红火了,我家大郎还去吃过一回,他说下次带我和二娘去。”周媳妇说,带着她家小女儿来,她上次也挖了些红薯,也等着宋菽教他们怎么种呢。

  红薯育苗也不难,宋菽带他们去到自家田里,又有一些人匆匆赶来,还有外村的。

  先是在地里挖好育苗的长方形坑,大约一排能放上六到七个红薯的样子,将它们一排排排好:“这每个红薯间的距离可要把握好,若是离得近了不好发芽。”

  若是在现代,红薯种下前,还要浸专门除病害的药水,古代没这条件,便略过了。

  排好红薯后,盖上土便好了:“等一段日子后这些红薯会发芽,等芽苗长到小腿肚时,也就可折下移栽了。”

  他的土早已施过一次肥,又提醒那些还未施的,种下前先铺一层粪肥。

  这天后,又有一些之前买了红薯的外乡人来找宋菽,宋菽带他们去看村民们的播种现场,再简单讲讲便行了。送走几波后,来了个剑眉微拧的男人,他穿着普通农户的布衣,袖口收紧,身姿挺拔。

  宋菽对他有些印象,是当时来拍红薯的外乡人之一,似乎是买了两枚。

  他来的时候宋菽正巧在翻资料,之前从褚老宅子那儿移栽来的植物有些眼熟,他想看看空间里的植物图鉴上能不能找到。可三娘、宋河和程二娘都不在,五娘六娘太小宋菽不放心,喊了两声阿南,却不知刚刚还在的宋阿南去了哪儿。

  宋菽只好停下手上正在翻阅的资料,去给这外乡人讲解红薯育苗的事了

  这人说他姓袁,在家排行老三。因他年龄较大,宋菽便喊他袁大叔。

  袁三郎对种地之事颇有研究,不仅问了红薯,连之前宋家粟米丰收的事也知道,细细问了宋菽种植的方法。宋菽心虚,但还是一一说了,只是他说的法子人人都知道,却人人都没有种出这样高产的粟米来。

  “真的没有别的窍门了?”袁三郎不死心,又问了两遍。

  “没有了,许是运气好,买的粟种格外好些吧。”宋菽说,他们原本的粟种就是城里买的,家家买的都一样,这运气之说真没多少说服力。

  袁三郎果真不太相信的样子,竟然在村子里留了下来,就住在周媳妇家里。

  他平日不干别的,就来帮宋菽干活,尤其地里的活,他最是起劲。宋菽无奈,却也由着他。

  “宋四郎,你这块地整好要种什么?”红薯已经开始育苗,麦子也种下了,宋菽却带着袁三郎又整理起另外一块地,不仅又深耕了一遍,还施了厚厚的肥。

  袁三郎来了后,宋阿南总是失踪,宋河也在县城的火锅店里,幸好还有学堂那些干活换课时的人,宋菽带着他们和袁三郎整地施肥,又弄来竹子,想抢在清明前把棚架搭好。

  那天虽被袁三郎打断,但晚上回去后宋菽又研究了一番图鉴,那从褚老那儿移栽来的植物,竟然是啤酒花!

  这可是酿造啤酒不可或缺的原料。宋菽连夜查了栽种的方法,开始让他们整地施肥做准备,因啤酒花是爬藤植物,便又砍来竹子搭起棚架。

  “我要种花。”宋菽说。

  “种花?”不仅袁三郎,那些来帮工的人也听不懂了。这年头许多人吃不饱,土地都拿来种粮食还来不及,少有人会种花。

  “是什么花?为何要种?”袁三郎问。

  “到夏天便知道了。”宋菽笑,卖了个关子。

  袁三郎跟着宋菽几天,除了那不知是什么的花,实在看不出宋菽在种地上有任何强于旁人的地方。要真说不同,他那插扦的手势可真连十岁的小孩都比不上,与其说是个农家子,不如说像城里面从未下过地的小郎君。

  第五天天还未亮,袁三郎留下钱帛,带着自己的小包袱走出周媳妇的家。

  才刚踏出门。

  噗噗两声,他脚前落下两个布包。

  “是谁?”袁三郎立刻警觉起来。

  时间还早,视线不甚清楚,田地上还弥漫着薄薄的雾。

  他警觉地转了一圈,没见到任何人。

  刚才这两个布包飞来,他却没看见扔的人的身型,可见此人身法在他之上。这普通的乡村里,怎会有这样的高手,这两包东西又是什么呢?

  袁三郎掏出匕首,割断布包被系紧的袋口,挑开一看。

  里面是一粒粒饱满的谷粒,都是还未脱壳可做种子的粟米。

  他又连忙查看另一个布包。

  里面也是谷粒,但不是粟种而是麦种。

  他曾向宋四郎求购他留种的粟米,但被他以自家都要不够为由拒绝了。

  袁三郎还以为要另想法子,却有人将这些东西送来了他面前。

  是谁?

  黑夜还未完全褪去,清晨的水汽漫上,蓝莹莹雾蒙蒙的凌晨,他目力所及,一个活物都没有。

  “多谢。”袁三郎却笃定,那人一定就在附近。他抱拳道,飞快捡起两包种子放进包裹,快步出村,往西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比心~

第53章 第五十三桶金

  “东家。”

  “东家来了。”

  “东家好。”

  宋菽穿过造纸的作坊, 削青的工人停下削竹皮的刀,向他问好。同车间里拷白工人, 将削完皮的白竹筒狠狠摔向大石墩, 见那竹筒碎成几瓣, 心情甚好地转头向他问好。

  纸坊里的工人有二十多个,多是外村的, 有不少从其他乡县过来,家离得很远。

  他们都是听到从相河村去往各地的小贩带话, 才来到这里找工的,他们的家乡多没什么赚钱的路子,所以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干起活来也很卖力。

  当下外面卖的纸, 多是麻纸, 用火麻和苎麻制成,也有一些是用破布和渔网做的蔡侯纸。火麻和苎麻都需精心栽种才可得,还是上好的衣料, 很是珍贵,造出来的纸也价格不菲。蔡侯纸说白了是用破烂做的,可破烂虽便宜,却不是天天有, 产量及其不稳定。

  宋菽的做的则是竹纸和桑皮纸。

  竹纸的竹子来自相河村后面的山里,那里有大片毛竹, 竹子长得快,砍掉一茬立刻又长起一茬, 源源不尽。另外桑皮则来自之前从桑园村便宜收来的木料,那些木头都成了火锅店的桌椅,树皮则被做成纸张。

  原料便宜,产量又大,宋菽的纸价很能打,但本地识字的人太少,需求量并不大。

  在火锅店忙过刚开业那阵子,把红薯和啤酒花的事情搞定,宋菽便考虑起了竹纸的销售来。

  傍晚严卓的课堂后,庞六郎远远见到宋菽过来,主动与他打了招呼。

  宋菽后面还跟着石三郎,与他也是相熟的。

  “宋四郎,这是要去哪里?”

  “不去哪里,正要找你呢。”宋菽道。

  庞六郎受宠若惊:“宋四郎找我何事?”

  “也无甚大事,只是想问你,可有兴趣到恒州城去做生意?”宋菽道。

  恒州乃是义成七州之首,是义成军的主要驻地,也是节度使府的所在地。

  节度使尹戎麾下有六万步卒,五千战马,是天下节度使之最。他受封节度使后,修改境内法令,修生养息,修缮兵甲,招贤纳士,不少人都说他有取而代之之心。

  无论有没有,恒州城在尹戎治下比曾经繁华数倍,却是不争的事实。

  庞六郎出身普通农村,虽然脑经灵活,做过许多生意,去过不少地方,却从未想过去恒州做买卖。他愣了好一会儿:“宋四郎,你不是开玩笑的?”

  “当然。”宋菽琢磨这事有几天了。

  他的纸在大涂县销路不广,拿去恒州城却未必。义成七州的大家族和士子有七成以上聚集在那里,若那里也不好卖,那这整个义成也就没有能卖纸的地方了。

  这件事,得找可靠的人办。石三郎曾去大涂县及周边砌火墙火炕,又曾与郭老大他们一同颠沛流离多时,有些见识,又无牵无挂,是个好人选。然而一人不够,宋菽想来想去,应该再找个更通买卖的帮手,一圈看下来便相中了庞六郎。

  庞六郎是那么多小贩中唯一肯日日花时间来上课的,可见他的抱负与普通小贩不同,脑筋又灵活,这在蚕丝被买卖中便可见一斑。

  唯一的问题是,他愿不愿意走这一遭。

  “当然!当然愿意!我真的可以吗?宋四郎你可不能诓我!”一开始的愣怔后,庞六郎已经有些语无伦次。

  恒州城啊,任何一个在义成做买卖的人会不想去吗?

  义成境内不需要路引,原则上讲人人能去,可这么长的路,路上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庞六郎断断不敢独自上路。若是与石三郎一道,倒是可以。

  宋菽给二人准备了两匹骡子和一辆车,纸张不占地方,一车上便可放下许多。

  从相河村到大涂县城再到恒州城,得走上一整日,庞六郎和石三郎第二天天蒙蒙亮时便出发了。

  送走他们,宋菽往回去,却看见近来神出鬼没的宋阿南也要回家,他叫住他。

  “前几日你去哪里了?”宋菽问,他拉着袁三郎那些人种啤酒花,宋阿南连半张脸都没露。他去纸坊、蚕丝被坊、馒头豆油坊找人,宋阿南也不见踪影。

  要不是他还知道晚上回来睡觉,宋菽还当他又跷家了呢。

  “没有。”宋阿南站住,面无表情。

  “没有什么?连着几天见不着人,晚上回屋就睡,老实交代,干什么去了?”宋菽栏在正屋门口,不让宋阿南进去,宋阿南转身又去灶间。

  也不知道是不是种了几天地变灵活了,宋菽竟然赶在宋阿南之前,又拦住了灶间门口。

  “以前家里进只虫子都瞒不过你,昨天家里的粟种和麦种都少了,你知道不?”宋菽问。因为有宋阿南在,宋菽往家里放贵重东西也不怕,以前的柳大郎便是例子,可今天一早他发现后头存粮种的缸有被人动过的痕迹,掀开一看,果然是少了。

  不多,大概两个布包的量。但也足以看出宋阿南不对劲。

  那点粮种对宋菽而言不算什么,可宋阿南这样反常,让他很是挂心。好歹是名义上的弟弟,又正值青春期,还不爱说话,如果有什么心理问题没及时疏导,闷出病来了可不好。

  “练功。”宋阿南却不敢再纠缠,转身脚一蹬,破天荒在大白天用了轻功,唰唰两下,跃上房顶不见了。

  “刚才那可是阿南?”正巧有人路过,还以为自己眼花了。

  宋菽不置可否,这小子肯定有问题。

  *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庞六郎和石三郎终于进了恒州城。

  他俩第一次卖纸,不知该如何开价,庞六郎去恒州最出名的易安纸坊转了一圈,被小二明里暗里冷嘲热讽了一番,总算弄清了纸价。

  “同样长三尺宽二尺的纸那里要卖三十文呢。”庞六郎说,“那小二的眼睛都快长头顶上去了,好像这纸坊是他家的一样。”石三郎见多了世间冷暖,并不放心上,他知道庞六郎也不过说说,他从小跑买卖,冷言冷语见多了。

  “石兄,那处街口,咱去那儿吧。”果然,庞六郎转头就忘了,专心找起摆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