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是国之大事 第74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近代现代

  ——堂堂陛下拿着十两的银票发压岁钱,他一个奴才都觉得寒酸。

  晏回见时辰不早,大步往殿门行去,闻言笑了笑:“给个十两就够她傻乐好几天,留着买个糖人就行了。上回花了五两银子买了两只绿蝈蝈回来,身上装的钱多了还不知要惹出什么是非。”

  跟在后边的道己望着陛下伟岸的身影,默默感慨:莫怪本朝国库充裕啊,有个这么抠门的陛下,国库想空虚都难啊……

第53章 千叟

  早上起床的时候, 唐宛宛果然发现了压在枕头底下的荷包。晏回怕她不去翻枕头,还专门把荷包上系着的绳结留在了枕头外边, 唐宛宛翻个身就被硌到了。

  同床共枕四个月, 晏回把自家小美人的脾性摸得十分透彻,唐宛宛看到里边的十两银票确实喜滋滋。她以前在家中的月银份例是二两, 除了每年交束修, 这还是头回手里拿这么多钱。

  听到床帐里有了动静,红素探进头来瞧了瞧, 笑了:“主子既然醒了,奴婢这就出去告诉小太监们可以放鞭炮了。”

  一大清早别的宫都在噼里啪啦地放鞭炮, 红素去御膳房领膳的时候, 一路上走哪儿都能闻到硫硝的味道。偏偏自家主子起得晚, 怕吵了她晨觉才留到了这时候。

  “去吧。”唐宛宛翻身坐起,年前做出来的新衣裳总算能穿上身了。梳妆洗漱之后,便去慈宁宫给太上皇和太后请安。

  太和殿前的广场上钟罄声齐鸣, 声音能穿云破雾传到后廷来。百官朝贺,外邦觐见, 想想就让人心驰神往,可惜宫妃不能去,看不到那是怎样的热闹。

  等到了慈宁宫, 唐宛宛来得不早不晚正正好。只见房檐下挂着的灯笼是红的,对联福字是红的,殿门前放的三足鼎上也缠着红绸,新年的喜气扑面而来。

  今日新春伊始, 大家都想图个吉利,连平时总是穿着素净的钟昭仪、侯美人身上都点缀了喜庆的红色,要么腰上系一根红丝绦红络子,要么披风着点缀着红梅瓣,要么戴一套红宝石头面。

  看上去更亮眼了,撞颜色也更厉害了,几人站一块儿跟亲姐妹似的。

  尤其德妃,上身穿着一件银鼠毛锦袄,配了一条红色的如意裙,愈发显得她身姿婀娜。红素仔细瞧了几眼,觉得这红色真是妙得很,快跟正红一个色儿了。

  她也没跟自家主子说什么,心中只觉好笑。

  宫里没有孩子,太后只能退而求其次,给嫔妃发几份压岁钱聊以慰藉。太后笑着说:“今年给宛宛的压岁钱最厚实,她是新入宫来的,你们可别说本宫偏心眼。”

  众妃都笑称“不敢”。

  唐宛宛事后悄悄瞄了一眼,六十六银六百六十六文,是陛下给的六倍还多。

  还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她每月只来太后这儿请安五回,太后都这么大方;而陛下睡了她四个月才给十两压岁钱,合计一个月二两半,真是太太太抠门了。

  大年初一照旧是吃饺子,咬一只“嘎嘣”响,再咬一只又是“嘎嘣”响。过年时从饺子里吃出金锞子来是十分吉利的事,以前唐宛宛在家的时候,一盘饺子里都不定有一个。这回一连吃到了三个,吃其余饺子的时候都战战兢兢的,生怕把牙给磕了。

  御膳房的厨子心思巧,把金锞子熔成小块牡丹的形状,专门把包有三朵金牡丹的饺子放在一碗饺子最上头,轻轻巧巧就能吃到,更能讨贵人喜欢。

  唐宛宛给太上皇和太后拜了年,回了长乐宫的时候,晏回已经在殿内等着了。此时正捧着一本薄薄的册子悠哉悠哉地喝茶,身上穿的不再是早上的龙袍,换上了一身常服。

  “陛下回来啦?”唐宛宛凑过去问:“这是看什么呢?”

  晏回翻回书封给她看,只见上书“文和八年畅销话本子集锦”,他一边说:“这是去年一整年畅销的话本子,你瞧瞧喜欢其中哪些,朕让宫人去给你买回来。”

  唐宛宛浅浅白他一眼:“到底是陛下想看,还是我想看?”

  “自然是挑你喜欢的。”晏回一本正经答:“朕政务繁忙,偶尔瞥两眼就是了。”

  唐宛宛刚坐下喝完一杯热茶,便见红素和絮晚行了进来,给她送来一身衣裳。这是一件靛蓝色的小太监服,另有高靴、帽子各一,连公公们平时持在手中的白麈尾也备了一条。

  晏回微微翘起嘴角:“去换上试试。”

  “换这个做什么?”

  “朕带你到太和广场瞧热闹去。”晏回说。

  一听有热闹可瞧,唐宛宛立马转回内室换衣裳去了。

  红素几人对视一眼,纷纷无奈:陛下常跟自家娘娘说的话就是“带你去哪哪瞧热闹”,跟哄孩子似的宠着。若是这事放在别家娘娘身上,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嘴上一定会劝:“陛下日理万机,不能陪嫔妾胡闹”。

  可自家主子压根没这个想法,每回都乐呵呵地跟着去了。红素几人每回都战战兢兢,生怕太后知道了会怪责。

  等了半刻钟,再走出来的就不是那个娇俏的贤妃娘娘了,唇红齿白肤若凝脂,好一个模样漂亮的小公公。个子有点矮不算什么大事,把长发盘起来收在帽子里,再加上大冬天穿得厚实,胸前也瞧不出端倪。

  “像不像?”唐宛宛在晏回面前转了个圈。

  可把晏回给笑坏了,拉着人的手带入自己怀里仔细瞧了瞧,不由唏嘘道:“莫怪前朝皇帝好男风,这太监衣裳穿在身上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回头朕给你多备两件。”

  多备的两件做什么用?唐宛宛微一思索就想得通透,气得直想挠他。

  出了长乐宫,坐上御辇便直奔外廷而去。唐宛宛不明所以:“陛下咱们做什么去?”

  “宛宛可听过千叟宴?”晏回问她。

  “千叟宴?”唐宛宛想了想:“我太爷爷这几年都去过,过年时候他说过一两回,听说是极热闹的。”

  晏回徐徐道来。原来这千叟宴是大盛朝传了百余年的习俗,每年大年初一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列数百桌御席,请京城七旬以上的老叟前来吃喝,不计出身,不计贫富,只要年纪够了都能来。

  京城平民三十六万户,二百多万人,其中七旬以上的约莫两千余人。这些老者大多身具祥瑞之气,齐齐聚在一处时瑞气愈为深重,千叟宴还能彰显陛下仁慈、国力强盛。

  为了看看太和殿是什么样,每年都会有六十多岁的老头老太太混进来,羽林军一概不拦,查清身份名牒之后也能放进来。

  还没行到太和殿,远远就听到一片喧哗。唐宛宛越发坐不住了,掀起车帘瞧了瞧,只见御膳房数百绿衣宫女排成列端着托盘往更南面的方向行。

  等到了地方再看,太和殿前的广场之上搭起了十几排红顶棚,每个棚中都摆着几张圆桌,席位之上已经坐了大半人,还有一小半尚在太和门前受检。

  这几日没下雪,正午的太阳又大,一点都不觉得冷。上千老人同坐太和殿前说笑,红火极了。

  唐宛宛习惯性地去拉晏回的手,一边往宴席的方向张望,“我太爷爷今年八十四,太奶奶八十一,他俩应该也来了。”

  “忘了谁家也不会忘了你家,年前就递了帖子过府。”晏回说完这话,无奈地把自己的手扯回来,低声叮嘱说:“你自己好好走路,后妃本是不能来的,你现在穿的是太监衣裳,还拉着朕的手成何体统?”

  唐宛宛斜睨他一眼:“陛下还说要学前朝皇帝好男风呢!连拉个手都嫌弃我。”

  晏回无言以对。

上一篇:神魂颠倒

下一篇:剩者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