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懒癌福音 第92章

作者:吃肉能瘦 标签: 系统 甜文 快穿 穿越重生

少年皇帝的味道很美味,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气息,让人闻了有种朦胧的感觉。

这就是清醒的代价,姚晨竭力控制呼吸,放松肌肉,不让人发现自己的异常。

次日姚晨睡饱了醒来,身体并无异样,毕竟昨天两人只是摩擦生热,皇帝怕他察觉,极力克制,没有做到最后一步。

他洗漱用饭,命人找来纸笔,写了一份请在辽东开设港埠的奏疏。

待皇帝下朝回来,姚晨刚刚搁笔。

“老师已经同意更新程图路引,布置下去让人做了。”皇帝说完,极自然地拿起姚晨的奏折。

“我还没检查,怕是有不通之处,要是看到错字,您可别笑我。”姚晨虽这么说,却也没有制止,一副对皇帝全无保留毫不设防的样子。

皇帝偏偏吃他这一套,喜滋滋地看了,细想了一会,认可了七成。

姚晨把手洗干净,开始剥橘子,自从上次给皇帝剥过一回,皇帝就像上瘾了一样,不仅老在案上摆一盘,还常常用小奶狗的期待目光看他。

开心吃着橘子的皇帝:还有什么疑虑,干呀!

第35章 名将不想打仗4

辽东副总兵受诏回京,京城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

其入宫后便再无消息,有人免不得犯起嘀咕:这是软禁吗?

张首辅知道的情报多一些,姚晨已经拜见过太后,且这几日与皇帝同吃同住,似君臣相得。

今日议事,皇帝提出更新太/祖时期的程图路引,以辽东为先,他隐隐猜测这大概与姚晨有关。看来皇帝和太后仍然坚定地支持主战,不肯放弃北疆,这个判断让他一阵头疼。

张首辅历经数朝,没人比他更清楚这个国家已经非常虚弱,眼下看似昌盛,实际危机四伏,就像一座矗立数百年的古宅,年久失修,刚刚经历一场风暴,才堪堪缓过来,若是晴天还好,遇上雨天就到处漏雨。他只能祈祷老天眷顾,天晴的时候多些,短时间内经不起狂风骤雨了。

没想到第二日,皇帝又来找他,说的还是辽东之事。

“陛下欲开海禁?”辽东若能自己解决粮草,他内心是无比赞成的,连续几年灾情,都要寅吃卯粮了,局面必须有所改变。这样套在朝廷脖子上的绳索就能松一松,他就有余力去修补其它地方了。然而,海禁是太/祖之策,子孙不易其志,是孝道,轻易改变怕遭到众臣反对。

见皇帝的心意颇为坚决,张首辅还是拿去廷议了。

朝廷就没有意见统一的时候。

有人言辞激烈,对开海禁简直和挖他祖坟一样激愤难忍。

祖宗之法怎么能改呢?因循旧制不好吗?不开海禁我们的日子也过得挺好啊?和那些未开化的番邦人有什么好来往的啊?!

“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有的比较理智,讨论起当时太/祖皇帝禁海的目的,主要是某国内乱,就有贼寇跑出来霍霍邻国,骚扰海疆。当时太/祖刚建国,没余力多管,而且天/朝上国对番邦一直以来都有些看不上,没啥好交流的大部分时候还要倒贴,就干脆全面停止海上贸易,后面连私人打渔都禁了,防止百姓与倭寇勾结。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渔民都没活路了好伐?

“此等乱民,就该使严刑酷法驱之!”为什么不回家好好种地,死了活该!

“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是以为单纯禁海并无遏制海贼之效,反而火上浇油,弄巧反拙。” 或许禁海以前有用,但现在是反效果啊,必须拨乱反正!

皇帝在上面听得越来越不耐烦,怒了:我没说开海禁啊!

番邦关我什么事?倭寇关我什么事?渔民没活路了关我什么事?哦,这个和我有关……

但我只是想要喂饱我的少将军而已啊!

朝廷众臣:……

皇帝爆发之后,朝廷静默一瞬,终于能回到正题上好好说话了。

姚晨奏疏的内容有二:一是增设海港,利于海运,虽然朝廷没有对外贸易,但海港仍然保留了不少,基本都是为了漕运,海船沿着东部海岸线运输货物,缓解内陆和水运的压力,这点通过不难;二是获得官方合法出海打渔的资质,这个就是引发争议的地方。

从律法上来说,百姓私自下海打渔是明令禁止的,可现在已经比较宽松,法令不废而废,南方沿海地区官府大都不管。

特许军中捕鱼,军队也不是百姓,想想也不算打破祖制。于是守旧派心里过得去,不说话了。

而且姚晨打着替朝廷减负的旗号:每次粮食运来运去你们也很辛苦啊,伤民力不说,运送过程还有许多损耗,不如我们辛苦一下替你们承担部分压力喽,要是产量足够我们还能以最优惠的价格卖给你们哟!

张首辅是极为心动的——尽管对最后那句很不以为然,海鱼那么腥,有什么好吃的?百官士林之首不反对,朝中不少实力派也默许了。

再加上其他中立、跟风或媚上的,哪怕有反对之声,觉得不可开此先例,赞成的人也占了多数,此事便定了下来。

皇帝开开心心地下朝,去找姚晨表功。

出乎意料的是,姚晨不在乾清宫,而是被太后叫走,他立刻找了过去。

除了日常请安,皇帝平时并不常到仁寿宫。他与太后并无血缘关系,他只是先帝与太后的侄子,先帝仅有一子,与太后所生,就是原太子,可惜得了重病去世。当年先帝突然驾崩,宗正论了宗谱,他居然是最近的皇室血脉,就被临时拎过来凑数,从濮阳王一跃成为皇帝。当时登基的时候他才十二岁,遂由太后垂帘听政,掌理朝廷与宫中事务。

因此,两人关系并不亲近,就像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亲戚,皇帝对太后是敬重多于孝爱,太后则视皇帝为自己的责任,用心教养,却也算不上疼爱。

皇帝到仁寿宫的时候,姚晨正在与太后说话。

太后见皇帝过来,打趣道:“你们还真是如胶似漆,我才把人借走一会儿,皇帝就追过来了。”

皇帝少见地没有反驳,他甚至心里泛起一丝甜,没错,我和姚晨就是这么要好。

他笑着回道:“娘娘,你笑我可以,但景行面皮薄,怕是要不好意思。”

太后挑了挑眉,姚家小子面皮薄?她怎么不知道。

“景行正在和我说他的小侄女呢……”太后说着说着,想起什么居然乐了,“你来和皇帝说说,她叫什么名儿?”

“姚爱军。”姚晨道。

“噗!”皇帝也笑了。

姚晨面无表情,你们的笑点也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