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他飒爽又威风 第73章

作者:大叶湄 标签: 打脸 爽文 无C P向

将所有尸骸全部焚烧后,装在一个大紫檀棺内,放在塔顶层最高的阁楼上,长明灯日夜不熄,也祈祷着皇城龙气,能听见她们的祝祷,往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头上罩一罩,好叫她们下辈子有个好人生。

云台寺的高僧当时还来普法,说一般能放塔顶层上的东西,都指代有名望之人,比如国师圣僧名尼的舍利子等,这些孩子是可怜,但超度超度,实在不忍,在寺里给点长明灯也行,专门砌了塔来放,似是太折了她们的寿或福。

这话说的,崔闾当时就没太给情面,问那高僧,就那些孩子出生就被溺死的模样,她们倒是哪来的寿或福呢?现在专门砌了这高塔,为的就是替她们命里本没有的东西,向皇城方向上的贵人求呢!不摆高点,那雨露能沾着?

说完大笔一挥,又让施工队那边再加高两层,就得砌到云端上去,借贵人贵气,让那些孩子们好投胎,投好胎。

户房那边管府账的先生,期期艾艾的上前,手上捏着府库册子,告诉崔闾,“大人,咱们账上没现银了。”

做法事的那帮高僧可不是免费的,点着香烛烧的纸钱当然也不是,包括万一劝说成功,将孩子们的骨灰交到寺里保管,再点长明灯之类的,那更是一花一大笔,且长明灯一点,是不能灭的,以后年年的香油钱……崔闾哼一声,打量他不懂呢?

砌塔存骨灰,是一锤子买卖,便是那长明灯的香油钱,也不会比往寺里添的多,这当然不是故意为了省钱,就是崔闾小心眼子犯了,想起亡妻去世那会,长子想上府城来请云台寺的高僧去滙渠做道场,结果因为出寺坐台的银钱没谈拢,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的,请了他们后山里挂单的一对僧徒,场面有些冷清,很是伤害了他几个儿子的内心,到这会儿子,他家孩子们上府城来,都一步没迈过云台寺的大门,要不是没有其他家寺门可供挑选,这云台寺的僧众不一定能接下这场法事。

崔闾可不能承认,那会子是自己给的钱少请不动人,他那会再吝啬,给亡妻做法事的钱可没苛扣,比着他们后山那对僧徒的价钱,多出了三倍,在他看来很够了。

僧人总是念慈悲,向施主化缘也总说随缘随缘,怎么到了他这儿,就明码标价了?他不认为是自己钱少了,就认为肯定是人家嫌弃他们滙渠偏,不愿意劳累前往,如此,哪怕现在他当了江州府台,也一步都没踏过云台寺。

那僧人倒是挺能稳得住,被崔闾阴阳怪气了一把后,也不恼,念了口佛号便走了,当然,崔闾也就不知道,那些年高僧的出场价格,已经被九家子人及其周围亲属们,给哄抬到了怎样一个天价,他给的那比普通僧徒高三倍多的请出寺银两,真的只是当时请他们出场价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用当时他们看寺门的小沙弥的话说,都不够请他们寺里的扫地僧的钱呢!

崔闾没注意过这些与府务不相干的细节,直等账房将七日道场的花用给递上来,才咂舌于这用度,居然高的这样离谱,当即就把申报的那些香油纸钱花费给勾掉了一半,包括给僧众的辛苦费,和所谓的车马费。

这倒不是报复了,而是他真心觉得给的太多了,哪怕他现在不吝啬了,也受不了请一次僧众出门做个法事,居然要花上万两白银那么高的费用,加上连日点的香烛唱经费,共计足有五万八千多两,一行人连大带小统共不足二十人,干了七天活,给这么多,当他冤大头薅呢?

那帐房被他态度弄的一惊一乍的,直小声劝道,“佛家不可轻慢,不可轻慢,府尊三思,三思啊!”

崔闾斜了他一眼,从鼻腔里哼出一个音来,“你不说账上没钱了么?没钱不想着节省,叫本府这会儿上哪给你变钱去?”

赊了人家的东西,到了结算期限,赚得的银钱,与人分出利来后,又自然的投入了下一轮的进货循环,局面已打开,再与人赊欠货物来卖,可就不像话了,自然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再加上太上皇他们出海,总要备些仪程送上船去,吃的用的哪样不要钱?于是,他们府库内的现银流动,近日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当然,等商铺招商会一开,他就又会变成个有钱的府台大人了,但那钱目前也有了一个去处,就是南城建设开发上,那些大商贾出一半,他这边代表衙署出一半,日后收益,他们能坐收至少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之间的纯盈利,但那也得到明年才能见到成效,现在都是投入期,哪哪都需要用到现银,于是,可怜他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有好几次,都差点忍不住,想将自己家后山洞里藏着的金子拿出来,奈何理智告诉他,暂时还不能动。

他得把自己的分量再在太上皇心里,焊死几分,届时若叫他察觉自己曾动过的一点小手脚,亦有能分说讨情的机会。

情分么!攒着攒着就多了,用着用着就深了,崔闾暗忖,再忍忍。

也不知道毕衡那边怎么样了,老家伙自从出了江州后,信是一次比一次稍的迟了,他这边要不是时不时的,能接到吴方传信,都不知道他们这会儿走到哪了。

他可等着收盐款呢!敢在这重重保障下,还给他把生意做赔了,回头他提着刀就能杀到和州去。

哼!

想起长子回滙渠时那心疼的模样,老爷子一颗因没钱而不爽的心,又慰贴了,尤其他那乖长孙上来了,说是留在府城里陪他住些日时,老爷子嘴上不说,心里可高兴了,吩咐崔诚找了好些从严修府里头抄的稀罕舶来品,给他孙子送去,也不像从前那样催人念书了,天天让人陪着他去商超逛,看中什么买什么,建设开发府城的钱没有,买些小玩意哄孙子玩的钱还是有的。

嗯,这老爷子宠起孩子来,也是不得了,大有把人往纨绔里送的意思,还很有贪污受贿,供孩子挥霍的潜质。

好在崔沣从小受父祖教养,本身性子也不跳脱,再有崔诚的长孙崔执,也是一个小古板,两小古板站一起,愣没在商超里逗留超过半柱香,就一个对眼的回衙署后院去了。

妈耶,咋那么多人?挤死了,算了,还是等人少的时候再去吧!

然后,他们骤然发现,那商超里面,就没有一日人少的,什么时候人都多的挤不下,根本不可能有人少稀疏,空气清新的时候,于是,一直到要回滙渠过小年,都没完整的逛过一次商超。

老爷子也没能得空闲陪大孙子,他手头一堆的事情,这边刚因为没钱给姑娘塔多加盖两层,而伤脑筋,那头被关在监牢里的西城乡里长,说是后悔了,想通了,不闹了,请大老爷放他们归家,以后大老爷想怎么说怎么说,地想怎么分怎么分,他们再不敢叨逼叨了。

崔闾直接让来报的狱头,给他们带话,牢里日子清静,叫他们再多住两日,回头等他空闲了,再来与他们谈心。

笑死人了,那日在衙署门前怎么闹的?忘了?

崔闾眉头都不带跳的,他可不是太上皇,分田分地还要与人协商,好声好气的商量个什么章程,当然,不是说有章程不好,但经过衙署那么多书办胥吏,共同制定出来的章程,只要上官不存徇私枉法的心,那集众多才能人谋出来的章程,就指定比一帮眼里只有自己利益的泥腿子强。

做什么事情,总有一方平一方不平的,他当着一府之长,能做的,是尽量端平,若有人非要以自己心里的天称,来衡量平不平的问题,那这个事情就无解,闹到明年底后年底,事情都不定能办完。

他哪有那么多时间与他们扯皮?

既然不能好好说,那就牢里见,于是,那日围堵衙署大门的百姓,崔闾直接以府台门前无理喧哗之罪,抓了几个领头的,一起丢进了牢里。

这还没完,隔日,他就派了胥吏书办,带着户藉文书,以及之前调查出来的一些乡里情势,包括八卦流言什么的,往西城挨家挨户搞访谈去了。

主体访谈内容是什么呢?

更换乡里长。

就目前乡里长因心里的私欲,假公济私的,不能真正的为族邻谋福利之事,现考虑经由衙署出面,组织大家伙以公平投票的方式,重新选任一名合格的乡里长出来为大家服务。

家人们,这个时机可要抓住呀!

家人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能力的上,受百姓拥护的上,看着亲切有学识,能一心为民的上,全都可以参选,不计名投票,也不用担心会得罪谁,最后谁票数高就是谁。

主打一个凭人气实力上位。

这法子,怎么说呢?当然不可能是在衙署里,中规中矩干了大半辈子的胥吏书办们想出来的。

崔闾熬夜写了一个选拔流程表,让人送去给了董知事,哦,现在是董经历了。

他如愿接到了崔榆的空位,现在办事走路都带风,拿到府尊大人墨迹还未干的选拔流程表,当时就招了人出门了。

就甭管这上面的选拔机制多新鲜,且未见有人用过的新奇样子,反正是府尊大人亲自写的,指定就错不了,就算错了,也肯定是他没办好,反正,现在就是一个特别积极的干事态度。

整个西城百姓,都被集中了起来,然后,被告知乡里长要换人做的消息。

轰一声,如小石子投入湖中般,百姓们交头接耳商量了起来,而那乡里长的家里人,则面无血色的坐到了地上,以为被抓进牢里的人没了呢!

以往,每个城门或镇上的乡里长,都是当地家庭条件最好的人当,家族人口多也是一个硬性指标,也不需要什么才能,年纪上来了,家族人口,生活稍微好点的,就是百姓嘴里说的声望人了,依老卖老的能在胥吏书办面前说上两句话的,有所谓的情面的,就会被推举出来当百姓代表,或者说嘴替,替嘴笨拙舌,又不敢与官府打交道的人说说话。

及至后头慢慢就演变成了,一个世袭制的非官方代表,老的教小的怎么与官府打交道,有样学样的,也就有了所谓的传承,而官府这边下乡镇办事的人呢?许多人嫌麻烦,嫌与泥腿子说话掉价,干脆就将事情直接分派给这些百姓代表,由他们代表着出面协助办理,两边有来有往的,这种身份上的肯定,就像是过了官府明路一般的,在百姓们中间,也有了威严。

实际上官府这边,乡里长是没有编的,也不领官府俸禄,他们协助办事的吏员干活,除了能在吏员面前刷个脸熟,在乡里乡亲们面前,也有了所谓的官府门路,接一些人情往来,给家里人讨一些福利,都很便宜,又非常有面。

几十年乡里长一干,他们家也就成了当地的小乡绅富户,家当什么的自然也就挣出来了。

无利不起早,要真都义务帮忙,谁愿意呢!

现在这个要更换乡里长的消息一出,那些有心思的就活动开了,又是不记名投票,且说了连投三日,看总票数,当日夜里,那西城各条小街巷子里,都是垫着脚走路窜门的。

崔闾早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只叫董经历派人盯着,看哪户最活跃,又与原来的乡里长家什么关系,然后再看他们集中矛头指向,最后被排挤最狠的那个,指定就是有百姓基础,却没什么话语权的人了,乡里长就在那后面几个人里选就行了。

而为钱发愁的账房,隔不两日又来找了崔闾,只这回不拉着脸了,而是笑眯眯的跟崔闾说了一个好消息。

怎么的呢?

原来,是内城有富户家女眷,听说了建姑娘塔的用意,想着寄存在云台寺吃香油的亲眷,其中也有些是早夭的孩子,就派人来问,能不能在最高的二层塔房里,给她们的孩子也留一处地方,她们愿意出钱,那最高位置,自然是留给南城里那些可怜的孩子的,可后两三层,她们想租下来为亡者祈福。

崔闾眉尖微动,那账房以为他不同意,忙赶手赶脚的递上了起建姑娘塔的费用,以及那些富贵奶奶太太们认捐的银两,足足有三十万两,且全部都是现结的银票。

呃……倒也,不是不可以,反正下层空着也是空着,是不是?且后面还要请人打扫,守塔,管理长明灯,等等琐碎杂事。

账房先生再加砝码:那些贵妇人说了,只要大老爷同意,每年的香油她们出,守塔的仆奴费用她们给,至于洒扫修缮等琐碎事,一概用不着大老爷操心,她们指定派人管理的好好的。

能够把早夭的孩子,和家中亡者,送到有官府备案筹建的地方,跟着一道蹭龙气福运,花多少钱都愿意,都舍得。

能当一府之长的大老爷,本身就是具有大福气之人,他建的塔,哪怕叫姑娘塔,也是个福运汇集的宝地,当然得抢破头的来了。

崔闾也没抻可怜的账房先生多久,看着他那半秃的脑袋,点了头,“行。”

这个行字刚说完,账房先生一溜烟的就跑了,嘴里的恭维词都没念完,只听着声音远远的飘了出去,“府尊大人体恤爱民,百姓们无不感恩戴德,便是天上菩萨见了,都要给府尊大人降些福祉,好保佑大人长长久久身体健康。”

崔闾跟后头笑骂了一句,“可叫满天神佛,先保佑保佑本府发大财吧!”

真是受够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最后再念叨一句,那毕衡老货走哪了?他那几千斤海盐可销了多少出去?怎么不记着给他送车银子回来呢?

刚想转回身往办公房里走,就又见那已经跑远了的账房先生,扶着腰跑的上窜下跳的回来了,边喘气边拿手指着府门外头,一句话说的断断续续,“大人、府尊,那……那,南城那边,哦哟妈呀……神佛显灵了喂!”

崔闾发财了,是真发财了。

大财!

三十年前被太上皇打没了影的,怎么也找不见的五大家子藏宝库,在南城门溺婴池底,被挖出来了。

第77章

整个南城门再次成为喧嚣之地。

那激动的直打摆子的账房,一路跟在崔闾身后到了南城,然后就窜没了影,等崔闾后脚赶到被挖开的溺婴池前,就见他一点不嫌脏臭的,整个人扑到了还沾着泥和不少腐臭物的箱笼上,亲切的眼泪花直冒,嘴里直呼,“天呐~发财了发财了,我们府库终于不再是空荡荡的连老鼠都不来的地方了,嗷!”

就见周围已经围了一圈人,全都一脸懵逼状,那一铲子挖破了箱笼,将金砖银宝撒了一地的衙差上前来,沾了满脸泥的嘿嘿只剩了傻笑,给崔闾叩头都叩的乱七八糟,指着坑地下傻乐,龇着大白牙道,“大人,大人,银子,金子,底下全都是,全都是。”

是的,整个南城地底下,似一个墓穴般的,塞了满满当当的财物,金铸的等身人偶,手拿金铸的刀枪斧钺,金砖铺地,打造的金玉罗汉床,满眼望去,黄澄澄一片。

想来置这处藏宝地的人,是个极爱黄澄之色者,好巧,崔闾从出生到现在,也最爱这种黄澄之色,耀眼的感觉在上面躺一躺,都能幸福的冒泡。

金钱的滋味,原来这就是扑面而来的金钱味,晓是崔闾本身并不差钱,也叫这场面给熏的醉了。

臭味?不存在的,都是金钱的香氛气。

这头重脚轻的感觉,绝不是给臭的,正想钱想的发疯,差点动老本的人,一下子神轻气爽了起来,感觉腰杆子又粗又硬,时间要是赶得急,他能发动驻船所的工匠,连夜开工,再给太上皇海伐的船队,造几艘战艇过去。

老子有钱了,本府现在就要财大气粗。

哼嚯哈嘿!

崔闾狠狠稳住了心神,努力绷住了老是想往嘴两边跑的嘴角,端着沉着大气派的,一挥手,直接将几个驻船所里的海防兵全给调来了。

本衙的差役府兵,围了最里一层,后调上来的海防兵,将近南城外围百米处,全围的密密实实,人畜难过,围观的百姓们,再也看不清里面的具体情况,就是爬的再高,眼神再好的人来,也甭想说清里面到底挖了多少东西出来。

这是崔闾在接手江州后,第一次动用海防兵力。

要不怎么说江州府台,可以做成土皇帝样的存在呢?

自有江州形成气候起,这里的军政府务,都集中在一人手里,五大家时期最明显,那是可以单挑前朝皇权的存在,即至后来被灭,分裂出九个小股势力,这才因为利益问题没得统一,暂不敢与大宁皇族硬碰硬,现在换了崔闾来做这个江州第一人,兵防之事,便抓了瞎,没人跟他说要怎么弄,上意也未有任何指示,说不好到底他能不能染指,染指后又会不会被罗织罪名,按个不臣之心。

反正,到目前为止,没说法,连太上皇到了江州后,也没对江州兵防有任何指示,搞得崔闾也不好主动问,显得他对军务大权多眼馋似的。

别的地方军务政事体系,都是分开的,州府尹等文官,就只管文事,武备部另有一套系统,应对各地军事管理,前朝历代都遵循着武永远受制于文的常例,可到了大宁朝,本身开国帝就是以军武起家,他是没有受制于文臣这个习惯的,为此多与朝上各方拉扯,终成文武相辅两套系统。

这里的文武相辅,就不是历朝历代那样的,只以嘴上说着文贵武重,实际却做着重文轻武之事了,有太上皇在的那几十年,大宁朝的武官是极为好做的,军务不再受制于文臣,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晋升制,且有能直达天听的专属通道,再不必受只会纸上谈兵之人的鸟气,终于昂首挺胸的,体会到了军功受到满朝表彰的荣耀了。

太上皇是非常不能容忍,文官抄着手,对武官的辛苦给予阴阳怪气说的,但有叫他知道有此类人,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就是找个由头,给罚到军营里去亲身体会一番,他的朝堂之上,没有武官要向同阶的文官让射一步之地,还得先拱手下拜的规矩。

文官,要么文武兼备,能做到对武事指导言之有物,要么就学会闭嘴,做好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政务事。

许是被他来时的那个时空里,武官受文臣压制,前线打战,后朝掣肘,陷忠良绝地之历史教训深深伤害到了,在太上皇的朝堂之上,但有人敢拿武将说事,还没有个确凿证据,只扑风捉影参着给人添堵的,都一律予以脱官衣廷仗之刑。

他没有冒杀功臣的癖好,也无惧兵权在握的武将,终他一朝,武将们都很安定,反而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文工们,总要与他对线,分出个子丑寅卯。

民间早前流言太上皇重武轻文,鄙视弄文之人,以来败坏他在文人间的名望,可实际上,这种情况放在朝堂之上,就像一对父母手里养了两个孩子,一个听话,指哪打哪,一个老是跳着脚的撕扯闹事,管谁都知道心往哪处偏。

太上皇就在朝堂上明说了,他就是以武起家的,兵武就是他的底气,国事家事天下事,没有一样是靠嘴说出个道理来的,他不可能因为登上了皇位,就要遵循文人们所谓的罢兵以文治天下的荒谬谏言,仁义之主,亦或是德备操守之评语,都得等他死了后再议,没有叫他人还活着,就得为了这些虚妄的身后名声,顾忌这顾忌那的,听人摆弄。

所以,就不要老是上本,来规范他应该怎么做,怎么说,怎么行卧得体的,来当好一个帝王了,天下是他打的,没有叫一地俯首的臣子,来教他如何为君。

一个保持了自我的君主,一群非要依循教导新主如何为君的臣子,就没有互相看对眼的时候,再加上利益冲突,自我的君主更没有可能将兵武轻置,朝堂波荡可想而知。

在一个如此介意武事兵权的人面前,崔闾时刻警醒着自己,不要越过对方雷池,哪怕现在皇帝换了人做,可谁叫太上皇的威慑力还在震着四方,满朝堂曾经被他怼的颜面尽失的文臣,现在也不敢过分苛责新君,睁只眼闭只眼的,默认了文武并重的事实。

可只有崔闾看到过后世史记,文臣的反扑是那样的猛烈而残忍,可以说是用草蛇灰线之法,于三朝之后,又把文武并重的天称,给拉回了历史原位,武将的鲁直终究搞不过文臣的各种谋略,在先后强力扶持过他们的两代帝王薨逝后,终究没能守住曾经能分庭抗礼的局势,退回到了武卑境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