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家实录 第16章

作者:梨花树下梨花酒 标签: 种田 爽文 甜文 古代架空

  如今沈黎出门, 村人喊的都是黎小郎君, 沈黎刚开始听得颇不好意思, 听得惯了, 也就平常心对待了。

  “黎小郎君,到我家吃一碗炒蚕豆吧,新炒的, 可香可脆了!”

  “黎小郎君,我们家做的肥皂不知怎么的,味道有些怪, 你得空帮我瞧瞧行吗?”

  “黎小郎君......”

  沈黎都微笑答应着, 表面上看着还是个腼腆又能干的孩子,其实村人也能感觉到, 这个孩子已经像他们这些大人一样, 可以独当一面, 无论是谈生意, 谈交情,这孩子都比一般人强许多。这孩子,是可以依靠的。

  来买肥皂的行商或者散户,都喜欢询问沈黎的意见,比方说告诉沈黎自己是哪个行道上的,周围人口如何,衣着风俗如何,气候如何,然后沈黎就会给出合理的建议,提供一个模糊的进货数量,以及货物搭配,让他们不要盲目进货。愿意听沈黎分析的,最后可能会少赚一些,但是绝对不会亏损。沈黎也听了许多故事,知道了许多风土人情。

  本来沈黎还以为奶香味道的白色香皂会很受欢迎,结果很少有人喜欢白色,于是最终还是减少白色香皂的生产。就在沈黎把白色肥皂收起来,存到库里以后自己慢慢用的时候,却得知今年流行守孝的时候子孙日常里用白色香皂。

  沈黎:奇奇怪怪。

  但是市场是老大嘛,就得听老大的。于是白色的香皂从库里刚拿出来了,价格翻了三倍。因为当初白色香皂刚刚问世的时候,鲜少有人问津,所以商人们也不傻,都不进货了。市面上货都没了,又想起沈黎家里恐怕有存货,你争我抢,导致价格涨上去了。后来等白色香皂恢复生产,价格才正常回落。

  这些天村中愈发热闹,村人为了来自南北各地的行商往来方便,把路用细碎的石头铺上,缝隙里撒上泥沙,混着糯米浆,用石滚把路压实了,看着也是一条不容易泥泞的好路了。

  因为来沈家村进货的人多,而且订单也不会一天两天就完成,行商的居住问题,吃饭问题不容忽视。沈黎叫他爹找里长帮忙,买了好几亩不能种地的荒地,在村中荒地上盖了好几间客栈,样式和县里的差不多,两层的客栈,上边是上房,雅间,下面分三个部分,吃饭的大堂,厨房,还有单人客房。

  请县里的匠人过来建造,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工期没有耽搁,不到三月中旬,客栈就建造好了。嫌弃光秃秃的不好看,外边种了许多鲜艳的花,还给做了木制花圃。松柏和竹子修剪好,栽种位置得当,从外边看起来不比县城里的客栈差。

  接着就是招人,客栈需要掌柜,账房,小二,跑堂,厨子。每一间客栈至少需要招十几个人才能运转得起来,人流量比较大,客栈的服务人员不能少。

  沈黎招人不分男女,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进去工作。当然,未婚的姑娘们很有可能还没有出来找工作就被家里人拦住了,所以基本上来应聘的都是成了亲的娘子。沈黎还是会注意影响的,一家客栈的员工尽量都得是一个性别,当然,老大爷和老奶奶无所谓。只有不存在不好的影响了,他才会让异性在一家客栈工作。

  地和房都是沈黎出钱买的,自然这客栈也属于沈黎的,但是沈黎没有想过要自己经营这些客栈。一是因为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二来他也不想操.心太多。所以等事情安排好,就把这些客栈交给他爹操心,自己核对一下账目就好了。

  村中田产少的人家就想让自己年纪尚小的后生来客栈跑堂,或者当店小二。这时候没有什么童工的说法,家里人让来就得来。有些孩子看着木讷,声音也不太洪亮,沈黎就不想用,但是转念一想,村里招人,能招到特别灵活的也没有,需要慢慢教导。更何况,村中的孩子知根知底,用着也没什么不好。只看着力气不差,也很勤劳,也就差不离地收下了。

  只是沈黎没想到当年给他家办宴席的烧菜师傅也来这里找活做,他手下有儿子和徒弟,如今正好他儿子出师了,烧了一桌菜,沈黎尝了觉着还行,也就让这父子二人一人负责一家客栈,徒弟们打下手。

  另外几间客栈的厨子是沈黎在外村找的,本村厨艺好的不算很多。而且对当厨子这件事情,也没啥热情。

  账房主要找念过书会算数的,账房可以算得慢,但是绝对不能算假账,沈黎绝对不可能找个没诚信的人给他添堵。他会算数,算得也快,如果有假账,他也能看得清楚。

  外村的得到消息比村中稍微迟一些,可也没迟很久,村中人第一次讨厌自己村里总是有这样多的外村人做生意,他们把消息传播出去,就会涌来太多竞争对手,总之,几乎没有五天,招人的事情就已经完成了。

  村里的人如今副业越来越多。帮人传送消息,传递货物,甚至做起洗衣店的生意。客栈不够住了,家里没有闺女的人家会收拾客房出来,租给行商们,住一天的价格比客栈还便宜一些。

  沈家村的小娘子们,自己是有活计做的。

  “阿娘出门给我从黎小郎君那里接了香皂的单子,我每天做十个香皂,就能得十五文钱,做的多了,能赚更多。我想着,我要自己攒嫁妆,多赚些钱,置地,这样夫家不敢小瞧我。”这姑娘才十三岁,这番话一听便知是她阿母平日里教育她的,她知道好歹,自然是听着。

  原先她赚不到钱时,白吃阿兄阿嫂的饭,在家里呆的不安生。如今赚钱了,给阿兄阿嫂买些吃的玩的,两厢相处也得宜些。原也该这样,谁愿意养着米虫呢?虽然她原先在家里也做活,活却不如阿嫂做得多,终究也不能给家里赚些东西回来。她阿娘身体不好,还缺些药来补补,阿兄的孩子四五个,阿娘的药就顾及不上。如今她赚钱,好歹把娘的病根除了,以后出阁了,她在夫家也放心些。

  “我家给我置地了,可是我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就跟大家一样做些肥皂,香皂,然后赚钱买布做衣服穿,买绢花戴。”

  “你可真是臭美,嘻嘻!”

  两个女孩子滚成一团,嘻嘻哈哈打闹着,叫路过她们窗户的村人也不由得露出微笑。

  整个春天,沈家村看起来都是热火朝天的。哪怕夜已经深了,还有许多挑脚夫来这里挑豆腐,挑肥皂。他们是接了城里的货单子,城里做豆腐还有肥皂生意的,若是春耕太忙,没功夫来取货,订货,就会把这些活派给这些挑脚夫。如今路稍微好走一些,但是路途遥远,沈黎仍然可以看到他们脚上的烂草鞋上沾着些血迹,这是脚上的泡给磨破了。

  “爹,我不要坐筐里了,我下来自己走。”筐里的娃娃才四岁的样子,应该是走路走得累了,他爹给他抱到筐子里去,然后挑着他走。这时候孩子懂事得特别早,可能是知道他爹挑着他,走路特别累,就闹着下来。

  这挑脚夫是沈黎听别人说过的,他娘子生完了孩子,大出血去世了,他如今才三十岁,也不愿意再另娶妻子,只顾着孩子长大。挑脚夫生意现在越来越好做了,来回一趟,自己带点货,再帮上家带货,能赚六七十文钱。

  如今做什么活计可以赚六七十文钱?再累也要干这个,趁着他还能干活,早些赚钱,给儿子起个房子,再赚彩礼钱,给儿子娶妻子,他这一辈子也算对得起死去的婆娘了。

  “黎小郎君!我这次自己要三十块肥皂,一百文钱豆腐。东家要一百块肥皂,三百块香皂,四百文钱豆腐。”

  沈黎看着他担子上的绳子磨损的厉害,赶紧去屋子里给他拿一根粗麻绳换上。

  “还是小郎君细心!多谢小郎君了!哎呀,这要是半路上绳子断了,我该怎么和东家交代!”这汉子懊恼自己粗心,一副后怕的样子。

  沈黎拿了一块米糕,给这个孩子拿着,那小孩眨眨眼睛,看着他爹,见他爹点头了才拿着小口吃,看起来很珍惜的样子。

  沈黎笑道:“赚钱也不能亏待自己,这孩子看着懂事,您也要好好保重,”然后指着那一堆货物,“这些东西太多了,您还带着孩子,大晚上的不安全,而且也怕您身体累坏了,到时候不划算。不如少带些,明早再来,这些我给你留着。”

  这话也对,他肩膀恐怕都肿起来了,自开春,他的肩膀上一直挑着重物,如今再不停下来,恐怕要去药房花钱了,是不值当。于是汉子道了谢,便挑着一半的东西,回家去了。

  这样的人家还有许多,他们都有着因为常年劳作佝偻的肩背。沈黎望着暗淡星光笼罩着父子俩,心中莫名有些酸楚。

  此时这方圆二十几里的穷苦人家,为了家里不断粮,来沈家村找活计做,他们走的路途是遥远的,但是村里人铺的路还算平坦,村中灯火通明,天上月色明亮,所以纵然艰辛些,总能得到好结果。

第36章

  天气渐渐暖和起来, 沈来秋把村里的、庄子里的、以及皇帝赏赐的那些好地,种了上了水稻,大麦, 大豆等常吃的粮食, 等收获了的时候, 光是粮食就能赚他们一家十年的口粮钱。

  沈黎没有少爷脾气,跟着他爹在田里种地, 但是沈来秋心疼他,不叫他总是下地。

  “你以后不缺吃, 不缺穿, 不用这样辛苦, 我是做惯了活的。”沈来秋把沈黎抱到田埂上, 叫沈黎一边吃果子一边瞧着他种地。

  沈黎确实不喜欢下田,如果他穿越过来的身份是个世家子弟,他是不会下地种田的。但是他依然是个农家子, 他爹是农民,哪怕现在家里田地钱财都很多,也改变不了这个本质。他爹是农人, 他自然不会是什么贵族。

  吃完果子, 他爹叫沈黎给他拔去正在吸他的血的蚂蝗。这种东西在田地里特别多,而且吸人血的时候悄声无息的, 又恶心又烦人。沈黎看着他爹腿上的小疙瘩和细细密密的血洞, 就特别想念现代的长筒胶鞋, 有的地方也叫胶靴。

  沈黎在现代没有种过地, 如果他种过,就会知道穿着胶鞋种地特别不透气,能在春天的时候就把腿上都悟出痱子来。不过穿着胶鞋种地确实比不穿好,至少不用在腿上裹着厚厚的麻布来防止被毒蛇咬到,不至于被毒虫或者蚂蝗叮咬。

  山地种上葛根,苎麻,茶树,还有枸杞。都是上好的经济作物,尤其葛根,根部值钱,茎可以编制篮子,或者做绳子,抽出纤维还可以织布。苎麻也可以做成麻布,就是工序有点多,但是古人不怕工序多,苎麻价格不算昂贵,但是种植一点都不麻烦,所以多的是人家种。等时机成熟了,再拿到布庄卖掉,也是一个进项。

  沈来秋没有种过茶树,镇子上有人懂,沈来秋就把人请来了,在山脚下搭了一座像模像样的茅草屋子,能遮风挡雨,能休息,一间卧室,一间堂屋,一间厨房。那人是专门种茶叶的行家,一般人请不动他,就是听说过沈来秋做肥皂的名头,才觉得同是技术人员,可以帮个忙。当然,沈来秋给的工钱也是极好的。

  枸杞是沈黎在行商手里进货来的,他碰巧看到有南边的商人手头上有好几株枸杞树,就都收来了。这东西在沈家村或者清河县都不多,枸杞是好东西,以前沈黎在现代经常会买些回来泡茶喝。这种灌木类的植物,做篱笆也挺好,就是怕村里有鸡过来啄食,所以还是种在山上吧。

  “你这收获了,不知道能赚多少钱?”族长好奇地问道。

  “一斤可以卖十几文吧,这东西好养,族里要是愿意种,我下次叫那南商多带些过来,想买的现在可以过来告诉我爹。”沈黎回答道。

  族长一听一斤十几文钱,肃然起敬,好东西啊,可以种。

  “这个上边长啥样的果子?”

  “红色的小果子,摘起来不太方便。红色,而且很甜,可以泡茶,也能入药。”

  沈黎拿出南商送他的枸杞,给族长过目,族长捻起一小颗,尝了尝。味道有些像他年轻那会儿走南闯北吃到的葡萄干,但是又不太一样。

  “好东西!我家也种得!”

  族长愿意种,那村里都得跟着种了。沈黎就是单纯觉得山地空着浪费了,钱如今够花,对于他来说,支配这一大片地怎么种植是一种快乐。

  等差不多种完地了,整个春天差不多也过去了。沈家村的炊烟从来没有断过,因为熬制皂液,做豆腐都需要大量薪柴。这时候村人就特别庆幸这附近的山头都是沈家村的,去砍柴划草来烧火用不会有别的村争抢。

  不过,沈黎跟沈来秋说了,山上的树不可以没有节制地砍伐,否则留给后辈的只能是荒山了。这时候山上啥都不多,就是树多,好多人仍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族长发话了,得听沈黎的!小树不给砍,得砍大树的废枝丫,一户人家砍了树,春天就得种点补回去!

  族长人老了,可是不糊涂。沈黎这个孩子,在他们村里以前不显山不露水的,如今成长为一个连皇帝都嘉奖的人,可见他说话是有根据的,只是他们这样的白丁,不懂罢了。不懂没事,愚人只需要听从智者教导行事,哪怕不会有大出息,只要别做出错事便可以了。

  沈黎得知族长这样推崇自己的决定,怀疑族长是不是对自己有超级厚的滤镜。但是族长愿意约束族人,这是好事。因为这项决定,沈家村的村人甚至养成了没事就去自己的山头种点树的习惯。其他村的人看到了,居然也有样学样地种树。

  “他们村发达了!跟着他们村学准没错!”

  这倒是沈黎没有想到的结果,种树不是什么坏事。村人出于小孩子爱吃果子,大部分人种的是枣树、梨树、桃树和柿子树。红果树也种了些,但是红果树爱生虫子,村里随意种了两棵也就算了。

  沈来秋打算过秋了把粮店开起来,将多余的粮食卖出去。现在就把镇子上的粮店门面租出去,赚些租金,也能不叫房子闲置落灰。

  四月初,沈黎收到了世子的包裹和信件,是他的随从快马加鞭给送过来的,里边包了一袋子红糖,一袋子白砂糖。沈黎看到这些还有什么不明白?一定是时机成熟了。说不定如今京城里都有专门卖红糖和白糖的糖店了。

  只见信上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沈黎,他建造了许多塘坊,目前由他自己经营。产糖的南边世家被陛下骂走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动手杀鸡儆猴。第二件事就是告知沈黎,三皇子参与到了糖行业中,价格不会很贵,但是也不会便宜。一斤红糖二十文已经是最低价格了,再低恐怕会惹皇帝不高兴,如果沈黎想做糖的生意,需要给官府挂个条子,他会护着沈黎的糖坊。

  沈黎收了信,还没想好要不要给个回信,就让这随从在客栈雅间住着,等他这两天想好怎么回信,再让他带着回信走。

  沈黎:跟权贵说话,权贵还主动提出要罩着他,有点开心,也有点慌。

  好吧,他承认看到这封信真的相当高兴,在这个世界,世子算是他的第一个朋友了,讲义气,三观也正,重点是,他长得帅,是个好大腿。

  这些天,往来的商人总是能带来许多消息,叫沈黎知道许多接触不到的事情,尤其是坏事。

  “听说了吗?南边有个城闹瘟疫呢!哎呀,官府都派人过去‘处理’了!”一个北地商人悄声跟村里人说这件事,满脸的唏嘘。

  “处理?怎么处理?”清河县山多,消息闭塞,也就是这一年沈家村发迹了,往来商客才多些。

  “嗐,这还能怎么处理?不就是画个圈,叫染病的进去,然后治不好了烧掉吗?”

  “可怜啊,怎么就治不好了?”村里人爱凑热闹的人都一脸同情。

  “没钱医治啊!那边药材不够用,医者也不够,朝廷倒是拨款了,可是还不够贪官吃喝的,哪里顾得上这些人死活?”

  “朝廷没派人看着?”

  “这谁知道呢?”

  沈黎突然道:“那我捐些钱粮,可以到那儿吗?”

  那人摇摇头:“这会子,谁给你送去?你们村以前常来的南商,这几次我进货都没瞧见他,不知他是不是那地方的人。这会子那座城都封起来了,也不知城里什么情况了。”

  沈黎摇头,封建社会,平头百姓的命和草没什么区别。但是既然听说了,世子又刚好派人送信,那就整理一下现代防治传染病的一些方法给世子看看吧,希望可以对这样恶劣的情况有帮助。

  沈黎不知道,刚派人去绞杀完恶僧的闻柏鹤,正在看那座‘死城’中传来的密报。

  闻柏鹤皱着眉头道:“爹,云城告急。城中粮食不够,瘟疫太严重,医者不愿意进去医治,那群狗官也跑了,还贪了救灾的粮食和药物。”

  安王叹气:“你我如此情境,太过尴尬。上次进献曲辕犁,筒车,还有制糖方子已经让陛下起了疑心,你若插手他儿子赈灾的事情,恐怕......”

  闻柏鹤定定看着他爹:“您已经安稳了这么多年,不争不抢,处处小心,连儿子也装病,甚少出门。陛下若是还不放心我们一家,是你我之错吗?”

  安王也不忍看到一城尽毁,沉吟半晌,“三天,在等三天,若是陛下还不出手,我就去上朝觐见皇兄。”

  闻柏鹤叹了口气,但是看着他爹花白的头发,也不忍心再逼。这些年陛下喜怒越发无常,他爹担惊受怕,一个王爷,竟然不如一个农户活得轻松。

  他突然想和沈神童换个位置,不知道沈神童处于他的位置上,会如何行事呢?

  沈黎正在奋笔疾书,列了许多条款,从瘟疫的隔离,治疗,还有防治进一步传染都提到了。更提出几个新的东西,比如医用酒精怎么做,口罩的好处,防护服等等。制度上,他无能为力,封建社会,不拿人命当回事很正常,只盼着能有个好官吧。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望君奉劝陛下,重视此事。”

  太华丽的语言沈黎也不便写出来,直接用荀子的话告诉世子,相信世子一定能理解自己的意思。随从带上信还有特产,便朝着官道疾驰而去。

  但是沈黎的心,并没有轻松多少。

第37章

  沈黎用麻布和绸缎做了几副口罩, 虽然达不到现代医用口罩的效果,却也能让口鼻避避灰尘和柳絮。沈来秋和余氏觉得甚好,透气不说, 这还是儿子亲手做的, 怎么也得带着出去显摆。

  拿着样品, 沈黎又找了村中的绣娘帮忙多做些口罩,大多数人不太懂这是什么, 可是做了有钱拿,就不管那么多闲事了。沈黎戴着口罩走在村里, 一双眼睛露在外面, 看着神神秘秘的, 叫村中人好奇不已。

  “黎小郎君这是又做出新东西了?莫非这带着, 能叫脸变白净些?”

  族长见过类似口罩的东西,“以前去县城,那时候战乱未平, 死尸遍地。那些大兵,就是戴着这玩意儿抬着死人去乱葬岗烧掉的。如今仵作验尸,也是会用一条白巾子蒙住口鼻, 形似沈黎戴的这个。就是好像还没这个方便, 不是挂耳朵上的,是捆在脑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