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夺取 第69章

作者:一西林 标签: 近水楼台 正剧 HE 日久生情 近代现代

二爷办寿的钱陈则全包,二爷没推拒,接受了,临到死了还能有人在身旁孝敬,那可是极有福的待遇,好多有子女的死了都没这福分呢,也是让他一个孤家寡人遇上了。

不止心头乐,二爷出去逢人就炫耀,老头儿身板挺得直,夸起自家徒弟来简直不害臊,搞得陈则是他亲生的一样。

他徒弟是高材生,是老板,脑瓜子聪明,打小就优秀,他知道的,陈则一定会成材,迟早的事,他的徒弟是天上星,能耐且出息,不可能永远都是困于一隅,一辈子只会干维修的小工。

他们又去探望了邹叔,邹叔的情况还是那般,化疗的后遗症太大,邹叔成了秃瓢,锃亮的脑袋瓜子跟电灯泡似的,他更瘦弱了,可谓形销骨立,不像活人了都。

邹叔也不想治了,挺羡慕二爷,早晓得这么遭罪痛苦,早就应该不治的,省得浪费钱还煎熬,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化疗一旦开始,不继续治下去只会更恼火。何况大邹娘俩坚持得治,执念很深。

邹叔还有心情开玩笑,乐道:“这下好了,咱兄弟两个路上可以做个伴,路上不孤单了。”

二爷故作嫌弃:“谁要跟你做伴,那不成,你别缠上我,各走各的,谁也不要拖累谁。”

二爷的寿宴,邹叔也要参加,拖着病体也执意得去。

邹叔生日在腊月,他多半是等不到那个时候了,所以想去二爷的生辰宴上感受热闹,稀罕稀罕。

“来,都来,跟我见什么外。这样,阿则他不是要给我定一个什么蛋糕,我让他订两个,一人一个,也给你提前过了。”二爷大手一挥,就这么定下了。

大邹和陈则又和好了,明面上虽依旧交流少,主要是大邹基本不来店里,但实际上不至于因为一次冲突就绝交,干不出那事。

那边道歉,这边原谅,没有深仇大恨,五金店学徒的位子照样为大邹保留,将来他学成了,就是店里的正式员工了。学徒工资还是照常发,人不来,每个月钱定时到账。

陈则不差那一两千块,该给的一毛不少。

日子既难熬又短暂,二爷倍儿能活,真到了小满那天,一切都显得不是那么真实。

过生当日,一大清早,二爷特意换了身道袍,他自四野山带下来的,年轻时穿过的,而今岁数大了,身形缩小了,袍子太大,竟穿不上了。

理论上,二爷不该穿这玩意儿,他现在并不是正经的修行道士,当初下山时就还俗了,这么多年来他也不以道士自居,只是太念旧,又把这一身行头穿上了。

“也不晓得,你师爷他会不会怪我,当年可是他把我赶下山,不准我再穿这个,我这算是违背承诺,欺师灭祖了,到了下面他怕是要收拾我。”二爷调侃,左摸右捻,对着镜子好一通端详,生怕衣不正冠不端,反复扒拉自个儿。

陈则问:“师爷为什么赶你下山?”

“观里太穷了,那时候当道士可养不活几个人,我想一直留着给你师爷养老,可他不愿意,让我下山谋活路,我不走,只能把我赶下山。”

讲起往事,二爷叹气,再后来,下山没几年,师爷就撒手人寰了,人没了,二爷就打消了长久待在山上的念头,主要是睹物思人,难受,待不下去,顺势就真的还俗了。

这些年来,四野山那边还认二爷,不管怎么说,道观能维持到现在,二爷和师爷功不可没,二爷打算死后把骨灰洒回四野山,同门们全都同意,还打算为其供牌位,只是二爷拒绝了,不乐意。

人死了,所有的烟消云散,搞牌位就是虚头形式,犯不着。

路近,他们还是开车去馆子,开的二爷的揽胜。

上车了,二爷状似随口一问:“这车怎么样?”

陈则应付:“还行。”

二爷说:“可以就成,本来就是买给你的。”

陈则定住。

二爷又讲:“那不是没办法,你不要我的钱,多清高,死活硬塞都不要,你那死脑筋,够讨嫌的。我本来打算多放几年,当旧车送你来着,可等不到那时候了。我知道,你能行,你哪里舍得给自己花这钱,等我走了,这车你拿去开,做生意撑撑场子,别开你那辆三手破皮卡了,要不是老曾打下的基底,就你开这破烂,谁敢跟你签单子,一辈子生意都做不大。”

久久得不到回复,等到饭馆门口了,陈则张张嘴,干巴巴应了声:“我没想做大生意,不需要撑脸面。”

二爷接道:“那就当我钱多,反正要死了,带不到底下去,这车就当是以后抵每年给我烧的香火钱了。”

一场寿宴,凡是请了的都来了,四野山那边更是全道观出动,少数新弟子之前都没见过,这次也来了。

办席就得高兴,东道主连带客人们一块儿乐,全场除了陈则,其他人都笑,真就是来参加寿宴的,为之庆贺。

邹叔坐着轮椅被大邹推进门,等后面到戏园看戏了,一群老友边喝茶边跟着摇头晃脑,好不自在。

二爷尽心招待所有人,从头到尾都把陈则带着,不管陈则和那些人熟不熟,见面都得把他推出去,告诉人家,这是他唯一的徒弟,往后大家可一定要多加关照。

整得跟托孤似的。

可能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场宴席起到了冲喜的作用,办完席,二爷状态抖擞了不少,走路都更带劲了,风风火火的。

他还教江诗琪念《道德经》,以及一些古诗词。

江诗琪一句都听不懂,但二爷咋教,她就咋学,还跟着摇头晃脑,念得抑扬顿挫。

二爷教《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教什么是婉约派和豪放派,江诗琪脑子浆糊,睁大眼:“南唐后主是什么意思?”

“李煜的称呼,他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

“哇,好厉害。”

“林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江诗琪学了一天才背下来一首词,磕磕巴巴地念给二爷听,“嗯……胭脂泪,相留醉,几时……嗯……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爷夸她:“不错,比你哥就差那么一点,有本事。”

江诗琪羞赧,被夸得不好意思了。

小孩儿不理解大人们的别离愁绪,那太复杂,上口的词隔着遥远的岁月距离,江诗琪骄傲地到哥跟前炫耀,也背给陈则听。

可陈则没有夸她,拍她的背示意别吵吵,始终一语不发。

夏天到了,黄桷树的嫩芽舒展,一簇簇成团疯长,茂密的叶子很快就挤满枝头,为院子降下惬意的阴凉。

二爷想吃手工的卤水豆腐,陈则买了老黄豆磨,进厨房里忙活一上午,做了一大锅。

没能等到这一年的酷暑来临,吃完,下午二爷躺着悠闲喝茶,边听小曲儿,边轻慢摇动藤椅,渐渐就睡着了,再没有醒来。

收音机里还在放着《西厢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

第70章

那是个寻常的午后, 平淡无奇,与前些时日大差不差,所有的都安宁和顺, 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陈则最先发现, 天暖院里多蚊虫, 他点了盘香端出来, 刚准备到藤椅周围放下,还没走两步就察觉到了异常。

隔了一米多远的距离,他定定站着,很难再靠近分毫。

二爷睡得太安详了,头歪向一边, 静悄悄的, 经书还搁在胸口那里,若不是无力耷垂的手, 他就像是在午休,乏困了,中途小憩两刻钟,等晚点又会眼睛都没睁开就先扯开嗓门儿吆喝着喊陈则他们,让换壶扑腾的热水来。

一盘香掉落, 炉子咕噜滚出去老远, 灰四散扬起。

大家都还在这里, 贺云西闻声出来, 祖孙俩慢了一步,刚到外面, 江秀芬最迟钝,还以为仅是摔了炉子搞出的阵仗,老太婆弯身就要去捡东西, 却被及时拦下。

许是冥冥之中早有预感,二爷今日特地穿的新衣,一身灰扑扑的素色棉麻唐装,上半天才到理发店剪头发,刮干净胡子,洗了脸,周身收拾得利索整洁,体面,一丝不苟。他以往总爱使唤陈则,很多事情明明自己能干,偏要喊人过去,现在离去了,却不麻烦徒弟了,很是省心。

陈则动也不动,光是堵那里,什么都做不了。

直到一双腿站木僵了,贺云西拉他的一下,温声说:“让二爷安心上路。”

这回江诗琪没再吓得哇哇大哭,小姑娘懂事,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她也呆愣愣的,过了好久才扑向陈则,抱住人,憋下了大声的哭闹。

陈则宛若枯枝,几近被这一下箍断。

贺云西护着兄妹两个,一会儿,还是那句轻言:“二爷该走了……”

一锅卤水豆腐还没吃完,剩了小半,老头儿定了今晚还要吃煎豆腐块的,陈则才将嫩豆腐压上,东西还没做出来。

半晌,推开江诗琪和贺云西,陈则上前,行两步眼角就染上了薄红,到跟前,等戏曲放完了,再拿开还未来得及搁下的经书,弯下腰身,跪地上……抓着二爷苍老细瘦的胳膊,陈则垂眸望着,颤了颤,过了半分钟脊梁被风压弯,才将头低下去,对着人磕了三次。

天上的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晴朗,空荡荡的。

其他三个人始终站在后边,良久,贺云西带着江诗琪,和陈则一样,朝二爷的方向拜了拜。

江秀芬别开脸抹眼睛,回屋找出蜡烛纸钱,送到外边。

……

张师他们很快赶到,接到贺云西电话立马放下手上的事就来了,孙水华和徐工紧随其后,犹如何玉英离世的那天,周边的邻里们仍然自发过来,连远在庆成市的曾光友收到消息后,孩子也不带了,连忙订机票当天就飞回北河。

四野山由陈则通知,联系观主和几位师叔师兄。

一位师兄不忍,手机里说:“节哀。”

陈则什么都没讲,嘴皮子张合,仅回:“劳烦各位。”

一切按照二爷生前的遗愿进行,不发丧不办葬礼,全都从简,大家都来送老王头最后一程。

夏天了,人没了不能在家放太久,二爷法律意义上算是孤寡老人,因着没有直系亲属,街道办派了员工到这边,负责协同处理他的身后事。

开死亡证明,火化手续,都得街道办的员工出面帮着申请,陈则全程跟着走流程,当晚骨灰就烧完领回院子。

虽不搞仪式,但陈则还是将骨灰在老屋放两天,搭了个简易的灵堂,写一对挽联,直到把人送上山前,多少弄一处能安置二爷的地儿。

一波接一波的人到这儿,比上一次还多,街坊、二爷的旧识老友、诸多不太熟悉的面孔,有与二爷曾经交好的萍水相逢,有受过他恩情的老少,也有一大家子哀嚎踉跄着进门,还没进堂屋就伏地叩拜。

其中一部分陈则见过,比如去施安县村里做道场那次的老太,她竟还活着,孤苦无依可比二爷命长,也不知是谁通知的她,一个步履蹒跚走都走不稳的老太婆从遥远的乡下坐摩托转大巴,不晓得到底转了几趟车,绕了多少颠簸弯路,历经千难万险终由偏僻村落赶到城里的和平巷。

老太捏着两千块,当初她老伴去世二爷随她的帛金,如今又还了回来。她拽着陈则,皱纹纵横的老脸苦相更甚,坚持要他收下钱,不停地把钱往前塞。

许多人陈则都不认识,甚至不少穿道袍的也接连出现,不是四野山上的同门,而是别的道观里的道友。

老房子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乌泱泱攒动的人群不肯散去,吊唁完迟迟不离开。

二爷留了遗嘱,做了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第二天上门,当着众人的面宣读遗嘱——应当是料准了会有这么多人在场,二爷特意请来的人做个见证:

他死后,名下所有存款分成四份,一份二十二万,代为陈则还银行的欠款,一份二十五万,留作江诗琪今后读书的费用,剩下的分别捐给学校和道观,而其他资产,房子给江诗琪和江秀芬,祖孙俩六亲缘浅,房子予她们做落脚的地方,车子还有他收藏的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各种经书字画资料等,全交由陈则。

二爷这辈子挣了钱,但不爱享受物质,几十年来节俭惯了,至今房子里连空调都没装,一件值钱的现代化电器都没有,他大半钱财早都散出去了,或是捐助,或是以前赠予四野山用于修缮道观,余下的带不到底下,真成了身外之物,都得处置妥当。

他走了,对错随人论,但不想自家徒弟遭人非议、被戳脊梁骨,流言蜚语最伤人,难免往后不会有拿这个妄加揣测陈则或背后议是非的,因而这些安排一定得当众宣布,经书等等不值几个钱,车子也是旧车,是陈则伺候他六七年该得的,理所应当由他继承,帮还欠款是他这个师父临了不放心,唯一能为徒弟做的了。

这几年,外头不止一个人嚼舌根,年岁正盛的年轻人拜半截身子入土的老头儿当师父,明明自个儿家里都顾不上了,还跑前跑后地为其做这做那,比待爹妈都亲,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是另有所图。

当众宣读遗嘱,为的就是堵住这部分非议,不给往后陈则的日子添乱。

这份公证的遗嘱只是想告诉大伙儿,甭管街坊邻居还是之前乱讲闲话的有心之士,他王太清的徒弟,上孝亲母敬师门,下顾幼童老弱,并非六亲不认的白眼狼。陈则只是心软,有担当,他堂正清白,顶天立地,做子女做徒儿都无可挑剔,对得起所有人,不欠谁。

这份遗嘱,贺云西当时也去做了见证,张师和邹叔都在,不单单是法律意义上完全成立,二爷还留了一封信,不是给陈则的,是给故人们。

他已身无遗憾,唯独放心不下徒弟,若他日陈则遇难处,还请诸位照拂一二。

遗嘱中另有一条隐藏要求,不当众宣读,等四野山那边的观主到了,公证员和律师将陈则贺云西和观主叫到一处,单独公布:

赠予道观的修缮费用将分批逐年给出,必须由陈则本人经手且监督后续事宜,若每年无陈则签字同意,当年的钱就不能动,钱款超过连续三年未动就将全部打入陈则本人的账户。

捐给学校的钱也如此。

此条观主是知情的,二爷早告知了四野山,这是一条相当不公允的奇怪条款,二爷了解陈则,清楚这人必定不会侵吞这些钱,极其宽心设下了这一条——二爷盼着陈则可以朝外走,而不是困在小小的一寸天地。

方时奕在二爷骨灰被送上山前也来了一趟,这人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平心而论,他对二爷其实还行,人去世了是该来上柱香。陈则让他进屋,不与之有别的交流,不主动讲半个字。

四五个月发生了太多事,方时奕很多都不知情,自从那次被打了一顿出了派出所,他也被家里派出去了,一直没能回北河市,这两天终于解决完所有事端,却不想这里出了那么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