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只贝壳
李善长看够了屋子,正闭目养神,闻言睁开双眼,直直看着刘基,笑道:“伯温。”
“下官在。”
“你我之间,还说这些客套话。”李善长道,“坐下吧,咱们聊聊天。”
刘基坐下,表情平淡,不悲不喜,双眼望着地面,看也不看李善长:“丞相想聊什么?是否需要听下官汇报御史台的公务?”
“御史台做得很好,我没什么要问的。”李善长道,“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伯温,李彬被你手下的杨宪给抓了,我得做点什么。”
刘基没想到李善长会这么坦诚,抬起头来直白道:“李彬的事,是我在全程监督,我可以向丞相保证,他是罪有应得,御史们检举的问题一个不错,绝没有任何夸大之言辞。”
“我知道。”李善长道,“我那边的人是什么样子,我也很清楚。但是用人,选能不选贤,这个道理你是懂的,清官顾忌清名,往往不求有功但求无错,不一定成事。”
“丞相说的在理,但像道同与卢胜欲那样的官员,大明也是有的。”
“他那样的人能有几个?”李善长不以为然,“他背后是太子,太子背后是圣上,天底下谁还有这样的靠山?何况番禺那件事能惊动朝野,不是他想动就能动的,是有人要他动……”
“你说是吗,伯温。”说到最后一句话,李善长深深凝视着他。
刘基道:“我不明白丞相的意思。”
“明不明白你自己知道。”李善长受到搪塞,言语照样温和,“我就问一件事,你打算怎么处置李彬?”
“我打算怎么处置都都无所谓,我大明自有律法,轮不到下官做主。”
“那大明律是怎么定罪的?”
“按律当斩。”刘基道,“如果是陛下问罪,应当是凌迟处死。”
“太子殿下监国,是不会这样的。”李善长冷静道,“那么就是砍头吧?”
刘基想了想,点点头。
“伯温。”见他还是如此强硬,李善长的态度也变了,“做官要懂得和光同尘,尤其是我们这些老人,跟着圣上一路走来,你应该知道他的脾气,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呢?这难道有什么不好做的地方?”
“……”刘基不说话。
“我不是傻子。”李善长继续道,“你的心思我知道,我的心思,你应当也清楚,杨宪,还有胡惟庸,不就是你我的接班人吗?伯温,咱们的路是一样的。走这条路,就像踩在高跷上渡河,河里有什么,谁也不清楚,但只要对岸的人肯帮着你看一些,总能过去。”
刘基还是没吭声。
“何必把事情闹得这么僵呢?你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对得起陛下,也对得起浙东,更对得起你当时的理念,后半生好好过吧。”
李善长说到这里,流露出一种历经磨难的沧桑和柔软。
“我愿意淹死。”
“什么?”李善长没有听清。
刘基侧着头,眼神同第一次见到李善长时并无区别。他的头发白了,也有了皱纹,但还是能够展露锋芒,仿佛一把出鞘的雪亮长刀,坚定道:“请回吧,丞相。我愿意淹死,不用谁来帮我。”
“……”李善长的脸色阴沉下来,“不再谈谈了?”
第176章 求雨
“不谈了,没什么好谈的。”刘基道,“丞相若没有公事要说,下官便送丞相回去吧。”
到底是多年的修养,李善长竟然没有生气,几息之间转换了心情,望着又低下头的刘基,起身道:“不用了,我自己走。”
“丞相慢走。”
李善长走出门外,重新上了轿子,两眼虚虚地望着布帘,在这几个月内,他的心中第一次升起了迷茫的情绪,他不明白事情怎么会走到今天这种地步,更猜不透刘基的计划。
永嘉侯作乱,太子监国,李彬被检举,这些事虽突然,但也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李善长在当上丞相以后,就明白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甚至刘基超乎常理的反抗,他亦有所预料。
可是事情都走到了这一步,他怎么还是这样的态度呢?
思索良久,李善长把目光移向轿窗。一定是今早的登闻鼓响后,刘基和太子密谈了什么,否则事情不会这样令人难以掌控。
想到这里,他咳嗽一声,轿子立刻停了,紧紧跟随在外面小跑的下人低声道:“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你去把胡惟庸叫到府上,记得让他从后门进来,不要声张。”
“是。”
那下人走远后,轿子又动起来。
李善长一路盘算,回到了家中,见到陈氏,仍然愁眉不展,不由让她大吃一惊。
“出去时还好好的,这是怎么了?”陈氏端来一杯茶水,“是不是中书省那边的商讨不称心意?他们闹事了?”
李善长摇摇头,在躺椅上坐下,望着院中的葡萄藤与其上攀附的杂色花朵,喃喃道:“究竟是哪一步走错了?”
什么走错了?
陈氏有心问出声,又憋了回去,嫁给李善长这样久,她很少见到自己的丈夫愁眉不展,近些日子的情况虽然复杂了,他也躲在家中称病,但神情依旧是舒适怡然的,显然心里有数,今日出去一趟,按理说也在计划之中,怎么突然变得不高兴了呢?
她慢慢走到李善长身边。
“夫人,你说这世上真会有一心求死的人吗?”
“恐怕是有的吧。”陈氏思考道,“而且还不少呢。”
“不,为夫指的是那种。”李善长顿了一下,“那种非要送死的人,眼前明明有大好生路,却不想自己,也不想家人,飞蛾扑火般固执,偏偏此人聪明绝顶,懂得变通,不会蠢笨到被人当做棋子。”
“那倒是奇怪。”陈氏在朝堂上的见识没有李善长多,但在生活上的智慧并不比他少,听完后认真给出建议,“兴许是对自己不满,也可能是对世道不满吧。还有一些人,遭受流言蜚语后,便不愿意活了。”
“刘伯温不是这样的人。”李善长道。
果然是在说他。陈氏心里反而更有主意了,她取来一张凳子,坐到李善长对面,把手搭到他的膝盖上:“既然是说刘大人,那此两种确实不大可能。不过,老爷你有没有想过飞蛾为什么要扑火?”
“为了亮光。”
“那刘大人的火是什么呢?”陈氏道,“他是不是愿意为了火送死?”
“……”李善长沉默了。
他当然并不笨,只是被长久以来的思维方式固化了脑袋,想问题时首先想的是利益而不是情绪,面对同等级的对手,看透了局势,看不透人心,一时想不到别的原因,竟忘了刘基和他的不同。
虽还有些东西捋不通,但李善长隐隐懂了什么,叹道:“他骨子里果然还是个文人。”
陈氏道:“是说清高?”
“是说理想。”李善长道,“和圣上、和太子一样,他总想做一些没人做到的事。”
陈氏道:“这样的人往往能指出以后的路。”
“你说得对。”李善长承认,“不过这样的人会被针对。”
院外有人进来了:“老爷,胡大人来了。”
陈氏站起来:“老爷,那我先下去。”
“嗯。”
胡惟庸急匆匆进来了,手里捏着李善长让他写的请罪奏本,见到他后就递了过去,显然以为这是唤自己前来的主要目的。
李善长先是接过来看了,没有问题,放在一边,问道:“外面有没有什么事?”
胡惟庸一愣,说道:“丞相,是不是刘大人不肯松手?”
李善长答非所问:“我要听大内的消息。”
胡惟庸马上知道自己失言了,紧了紧心神,朝四周望了望,小心道:“大内的消息,下官一直注意着,今早刘伯温敲响登闻鼓后,太子殿下便很快见了他,中间几乎没什么空档,后来太子屏蔽了左右,一个太监宫女也没有留,里面到底谈了什么,没有人清楚,我们只知道最后是魏公公将人亲自送出宫的。”
“魏公公送的?”
“是。”胡惟庸回忆着,“至于其余的……都是小事而已。”
李善长含糊应了一声,直起的身体刚要再度往躺椅上靠回去,突然发现胡惟庸的神色有些迟疑,眼神也不平静,迅速起身道:“你在想什么?”
“下官没有想什么呀。”胡惟庸一惊。
“把你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告诉我。”李善长严厉道,“就算是芝麻大的小事也好,我不会怪罪。”
胡惟庸本就是害怕李善长质疑他的能力,见他这么说了,便老实道:“下官来这里之前,偶然听到其余人谈论,宫里说这些天没有下雨,影响农户们的收成,太子殿下有意做一场法事祈雨,太常寺应当配合。”
说到此处,胡惟庸用余光瞥了一眼李善长,见他认真地听着,心里放心不少:“这个倒还是常事,可下官问了镇妖司那边的人,他们却并不知情,按理说,应天确实许久没有下雨了,祈雨并不是做给谁看,按太子的性格,多半会直接叫镇妖司的道士们负责,这个时候做表面功夫,下官不太明……”
李善长猛地站了起来,用手扶着桌子,深吸了两口气,似乎有晕厥的症状,晃了晃脑袋,把手伸向胡惟庸,浑身颤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胡惟庸赶紧奔到李善长身前扶住他,焦急道:“丞相?”
“你,你快去查,细细地查,太子让谁去祈雨了!”
“下官先扶您坐……”
“快去!”
胡惟庸只好一转身奔了出去。
春和殿前。
魏忠德侍立在书房门口,看似漫无目的,实则眼观六路,周围任何细小的动静都逃不脱他的观察。
“魏公公。”一个小太监从外边快步走过来,手里横捧着两把伞,低声道,“您吩咐的东西拿来了。”
“放下吧。”魏忠德的声音也很轻。
那小太监把伞放在角落里靠着墙,往右边一站,也守在了门边,和魏忠德一起站着,不过他的动作和神情就没有那样稳重保守了,不时抬头频频望天,似乎是在观察什么。
而魏忠德毕竟还年轻,被吸引了注意,忍了一会儿后好奇道:“看什么呢?”
天色阴沉,风雨欲来,天空仿佛低了许多,重重的向下压,不时有雷声炸响,随后的电闪带来白光,在空中龙蛇般穿梭游走,一场大雨似乎会马上来临。
“公公恕罪。”小太监吓了一跳,“奴婢,奴婢是在看天气,应天许久没下雨了,奴婢在宫外的爷爷是种菜的,若是有雨,他今天就不用去地里浇水。”
“是啊。”魏忠德感受着空气中的凉风拂过脸侧的舒爽,“像是要下雨了。”
“奴婢听说,这场雨是刘大人求来的。”雨水虽还没有落下,小太监已认定了事实,“刘大人真乃神人,入朝为了官也有法力。”
“……”魏忠德看了他一眼,“你怎么知道刘大人今天祈雨?”
“回公公,奴婢是听别宫的宫女说的。”小太监答道,“这件事传遍了,大家都很高兴,不管是大内还是民间,消息不少呢。”
魏忠德沉默了,那日太子与诚意伯聊了什么,他不得而知,但伺候太子这么长时间,他敢说自己是除了圣上和皇后外最了解太子的人,镇妖司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他很清楚,太子那天的表情,分明是愧疚。
那么今日这突如其来的雨……
不,雨还没有下。
轰隆——巨大的,车轮滚地一样的声响自九霄之外传来。
劈闪的光芒将春和殿照亮了一瞬。
上一篇:我的漫画风靡咒术界
下一篇:穿成月桂女神后我又来到了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