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寻坡 第5章

作者:英桃 标签: 年代文 励志人生 种田文 近代现代

没过一会儿,黎阳就抱着盆回来了,看到谭帅站在门口,赶紧道:“谭哥,把炉子烧起来,咱们早上吃面条行不。”

“吃啥都行。”谭帅不挑食,除了红薯。

考虑到谭帅的个子,门外的晾衣绳挂的很高,黎阳垫着脚想要把盆里的衣服晾上,谭帅接过去,不费吹灰之力弄了上去。

黎阳鼓着脸嘟囔道:“抻平啊,要不有褶子。”

锅里的清水已经煮的“滋滋”响了,黎阳赶紧去擀面,一边忍不住又问:“谭哥,去哪里弄三轮车和铁桶?”

撇了他一眼,谭帅道:“不告诉你就睡不着觉?”

黎阳确实琢磨了一个晚上,三点时候醒了,睡不着,索性就起来干活。

被戳中心事的黎阳央求道:“快点告诉我吧。”

“我们修理厂有。”这次谭帅没有再逗他。

这回黎阳高兴了,“先租用几个月,等我用完再还给你们。”

看他那兴高采烈的样儿,谭帅道:“你是不是还不会生火?”

黎阳叹了一口气,把切好的面条放到滚开的锅里,“我捅了半天,炉底掉了一小半,它还是不着……”

点不着火,起来再早也没用,黎阳就没有时间弄卤子,碗里盛上面条,再戳上一筷子酱,味道依旧不错。

谭帅吃饭很快,像是不用嚼一样,很快一碗面条就下肚子了,额头有星星点点的汗。

这两顿大概摸清楚了他的饭量,黎阳吃了一碗面条,拿出了昨天晚上剩下的红薯,虽然有点干瘪,但还是挺甜的。

谭帅把锅里剩下的面条全吃光了。

大概算了算俩人剩下的粮食,黎阳迫不及待想要早点去卖烤红薯。

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宝座上面,黎阳第一次看到听说的长寻坡上的工厂,不是几个人的小厂子,而是比他们学校还大的那种,成群的自行车进入宽敞的大门,远远的可以看到里面耸立的厂房、白色的小楼和冒着滚滚黑烟的烟囱。

这样的工厂并不是只有一个,隔着一段距离能看到好几个,厂子的后面还是大小的厂子,可能是刚上班,有小汽车和大车进进出出,门口警卫室的人尽责的站着岗。

除了一片片的工厂,期间还夹杂着成排成排的工人宿舍楼、广场、剧院、百货商店、照相馆、医院、储蓄所、响着大喇叭的学校,树木成荫,柏油路宽阔笔直,比市区里面还要干净整洁,黎阳心情一下子激动起来。

已经走出去很远了,黎阳依旧回头看着,安稳体面的工作,这就是无数人梦寐以求想要的东西,也是父亲和大哥一直希望他能走的路。

他现在可能拐了一个小弯,但是不要紧,等迈过眼前的困难,以后走的更有劲。

一直到了修理厂,黎阳的心情才慢慢平复。

俩人刚到,刘凯拿着早饭跑到谭帅跟前,看到黎阳时一愣,“你、你怎么在这?”

“我和谭哥一起住。”再次见面,黎阳觉得眼前这人还是一样憨憨的,熟络的打着招呼。

没管他俩,谭帅径自去了库房,没过一会儿,拿了一堆铁条出来。

原本正在跟黎阳说话的刘凯见状连忙把手里的饭放下,飞快的跑去帮忙。

长长短短的铁条和木头堆在一起,谭帅问旁边的中年男人,“陈叔,这些多少钱。”

“你要这玩意干啥?”中年男人愣了一下,过了一会儿低头看了看,道:“有的是从废品站收的,剩下的边角料,不值啥钱,你要用就拿去吧。”

废铁也是能卖钱的,但是谭帅在修理厂干了四年多,这块八角的,他没法开口。

谭帅点了点头,扯出来电焊机,滋滋的焊了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晚安,么么哒

第7章

谭帅说要等一会,黎阳就推着他的自行车出去准备练一练。

修理厂的外面很宽敞,而且还平坦,残雪都被吹跑了,是个练车的好场所。

黎阳摔了好几下,因为穿着棉衣,摔倒不咋疼,自行车砸身上才是实打实的分量。

修理厂冲着南边,虽然天气依旧冷,但是太阳挺大的,特别像他们学校晾衣服的空地。

慢慢摸到了窍门,黎阳总算能磕磕绊绊骑一段路了,他踩着车子七扭八拐的进院,看到谭帅面前停着一个没有轱辘的倒三轮车,车座的位置空空如也,刘凯正在修整前面的木板,很显然,这是新鲜刚出炉的。

谭帅手里的电焊机还没停,正在将手里的铁皮焊成桶,这铁皮不知道是怎么处理的,带着明显弯曲的弧度,在谭帅的手里像是纸一般,随着火花四溅,很快被弄成了铁皮筒。

这个时候,黎阳才明白,谭帅说修理厂有,竟然是当场现做……

刚才那堆东西他看了,乱七八糟的,谁能想到,转眼就变成了一个倒三轮!

这、这未免也太厉害了!

此时的黎阳还是个外行,只觉得把破铜烂铁弄成实用的东西就是能人,修理厂的人看的是谭帅脚下的废料,只有零星几块,都不大。

倒三轮车车架不难,这里的师傅都会,但起码得好好量量尺寸,再摆弄个半天,没有谭帅眼睛这么毒,手这么准。

铁皮桶弄利索了,谭帅开始装车轱辘,除了刘凯和黎阳,还有一个瘦高个子的青年也过来帮忙,他挺爱说话的,叫周洪波,跟刘凯一样也是修理厂的学徒。

一道道焊接留下的痕迹,估摸着起码焊了几十道,俱是一条条平滑的波浪,宽度几乎都一样,黎阳忍不住又夸道:“谭哥,厉害!”

“这个简单,不算啥。”

周洪波开口道:“谭师傅的眼睛就是尺子,技术是我们厂子里数一数二的,当然厉害。”

才二十一岁就当上了师傅,黎阳再次发出感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谭哥应该也是状元了。”

周洪波跟黎阳说道:“你要去卖红薯吗,这能赚多少,为啥不跟谭哥一起来修理厂,起码能学门手艺。别看咱们厂子不大,小到锁头、自行车,大到拖拉机、汽车、卡车,啥都能修。”

这个黎阳早就跟谭帅说过,但是谭帅当时说修理厂不挣钱,所以他就打消了念头,现在听周洪波这样问,忍不住道:“修理工工资多少?”

没想到他这么直接,周洪波顿了一下,含糊道:“要学的东西太多,做学徒的时间就长,等到学到了真本领就能挣钱了。”

一听这个时间就不短,黎阳摇头道:“我着急用钱。”

说完,他又好奇的问:“谭哥在这里做了多久学徒?”

黎阳想,谭帅这么厉害,应该时间很短。

这么简单的问题却让周洪波半天答不上来,看他好像在琢磨怎么说,黎阳道:“总该不会到现在还是学徒吧?”

“那倒也不是……”周洪波道:“谭师傅跟我们不一样。”

“好了,试试!”谭帅打断了他们的对话。

三个轮子可比两个轮子稳多了,黎阳在院子里骑了一圈,没有一点毛病。

把铁皮筒和铁箅子放到车上,谭帅就挥手让他走。

“晌午想吃啥?”黎阳走之前问道。

“你想做啥就做啥。”谭帅在检查抬过来的机器,并没有抬头。

从修理厂出来,黎阳骑着倒三轮沿着原路往回走,经过那些厂子时并没有多看,以后有的是时间,他现在得赶紧去置办东西。

同样的东西,工厂区比黎阳住的巷子就要贵,早上洗衣服的时候,黎阳跟婶子们打听过了,知道哪里的红薯好。

知道归知道,走归走,费了一番功夫终于到了那家卖粮食的小店。

这里的红薯有白瓤和红瓤,红瓤更甜些,价格也比白瓤的高三分,一毛二一斤。

在电影院门口呆了半天不是白看的,黎阳挑的大都是一斤多些的,因为昨天那大爷打称时,大都是一斤左右的重量。

不知道烤出来的滋味咋样,黎阳也没敢多买,只挑了三十斤。

海城有不少木材加工的工厂,加工剩下的木材和下脚料被烧成了木炭,散炭价格反而比黎阳的老家那边便宜不少,黎阳买了五块钱的木炭。

秤是最贵的,十公斤的要八块八,一下花出去十几块钱,黎阳回去骑的很快,恨不得立刻就学会好了烤红薯,马上就出去挣钱。

把倒三轮骑到巷子里的小棚,黎阳搓了搓手,先把红薯都洗了去,然后先拿几个红薯放在下层的铁箅子上,打开靠近底的小门,再把炭送进去。

过了一会儿,炭烧起来,黎阳就在心里默念三百个数,然后开始给铁桶里面的红薯翻个。

这也是他偷学来的。

谭帅会来时,黎阳正在抡饼,棒子面和面粉混到一起,加上盐和水,稀稀的,用勺子抡到热锅上,薄薄的一层,很快干了,里面的葱花就格外显眼。

看到桌子上面摆着好几个烤好的红薯,谭帅捏了捏,道:“这红薯不能吃?”

“当然能吃。”黎阳快速的动着手,“你不是不爱吃吗,我吃红薯,你吃饼。”

不爱吃又不是不能吃,谭帅道:“你也不嫌麻烦。”

“不麻烦。我妈说吃饭不能将就,一共就咱俩人,怎么都能摆弄的过来。”黎阳把刚出锅的饼递过去,“谭哥,你先吃。”

用手抓着吃了两张,然后谭帅还是等黎阳做完饭,才一起坐下来吃。

因为小心和翻的勤,黎阳的烤红薯还挺成功的,虽然外皮黑乎乎的有点丑,但扒开那层,里面就是又软又甜的芯,哪里是诱人的焦糖色,哪个地方就是最好吃的。

在前些年,粮食要用粮票才能买的到,刚到海城的谭帅并没有粮票,郊外的农户有自己家种红薯的,他就花钱买,差不多吃了两三年,粮食慢慢放松后,他再也没有吃过一口红薯。

今天他掰了一块黎阳手里的红薯,皱着眉尝了尝,只说了一个字:“行。”

黎阳终于把心放在肚子里了。

高兴归高兴,黎阳还是说道:“谭哥,这车和筒都是从你们修理厂白拿的,我是不是该……”

“小孩家家不要想那么多。”谭帅道:“再说那是我开的口,你不用搭什么交情。”

虽然三轮车和铁皮桶来的容易,可黎阳也知道,如果不是有谭帅,自己去买的话,这两样下来,起码得一百多块钱,即便是旧的,也不会便宜。

谭帅帮了自己太多了,黎阳想,否极泰来是没有错的,他在海城受了挫,但也遇到了谭帅,是很幸运的。

谭帅吃完饭就走了,黎阳又去水龙头那里洗了一遍红薯,装到袋子里面,放到车上,开始了他摆摊之旅。

卖烤红薯的地方并不难找,肯定选人多的地方,就在工厂和他们住的交叉口这,这里位置好,不论是工厂下班的工人,北面放学回来的学生,还有住在坡道两边的人,都会从这里经过。

这里早上一溜早点摊子,现在人更多,卖木梳的、卖手套的、卖菜的、卖鸡和鸡蛋的、卖头绳的……

黎阳经过时,看到一堆人围着一个小木桌,里面有人正在大声的吆喝“玻璃刀”,看热闹的比买的人多。

把倒三轮停在靠边的位置,黎阳不敢再东张西望,赶紧添炭,开始烤红薯。

他现在身上就只剩下了六块多钱,一时都不敢松懈。

红薯要三十到五十分钟才能烤熟,第一次出来卖东西,黎阳心里还有是点紧张和忐忑的,小脸绷着,眼睛紧紧盯着铁桶,怕烤焦了,他两三分钟就翻动一次红薯,也不知道是急的还是热的,鼻尖一层汗。

红薯还没烤熟,旁边空地又来了好几个人,他们卖的是绿色的胶鞋,一捆一捆的,有一大堆。

他们刚到,就有不少人凑过来,几乎不还价,三块一一双,卖的非常快。

黎阳从小到大穿的都是母亲和姥姥做的布鞋,乡里读书的学生家里也都不富裕,大都跟他一样,这种胶鞋一般都是职工家的才能见到。

黎阳刚到这里还不太清楚,这鞋是附近工厂里发给员工的,每个月一人一双或者两双,视工种而定,很多工人表面风光,让人羡慕,但是一份工资养活一家的老老少少很紧吧,不得不从各个地方开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