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第57章

作者:肥皂有点滑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轻松 古代架空

虽得宠但自知身份低微,自然不敢恃宠而骄,反而处处讨好其他宫中夫人还有侯伯夫人,那些夫人心里也是明了的,虽然表面还算客气,但无人肯与她深交。

但今日,那晋夫人居然主动和她攀谈,最后帮人传递了一句话,说是那秦使有她最需要的东西。

让人摸不住头脑的一句话,她最需要的东西,别人又岂能懂。

结果,这秦使今日在大王面前,似乎又隐晦地帮她说了话。

不由得眉头皱了起来,到底是何意?

……

接下来,邯郸城的变化让人有些看不懂了。

赵王偃隔三岔五地召范雎觐见。

这个时候的朝廷还没有上朝一说,都是有要事的时候,王派人召大臣商议。

也就是说,哪个大臣受不受王重视,看他被王召见的次数和频率大概就知道了。

而范雎突然莫名其妙地就受赵王待见了?就像赵王偃的小棉袄,有什么事动不动都找他。

说实话,范雎现在比他们更像赵臣,惹得不少人嫉妒羡慕,甚至有点埋怨。

与此同时,邯郸城的几个大臣府邸闹出了一些笑话,听说是次子三子闹着要分一份家产,被嫡长子直接赶出了门。

这不是闹着玩么,罔顾祖宗法度。

当然谁也没有将此事当真,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些人说次子三子简直痴心妄想,自古以来嫡长为尊,若嫡长宽厚,其他人或许还能过上不错的生活,若是和嫡长关系不睦,呵呵,悲惨一生是注定。

也不知道这些次子是怎么想的,哪里来的勇气去找嫡长子分家产,当然也有人觉得那几个大臣家的嫡长子太狠心,毕竟同是父母所生,分一些残羹冷炙也不算过分,一听这话,就是那些二子三子的抱怨之言。

全当看笑话,只是大家内心怎么想的,谁知道呢,毕竟一个氏族除了嫡长子,更多的是次子等,若说没有点想法也不可能,仅仅是碍于嫡长的权威,不敢表达半分罢了。

可接下来谁也没想到,莫名其妙地,本以为是一场闹剧的想分家产的二子三子越来越多,即便被打断腿都还要争上几分,真不知道谁给的勇气,闹得沸沸扬扬。

总给人一种,虽然看上去是闹剧,但邯郸城变得奇怪了起来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些奇怪的事情也在发生着。

比如,燕国质子府内建起了一“高塔”,每日烟雾缭绕,彻夜火光闪烁。

据猜测,燕国子丹很可能在制造从秦国使臣那学来的白雪瓷。

惊讶了不少人。

白雪瓷是什么,在邯郸城早已经传开,据说是一种精美如玉石一样的餐具,能让家家户户都用上如玉一般的餐具,贵族们以后都会换成这样的瓷器。

若真是被燕国公子丹弄出来了,得赚多少钱,啧,全天下人的生意,听得都让人乍舌。

但见过白雪瓷的人却不多,也有很多人专门跑去质子街观看,因为范雎的生计现在的受

众多了很多,整条街的质子府的人基本都会来他这吃吃饭,而他用的餐具都是瓷器,院子里面肯定是坐不下的,也不安全,干脆生意就摆在了街道边上去了。

别人来看白雪瓷,时间对的话,也的确能看到。

让这条原本萧瑟冷清的街道,热闹上了不少。

还有楚国公子熊,在自己院子开辟了一块耕地,据说已经种上了麦子。

大冬天的种麦子,还是在城里贫瘠的随便挖出来的地里面种,若是开垦耕地这么容易就好了。

但也已经有人想到,公子熊在种的很可能是秦国使臣所教授的所谓能一年两熟的麦子。

自也是震惊了不少人,若公子熊真能种出来,震惊天下也不为过。

比起白雪瓷,去秘密打探麦两熟的探子更多,现在无论是燕国质子府还是楚国质府,守卫得都密不透风,若不告而入,绝对活人进,死人出。

反正这条街变得完全有些不一样了,各色人都有,那不时露出的目光,怎么看也不可能是普通百姓。

以及齐国公子建在他府邸院子里面挖了一个鱼池。

其实鱼的育苗育种看似简单,却比瓷器和麦两熟的技术要求还要高。

控制水的质量就不说了,光是控制温度就特别困难,鱼类自然产卵,大部分无法存活,很大原因就是水温。

当然范雎给公子建开了个外挂,送了他一套搭建温棚的材料,以及一根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光是温度计就又是一门学问了。

而当公子建在他的院子里面搭起了比他的院墙还高的温棚时,引来了不知道多少探视的目光,公子建一整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防止各种谍探的探查了。

以及那白色的温棚,在邯郸百姓眼中,太奇怪了,所以议论和关注的目光绝对不少。

正如范雎所言,实践是检查他们学习成果的最好途径,三人每日都忙于“科研”。

当然每天上午到中午依旧来范雎这“打工”,因为每天都有东西学,也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问,范雎对有些太专业的注意点或许也不知道,但他可以……在网上问专家,真正的农业养殖专家,像他们这些才初步接触的“新农人”所遇到的问题,在那些专家眼里都不是问题。

最先见到成果的是齐国公子建的鱼育苗,因为范雎给他开了外挂,让他先看到成果,以后在慢慢攻克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公子建购买了一些带卵的草鱼和公草鱼养在温棚里面,每天除了去范雎那里,就呆在暖棚不出来。

他们现在保持水温的条件太困难,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得观察着,这要是在现代,这样的投入和成本也太高了,不符合经济利益。

但公子建不一样,他现在最想看到的就是能不能成功,其他的投入都不在意。

所以时时刻刻都在温棚里面控制水温,水流,氧气,换水等能加快鱼卵孵化的条件。

范雎看了都要乍舌。

带卵的草鱼是购买的,所以鱼苗的孵

化也是范雎所教的几种技术最快能看到成效的。

而达到这些条件后,鱼卵的孵化其实只需要5到7天。

那一天,邯郸的天气还寒,赵政和褚太平,晋澜在院子里面玩皮球。

公子建基本是冲进了院子,这未免有些不合礼数,但公子建颤抖的双手激动的表情,实在难以掩饰他此时的心情。

深呼吸了一口气,好不容易才控制住颤抖的声音:“鱼苗,孵出来了。”

“好多的鱼苗,孵出来了。”

很难相信,一个人会因为鱼苗的孵化,激动成现在这样。

范雎也放下手上的事情,跟着去看。

赵政,褚太平,晋澜也跟了去,不过后两人被拦在了齐国质子府外不让进。

两人气鼓鼓的:“什么啊,我们又看不懂。”

他们也不敢闹事,因为守门的齐国侍卫刀都握出了汗,可见他们此时多么的紧张。

他们肯定是认识褚太平两人的,倒不至于将两人怎么样,但也绝不会让两个赵国人进去,哪怕还是孩子,因为他们亲眼看到的鱼苗孵化,一但真的在齐国实施,将给齐国带来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过重要,出不得半点马虎。

弄得范雎都有点紧张了,说起来好像也就鱼苗孵化出来了。

范雎进了齐国质子府,这些齐人一个个顶着黑眼圈,脸上稍显疲惫,但更多的兴奋,难以演示的激动还有警惕。

范雎走进温棚,入眼的是那个不算大的鱼池,鱼池里面如同芝麻点一样,全是才孵化出来的鱼崽,太小了,颜色也稍微浅,若不是数量多,估计游在水里都看不清。

范雎蹲下来,用手捧水,这一捧里面怎么也得上百鱼崽。

公子建激动得双手都握紧了,他也不过养了几只带卵的母鱼而已,结果就收获了如此多的鱼崽。

密密麻麻,根本无法数,也无法数清。

光是这些,都足够他齐国弄好几个大鱼塘来养了。

若……若规模再扩大,让齐国百姓人人吃上鱼说不定真不是奢望。

那将是何等盛世,估计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富足吧,说出去估计都不会有人相信。

而这样的奢望,就真实的触手可及地摆在他面前。

他这几天彻夜难眠,本该十分疲惫的,但此时让他睡觉,他是绝对无法入睡。

范雎旁边的赵政也用小手捧了一捧,惊讶得下巴都要掉地上了:“光我手上的鱼,若是养大了,估计都够我吃一年。”

“这小鱼怎的多得要多少有多少。”

哪怕公子建听到这话都是身体一震,要多少有多少,是啊,岂不是说他齐国以后想要多少鱼有多少。

其实,在范雎看来,他这温棚的鱼苗孵化率还是低了很多,连现代鱼苗基地的最低成活率估计都没有达到。

但是罢,以现在这条件,也足够惊讶人了。

范雎说道:“池子太小,鱼崽的密度

大了些。”

“这些鱼崽离能离开温棚饲养,还需要精心照料以及驯化,不然它们离了这温棚依旧活不了……”

将鱼从鱼卵孵化出来不过是育苗的第一个阶段而已,后面还有很多格外需要谨慎和注意的地方,路还很长。

公子建赶紧记在心中。

范雎带着赵政在鱼池转了一圈,将一些能看到的问题指出来。

范雎其实也松了一口气,现在邯郸城中关于他提出的几项技术早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但真实性如何,还没有人能肯定,质疑之声也颇大。

如今这些数量惊人的鱼崽孵化出来,能让以前的这些消息彻底达到一个顶点,疯狂的爆发。

消息一但传回秦国,还不得刺激疯那些对他们这的情况漠不关心的秦人。

范雎高高兴兴地带着人回去,路上,无论是赵国人还有其他六国之人,都在议论纷纷,估计是公子建一开始太过激动的原因,引起了各国探子的怀疑。

褚太平和晋澜正在好奇地询问赵政情况,赵政用手做捧状:“随手一捞,全部是鱼,数都数不清。”

回到府邸,如今的府邸又有了些不同,窗台是几盆好看的花,特别是那月季腊梅,正是盛放的时候,漂亮得连公子丹他们来了都要挺足不前观赏一番。

院子中,有小皮球小足球,还有跷跷板,范雎还在树下安装了一个秋千。

简单,但褚太平晋澜一天是玩得家都不想回了。

夜幕降临,一如往昔。

范雎看着天色,过不了多久,天气应该就要变暖了,不知不觉他来到春秋战国已经不少时日了,也做了很多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竟然有一种虚幻的不真实感。

怎么说呢,开始愈发的想念现代了。

离家日久,自然是想念的。

叹息了一阵,睡觉。

只是半夜,被嘈杂的人声吵醒。